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12课 《《诗经》二首》2023年同步练习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12课 《《诗经》二首》2023年同步练习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9 20:59: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 《诗经》二首》2023年同步练习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词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好逑(qiú) 荇菜(xìng) 雎鸠(jū jiū) 窈窕(yáo tiǎo)
B.悠哉(zāi) 辗转(zhǎn) 寤寐(wù mèi) 蒹葭(jiān jiā)
C.未晞(xī) 芼之(mào) 溯洄(shù huí) 水之湄(méi)
D.且跻(qí) 水中坻(chí) 琴瑟(qín sè) 水中沚(zhǐ)
2.下面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窈窕淑女(文静美好的样子) 左右芼之(挑选)
B.君子好逑(配偶) 寤寐求之(日日夜夜)
C.白露未晞(干) 在水之涘(水边)
D.蒹葭采采(采摘) 道阻且跻(高)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左右采之/蒹葭采采
B.辗转反侧/窥谷忘反
C.寤寐思服/乃悟前狼假寐
D.白露未已/惧其不已也
4.下列诗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B.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C.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D.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5.下列关于《诗经二首》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却使人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蒹葭》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二、基础知识
6.请根据拼音,用楷书写出下列诗句。
yǎo tiǎo shū nǔ    
jūn zǐ hǎo qiú    
7.重点词语理解。
(1)在河之洲:   
(2)寤寐思服:   
(3)蒹葭苍苍:   
(4)溯游从之:   
(5)宛在水中央:   
(6)在水之湄:   
(7)蒹葭采采:   
8.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不同含义。
(1)①左右流之    ②道阻且右   
(2)①在河之洲    ②左右流之   
(3)①左右采之    ②蒹葭采采   
9.古今异义区分。
(1)左右流之
古义:   
今义:   
(2)道阻且长
古义:   
今义:   
10.词类活用。
(1)琴瑟友之    
(2)钟鼓乐之    
11.名篇名句默写。
(1)《关雎》中统摄全诗的句子是:   ,   。
(2)《关雎》中以“   ,   ”将主人公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形象深刻地表现出来。
三、古诗词赏析
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宛在水中沚。
(1)本诗选自《   》,是一首典型的    (内容)诗。
(2)本诗以    起兴,写出了追寻伊人不得的苦恼心情。
(3)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寂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
B.“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她仿佛置身于洲岛上,可望而不可即。
C.“伊人”是诗中主人公追寻的对象,是美的化身,主人公在矢志不渝的追求中
D.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中主人公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夭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之子②于归③,宜④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⑤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⑥。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选自《诗经》,中华书局2015年版)
【注释】①夭夭:茂盛的样子。②之子:这位姑娘。③于归:出嫁。④宜:和顺美满。⑤蕡:肥大。⑥蓁蓁:叶子茂盛的样子。
(1)这首诗是怎样运用比兴手法的?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下列对这首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此诗是一首贺新娘诗,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
B.“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出嫁的少女比作鲜艳的桃花
C.此诗不仅写了新娘艳如桃花的外貌,还写了其使家庭和美的内在品质。
D.此诗反映了我国西周时期男女婚嫁的全流程。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式微
《诗经 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
B.全诗刻画了两个场景,在露水中劳作与在泥地里劳作,将劳动人民的勤劳表现得淋漓尽致。
C.全诗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种变化,工整与灵活相结合,参差错落
D.诗歌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一唱三叹、余味无穷,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2)“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请简要分析本句的表达效果。
1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子衿
青青子①衿②,悠悠我心
纵③我不往,子宁④不嗣⑤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⑥,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选自《诗经 郑风》)
注①子:你。②衿(jīn):衣领。③纵:即使。④宁:岂,难道。⑤嗣(sì),继续。⑥挑兮达兮:即挑达,独自徘徊的样子。
(1)本诗采用了什么叙述顺序?请具体分析。
(2)“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这两个问句表达了主人公什么样的心情?
(3)“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4)这首诗的主要思想内容是什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 《诗经》二首》2023年同步练习卷(1)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解答】A.有误,“窈窕”的“窈”应读作“yǎo”。
B.正确。
C.有误,“溯洄”的“溯”应读作“sù”。
D.有误,“且跻”的“跻”应读作“jī”。
故选:B。
2.【解答】ABC.准确,
D.有误。采采:鲜艳,难以攀登
故选:D。
3.【解答】A.采:摘取/茂盛鲜明的样子。
B.反复/同“返”,返回。
C.相同,均为睡觉的意思。
D.干,蒸发/停止。
故选:C。
4.【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
A、正确;
B、正确;
C、改为:溯洄/从之;
D、正确;
故选:C。
5.【解答】ACD.正确;
B.有误;《关雎》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
故选:B。
二、基础知识
6.【解答】答案: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7.【解答】(1)句意:相伴在河中的小洲。洲:水中的陆地;
(2)句意: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寤寐:日夜;
(3)句意:大片的芦苇青苍苍。苍苍:茂盛的样子;
(4)句意:顺流而下寻寻觅觅。溯游:顺流而下;
(5)句意: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宛:仿佛;
(6)句意:她(他)就在河水对岸。湄:水和草交接之处;
(7)句意:河畔芦苇繁茂连绵。采采:茂盛的样子。
答案:
(1)水中的陆地;
(2)日夜;
(3)茂盛的样子;
(4)顺流而下;
(5)仿佛;
(6)水和草交接之处,指岸边;
(7)茂盛的样子。
8.【解答】(1)①句意: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求取荇菜。
②句意:道路险阻曲难求。右:迂回曲折。
(2)①句意:相伴在河中的小洲。之:助词,的。
②句意: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求取荇菜,指荇菜。
(3)①句意:从左到右去采它。采:摘取。
②句意:河边芦苇密稠稠。采:鲜明。
答案:
(1)①向右边。
②迂回曲折。
(2)①助词,的。
②句代词,指荇菜。
(3)①摘取。
②鲜明、茂盛的样子。
9.【解答】(1)句意为:从左到右去捞它。古义:指摘取。
(2)句意为:道路险阻漫长。古义:险阻。
答案:
(1)古义:指摘取;今义:流动。
(2)古义:险阻;今义:阻碍。
10.【解答】(1)句意:奏起琴瑟来亲近她。友:用作动词。
(2)句意:敲起钟鼓来取悦她。乐:使动用法。
答案:
(1)用作动词,此处有亲近之意
(2)使动用法,使……快乐
11.【解答】答案为: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注意“窈窕”的书写)。
(2)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注意“辗”的书写)
三、古诗词赏析
12.【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国风 秦风 蒹葭》是《诗经》中脍炙人口的名篇,每章八句。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中主人公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从诗的内容看。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蒹葭》每章的前两句都以秋景起兴,烘托了人物惆怅的心情,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从此岸再到彼岸,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
(3)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ABC.正确。
D.有误,“它应是一首叙事诗”表述有误,应是一首“爱情诗”。
故选:D。
答案:
(1)诗经 秦风 爱情
(2)秋景
(3)D
13.【解答】(1)本题考查比兴手法的理解。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以丰富缤纷的象征意蕴开篇,使诗歌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感,简直可以说桃花已经明艳到了极致。从比喻本体和喻体的关系上看,纷纷绽蕊,两颊飞红,两相辉映的韵味,情景交融。这种场面。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自然结果,桃子结得又肥又大,儿孙满堂。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堪称是最美的比喻。由此可知,同时以桃作比。联想巧妙而且形象鲜明。
(2)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桃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桃夭》通篇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揭示了新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
(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反映了我国西周时期男女婚嫁的全流程”错误。从“桃之夭夭。之子于归,在桃花盛开的春天,人们祝福她婚后家庭幸福美满。
故选:D。
答案:
(1)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以桃设比、桃实,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子孙繁衍;联想奇妙,意趣盎然。
(2)表达了对出嫁女子建立幸福家庭的美好祝愿。
(3)D
译文: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喜气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齐心协手家和睦。
14.【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ACD.正确;
B.有误,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诗词重点诗句的赏析。“微君之故,何必还在露水中劳作”,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苦不堪言,运用反问。同时也引人注意。
答案:
(1)B
(2)采用反问句式,(或修辞) 。
译文:
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如果不是为君主。
15.【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作手法的分析能力。全诗三章。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叠句的特点;第三章点明地点,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句意:你难道就不给我寄传音讯?运用反问修辞方法,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娇嗔之情。
(3)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叙述手法和结构方式的能力。诗歌的最后一句写主人公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很明显采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
答案:
(1)全诗采用倒叙手法。每当看到颜色青青的东西。于是她登上城门楼。如果有一天看不见。
(2)反问;刻画出女主人公急盼之中的矜持之态。
(3)夸张。通过“一日”与“三月”的扩大夸张,从而将其强烈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出来。
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你难道就不给我寄传音讯?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难道你就不能到我这来吗?
走来走去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观楼上,好像有几个月那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