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初中学段 七年级 语文学科
学习、成长,“乐”亦在其中
——七上第三单元复习建构课
在一二单元领略四季美景、感受至爱亲情的基础上去感悟学习、成长的快乐。
围绕学习生活主题设计了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四个板块。
教读篇目是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而名著导读就是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知识贯通,层层推进,又贴近生活,激发阅读兴趣。
单元综述
立足单元,有的放矢
聚焦散文,探寻特色
习得方法,学会研读
悟得情怀,乐在其中
立足单元,有的放矢
七上第三单元内容主要是记录少年儿童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经历,文中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都源自于他们真实的生活。品读他人的童年故事,与之共情,更容易引发同学们对自己的童年回忆与思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小”鲁迅从充满乐趣的百草园走进陌生的三味书屋,寄寓了“大”鲁迅的情思。
《再塑生命的人》:获得知识之乐让“我”对莎莉文老师充满热爱和感激。
《<论语>十二章》:从孔子师生对话的场景中感受古人思想的深度、读书为乐的志趣。
立足单元,有的放矢
3
个目标
单元复习目标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感受他人学习智慧,获得人生启示。
学习默读,在保证一定速度的前提下一气呵成地通读全文。
学会抓住标题、开头、结尾或其他关键信息,迅速了解文章大意。
立足单元,有的放矢
目标1
目标3
聚焦重点,探寻特色
(一)胸有丘壑——内容统览
(二)由篇知类——散文指津
一、由篇知类——走近回忆性散文
(一)胸有丘壑,内容统览
学习
成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讲述童年鲁迅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游戏生活和在私塾里随寿镜吾先生学习的故事,表现了一个儿童的成长与学习过程。
(一)胸有丘壑,内容统览
学习生活
《再塑生命的人》
讲述安妮 莎莉文老师刚刚走进海伦 凯勒生活时的故事,记叙了她怎样在老师的帮助下,一点点地开辟通往世界的道路。
学习
成长
回忆性散文,作为一种回忆与散文结合的文体,是文学性散文中一种独具特色的文类,它的主要价值在于作者(叙述者)所经历的的“过去”的事与人和“现在”相互交织,碰撞出两种情感。
(二)由篇知类——散文指津
1.回忆性散文之内容特色
(1)儿童视角
请按下暂停键,思考2分钟:
找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交错叙述的句子,体味其中蕴含的感情。
(二)由篇知类——散文指津
2.回忆性散文之双重视角
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少年到成年;现在的“我”看过去的“我”,溜走的是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留下的是心底那些快乐的童年记忆。
(二)由篇知类——散文指津
2.回忆性散文之双重视角
(1)儿童视角
按下暂停键,思考1分钟:
《再塑生命的人》中是怎样表现儿童视角的呢?
(二)由篇知类——散文指津
2.回忆性散文之双重视角
(1)儿童视角
海伦·凯勒的心路历程
首先,筛选直接表现人物心理的词语。如“神情紧张”“小心翼翼”“心怦怦直跳”这些词就真切地表现出小海伦作为盲童的处境:无助、脆弱和需要帮助。
(二)由篇知类——散文指津
2.回忆性散文之双重视角
(1)儿童视角
其次,注意通过分析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揣摩人物心理。
例如,“我的手指搓捻着花叶,抚弄着那些为迎接南方春天而绽开的花朵。”“搓捻”“抚弄”这些下意识的动作,准确地表达出六岁多的海伦 凯勒与老师初次见面前内心的不平静。
(二)由篇知类——散文指津
2.回忆性散文之双重视角
(2)成人视角
作者自己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
(二)由篇知类——散文指津
2.回忆性散文之双重视角
(2)成人视角
“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再塑生命的人》
(二)由篇知类——散文指津
2.回忆性散文之双重视角
本单元重点训练的是同学们的默读能力。默读与朗读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都是我们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明确要求:“初中生能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本单元要求: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还要学会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大意。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都是阅读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二)由篇知类——散文指津
3.回忆性散文之学会默读
默读要求
四不: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
三到:眼到、心到、手到
二合:思考与感悟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默读应关注文章的哪些地方呢?
(二)由篇知类——散文指津
3.回忆性散文之学会默读
默读技巧——关注题目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题目表明全文写了两个地方,即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从……到……”点出两个地方空间的转换。
《再塑生命的人》题目引发我们的思考:为什么要“再塑”生命呢?谁来“再塑”生命?怎样“再塑”生命的?
(二)由篇知类——散文指津
3.回忆性散文之学会默读
默读技巧——关注开头、结尾的关键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段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就是理解百草园生活的关键句。
(二)由篇知类——散文指津
3.回忆性散文之学会默读
默读技巧——关注开头、结尾的关键句
《再塑生命的人》
第一段中“老师安妮 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揭示出莎莉文老师对海伦 凯勒的重要意义。
结尾处“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凸显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和我的感激与感动之情。
(二)由篇知类——散文指津
3.回忆性散文之学会默读
默读技巧——关注过渡句、段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二)由篇知类——散文指津
3.回忆性散文之学会默读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本结合在一起,通过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从不同层面角度理解文本。
(二)由篇知类——散文指津
4.回忆性散文之关联全书
《小引》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长久地凝视我的老师——安妮 莎莉文……我希望从她的眼睛里看到能使她在困难面前站得稳的坚强性格,并且看到她那经常向我流露的、对于全人类的同情。”
——海伦·凯勒
(二)由篇知类——散文指津
4.回忆性散文之关联全书
习得方法,学会研读
一
探究景物描写
二
探究人物描写
习得方法,学会研读
一、探究景物描写
请按下暂停键,思考2分钟:
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我们可以学到哪些写景的方法?
习得方法,学会研读
二、探究人物描写
请按下暂停键,思考1分钟:
三味书屋先生是怎样的人?童年鲁迅对先生是什么态度
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有敬畏之心。
(一)知识积累,厚积薄发
(二)重识孔子及《论语》
二、由文识人——重识孔子及《论语》
二、由文识人——重识孔子及《论语》
为学 为人(个人修养)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学习兴趣
学而时习之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人不知而不愠
三省吾身
温故知新 择善而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贤哉,回也
切问而近思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饭疏食,饮水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博学而笃志
1.文言知识积累
(1)通假字
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一)知识积累
二、由文识人——重识孔子及《论语》
(一)知识积累
1.文言知识积累
(2)古今异义
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许可
二、由文识人——重识孔子及《论语》
1.文言知识积累
(3)词类活用
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二、由文识人——重识孔子及《论语》
(一)知识积累
1.文言知识积累
(4)一词多义
可以为师矣 作为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温故而知新 得到
二、由文识人——重识孔子及《论语》
(一)知识积累
二、由文识人——重识孔子及《论语》
1.文言知识积累
(5)常见虚词
人不知而不愠 (连词,表转折)
温故而知新 (连词,表承接)
博学而笃志 (连词,表并列)
三十而立 (连词,表修饰)
(一)知识积累
二、由文识人——重识孔子及《论语》
(一)知识积累
1.文言知识积累
(6)特殊句式
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判断句: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二、由文识人——重识孔子及《论语》
(一)知识积累
2.文学文化常识
儒家代表人物:“至圣”孔子,“亚圣”孟子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而立:古代指男子三十岁。
不惑:古代指男子四十岁。
知命:古代指男子五十岁。
耳顺:古代指男子六十岁。
二、由文识人——重识孔子及《论语》
(一)知识积累
2.文学文化常识
蕴含的几个传统文化中核心观念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是与他人相处的道理。
义:道义,大义,是行为的尺度与准则。
仁:仁德,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在《论语》 中出现了96次。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二、由文识人——重识孔子及《论语》
1.了解《论语》的价值
(二)重识孔子及《论语》
三省吾身
三十而立
温故知新
不舍昼夜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善而从
逝者如斯
匹夫不可夺其志
二、由文识人——重识孔子及《论语》
1.了解《论语》的价值
(二)重识孔子及《论语》
孔子,春秋末年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二、由文识人——重识孔子及《论语》
2.重识孔子
(二)重识孔子及《论语》
二、由文识人——重识孔子及《论语》
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世;
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桃李三千。
2.重识孔子
(二)重识孔子及《论语》
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颜回:“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和辻哲郎(日本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孔子用最平凡的日常态度来揭示人性的奥秘。”
二、由文识人——重识孔子及《论语》
2.重识孔子
(二)重识孔子及《论语》
悟得情怀,乐在其中
请同学们结合对三篇课文的梳理与分析,抓住三位老师的突出特点,评选出自己心中最优秀的一位,并说出理由。
悟得情怀,乐在其中
一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学习《论语》,应站在一种高远的精神层面,聆听古人的教诲,汲取智慧,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二
“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面对光明,阴影就在我们身后。”爱与强大的内驱力,能够扼住命运的咽喉,创造生命的奇迹,打开生命之窗。
三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世事纷扰,生活艰难;打亮人生底色,积极寻找光明;折射出真实的成长,乐亦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