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第一课时德州市实验中学
仲伟涛学习目标一.补充有关材料。
二.熟练朗读课文。
三.翻译重点语句。 作者简介 司马光(公元一○一九至 一○八六),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 仁宗宝元初中进士,英宗继位前任谏议大夫,神宗熙宁初拜翰林学士(唐时始设此官,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兼顾问,参予机要,宋代以后权位日低)、御史中丞(官名,始于周期,东汉以后专司弹劾之任)。他在政治上是保守派,顽固地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因而曾自请任西京御史台(御史府长官),退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继位后任尚书左仆射(yè)(秦始设,后分左右,即正副宰相),上任后立即废除新法,数月后,卒。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趣闻轶事破瓮救友破瓮救友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资治通鉴》 司马光治学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十九年,自英宗冶平三年,公元一○六六至神宗元丰七年,公元一○八四)。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四○三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连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资治通鉴》取材极为广泛,除了历代“纪传体”断代史(所谓“正史”)之外,还采用了大量的“杂史”、文集、笔记等有关著作,考订史实,舍弃“符瑞”等神怪材料删繁就简、取精用宏,先由“当代通儒(博洽多闻的学者,即今之史学家)(司马光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分段撰写,再经司马光删削润色总其成,所以全书读来如出一人手笔,很少有自相矛盾之处,文字也简洁流畅,富有文学色彩。 书由神宗赐名并做序;另外又由司马光编写了《通鉴考异》卅卷、《通鉴目录》卅卷,以备参考和检阅;又由刘恕另写《通鉴外纪》,记述庖羲至周的历史。
《通鉴》的编写,为我国提供了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它是继《史记》之后的我国又一历史巨著;然而就其编写目的而言,正如题名一样:“鉴于往事,资以治道”,是为使后代统治者吸取前代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所以它着重于政治、军事,而缺少社会经济变动的记载。 重点字音枭(xiāo)雄 恶(wù)其能
会(kài)稽 芟(shān)夷
奄(yǎn)有 更(gēng)衣
斫(zhuó) 羸(léi)
甲胄(zhòu)马 强弩(nǔ)
鲁缟(gǎo) 旌麾(huī)
邂逅(xiè hòu) 蹈藉(jí)语句翻译 1.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刘备是天下骁悍的雄杰,与曹操有仇,寄居在刘表那里,刘表妒忌他的才能而不能重用(他)。语句翻译 2.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如果刘备和刘表的部下们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如果他们离心离德,就另作打算,以成就(我们的)大事。语句翻译 3.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如果这件事能够成功,天下大势可以决定了。现在不赶快前去,恐怕就被曹操占了先。语句翻译 4.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
鲁肃转达孙权的意思,(和他)讨论天下大事的势态,表示恳切慰问的心意,并且问刘备说:“刘豫州现在打算到哪里去?”语句翻译 5.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如果能用江东的兵力同中原对抗,不如趁早同他绝裂;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向他面北朝拜称臣呢!语句翻译 6.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孙权发怒说:“我不能拿全东吴的土地,十万将士,来受人控制,我的主意决定了!除了刘豫州就没了(同我一齐)抵挡曹操的了,可是刘豫州在刚打败仗之后,怎能抗得住这个大难呢?”语句翻译 7.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这就是所谓“强弓发出的箭到了尽头,连鲁国的薄绢也穿不透“啊,所以兵法上忌讳这样做,说“一定会使主帅遭到挫败”语句翻译 8.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这时,曹操送给孙权一封住说:“近来我奉皇帝命令讨伐有罪的人,军旗指向南方,刘琮投降。现在训练了水军八十万之多,正要同将军在东吴会战。”语句翻译 9.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
刚才分析大家的议论,他们完全是想贻误将军,不值得和他们图谋大事.现在我鲁肃可以投降曹操,像将军您就不可以了。语句翻译 10.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将军凭着非常的武功和英雄的才具,还继有父兄的功业,占据着江东,土地方圆几千里,军队精良,物资丰裕,英雄们都原意为国效力,正应当横行天下,替汉朝除去残暴、邪恶之人。语句翻译 11.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这几项都是用兵的禁忌,而曹操却都贸然实行。将军捉拿曹操,应当正在今天。语句翻译 12.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
现在按实际情况查核,他所率领的中原军队不过十五六万,而且早已疲惫;所得到的刘表的军队,最多七八万罢了,而且都三心二意。语句翻译 13.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子布、元表等人只顾妻子儿女,夹杂着个人的打算,很让我失望;只有您和子敬与我一致,这是苍天让你二人辅助我啊!语句翻译 14.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
这时东南风来势很急,黄盖把十只战船排在最前头,(到)江中挂起船帆,其余船只都依次前进。语句翻译 15.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
霎时间,浓烟烈焰布满天空,曹操的人马淹死的很多。周瑜等率领着轻装的精兵跟在他们后面,擂鼓震天,曹操的军队彻底溃散了。语句翻译 16.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就命令疲弱的士兵都去背草填路,骑兵才得以通过。疲弱的士兵被骑兵践踏,陷在泥中,死的很多。课件26张PPT。《史 记》
司马迁赤壁之战
(第三课时)学习目标归纳知识重点:
1.通假字。
2.重要实词。
3.定语后置1.将军禽操 (禽—擒)
2.五万兵难卒合(卒—猝)
3.顷之,烟炎张天(炎—焰)
4.雷鼓大震(雷—擂) 通假字1.荆州与国临接(国都)
2.备南走(逃跑)
3.致殷勤之意(表示恳切慰问的心意)
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中原地区)
5.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表面上,实际上) 古今异义6.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末,尽头;势,力量)
7.鼎足之形成矣(形,形势;成,形成)
8.刘琮束手(投降)
9.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会战的婉曲说法)
10.愚谓大计不如迎之(投降) 古今异义11.权起更衣(上厕所)
1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他实际上)
13.地方数千里(土地方圆)
14.当横行天下(纵横驰骋)
15.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妻子和儿女) 古今异义16.邂逅不如意(一旦)
17.初一交战(初,刚刚;一,开始)
18.去北军二里余(距离)
19.北军大坏(溃败)
20.北面而事之(面北称臣) 古今异义多义 实词1、卒:
鲁肃闻刘表卒。 ( 死亡 动词) 乘犊车,从吏卒,(兵、士卒 名词)
五万兵难卒合,(通“猝” 仓猝 副词)
2、士:
聪明仁惠,敬贤礼士。(读书人) 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士兵)
3、将: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打算、想)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率领) 多义 实词 4、抚:
及说备使抚表众。(抚慰、安抚) 权抚其背曰。(抚摩)
5、治:
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对付)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率领)
6、足:
岂足托乎(值得,动词) 兵精足用(充足,动词) 多义 实词 7、次:
引次江北(驻扎,停驻,动词) 余船以次俱进(次序,名词)
8、数:
统兵数万(数词,几)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计算,动词)
9、烈:
兼仗父兄之烈(功业,名词) 火烈风猛(大,形容词)
多义 实词 10、事:
去亲戚而事君者(侍奉,为……服务) 不足与图大事(事业)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事情、事物)
11、计:
窃计欲亡赵走燕(考虑、打算,动词)备用肃计(计策、谋略,名词)
12、难:
今操芟夷大难(灾难、患难) 五万兵难卒合(困难) 多义 实词13、略:
略已平矣(大致) 助画方略(策略)
14、方:
操军方连船舰(方才,副词) 地方百里(方圆,名词)
15济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成)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成)
同舟共济 (过河,渡) 为求援救,以济其患(接济帮助) 多义 虚词1、而:
若据而有之(并列)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因果)
备必喜而从命(修饰连词)
事急而不断(转折连词,却) 2、以:
权以示群下(介词,把)
蒙冲斗舰以千数(介词,用)
挟天子以征四方(顺承连词)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目的连词,来)
余船以次俱进(按照) 多义 虚词3、为:
今为君计(替,介词)
为操后患(是,动词)
安能复为之下(处在,动词)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被) 4、其: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语气词,同义复用,如果)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那)
其若是,孰能御之(如果)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游之乐也(我,自己) 多义 虚词5、乃: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 动词)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甚至、竟, 副词)
骑乃得过(才 副词)
乃罢会(于是 连词) 6、于: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在 介词)
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跟 介词)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向 介词) 1.此帝王之资也(凭借)
2.二子不协(和睦)
3.与操有隙(嫌怨)
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
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打算)
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慰问) 常见实词7.如其克谐(能够圆满顺利)
8 肃宣权旨(传达)
9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有交情)
10近者奉辞伐罪(皇帝的命令)
11.权以示群下(给-----看)
12.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完全) 常见实词13.不复料其虚实(估计)
14今以实校之(核对)
1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顾及)
16.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辅助)
17.上建旌旗(插)
18.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率领) 常见实词1.比至南郡(等到)
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都)
3.向察众人之议(刚才)
4.累官故不失州郡(仍然)
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只是)
6.顷之,烟炎张天(音节助词) 常见虚词1.敬贤礼士 (名作动,以礼相待)
2.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使……立)
3.必蹶上将军(使……受挫)
4.乘犊车,从吏卒(使……从)
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使……失) 词类活用6.可烧而走也(使……走)
7.瑜等率轻锐(形作名,轻装的精锐部队)
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旧交,形作名)
9.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偏僻地居住 ,形作动)
10.操悉浮以沿江(使……浮) 词类活用11.英雄[乐]业(意动,以……为乐)
12.备[南]走 ( 向南,名作状语)
13.[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表面上;实际上,名词作状语)
14.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 从水、陆两路,名作状)
15.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名作状,在江中心) 词类活用1.刘备天下枭雄(判断句)
2.我,子瑜友也(判断)
3.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被动)
4.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被动)
5.行将为人所并.(被动) 特殊句式6.欲安所归乎.(宾语前置)
7. 豫州今欲何至(宾语前置)
8. 卿欲何言.(宾语前置)
9.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状语后置)
10. 豫州虽败于长坂.(状语后置) 特殊句式11. 裹以帷幕.(状语后置)
12.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定语后置)
13.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判断)
14. 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也(判断)(定语后置)
15.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定语后置)特殊句式课件19张PPT。《资治通鉴》
司马光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分析情节,概括情节要点。
2. 解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破瓮救友 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官司至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七岁时,严肃庄重的样子如同成人一般,听老师讲《左氏春秋》,非常喜爱。回家后就给家人讲解,能够懂得《左氏春秋》的主要意思。从此对书籍爱不释手,甚至到了不知饥渴寒暑的地步。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嬉戏,一个小孩子爬上盛水的大瓮,一不小心掉进了水中,其他的小孩子都抛下那个落水的小孩逃去了,司马光急中生智,拿石块打破了大瓮,瓮中的水涌出,那个小孩子终于得救。后来京城和洛阳等地方就把这个故事画进了画中,广为传颂。情节分析 1.我们对文章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如果把课文编成课本剧,可分几幕?请给每幕起一个标题,要求字数保持一致。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标题之一1、 鲁肃献计促联军
2、备从肃计入樊口
3、 孔明舌战东吴将
4、战降不定权忧心
5、公瑾回吴助仲谋
6、联军备战抗曹操
7、火烧赤壁成霸业 标题之二1、 鲁肃献计,分析天下大势
2、公见刘备,共讨联盟大事
3、形势危急,孔明舌战群儒
4、意见不一,孙权陷入困顿
5、周瑜回归,安主抗敌之心
6、箭在弦上,积极准备作战
7、火借东风,曹操败走华容 2.本文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是什么?这样布局有何好处?
(1)特点:详略得当,布局精妙。 (2)好处:一是在参战的三方中,详写了孙权一方,略写了刘备方面,对曹操方面则更简略,大部分是侧面描写。这样,以孙权一方为主,兼顾其他两方的写法,就避免了喧宾夺主的毛病。二是详写战前策略,略写战争经过。因为正确的决策才是战争胜败的关键。第三,在决策过程中,详写人物对话,略写其他,这是正确的决策是在众人的讨论中得出的统一认识。文本解读 赤壁之战在各国都引起了巨大反响,可见其重要性和关键地位。那么,在如此至关重要的战争中,以天壤之别的悬殊力量,东吴最终使居高自傲的曹操败走华容。那么在你看来,这场战争的胜负,哪个人物起了关键作用?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呢? 1.鲁肃: 鲁肃是思度弘远的伐谋和伐交高手,而伐谋和伐交均是战争中的上上策。正是由于他的审时度事,及时地向孙权出谋献策,才使得东吴由最被动的局面逐渐取得有利的时机。鲁肃为人严谨又善言论,由开始的献计到战争酝酿时的坚持和表现出来的智慧,由座下独不言到召回周瑜,赤壁之战的胜利,鲁肃功不可没。鲁肃像 2.诸葛亮
诸葛亮舌战群儒推动了东吴主战的事态,也更加坚定了孙权主战的意志,他把孙权心中酝酿的主战思想激发出来了。诸葛亮是一个外交高手,面对孙权,他表现得不卑不亢且层层逼近,他也是一个心理专家,洞察了孙权心中所想,用激将法把孙权推到了主战的风口浪尖上。一向神机妙算的诸葛此次也是充分表现了他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才能。诸葛亮像 3.周瑜
虽说既生瑜,何生亮,但在赤壁之战中的周瑜,却尽现大将气慨。与鲁肃的缜密,稳重相比,周瑜的直斥曹操更显其大将的胆气,而对于曹操虚夸的八十大军,也是令张昭们闻风丧胆的八十万大军,周瑜既有少年无畏的勇,又有切实分析的谋,可以说在《示壁之战》中的周瑜,绝对是有勇有谋的大将。周瑜像 4.孙权
其实孙权是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人物,也是课文中隐藏着的一个高手,可以说上述人物均是围绕孙权所写。课文中没有描写他的大段对话,有的只是只言片语,但是在详写采纳鲁肃建议派其拉拢刘备,听取双方意见当机立断主战中,已经将孙权的政治家风度跃然纸上了。孙权在朝中主战不定的情况下早已暗中准备下了三万精兵,等待着战争时机的成熟,可以说,孙权是赤壁之战的关键所在。连被孙权打败的曹操也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像小 结 历史已经远去,战争的硝烟也早已散尽,然而英雄们的深谋远虑,豪迈气慨却是为后人们所传诵至今。他们为后人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个计谋,一场胜败,更多的应该是古人的智慧与气魄。问天下谁是英雄?我想同学们心里都有自己敬仰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