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10《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10《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9 21:16: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作者用朴素但又不乏幽默的笔触,叙写了阿长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生活片段。通过事件的详略变化和写作视角的转换,塑造了阿长这个小人物的形象,让作者充满敬意与怜爱,感激与怀念,同情与愧疚,也有温暖与力量。让读者也重新审视如何看待身边小人物,以及如何做一个平凡的人。
从阅读方法来说,本课的阅读注重熟读精思。怎样熟读精思,就要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如:从标题、详略、角度等方面把握重点,从首尾、反复等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意蕴。从写作角度来看,这篇文章在细节描写和角度转换等方面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从统编教材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来看,这篇文章也可以联结起课内和课外阅读。课堂上让学生重温《朝花夕拾》中写长妈妈的几个片段,课下推荐重读整部著作。同时推荐学生课外翻阅绘图版《山海经》,进一步扩大阅读视野,又体现了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学生读完此文后,也会深刻地认识到小人物身上的大性格,对于如何客观宽容地看待人,如何努力地做好人,都会形成一些初步认识。
学情分析:
本课是学生第二次接触鲁迅的作品,学生对鲁迅的作品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对鲁迅这个文学大家也有了一些较为系统的认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升,但这种认识往往又流于表面化和肤浅化,再加之作品的年代离现在有些久远,学生生活经验的相对匮乏,对于把握阿长的形象,理解作者的情感,认识作品今天的文学价值都会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教学中,宜温故知新,宜联系生活,宜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的知识目标。
2、了解叙述文体的基本特征,学会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提高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的能力。
3、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评价任务:
1、识记掌握重点词语
2、把握关键语段理清结构
3、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体会其表达效果,感知人物形象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问题探究一
研习“阿长为我买《山海经》”部分,思考下面问题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分析:① “我”认为“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②表现了“我”对从她那儿得到《山海经》不抱任何希望,这表明了“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什么样的心情?
分析:① “我”的反应:“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②表现出意外、震惊、感动的心情。
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实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说“她确实有伟大的神力”?
分析:因为“我”对她能帮“我”这件事没抱过希望,但她却记住了“我”的渴求,并在告假回家时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帮“我”买来了“我”渴慕却无法得到的《山海经》,这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无异于“伟大的神力”。
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分析:因为这书不仅是“我”渴慕的、过于念念不忘的,而且还代表着我感受到的一种热爱和关心。
问题探究二:回忆性散文特点,“成年的我”与“童年的我”两种叙述角度
问题1:读者都能很清楚地看出来,阿长给“我”买《山海经》是因为阿长很爱“我”,把“我”当成了她的亲儿子一样看待,但“我”为什么没有体会出来呢,或者说为什么没有写出来呢?
分析:因为作者是以儿童的口吻来写的,可能我当时年龄还很小,还没有体会得那么深刻。
问题2:小时候的“我”,也许还不能体会出阿长对我的爱。作者什么时候才体会到阿长对我的爱呢?文中哪些地方抒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 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分析: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怀念,感激,尊敬。
三、总结提升,学会人性关怀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学生可能提问: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又有什么意义呢?或许只是吓唬小孩的一种愚昧的做法吧。
小结:爱的方式有很多种,也许她们的方式是当时的你我所不能理解,不能接受的。但是,当我们长大了,总有一天会读懂了它,也许那些厌烦,那些怨恨的背后满满的都是爱。
四、拓展延伸
在我们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阿长这样的人在呢?在你的童年中有没有象阿长那样关心你、并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是怎样看待他们的?请同学们互相交流。
五、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回忆长妈妈的一些生活片段,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既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富有爱心、真诚、善良,也有落后的封建文化的影响——粗野、庸俗、愚昧,寄托了“我”对长妈妈深切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五、作业布置
1、随笔《读懂身边的爱》,尽可能写得真实、生动、传神。
2、课外阅读鲁迅作品
《阿长与<山海经>》 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第三课时
一、阅读“阿长为我买《山海经》”部分,思考下面问题:
1、 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什么样的心情?
3、文中为什么说“她确实有伟大的神力”?
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二、文中一些词语略带夸张。请揣摩下列语句,讨论括号里的问题。
1、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为什么要用“憎恶”“谋死”这样的词语呢?)
2、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这里用“空前”来修饰“敬意”,给你什么感觉,你怎么理解“敬意”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三、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请你在阅读后找出代表“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的一些语句,把他们摘录出来。
第三课时 学案 答案
一、
1、参考:“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一部书,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关于关心“我”,因此她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说明“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没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2、参考:“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感动,表现了“我”极度惊喜、兴奋的心情。
3、参考: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么热心;别人“不能做”的事,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
阿长讲长毛故事时,是描摹当时还是孩子的“我”的心理,认为她有“伟大的神力”,但由成年的作者写出来,总带有戏谑的成分;而此处,语气庄重,感情极为诚挚。
4、 因为这书不仅是“我”渴慕的、过于念念不忘的,而且还代表一种热爱和关心。
二、
1、“谋死”“憎恶”大词小用,夸张地体现儿童心理,表达了“我”对阿长的不满和愤怒。
2、过去厌恶阿长,但阿长讲了长毛故事,儿时的“我”信以为真,相信阿长具有抵挡大炮的伟大神力,对她不仅转为尊敬,而且达到“空前”的程度。夸张的修辞生动体现了儿童的天真心理,也包含着成年的“我”在写作时流露的对阿长迷信的调侃。
3、写作时的回忆:“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最清楚。”
三、童年感受:“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的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