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第一课时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审核人:
课前展示
导入:
大家知道我们中国的三大传统佳节吗?
请大家说说自己记忆中的端午节。(学生 ( http: / / www. / xspd / Index.html" \t "_blank )或谈风俗或说感受)
今天,我们就随作家汪曾祺一起去江苏高邮,不但看看那儿的端午风俗,还要尝尝他们端午的鸭蛋。
学习目标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学习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学习难点: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自学汇报展示
(一)捷足先登 预习掌握
1、给下列词语注音。
门楣( ) 苋菜( ) 籍贯( ) 硝药( )
腌腊( ) 络子( ) 大襟 ( ) 车胤( )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
莫名其妙:
肃然:
曾经沧海难为水:
囊萤映雪:
与有荣焉
3、文学常识:
汪曾祺,江苏__________人,__________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元稹,__________代诗人,和__________同时代,并称“__________”。
曾经沧海难为水,__________________。袁枚,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家。
(二)彰显本色 自主解决
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章所表现的情趣。
再次朗读课文,勾画圈点:
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作者家乡的鸭蛋有什么特点?为何引用袁枚的《腌蛋》、否定北京的鸭蛋?
3.作者笔下的端午的鸭蛋有哪些情趣?
合作研讨
(一)自主——合作 帮教提升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全文分成几个部分?
(二)师生交流 精讲指导
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堂检测
1、指出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 )
A.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
B.班长走上讲台,连珠炮似的发了一通脾气,弄得大家莫名其妙。
C.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D.这场晚会,小演员们的精湛演奏技能,征服了观众们的心。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
B.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C.……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D.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
拓展延伸
试着试着写一写自己家乡如果过端午节呢?
收获与反思
写下自己的收获: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第二课时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审核人:
课前展示
导入: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学习目标
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学习重点: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学习难点: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自学汇报展示
(一)捷足先登 预习掌握
1、修改下列病句,每句只改一处。
①卫生保洁工作做得好不好,是一个班优良班风的体现。
②这个文化站由于多次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少年,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
③通过看这部电影,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④会议通过并讨论了他的建议。
2、仿照例句,再写出三个你对“语文”理解的比喻句。
例句: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仿句:语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2010年4月25日至5月10日麻城市成功举办了第二届“麻城杜鹃旅游文化节”的活动,使“杜鹃花城”的名声响彻云霄。
B、马的颚骨虽然很长,它却没有如驴的那副蠢相,如牛的那副呆相。相反地,它的头部比例整齐,却给它一种轻捷的神情,而这种神情又恰好与颈部的美各得其所。
C、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一旦产生小的灵感,就要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D、玉树地震灾情发生后,街头的流动采血车前,等待献血的群众排起了长队,这场面让人感动得头晕目眩。
中国古代留传下来许多苦读书的故事,除车胤“囊萤映雪”之外,请你再简要写出两例:
(二)彰显本色 自主解决
1、思考:作者 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为什么要先写端午节的风俗?
2、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为何引用袁枚的《腌蛋》、否定北京的鸭蛋?
3、端午的鸭蛋着重写鸭蛋络子、吃鸭蛋、玩蛋壳,为什么写这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合作研讨
(一)自主——合作 帮教提升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3段,找出相应的语句。并以“这是________的鸭蛋,因为________ (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从这里我读出了作者的 ________之情,品味出了作者那____________ 的语言风格。”为句式说说家乡的鸭蛋,品品作者的感情。
(二)师生交流 精讲指导
1、分析下列句子的语言特色。
⑴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⑵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文章如此津津乐道的谈论咸鸭蛋有意义吗?说说你的看法。
课堂检测
端午的鸭蛋(节选)
A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B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 C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段内容。
第①段:
第②段:
2、 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3、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文中画线A、B、C三句分别体现了他怎样的语言特色,请任选一处并简要赏析。
A处:
B处:
C处:
4、“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一句中,“吱”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5、 袁枚是____________代诗人、诗论家,文中引用他的文章说明了什么?
6、文段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怎样的思想感情?
7、从语段的语言运用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选段主要写了两方面内容,先写了高邮咸鸭蛋 ,然后写了高邮咸鸭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选文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的咸鸭蛋什么感情?请结合文段举一例句简要分析。
拓展延伸
材料一:
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节日就像一个个停泊的码头。对不少人来说,“吃”成了过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好像吃了某一节日的特色食品就算过完这一节日了。特别是每个传统节日前夕,商家为了推销节日食品,大肆炒作,为“吃”推波助澜。
材料二:
端午包粽子,中秋观圆月,重阳赏菊花……在中国古老绵长的文化书卷中,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却拥有一种相同的文化情怀。但与此同时,外来的文化和风俗在华夏大地上席卷开来。雍容的西方情人节——巧克力和玫瑰的魅力让人们忘却了七夕“鹊桥相会”的浪漫故事;狂欢的圣诞节——圣诞树和震撼的音乐让人们丢弃了火红的灯笼……
(1)阅读了以上两则材料,你有何感受?
请你就如何保护传统节日提出两点建议。
收获与反思
写下你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