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件(24张PPT 内嵌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件(24张PPT 内嵌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29 20:20: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隋朝就像流星一样,瞬间璀璨,瞬间毁灭,勃兴速王,魅力十足!”隋朝38年二世而亡。隋朝为何如此短暂呢?
学习目标
1.能知道隋初统一和兴盛的原因
2.能描述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及影响
3.能对比科举制与前朝选官制度的不同,总结其影响
4.能阐明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重点:科举制推行的意义、隋朝灭亡的原因
难点:隋朝灭亡的原因
自学任务
1、通读课文,画出隋朝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制的概况;
2、找到隋朝灭亡的原因。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导学内容
主题一:隋朝的统一与发展
(1)建立: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改元开皇,定都长安 ,杨坚就是隋文帝。
(2)统一:589年,灭陈统一全国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探究主题一:隋朝的统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民饱受战争之苦,迫切要求统一;从社会矛盾看,北方民族大融合,使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步缓和并趋于消失;从南北方经济状况看,……经济得到开发。
隋文帝即位后,“勤劳思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加强军队建设,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南陈皇帝陈叔宝深居高阁,整日里花天酒地,荒废朝政。他喜爱诗文,在他周围聚集了一批文人骚客,君臣酣歌,连夕达旦,并以此为常,所有军国政事,皆置不同。
讨论1:说说看隋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大业?
情景1:
主观上:①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
②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
③南方陈政权统治的腐败。
客观上:①隋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
②隋准备充分、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讨论1:请你说说看隋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大业?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3)意义
(4)巩固统治的措施:
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①发展经济
②编订户籍
③统一南北货币和度量衡制度
④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隋初 隋盛时
人口 三千多万人 四千六百多万人
垦田 一千九百多万顷 五千五百多万顷
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洛口仓
讨论2:表格中说明了什么现象?当时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结论: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在经济上,隋文帝大力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情景2:
(1)隋唐之前的选官制度:
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弊端:不利于人才的选拨和任用,影响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
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加强了中央集权;
促进了教育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2)科举制的影响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主题二:科举取士选官制度
情景视频:
讨论3: 观看视频,小组讨论,说说科举制度与前朝的选官制度相比有哪些新特点?科举制又有着怎样作用?
新特点:科举制,只有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够当官,科举制主要是以才能为选官标准。而前朝的选官制度只要地位高,就可以当官。
作用:①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的官吏的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②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探究主题二:科举取士制度
(1)开通大运河的目的: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大运河概况:
中心——
北达——
南至——
四段:
五河:
洛阳
涿郡(今北京)
余杭(今杭州)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主题三:大运河的开通
运河水,荡悠悠,
隋炀皇帝下扬州。
一心只把琼花看,
万里江山一旦丢。
情景1:
讨论1:你认为隋炀帝开凿长达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修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探究主题三:大运河的开通
讨论2: 谈谈看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开通后的影响是什么?
原因:隋文帝创造的国强民富的社会状况,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奠定了经济基础;
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调用大量民力,加重农民负担,加剧了社会社会矛盾。
北通涿郡之鱼商,南通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情景2:
1.好大喜功,不恤民力
①征发大批劳动力,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
②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
2.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如多次乘龙舟巡游。
(1)隋炀帝暴政表现:
在起义军(最早在山东)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618年,隋炀帝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2)结果: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主题四:隋朝的灭亡
探究专题四:隋朝的灭亡
情景:
时间 大事 民役数量
605年三月 营建东都,工程进行了十一个月 每月二百万人
605年三月 开凿通济渠 男女百多万人
605年四月 开凿邗沟 十多万人
605年五月 营建西苑 一百七十多万人
606年七月 巡幸江南 四十多万人
607年八月 修筑长城 一百多万人
608年正月 开凿永济渠 男女百多万人
608年七月 再修长城 二十多万人
612年正月 远征高丽 三百多万人
讨论1:从建立到灭亡,隋朝只存在了38年,隋朝为何会如此迅速的灭亡呢?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征发大批劳动力,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
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这些都极大的耗费了隋朝的国力与民心,导致起义四起。最终,隋朝灭亡。
讨论1:从建立到灭亡,隋朝只存在了38年,你认为为什么隋朝会如此迅速的灭亡呢?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讨论2:隋朝的兴亡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呢?
隋的繁盛、强大是隋文帝励精图治的结果,隋的灭亡是隋炀帝暴政的直接后果。由此可见,封建时期,统治者个人的素质、统治才能对着国家的兴衰有重要作用。
成由勤俭败由奢。
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繁盛
一时
国家统一
经济繁荣
大运河的开凿
二世而亡 38年
581—618
589年
开创科举制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1.(2020年宜宾)解读如图,当时大运河修建和利用( )
A.沟通了南北并巩固统一
B.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实现了海上贸易被漕运取代
D.解除了长安遭受的军事威胁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便利江南粮食,布匹的北运,进而巩固隋王朝对去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故A正确;南宋时期,我国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故排除B项;元朝时期,海上贸易被漕运取代,故排除C项;大运河的开通与长安遭受军事威胁无关,故排除D项。故选A。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2.(2020年青岛)在美国学者麦克 哈特《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书中,隋文帝位列其中。下列属于隋文帝功绩的是( )
A.正式确立了科举制
B.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C.开创了“开元盛世”
D.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局面,使南北重归统一,B正确;创立科举制、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是隋炀帝的贡献,排除AB;开创了“开元盛世”与唐玄宗有关,排除C。故选D。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3.(2020年辽宁营口)科举制创立于隋朝。作为一种选官制度,其选拔标准是( )
A.门第的高低
B.才能和学识
C.帝王的喜好
D.财富的多寡
【答案】B
【解析】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它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淡化门第和出身。所以科举制选拔标准是才能和学识,B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CD项不符,排除。故选择B。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成功地统一了经历数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他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实行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为中国提供一批批非常得力的行政官员。
材料二:“大业三年设十科举人,中有‘学业优敏,文才秀美’一条,或即进士科之始。”
材料三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2)材料中“进士科”的创设有何标志性意义
答案:
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3)隋朝大运河开凿于哪位皇帝在位时期?大运河的开通的目的是什么?有何意义?
答案:
隋炀帝;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
答案:
杨坚(隋文帝)。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下节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