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华师大版九下科学3.2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 (课件 28张PPT+视频+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华师大版九下科学3.2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 (课件 28张PPT+视频+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2-29 23:24:04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三章 物质的转化和元素的循环
华师大版九年级下册
第2节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碳循环的主要途径;了解氧循环的主要途径;了解温
室效应及其利弊;
科学思维:通过读图等方法提升学生读图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探究实践:通过分析图片来获得有用的信息,了解碳循环和氧循
环的途径;
态度责任:对温室效应的利弊分析,增强环保意识,学会辩证观
点看待事物。
知识储备
1、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分别是什么?
2、呼吸作用的场所、原料和产物分别是什么?
场所:叶绿体 条件:光照
原料:二氧化碳、水 产物:有机物(葡萄糖等)、氧气
场所:活细胞
原料:有机物(葡萄糖等)、氧气
产物:二氧化碳、水
新知导入
我们已经知道,光合作用的能量源泉是太阳,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
那么,光合作用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是如何获得的呢?
其实,它正是通过自然界中碳和氧循环而获得的。
新知讲解
一、碳循环
1、碳的重要性:
①碳是自然界上拥有化合物数量最多的元素。
②碳的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成分;
③碳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元素;
④碳是构成煤、石油、天然气的主要元素;
⑤碳广泛分布在大气、海洋、地壳岩石和生物体中,并循环不止。
新知讲解
2、碳循环:
(1)碳循环:
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自然界的循环状态。
(2)地球上的三个碳库:
地球上还有三个碳库:大气圈库、水圈库和生物库;这三个库中的碳在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迅速交换。
(3)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是含碳的主要气体,也是碳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
读图:
仔细阅读下面的碳循环模式图,说一说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消耗途径主要有哪些?
二氧化碳的产生:
生物的呼吸、微生物的分解、燃料的燃烧等
二氧化碳的消耗: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海水吸收等。
3、碳循环的三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
绿色植物经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碳水化合物(糖类),在植物呼吸过程中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大气中,被植物再利用。
第二种形式:
植物被动物或人采食后,碳水化合物(糖类)经食物链传递,被人或动物吸收,又成为动物或人的呼吸释放回到大气中,又被植物利用。
第三种形式:
煤、石油、天然气等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它返回大气中后重新进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视频: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点击图片播放)
二、碳平衡
1、自然界中自发的碳循环:
自然界自发进行的碳循环,在很长的时期内始终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使地球的环境基本保持不变。
2、人类的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
近二百年来,人类对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含碳能源的大量开采利用,致使更多的二氧化碳被排入大气,在短时间内就打破了自然界的碳平衡。
3、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效应加剧: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长,使地球的温室效应加剧,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从而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拓展:
社会科技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及地球表面温度变化
讨论交流
查找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与不平衡的原因,讨论如何来保持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为什么要提倡“低碳”生活?
主要原因:
人类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过量已经超过了自然界对于二氧化碳的吸收,从而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这样就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不平衡了。
提倡低碳的原因:
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膨胀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愈来愈大,全球气候变暖已日益成为危及人类生存的严重问题。
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人人有责,所以,每个人都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做起,每个人都应提倡“低碳”生活。
新知讲解
三、氧循环
1、自然界中氧元素的存在:
氧在大气圈和生物圈中主要是以水、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形式存在。
在大气中,氧气含量占21%(体积)。
在自然条件下,水中的氧很难分解成氧气,而水中的氧则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化为氧气释放出来。
新知讲解
2、氧循环:
生物活动引起的氧循环是自然界中氧循环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生态系统中,氧循环与碳循环有着密切的联系。
大气中的氧可以渗透到生态系统的各个角落:①动物的呼吸作用、植物非光合器官的呼吸作用和光合器官在夜间的呼吸作用;②地表物质腐败氧化等过程不断消耗着大气中的氧;③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大量吸收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释放出的氧气排入大气。如此生生不息,构成了生态系统的氧循环,并保持了大气中氧含量的恒定,维持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新知讲解
3、碳循环和氧循环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生物在生物圈中生存、繁衍,生物所需的物质(如水)和碳、氢、氧、氮等元素,在生态系统中不是单向传递,而是被反复利用的,我们称之为物质循环。
自然界中,碳循环、氧循环以及水循环相互密切联系, 维持了整个生态系统中的碳-氧平衡。
随堂练习
1、碳的耗用量称为“碳足迹”,如图,一般情况下,排放的二氧化碳越多,碳足迹就越大。碳足迹的计算包括一切用于电力、建设、运输等方面的能源以及我们所使用的消耗品,以下做法可以减小“碳足迹”的是(  )
A.减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
B.大量使用煤、石油等燃料
C.将生活垃圾进行焚烧处理
D.以私家车出行代替公共交通工具
A
随堂练习
2、二氧化碳(CO2)中有碳,有机物中也有碳,以下是有关碳循环的图解,绿色植物在自然的碳循环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图中①、②、③、④依次代表(  )
A.动物、细菌和真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B.细菌和真菌、动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C.动物、细菌和真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D.细菌和真菌、动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A
随堂练习
3、如图为水稻叶肉细胞的部分代谢过程示水意图。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阳光充足的中午,I过程强度最大,有机物积累最多
B.II 过程决定了水稻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C.I、I过程分别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进行
D.I、II过程都参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
D
随堂练习
4、如图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简图(X为H2CO3,Y为C6H12O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的转化1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
B.图乙可实现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相互转化
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A
随堂练习
5、关于温室效应,有下列说法:①温室效应有利也有弊;②温室效应的加剧是大气层中臭氧层受到破坏引起的;③温室效应的加剧主要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引起的;④发展太阳能、水能以代替煤、石油等燃料,可以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⑤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恒定,适于动植物生存;⑥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所以大力提倡植树造林,可以消除温室效应。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④⑤
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
B
随堂练习
6、如图所示是自然界中的氧循环,请认真观察并根据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1)图示中氧循环涉及的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空气的主要成分中没有参与图中循环的气体有   。
(2)在维持自然界的氧平衡的途径中,植物利用   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永远不变
B.空气中的氧气处于动态平衡
C.空气中氧气的浓度越高越好
D.氧在自然界中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
二氧化碳
氮气
光合
B、D
随堂练习
7、 我国政府承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一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采取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方式抵消全部产生的二氧化碳。如图是我国近15年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示意图。请回答:
(1)依据图中数据可知,2020年比2005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了   %;
(2)化石燃料包括煤、   、天然气,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能源,其燃烧产物是造成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
(3)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下列不合理的是 (填字母)
A.开展植树造林
B.出行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C.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筷子
D.为增加节日气氛大量燃放烟花爆竹
48.4
石油
D
课堂总结
1、碳和氧是生物体中最基本的元素,碳是有机化合物最多的元素,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元素,是构成煤、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元素;且氧又是地壳里含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元素,碳循环和氧循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2、碳循环主要通过二氧化碳来进行。
3、自然界自发的碳循环可使地球环境在很长时间内保持一种平衡状态,而人类的活动却在很短时间内打破这种平衡。
4、氧在大气圈和生物圈中主要是以水、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形式存在。
5、碳循环和氧循环维持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板书设计
3.2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
作业布置
1、复习本课时主要内容;
2、完成学案中的“课后练习”;
3、完成作业本中相应练习;
4、预习下一课时主要内容。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华师大版九下科学§3.2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教学设计
课题 3.2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 单元 三 学科 科学 年级 九下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华师大版九下第三章第二节,本节是在学习了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燃烧等基础知识的后续学习,学生对氧-碳平衡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一些物质间的相互转化。教材中,氧循环和碳循环分别通过其循环途径作出循环图示,其中先重点介绍碳循环,指出氧循环与碳循环存在相关性,同时结合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等知识进行介绍,使学生对碳-氧平衡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本课时拟用1课时完成。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碳循环和氧循环的主要途径;了解温室效应及其利弊; 科学思维: 通过读图等方法提升学生读图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探究实践:通过分析图片来获得有用的信息,了解碳循环和氧循环的途径; 态度责任:对温室效应的利弊分析,增强环保意识,学会辩证观点看待事物。
重点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与氧循环
难点 人类活动对碳循环影响,及人为因素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知识回顾:1、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分别是什么? 2、呼吸作用的场所、原料和产物分别是什么? 导入: 我们已经知道,光合作用的能量源泉是太阳,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 那么,光合作用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是如何获得的呢? 其实,它正是通过自然界中碳和氧循环而获得的。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碳循环 1、碳的重要性: ①碳是自然界上拥有化合物数量最多的元素。 ②碳的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成分; ③碳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元素; ④碳是构成煤、石油、天然气的主要元素; ⑤碳广泛分布在大气、海洋、地壳岩石和生物体中,并循环不止。 2、碳循环: (1)碳循环: 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自然界的循环状态。 (2)地球上的三个碳库: 地球上还有三个碳库:大气圈库、水圈库和生物库;这三个库中的碳在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迅速交换。 (3)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是含碳的主要气体,也是碳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 读图:仔细阅读下面的碳循环模式图,说一说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消耗途径主要有哪些?3、碳循环的三种形式: (附视频)第一种形式: 绿色植物经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碳水化合物(糖类),在植物呼吸过程中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大气中,被植物再利用。 第二种形式: 植物被动物或人采食后,碳水化合物(糖类)经食物链传递,被人或动物吸收,又成为动物或人的呼吸释放回到大气中,又被植物利用。 第三种形式: 煤、石油、天然气等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它返回大气中后重新进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二、碳平衡 1、自然界中自发的碳循环: 自然界自发进行的碳循环,在很长的时期内始终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使地球的环境基本保持不变。 2、人类的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 近二百年来,人类对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含碳能源的大量开采利用,致使更多的二氧化碳被排入大气,在短时间内就打破了自然界的碳平衡。 3、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效应加剧: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长,使地球的温室效应加剧,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从而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拓展:低碳生活社会、科学、技术: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及地球表面温度变化 讨论交流:查找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与不平衡的原因,讨论如何来保持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为什么要提倡“低碳”生活? [参考:主要原因:人类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过量已经超过了自然界对于二氧化碳的吸收,从而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这样就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不平衡了。 提倡低碳的原因: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膨胀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愈来愈大,全球气候变暖已日益成为危及人类生存的严重问题。 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人人有责,所以,每个人都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做起,每个人都应提倡“低碳”生活。] 三、氧循环 1、自然界中氧元素的存在: 氧在大气圈和生物圈中主要是以水、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形式存在。 在大气中,氧气含量占21%(体积)。 在自然条件下,水中的氧很难分解成氧气,而水中的氧则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化为氧气释放出来。 2、氧循环: 生物活动引起的氧循环是自然界中氧循环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生态系统中,氧循环与碳循环有着密切的联系。 大气中的氧可以渗透到生态系统的各个角落:①动物的呼吸作用、植物非光合器官的呼吸作用和光合器官在夜间的呼吸作用;②地表物质腐败氧化等过程不断消耗着大气中的氧;③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大量吸收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释放出的氧气排入大气。如此生生不息,构成了生态系统的氧循环,并保持了大气中氧含量的恒定,维持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3、碳循环和氧循环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生物在生物圈中生存、繁衍,生物所需的物质(如水)和碳、氢、氧、氮等元素,在生态系统中不是单向传递,而是被反复利用的,我们称之为物质循环。 自然界中,碳循环、氧循环以及水循环相互密切联系, 维持了整个生态系统中的碳-氧平衡。 关于碳单质及其化合物,学生基本都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介绍碳循环,知道碳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直接相关所以碳循环的途径可由学生自己读图而分析归纳出来碳平衡及其破坏的原因,使学生理解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在理解碳循环的基础上学习氧循环,了解氧循环与碳循环密不可分;理解碳循环和氧循环维持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课堂练习 1、碳的耗用量称为“碳足迹”,如图,一般情况下,排放的二氧化碳越多,碳足迹就越大。碳足迹的计算包括一切用于电力、建设、运输等方面的能源以及我们所使用的消耗品,以下做法可以减小“碳足迹”的是( A ) A.减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 B.大量使用煤、石油等燃料 C.将生活垃圾进行焚烧处理 D.以私家车出行代替公共交通工具 (第1题图) (第2题图)2、二氧化碳(CO2)中有碳,有机物中也有碳,以下是有关碳循环的图解,绿色植物在自然的碳循环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图中①、②、③、④依次代表( A ) A.动物、细菌和真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B.细菌和真菌、动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C.动物、细菌和真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D.细菌和真菌、动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3、如图为水稻叶肉细胞的部分代谢过程示水意图。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D ) A.阳光充足的中午,I过程强度最大,有机物积累最多B.II 过程决定了水稻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C.I、I过程分别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进行 D.I、II过程都参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 4、如图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简图(X为H2CO3,Y为C6H12O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图甲中的转化1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B.图乙可实现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相互转化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5、关于温室效应,有下列说法:①温室效应有利也有弊;②温室效应的加剧是大气层中臭氧层受到破坏引起的;③温室效应的加剧主要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引起的;④发展太阳能、水能以代替煤、石油等燃料,可以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⑤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恒定,适于动植物生存;⑥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所以大力提倡植树造林,可以消除温室效应。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④⑤ 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6、如图所示是自然界中的氧循环,请认真观察并根据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1)图示中氧循环涉及的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空气的主要成分中没有参与图中循环的气体有   。 (2)在维持自然界的氧平衡的途径中,植物利用   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永远不变B.空气中的氧气处于动态平衡C.空气中氧气的浓度越高越好D.氧在自然界中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参考:(1)二氧化碳;氮气(2)光合(3)B;D]7、2021年4月21日,我国政府庄严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一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采取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方式抵消全部产生的二氧化碳。如图是我国近15年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示意图。请回答:(1)依据图中数据可知,2020年比2005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了   %;(2)化石燃料包括煤、   、天然气,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能源,其燃烧产物是造成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3)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下列做法中不合理的是 (填字母) A.开展植树造林B.出行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C.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筷子D.为增加节日气氛大量燃放烟花爆竹[参考:(1)48.4(2)石油(3)D] 及时训练,有利于巩固刚刚学习的新知识。同时还有发现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修补。
课堂小结 1、碳和氧是生物体中最基本的元素,碳是有机化合物最多的元素,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元素,是构成煤、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元素;且氧又是地壳里含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元素,碳循环和氧循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2、碳循环主要通过二氧化碳来进行。3、自然界自发的碳循环可使地球环境在很长时间内保持一种平衡状态,而人类的活动却在很短时间内打破这种平衡。4、氧在大气圈和生物圈中主要是以水、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形式存在。5、碳循环和氧循环维持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帮助学生掌握重点,更加容易的学习。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华师大版九下§3.2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学案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碳循环的主要途径;
2、了解氧循环的主要途径;
3、了解温室效应及其利弊;
一、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碳循环
1、 是生物体中最基本的元素。 是地壳里含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元素。 循环和 循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2、 是地球上拥有化合物数量最多的元素,是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成分,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元素,也是构成 等矿物燃料的主要元素。
3、碳循环主要通过 来进行。它主要可分为三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绿色植物经 作用将大气中的 和水转化为碳水化合物(糖类);在植物呼吸过程中,吸入氧气呼出 ,使二氧化碳返回大气中被植物再度利用。
第二种形式是植物被动物或人采食后,碳水化合物(糖类)经 传递,被人或动物吸收,又成为人、动物和细菌等其他生物体的一部分,在体内氧化生成 ,并通过动物或人的呼吸释放回到大气中又可被植物利用。
第三种形式是煤、石油、天然气等燃烧时,生成 ,它返回大气中后重新进入生态系统的 。
4、自然界自发进行的碳循环,在很长的时期内始终处于一种 的状态,使地球的环境基本保持不变。然而 却在很短的时间内打破了这种平衡。尤其是近二百年来,人类对 等含碳能源的大量开采利用,致使更多的 被排入大气。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长,使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从而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知识点2、氧循环
1、氧在大气圈和生物圈中主要是以 的形式存在。
2、在自然条件下,水中的氧很难分解成氧气,而水中的氧则可以通过植物的 作用转化成 释放出来。因此,在生态系统中,氧循环与 有着密切的联系。
3、大气中的氧可以渗透到生态系统的各个角落:动物和植物的 作用以及地表物质 等过程不断消耗着大气中的 。与此同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大量吸收着大气中的 并将释放出的 排入大气。如此生生不息,构成了生态系统的氧循环,并保持了大气中 的恒定,维持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4、光合作用的主要过程: ;
呼吸作用的主要过程: 。
二、例题讲解
例题1、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落红”是指落下的花瓣。以下对这个诗句中涉及的生物学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自然界中存在着物质循环的现象 B.细菌和真菌参与了“化作春泥”的过程
C.“落红”最终被分解为有机物 D.“春泥”中的部分无机盐被植物吸收和利用
例题2、“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下图是碳循环的部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
B.在自然界的碳循环过程中,②的主要途径是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C.工业发展需要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增强③过程不会打破碳循环的平衡
D.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与氧循环是相互独立、互不影响的
例题3、如图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③表示的生理过程是   。
(2)图中乙代表的生物是   (选填“动物”、“绿色植物”或“微生物”)。
例题4、今年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也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词”。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如图是“生物圈中碳—氧平衡”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碳中和目标中植物起到重要的作用,推测图中A、B所代表的生理活动A是   ,写出化学方程式   ;植物把无机的二氧化碳转变成   在生物之间流动。
(2)为了达到碳中和目标我们可以怎么做(提出一条建议):   。
例题5、近年来“全球变暖”正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有人说,地球的温度就像一辆失控狂飙的汽车,如果不设法让它降下来,就会有灾难性的后果。

(1)把地球及其大气层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碳元素的总质量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有人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度排放所造成的。从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情况如图所示。分析图中数据可以得出的观点有 。
A.目前二氧化碳浓度低于历史大部分时候 B.气温上升与二氧化碳浓度不成正比
C.二氧化碳不是造成气温上升的唯一原因
三、随堂练习:
1、下列气体中,参与植物光合作用的是( )
A.氮气 B.氧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2、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空气中的(   )
A.氮气 B.二氧化碳 C.氧气 D.稀有气体
3、在自然界中存在着氧的循环系统,其中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的是(  )
A.蒸腾作用 B.呼吸作用 C.光合作用 D.分解作用
4、自然界的氧循环是生命活动的基本保证。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动物的呼吸作用可使O2转化为CO2 B.氧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C.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消耗氧气的主要途径 D.人的呼吸是大气中的O2含量大幅降低
5、二氧化碳占空气总体积的0.03%,正常情况下能维持这个含量基本不变是因为自然界存在下图所示的循环过程,图中A处不包括的是(  )
A. 煤炭燃料的燃烧 B. 海水吸收CO2形成碳酸盐 C. 天然气的燃烧 D. 人和动物的呼吸
(第5题图) (第6题图) (第7题图)
6、如图所示,若甲代表H2O和CO2,那么,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
A. 乙是呼吸作用,丙是糖类和O2,丁是光合作用
B. 乙是光合作用,丙是糖类和O2,丁是呼吸作用
B.乙是呼吸作用,丙是CO2和H2O,丁是光合作用
D.乙是光合作用,丙是CO2和H2O,丁是呼吸作用
7、如图的检验产物二氧化碳的示意图,为使实验获得好的效果,实验中选用的塑料袋颜色最好是(   )
A.白色 B.红色 C.黑色 D.无色
8、氧元素在自然界存在存在非常广泛,并不断循环转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地壳中存在氧元素的物质有二氧化硅、碳酸钙等,而在空气中存在氧元素的物质有______(至少
写出2种)等。在人体内存在的化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的是______。
(2)以下为自然界中发生的一些变化: ①金属锈蚀;②化石燃料燃烧;③陆地、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④人与动物的呼吸。从①--④中选择号填空,其中消耗氧气的有______,产生氧气的有______;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标号)。
A.任何情况下呼吸纯氧均有益于人体健康 B.氧元素在自然界中既有游离态,又有化合态
C.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均是氧化剂 D.氧气有百利而无一害
四、课后练习:
1、自然界中的氧循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氧循环”中循环的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氧元素 D.水
2、氧气在自然界中存在非常广泛,并不断循环转化,如图是自然界中氧元素的部分循环示意图,下列与氧循环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中的氧气的含量是稳定不变的 B.图中参与氧循环的各途径都是化学变化
C.氧元素在自然界中既有游离态,又有化合态 D.空气中氧气的浓度越高越有利于生物生存
(第2题图) (第3题图)
3、我国宣布力争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吸收相互平衡(如图)。下列途径中属于吸收二氧化碳的是(  )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化石燃料的燃烧 C.微生物的氧化分解 D.生物的呼吸作用
4、二氧化碳虽然只约占空气总体积的0.03%,但对动植物的生命活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如图所示,下列过程放在X处不合理的是(  )
A.人和动物的呼吸 B.发展利用氢燃料 C.化石燃料的燃烧 D.植物的呼吸作用
(第4题图) (第5题图) (第6题图)
5、自然界中碳循环、氧循环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植物呼吸作用放出氧气 B.氧气只有通过燃烧才能参与碳循环
C.植物光合作用可以将大气中CO2全部吸收 D.碳、氧循环失衡会导致人类生存环境恶化
6、如图是自然界中一个简单的碳循环过程。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草的光合作用消耗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B.草的光合作用合成了有机物为牛生存提供了物质基础
C.牛的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并释放碳元素到空气中
D.牛与草只参与了自然界的碳循环,未参与氧循环
7、如图所示是小明根据所学知识绘制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绿色植物通过④的作用维持自然界碳氧平衡
B.生理过程①②③均表示生物的呼吸作用
C.图中的碳元素的流动方向是动物到植物、微生物到动物、微生物到植物
D.由于⑤等原因存在,目前二氧化碳排放已有超过生物圈碳中和的趋势
(第7题图) (第8题图)
8、如图是硫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是形成酸雨的原因之一
B.循环过程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既有升高也有降低
C.除去化石燃料中的硫能减少SO2对大气的污染
D.酸雨的形成只与SO2的大量排放有关
9、如图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碳循环主要以CO2形式进行循环
B.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
C.C6H12O6与X反应生成CO2和H2O属于分解反应
D.C6H12O6是有机物,物质X是O2
(第9题图) (第10题图) (第11题图)
10、如图是有关自然界中碳循环与能量流动的示意图,对此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碳循环伴随着能量的循环
B.碳循环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密切相关
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
D.碳在生态系统食物链中是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
11、如图表示一天之内(早7:00~第二天早7:00)温室大棚中CO2含量的变化,在a点打开通风口的目的是(  )
A.补充大棚内的CO2 B.补充大棚内的O2 C.降低大棚温度 D.降低大棚湿度
12、比较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
B.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
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13、长时间以来,空气中各组分的含量基本保持不变.但我们人类在生命活动和生产活动中,总是产生一些气体,消耗一些气体.请你写出下列活动中产生或消耗的气体的化学式。
(1)人类呼吸和燃烧一些含碳物质:产生______,消耗______;
(2)植物的______作用,会产生______,消耗______;
(3)若地球上的森林树木过度滥伐会导致空气中______含量降低,______含量升高,会导致 的产生,而使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存环境。
14、每天每平方米叶片约需吸收5g二氧化碳来进行光合作用。
(1)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此变化属于______(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该过程是吸收______能转化为化学能。
(2)计算:在一天(晴天)内至少能吸收二氧化碳______g。
15、“碳达峰”指CO2排放量不再增加,”碳中和”指CO2排放量与减少低相策,我国科研人员利用二氧化碳、氢气等物质合成了葡萄糖和脂肪酸,大致原理如下图所示。
这一技术如果能应用和推广,将”工厂化”地吸收和利用二氧化碳,有效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完成下列问题:
(1)利用二氧化碳最终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的过程类似于绿色植物的    (选填”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或”蒸腾作用”);
(2)下列做法有助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是 。
A.植树造林 B.少用一次性筷子 C.提倡绿色出行
16、如图是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的一组实验,请你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来解释相关的实验现象。
(1)甲装置中小白鼠很快死去的原因是小白鼠的   作用导致玻璃罩内缺氧。
(2)乙装置中小白鼠能正常活着是因为绿色植物的   作用,更新了玻璃罩内的气体。这种生理活动的表达式是   。
(3)从这一实验现象分析,绿色植物的   作用对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起了重要作用。
参考答案:
一、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
1、碳和氧 氧 碳 氧 2、碳 煤、石油、天然气
3、 二氧化碳 光合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 食物链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 碳循环
4、 平衡 人类的行为 煤、石油和天然气 二氧化碳
知识点2、
1、 水、二氧化碳和氧气 2、光合 氧气 碳循环
3、 呼吸 腐败氧化 氧 二氧化碳 氧气 氧循环 氧含量
4、
二、例题讲解:
例题1、C
解析:A.“落红”中的有机物被营腐生生活的细菌或真菌分解成二氧化碳、水、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可见,自然界中存在着物质循环的现象,故A正确。
B.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作为分解者,分解了“落红”,所以,细菌和真菌参与了“化作春泥”的过程,故B正确。C.“落红”中的有机物被营腐生生活的细菌或真菌分解成二氧化碳、水、无机盐等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故C错误。D. 植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无机盐,“春泥”中的部分无机盐如氨、磷、钾、硼等无机盐被植物吸收和利用,故D正确。故C符合题意。
例题2、A
解析:A. 自然界中,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 ,A正确;B. 在自然界的碳循环过程中,②的主要途径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错误;C. 工业发展需要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增强③过程会打破碳循环的平衡,C错误;D.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与氧循环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D错误;故A符合题意。
例题3、(1)呼吸作用 (2)绿色植物
解析:(1)丙通过③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释放二氧化碳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2)乙既能吸收二氧化碳,又能释放二氧化碳,所以乙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
例题4、(1)光合作用;6CO2+6H2OC6H12O6+6O2;有机物 (2)植树造林
解析:(1)A过程为植物吸收二氧化碳,之后释放氧气,因此属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化学方程式为: 6CO2+6H2OC6H12O6+6O2 ,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可以转变成有机物供给植物自身。(2)为了达到碳中和目标我们可以尽量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植树造林,不砍伐树木,减少工业废气排放等。
例题5、(1)不变 (2)A;B;C
解析:(1)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然后通过生物或地质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大气中。由碳循环可知,如果把地球看成一个整体,其中的碳元素总质量是不会变的;(2)A、由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曲线可知,目前二氧化碳浓度比历史大多时候都要低;故A正确;B、图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情况与气温情况不是同高同低的;故B正确;C、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不与气温变化成正比,因此气温上升的主要原因不是二氧化碳导致的;故C正确;所以选ABC。
三、随堂练习:
1、D 2、B 3、C 4、A 5、B 6、B 7、C
8、(1)氧气、二氧化碳(或水蒸气);水(2)①②④;③;(3)B
四、课后练习:
1、C 2、C 3、A 4、B 5、D 6、D 7、C 8、D 9、C 10、A
11、A 12、A
13、(1)CO2;O2 (2)O2;CO2 (3)O2;CO2;温室效应。
14、(1)化学;光 (2)1500000
15、(1)光合作用 (2)A;B;C
16、(1)呼吸(2)光合;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3)光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