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组(每小题3分,共16小题,总计48分)
2023年中秋与国庆“双节”放假8天,小明乘火车从合肥到北京天安门观看十月一日升旗仪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一天是指( )
A.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B.地球公转的周期
C.一个恒星日 D.一个太阳日
2.火车行进时,所经地区地球自转线速度的总体变化是( )
A.先变慢后变快 B.越来越慢
C.越来越快 D.先变快后变慢
【答案】1.D
2.B
【知识点】地球自转及其特征
【解析】【点评】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特点是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地球自转角速度的特点是除极点为0外,其余地区角速度均相等,即每小时15°。
1.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一天是24小时,是一个太阳日;一个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时长为23时56分4秒;地球公转周期是一年。
故答案为:D。
2.地球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从南昌到北京是向较高纬度方向行进,因此自转线速度总体变化是越来越慢。
故答案为:B。
三亚市位于海南岛南部,是一座闻名全国的旅游城市。一年中三亚市内会出现两次“立杆无影”的现象,已知三亚市某地该现象第一次出现在6月1日。由于三亚市所处纬度较低,冬季时有许多东北老年人在三亚市居住。下列左图示意海南岛区位,右图示意三亚市全年气温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该地再次出现“立杆无影”现象的时间可能为( )
A.6月13日 B.7月13日 C.8月13日 D.9月13日
4.三亚市冬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夏季的主要原因是( )
A.云层保温差异 B.地表性质差异
C.日照时间差异 D.洋流性质差异
5.许多东北老年人冬季选择在三亚市居住,主要是因为三亚市( )
A.经济发达 B.风景优美
C.冬季气候温暖 D.文化氛围浓厚
【答案】3.B
4.A
5.C
【知识点】世界的气温与降水
【解析】【点评】经济收入是当前影响人口迁移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人们往往会选择迁往收入更高、就业机会更好的地方,以谋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因此,经济收入成为吸引和推动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其他因素如教育、医疗、居住环境等也会对人口迁移产生一定的影响。
3.三亚市地处赤道至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可知,第一次直射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至北回归线,再从北回归线返回时,出现第二次直射。如果第一次直射出现在6月1日,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后经历相同时间间隔再次直射,大约在7月13日。
故答案为:B。
4.三亚市夏季多阴雨天气,云层较厚,白天削弱了太阳辐射,温度较低,晚上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较强,日温差较小,冬季多晴天,则昼夜温差较大;三亚市地表性质在冬夏两季没有明显变化;日照时间能影响某一段气温的持续时间,但不是影响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主要原因;三亚市纬度较低,气温较高,受洋流影响较小。
故答案为:A。
5.东北老年人冬季选择在三亚市居住,主要是因为三亚市纬度较低,冬季气候温暖,适合居住;经济发展水平对老年人的影响较小;三亚市作为一座旅游城市,风景优美,但这是一个次要因素,老年人并不会太关注三亚市当地的文化氛围,主要考虑冬季气候是否适宜。
故答案为:C。
图中的主峰由古老的片麻岩构成,第四纪冰期时该地雪线高度为海拔3500—3600米。图1为该主峰附近地形图,图2为图1中某地的谷地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下列海拔最低的点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7.图2谷地景观图可见于等高线地形图中( )
A.丁地 B.丙地 C.乙地 D.甲地
8.景观图谷地的主要形成原因是( )
A.风力侵蚀作用 B.冰川侵蚀作用
C.海浪侵蚀作用 D.流水侵蚀作用
【答案】6.B
7.C
8.B
【知识点】冰川地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冰川作用是指冰川在地球表面形成和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作用。其中包括冰川的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这些作用对地表形态和地貌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与气候、地质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冰川侵蚀形成的冰蚀地貌、冰磺地貌和冰水堆积地貌等,都是非常独特和壮观的地貌类型,有很高的科学和观赏价值。通过深入了解冰川作用,可以更好地认识地球表面的形态和演化过程,也有助于更好地预测和应对未来的气候和环境变化。
6.甲地海拔高度为3680-3760m地海拔高度为340-3520m,丙地海拔为3600-3680m,丁地海拔为3600-3680m,因此海拔最低点为乙地。
故答案为:B。
7.乙地等高线凸向海拔较高处,为山谷,符合图2的地形特征;甲地为山顶不是谷地,丙地处于两座山的鞍部,丁地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
故答案为:C。
8.“第四纪冰期时该地雪线高度为海拔3500-3600米”,该谷地的成因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U型谷;该地位于内陆,无海域,不会有海浪侵蚀;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不会形成U型谷;乙地位于河流上游,如果为流水侵蚀形成应该为V型谷,而图2中谷地为U型谷。
故答案为:B。
胡玢在《庐山桑落洲》中写道:“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图为我国某河曲示意图。读图完成小题。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河流的东岸是侵蚀岸
B.“数家新住处”位于乙地
C.河岸线的变迁与地转偏向力无关
D.诗中描述的河段类型一般发育在河流的上游
10.沿甲—乙作河流剖面图,下列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9.B
10.B
【知识点】河流地貌
【解析】【点评】在北半球,受地球自转的偏向力影响,水平运动的物体会向右偏转。在河流或水流中,这种偏转现象会导致右岸侵蚀和左岸堆积。由于水流的流速较大的时候,河水会对右岸产生较大的侵蚀作用,使右岸土壤和岩石逐渐被冲刷掉,形成河岸的侵蚀。而在左岸,由于水流速度减小,导致沉积物的沉积,从而形成沉积物的堆积。此外,物体运动的惯性也会对河流或水流的侵蚀和堆积产生影响。在凹岸或河流的弯曲处,水流流速加快,对岸壁产生剧烈的侵蚀作用,这是由于流体的惯性导致的。相反,在凸岸或河流的转弯处,水流流速减小,沉积物会在这里堆积起来。
9.图中河流的东岸是凸岸,是堆积岸;“数家新住处”应位于堆积岸,乙处为凸岸即堆积岸;河岸线的变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诗中描述河段为河曲,一般发育在河流的中下游。
故答案为:B。
10.图中河段为河曲,沿甲一乙作河流剖面图,甲是凹岸,受侵蚀,河床坡度较陡,乙是凸岸,堆积作用明显,河床较浅,坡度缓。
故答案为:B。
九华山上天台峰西侧的“大鹏听经石”,传有大鹏听地藏菩萨诵经而感化成石。该岩石是由花岗岩经外力作用而形成的,结合岩石图物质循环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大听经石”景点的岩石类型属于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12.“大鹏听经石”景观形成的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
①风化作用 ②地壳抬升 ③岩浆入侵 ④外力侵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 D.④③②①
【答案】11.B
12.C
【知识点】矿物与岩石;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解析】【点评】岩石按照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以下是对每个类别成因的说明:岩浆岩的成因:岩浆岩是由地下炽热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在地球深部,炽热的岩浆从地幔或地壳中上升,当冷却到足够低的温度时,岩浆会凝结和晶化成为岩浆岩。岩浆岩又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岩如玄武岩。沉积岩的成因:沉积岩是由岩石颗粒经过水流、冰川等运动搬运沉积,在地表或浅层地下经过压实和水化等作用形成的。沉积岩通常由岩屑、碎屑、有机质或化学沉积物组成。常见的沉积岩包括砂岩、页岩、石灰岩等。变质岩的成因:变质岩是岩石在高温和高压环境下发生变化的产物。变质岩可以由岩浆岩和沉积岩通过地壳运动、地热等因素引起的变质作用而形成。在高温和高压的条件下,原始岩石中的矿物组分、结构和纹理会发生改变,形成新的岩石。常见的变质岩包括板岩、大理岩等。
11.岩浆只能直接形成岩浆岩,所以甲为岩浆,乙为岩浆岩,由材料信息“该岩石是由花岗岩经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可知,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丁通过外力作用变成两,所以丙是沉积岩,丁是变质岩。
故答案为:B。
12.花岗岩景观“大鹏听经石”的形成过程首先是岩浆入侵形成花岗岩,然后经地壳运动出露地表形成山地,再在外力的风化、侵蚀作用下形成此景观,顺序为: ③②①④。
故答案为:C。
温度平流是指冷暖空气水平运动引起的某些地区温度降低或升高的现象,空气由高温区流向低温区称为“暖平流”,空气由低温区流向高温区称为“冷平流”。冷暖平流是大规模天气变化的原因之一,图为某日我国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该日8:00时即将出现降水的地点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00时,a处气压可能为994百帕
B.20∶00时,b处中心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C.8∶00到20∶00,c处风向均为西北风
D.20∶00时,d处受暖平流影响,阴雨连绵
【答案】13.C
14.A
【知识点】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冷锋过境前,受单一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冷锋过境时,暖气团被迫抬升,多降温、降雨、大风等天气;冷锋过境后,受单一冷气团控制,天气转晴,气温下降,气压升高。
13.冷锋是指冷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而形成的锋,暖锋是指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而形成的锋。由此可判断暖平流即暖锋,冷平流即冷锋。根据左图中等压线判读风向,再结合锋面系统的知识,即可解决。暖平流可理解为暖锋过境,冷平流我们可以理解为冷锋过境,据图可知②④位于冷锋过境后,天气晴朗。①位于冷锋过境时,此时正在降水;据图示信息可知,③为暖锋过境时,为暖平流控制区域,即将出现降水。
故答案为:C。
14.20:00时a处于气压位于992.5hpa-995hpa之间,故可能为994百帕;b位于低压中心,中心气流上升,天气多阴雨;20:00时,c处为高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风向并非西北风;20:00时,d位于高压脊处,降水较少。
故答案为:A。
下图为“世界局地近地面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受A气压带控制地区,气候特征为( )
A.寒冷干燥 B.温和多雨 C.高温少雨 D.高温多雨
16.有关图示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叙述正确的是( )
A.夏季北移
B.冬季南移
C.风带B北移时,风带A南移
D.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答案】15.D
16.D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解析】【点评】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太阳直射点随季节的变化而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同时引起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从春分到夏至,太阳直射点自赤道逐渐北移至北回归线。
15.A气压带为气流辐合带,北侧吹东北风,南侧吹东南风,故A为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故受A气压带控制地区,气候特征为高温多雨。
故答案为:D。
16.全球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大致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AB两项没有注明南北半球。
故答案为:D。
二、综合题
17.读太阳光照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所示时,太阳光直射的纬度是 ;AB为 线(晨线或昏线)。
(2)此时,池州市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池州市昼长 (大于、小于、等于)广州。
(3)CD两地地方时相差 小时,出现极昼现象的纬度范围是 。
(4)此时E点地方时是 时,C点昼长 小时。
(5)此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 ,此时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的范围是 。
【答案】(1)23°26′S;昏
(2)昼短夜长;小于
(3)6;66°34′S~90°S
(4)18;4
(5)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地球公转二分二至日图的判读;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该时刻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全是黑夜,说明是北半球的冬至日,顺着地球自转方向,AB线上的点马上要进入白天,所以此时太阳直射的纬度是 23°26′S ,AB线是昏线。
(2) 池州市位于北半球,纬度比广州低,所以在冬至这天,池州市的昼夜长短情况是昼短夜长;池州市昼长小于夜长。
(3)经度每差15°,地方时相差一个小时,所以可以推测出CD两地地方时相差6小时,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北是极夜,那么南极圈及其以南是极昼。
(4)由图可知,E位于昏线上,位于赤道,所以地方时是18时,E地昼夜平分,C点昼长为4小时。
(5)此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所以此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在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此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因为这一天过后,太阳直射点会逐渐北移。
故答案为:(1)23°26′S;昏;(2)昼短夜长;小于;(3)6;66°34′S~90°S;(4)18;4;(5)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点评】太阳直射点一年当中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以北半球为例,夏至日这一天,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
18.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图和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质构造看,丁为 ;从地貌类型看,甲形成原因是 。
(2)丙处的地貌类型为 ,主要形成原因为 (填地质作用)。
(3)乙地与丙地均有地下水(泉)出露,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泉的形成常与 (地质构造类型)有关;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因 环节。(填数码)
(4)若在甲、乙、丙、丁四地选一处修隧道,选在 处最好,为什么 ?
【答案】(1)向斜;背斜顶部受张力,岩性疏松,易被外力侵蚀形成谷地。
(2)冲积扇;流水堆积作用
(3)断层;④
(4)甲;甲为背斜,为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且有利于排水。
【知识点】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分析】(1)从地质构造来看,丁为向斜。从地貌类型来看,甲为向斜,甲的形成原因是背斜顶部受张力,岩性疏松,易被外力侵蚀形成谷地。
(2)丙处的地貌类型为冲积扇。冲积扇是由流水带来的泥沙在坡度较缓的地方堆积形成的,呈扇状的地貌。主要形成原因为流水堆积作用。流水堆积作用是指水流携带的泥沙在能量减小的地方沉积下来,形成沉积物的过程。在丙处,由于地势较平坦,水流携带的泥沙沉积在这里,逐渐形成冲积扇。
(3)泉的形成常与地质构造类型为断层有关。断层带会影响周围地区的地下水运动,并且在压力差异的作用下,地下水会从断层上涌而形成泉眼。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黄河冲刷黄土高原,也就是④环节让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
(4)最好选甲,因为甲是背斜,由于背斜顶部受到张力作用,岩性相对疏松,使得背斜地区的地质构造相对较稳定。这种背斜的结构形式天然地形成了一种拱形,拥有较好的稳定性,非常适合隧道修建。此外,背斜地区也有利于排水。由于背斜地区地形的特殊性,有利于地下水自然排泄,减少地下水的积聚和渗透压力,对隧道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带来一定的优势。
故答案为:(1)向斜;背斜顶部受张力,岩性疏松,易被外力侵蚀形成谷地;(2)冲积扇;流水堆积作用;(3)断层;④;(4)甲;甲为背斜,为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且有利于排水。
【点评】背斜、断层是两种常见的地质作用形式,它们对地质环境和人类活动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断层活动带来了地壳的变形和岩石运动,这为矿产的形成和富集提供了条件,如金属矿、煤炭等。背斜地区的地形起伏,对水文地质条件有一定的影响,如形成了一些水源地、泉眼等,同时也对地下水的运动和分布产生影响。断层是指地壳中发生的断裂现象,通过断层面上的相对移动导致地层错位。
19.墨西哥位于北美洲南部,其中部为墨西哥高原,东南为地势平坦的尤卡坦半岛。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尤卡坦半岛位于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之间,地势南高北低,气候南北差异大,半岛几乎全部为珊瑚岩和石灰岩构成,地表河湖缺乏。
材料二:首都墨西哥城位于中南部高原的山谷中,坎昆位于尤卡坦半岛东北部,下表为两地气候资料统计表。
城市 平均海拔/m 1月 7月 年降水总量/mm
气温/℃ 降水/mm 气温/℃ 降水/mm
墨西哥城 2240 13.4 9 16.2 183 738
坎昆 53 22.9 26 27.4 162 989
(1)有学者认为6500万年前,该半岛被陨石撞击,导致恐龙灭绝,该事件发生的地质年代是
代,恐龙属于 类动物。
(2)图中甲地位于尤卡坦半岛南部,从大气环流和地形角度分析甲地较尤卡坦半岛其他地区降水多的原因。
(3)墨西哥城与坎昆属于同一种气候类型,分析数据,判断两地的气候类型为 气候。
(4) 结合数据,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分析墨西哥城与坎昆两地气候特征的不同点及其原因。
【答案】(1)中生;爬行
(2)东北信风来自海洋;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
(3)热带草原
(4)墨西哥城气温低于坎昆,墨西哥城地势较高;坎昆降水多于墨西哥城,坎昆位于东北信风的迎风坡,而墨西哥城位于背风坡。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解析】【分析】(1)中生代是地质历史中的一段时间,从2.51亿年前到6,500万年前,也被称为恐龙时代。在这个时期,恐龙是地球上的主要动物。恐龙属于爬行类动物,它们是爬行动物的一支,与现代鸟类有一定的关系。恐龙的出现与中生代地质时期的环境和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它们在地球上统治了大约1.6亿年左右,直至约6500万年前的一次大规模的大灭绝事件导致了它们的灭绝。综上所述,该半岛被陨石撞击导致恐龙灭绝的事件发生在中生代,而恐龙属于爬行类动物。
(2)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以及对大气环流和地形的分析,甲地较尤卡坦半岛其他地区降水多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解释:1. 东北信风来自海洋:尤卡坦半岛位于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之间,东北信风是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这些东北信风会从海洋上吹向尤卡坦半岛,带来大量的水汽。当这些湿润气流遇到山脉或地形的阻挡时,会凝结成云,形成降水。2. 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甲地位于尤卡坦半岛的南部,可能存在一些地形抬升的地貌特征。当湿润的东北信风被地形障碍物阻挡时,空气会被迫向上抬升。随着空气的上升,空气温度下降,水汽凝结成云,形成地形雨。这种地形雨通常在山脉或抬升地形的背风面上发生,降水量较其他地区更多。
(3)根据提供的数据统计表,墨西哥城与坎昆的气候类型可以判断为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气候通常具有明显的湿季和旱季。
(4)根据提供的数据统计表,可以发现墨西哥城和坎昆在气温和降水方面具有一定的不同点,这些不同点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1. 气温方面:数据表显示,墨西哥城的气温比坎昆低,在1月和7月的平均气温分别为13.4℃和16.2℃,而坎昆的平均气温分别为22.9℃和27.4℃。墨西哥城和坎昆之间的气温差异可以通过两地地势的差异来解释。墨西哥城位于中南部高原的山谷中,海拔较高,气温受山谷所包围的影响,大气温度下降较快;而坎昆位于尤卡坦半岛东北部,海拔很低,地势平坦,受到直射日光的影响,气温较高。2. 降水方面:数据表显示,坎昆的降水量比墨西哥城高。坎昆的年降水总量为989mm,而墨西哥城只有738mm。这种差异可以通过考虑两地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不同来解释。坎昆位于尤卡坦半岛东北部,是东北信风的迎风坡,东北信风会从海洋上吹向尤卡坦半岛,带来大量的水汽。当这些湿润气流遇到坎昆的山脉或地形的阻挡时,会凝结成云,形成降水。而墨西哥城位于山谷之中,背风坡的气流相对干燥,降水相对较少。
故答案为:(1)中生;爬行;(2)东北信风来自海洋;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3)热带草原;(4)墨西哥城气温低于坎昆,墨西哥城地势较高;坎昆降水多于墨西哥城,坎昆位于东北信风的迎风坡,而墨西哥城位于背风坡。
【点评】地形通过地形雨、风向和风速的改变、局地温度变化以及潮湿和干燥的区域形成等方面对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地形因素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气候的分布和变化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 / 1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组(每小题3分,共16小题,总计48分)
2023年中秋与国庆“双节”放假8天,小明乘火车从合肥到北京天安门观看十月一日升旗仪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一天是指( )
A.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B.地球公转的周期
C.一个恒星日 D.一个太阳日
2.火车行进时,所经地区地球自转线速度的总体变化是( )
A.先变慢后变快 B.越来越慢
C.越来越快 D.先变快后变慢
三亚市位于海南岛南部,是一座闻名全国的旅游城市。一年中三亚市内会出现两次“立杆无影”的现象,已知三亚市某地该现象第一次出现在6月1日。由于三亚市所处纬度较低,冬季时有许多东北老年人在三亚市居住。下列左图示意海南岛区位,右图示意三亚市全年气温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该地再次出现“立杆无影”现象的时间可能为( )
A.6月13日 B.7月13日 C.8月13日 D.9月13日
4.三亚市冬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夏季的主要原因是( )
A.云层保温差异 B.地表性质差异
C.日照时间差异 D.洋流性质差异
5.许多东北老年人冬季选择在三亚市居住,主要是因为三亚市( )
A.经济发达 B.风景优美
C.冬季气候温暖 D.文化氛围浓厚
图中的主峰由古老的片麻岩构成,第四纪冰期时该地雪线高度为海拔3500—3600米。图1为该主峰附近地形图,图2为图1中某地的谷地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下列海拔最低的点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7.图2谷地景观图可见于等高线地形图中( )
A.丁地 B.丙地 C.乙地 D.甲地
8.景观图谷地的主要形成原因是( )
A.风力侵蚀作用 B.冰川侵蚀作用
C.海浪侵蚀作用 D.流水侵蚀作用
胡玢在《庐山桑落洲》中写道:“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图为我国某河曲示意图。读图完成小题。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河流的东岸是侵蚀岸
B.“数家新住处”位于乙地
C.河岸线的变迁与地转偏向力无关
D.诗中描述的河段类型一般发育在河流的上游
10.沿甲—乙作河流剖面图,下列正确的是( )
A. B.
C. D.
九华山上天台峰西侧的“大鹏听经石”,传有大鹏听地藏菩萨诵经而感化成石。该岩石是由花岗岩经外力作用而形成的,结合岩石图物质循环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大听经石”景点的岩石类型属于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12.“大鹏听经石”景观形成的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
①风化作用 ②地壳抬升 ③岩浆入侵 ④外力侵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 D.④③②①
温度平流是指冷暖空气水平运动引起的某些地区温度降低或升高的现象,空气由高温区流向低温区称为“暖平流”,空气由低温区流向高温区称为“冷平流”。冷暖平流是大规模天气变化的原因之一,图为某日我国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该日8:00时即将出现降水的地点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00时,a处气压可能为994百帕
B.20∶00时,b处中心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C.8∶00到20∶00,c处风向均为西北风
D.20∶00时,d处受暖平流影响,阴雨连绵
下图为“世界局地近地面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受A气压带控制地区,气候特征为( )
A.寒冷干燥 B.温和多雨 C.高温少雨 D.高温多雨
16.有关图示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叙述正确的是( )
A.夏季北移
B.冬季南移
C.风带B北移时,风带A南移
D.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二、综合题
17.读太阳光照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所示时,太阳光直射的纬度是 ;AB为 线(晨线或昏线)。
(2)此时,池州市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池州市昼长 (大于、小于、等于)广州。
(3)CD两地地方时相差 小时,出现极昼现象的纬度范围是 。
(4)此时E点地方时是 时,C点昼长 小时。
(5)此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 ,此时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的范围是 。
18.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图和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质构造看,丁为 ;从地貌类型看,甲形成原因是 。
(2)丙处的地貌类型为 ,主要形成原因为 (填地质作用)。
(3)乙地与丙地均有地下水(泉)出露,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泉的形成常与 (地质构造类型)有关;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因 环节。(填数码)
(4)若在甲、乙、丙、丁四地选一处修隧道,选在 处最好,为什么 ?
19.墨西哥位于北美洲南部,其中部为墨西哥高原,东南为地势平坦的尤卡坦半岛。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尤卡坦半岛位于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之间,地势南高北低,气候南北差异大,半岛几乎全部为珊瑚岩和石灰岩构成,地表河湖缺乏。
材料二:首都墨西哥城位于中南部高原的山谷中,坎昆位于尤卡坦半岛东北部,下表为两地气候资料统计表。
城市 平均海拔/m 1月 7月 年降水总量/mm
气温/℃ 降水/mm 气温/℃ 降水/mm
墨西哥城 2240 13.4 9 16.2 183 738
坎昆 53 22.9 26 27.4 162 989
(1)有学者认为6500万年前,该半岛被陨石撞击,导致恐龙灭绝,该事件发生的地质年代是
代,恐龙属于 类动物。
(2)图中甲地位于尤卡坦半岛南部,从大气环流和地形角度分析甲地较尤卡坦半岛其他地区降水多的原因。
(3)墨西哥城与坎昆属于同一种气候类型,分析数据,判断两地的气候类型为 气候。
(4) 结合数据,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分析墨西哥城与坎昆两地气候特征的不同点及其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B
【知识点】地球自转及其特征
【解析】【点评】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特点是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地球自转角速度的特点是除极点为0外,其余地区角速度均相等,即每小时15°。
1.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一天是24小时,是一个太阳日;一个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时长为23时56分4秒;地球公转周期是一年。
故答案为:D。
2.地球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从南昌到北京是向较高纬度方向行进,因此自转线速度总体变化是越来越慢。
故答案为:B。
【答案】3.B
4.A
5.C
【知识点】世界的气温与降水
【解析】【点评】经济收入是当前影响人口迁移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人们往往会选择迁往收入更高、就业机会更好的地方,以谋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因此,经济收入成为吸引和推动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其他因素如教育、医疗、居住环境等也会对人口迁移产生一定的影响。
3.三亚市地处赤道至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可知,第一次直射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至北回归线,再从北回归线返回时,出现第二次直射。如果第一次直射出现在6月1日,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后经历相同时间间隔再次直射,大约在7月13日。
故答案为:B。
4.三亚市夏季多阴雨天气,云层较厚,白天削弱了太阳辐射,温度较低,晚上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较强,日温差较小,冬季多晴天,则昼夜温差较大;三亚市地表性质在冬夏两季没有明显变化;日照时间能影响某一段气温的持续时间,但不是影响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主要原因;三亚市纬度较低,气温较高,受洋流影响较小。
故答案为:A。
5.东北老年人冬季选择在三亚市居住,主要是因为三亚市纬度较低,冬季气候温暖,适合居住;经济发展水平对老年人的影响较小;三亚市作为一座旅游城市,风景优美,但这是一个次要因素,老年人并不会太关注三亚市当地的文化氛围,主要考虑冬季气候是否适宜。
故答案为:C。
【答案】6.B
7.C
8.B
【知识点】冰川地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冰川作用是指冰川在地球表面形成和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作用。其中包括冰川的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这些作用对地表形态和地貌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与气候、地质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冰川侵蚀形成的冰蚀地貌、冰磺地貌和冰水堆积地貌等,都是非常独特和壮观的地貌类型,有很高的科学和观赏价值。通过深入了解冰川作用,可以更好地认识地球表面的形态和演化过程,也有助于更好地预测和应对未来的气候和环境变化。
6.甲地海拔高度为3680-3760m地海拔高度为340-3520m,丙地海拔为3600-3680m,丁地海拔为3600-3680m,因此海拔最低点为乙地。
故答案为:B。
7.乙地等高线凸向海拔较高处,为山谷,符合图2的地形特征;甲地为山顶不是谷地,丙地处于两座山的鞍部,丁地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
故答案为:C。
8.“第四纪冰期时该地雪线高度为海拔3500-3600米”,该谷地的成因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U型谷;该地位于内陆,无海域,不会有海浪侵蚀;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不会形成U型谷;乙地位于河流上游,如果为流水侵蚀形成应该为V型谷,而图2中谷地为U型谷。
故答案为:B。
【答案】9.B
10.B
【知识点】河流地貌
【解析】【点评】在北半球,受地球自转的偏向力影响,水平运动的物体会向右偏转。在河流或水流中,这种偏转现象会导致右岸侵蚀和左岸堆积。由于水流的流速较大的时候,河水会对右岸产生较大的侵蚀作用,使右岸土壤和岩石逐渐被冲刷掉,形成河岸的侵蚀。而在左岸,由于水流速度减小,导致沉积物的沉积,从而形成沉积物的堆积。此外,物体运动的惯性也会对河流或水流的侵蚀和堆积产生影响。在凹岸或河流的弯曲处,水流流速加快,对岸壁产生剧烈的侵蚀作用,这是由于流体的惯性导致的。相反,在凸岸或河流的转弯处,水流流速减小,沉积物会在这里堆积起来。
9.图中河流的东岸是凸岸,是堆积岸;“数家新住处”应位于堆积岸,乙处为凸岸即堆积岸;河岸线的变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诗中描述河段为河曲,一般发育在河流的中下游。
故答案为:B。
10.图中河段为河曲,沿甲一乙作河流剖面图,甲是凹岸,受侵蚀,河床坡度较陡,乙是凸岸,堆积作用明显,河床较浅,坡度缓。
故答案为:B。
【答案】11.B
12.C
【知识点】矿物与岩石;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解析】【点评】岩石按照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以下是对每个类别成因的说明:岩浆岩的成因:岩浆岩是由地下炽热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在地球深部,炽热的岩浆从地幔或地壳中上升,当冷却到足够低的温度时,岩浆会凝结和晶化成为岩浆岩。岩浆岩又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岩如玄武岩。沉积岩的成因:沉积岩是由岩石颗粒经过水流、冰川等运动搬运沉积,在地表或浅层地下经过压实和水化等作用形成的。沉积岩通常由岩屑、碎屑、有机质或化学沉积物组成。常见的沉积岩包括砂岩、页岩、石灰岩等。变质岩的成因:变质岩是岩石在高温和高压环境下发生变化的产物。变质岩可以由岩浆岩和沉积岩通过地壳运动、地热等因素引起的变质作用而形成。在高温和高压的条件下,原始岩石中的矿物组分、结构和纹理会发生改变,形成新的岩石。常见的变质岩包括板岩、大理岩等。
11.岩浆只能直接形成岩浆岩,所以甲为岩浆,乙为岩浆岩,由材料信息“该岩石是由花岗岩经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可知,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丁通过外力作用变成两,所以丙是沉积岩,丁是变质岩。
故答案为:B。
12.花岗岩景观“大鹏听经石”的形成过程首先是岩浆入侵形成花岗岩,然后经地壳运动出露地表形成山地,再在外力的风化、侵蚀作用下形成此景观,顺序为: ③②①④。
故答案为:C。
【答案】13.C
14.A
【知识点】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冷锋过境前,受单一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冷锋过境时,暖气团被迫抬升,多降温、降雨、大风等天气;冷锋过境后,受单一冷气团控制,天气转晴,气温下降,气压升高。
13.冷锋是指冷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而形成的锋,暖锋是指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而形成的锋。由此可判断暖平流即暖锋,冷平流即冷锋。根据左图中等压线判读风向,再结合锋面系统的知识,即可解决。暖平流可理解为暖锋过境,冷平流我们可以理解为冷锋过境,据图可知②④位于冷锋过境后,天气晴朗。①位于冷锋过境时,此时正在降水;据图示信息可知,③为暖锋过境时,为暖平流控制区域,即将出现降水。
故答案为:C。
14.20:00时a处于气压位于992.5hpa-995hpa之间,故可能为994百帕;b位于低压中心,中心气流上升,天气多阴雨;20:00时,c处为高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风向并非西北风;20:00时,d位于高压脊处,降水较少。
故答案为:A。
【答案】15.D
16.D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解析】【点评】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太阳直射点随季节的变化而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同时引起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从春分到夏至,太阳直射点自赤道逐渐北移至北回归线。
15.A气压带为气流辐合带,北侧吹东北风,南侧吹东南风,故A为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故受A气压带控制地区,气候特征为高温多雨。
故答案为:D。
16.全球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大致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AB两项没有注明南北半球。
故答案为:D。
17.【答案】(1)23°26′S;昏
(2)昼短夜长;小于
(3)6;66°34′S~90°S
(4)18;4
(5)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地球公转二分二至日图的判读;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该时刻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全是黑夜,说明是北半球的冬至日,顺着地球自转方向,AB线上的点马上要进入白天,所以此时太阳直射的纬度是 23°26′S ,AB线是昏线。
(2) 池州市位于北半球,纬度比广州低,所以在冬至这天,池州市的昼夜长短情况是昼短夜长;池州市昼长小于夜长。
(3)经度每差15°,地方时相差一个小时,所以可以推测出CD两地地方时相差6小时,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北是极夜,那么南极圈及其以南是极昼。
(4)由图可知,E位于昏线上,位于赤道,所以地方时是18时,E地昼夜平分,C点昼长为4小时。
(5)此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所以此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在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此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因为这一天过后,太阳直射点会逐渐北移。
故答案为:(1)23°26′S;昏;(2)昼短夜长;小于;(3)6;66°34′S~90°S;(4)18;4;(5)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点评】太阳直射点一年当中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以北半球为例,夏至日这一天,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
18.【答案】(1)向斜;背斜顶部受张力,岩性疏松,易被外力侵蚀形成谷地。
(2)冲积扇;流水堆积作用
(3)断层;④
(4)甲;甲为背斜,为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且有利于排水。
【知识点】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分析】(1)从地质构造来看,丁为向斜。从地貌类型来看,甲为向斜,甲的形成原因是背斜顶部受张力,岩性疏松,易被外力侵蚀形成谷地。
(2)丙处的地貌类型为冲积扇。冲积扇是由流水带来的泥沙在坡度较缓的地方堆积形成的,呈扇状的地貌。主要形成原因为流水堆积作用。流水堆积作用是指水流携带的泥沙在能量减小的地方沉积下来,形成沉积物的过程。在丙处,由于地势较平坦,水流携带的泥沙沉积在这里,逐渐形成冲积扇。
(3)泉的形成常与地质构造类型为断层有关。断层带会影响周围地区的地下水运动,并且在压力差异的作用下,地下水会从断层上涌而形成泉眼。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黄河冲刷黄土高原,也就是④环节让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
(4)最好选甲,因为甲是背斜,由于背斜顶部受到张力作用,岩性相对疏松,使得背斜地区的地质构造相对较稳定。这种背斜的结构形式天然地形成了一种拱形,拥有较好的稳定性,非常适合隧道修建。此外,背斜地区也有利于排水。由于背斜地区地形的特殊性,有利于地下水自然排泄,减少地下水的积聚和渗透压力,对隧道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带来一定的优势。
故答案为:(1)向斜;背斜顶部受张力,岩性疏松,易被外力侵蚀形成谷地;(2)冲积扇;流水堆积作用;(3)断层;④;(4)甲;甲为背斜,为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且有利于排水。
【点评】背斜、断层是两种常见的地质作用形式,它们对地质环境和人类活动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断层活动带来了地壳的变形和岩石运动,这为矿产的形成和富集提供了条件,如金属矿、煤炭等。背斜地区的地形起伏,对水文地质条件有一定的影响,如形成了一些水源地、泉眼等,同时也对地下水的运动和分布产生影响。断层是指地壳中发生的断裂现象,通过断层面上的相对移动导致地层错位。
19.【答案】(1)中生;爬行
(2)东北信风来自海洋;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
(3)热带草原
(4)墨西哥城气温低于坎昆,墨西哥城地势较高;坎昆降水多于墨西哥城,坎昆位于东北信风的迎风坡,而墨西哥城位于背风坡。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解析】【分析】(1)中生代是地质历史中的一段时间,从2.51亿年前到6,500万年前,也被称为恐龙时代。在这个时期,恐龙是地球上的主要动物。恐龙属于爬行类动物,它们是爬行动物的一支,与现代鸟类有一定的关系。恐龙的出现与中生代地质时期的环境和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它们在地球上统治了大约1.6亿年左右,直至约6500万年前的一次大规模的大灭绝事件导致了它们的灭绝。综上所述,该半岛被陨石撞击导致恐龙灭绝的事件发生在中生代,而恐龙属于爬行类动物。
(2)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以及对大气环流和地形的分析,甲地较尤卡坦半岛其他地区降水多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解释:1. 东北信风来自海洋:尤卡坦半岛位于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之间,东北信风是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这些东北信风会从海洋上吹向尤卡坦半岛,带来大量的水汽。当这些湿润气流遇到山脉或地形的阻挡时,会凝结成云,形成降水。2. 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甲地位于尤卡坦半岛的南部,可能存在一些地形抬升的地貌特征。当湿润的东北信风被地形障碍物阻挡时,空气会被迫向上抬升。随着空气的上升,空气温度下降,水汽凝结成云,形成地形雨。这种地形雨通常在山脉或抬升地形的背风面上发生,降水量较其他地区更多。
(3)根据提供的数据统计表,墨西哥城与坎昆的气候类型可以判断为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气候通常具有明显的湿季和旱季。
(4)根据提供的数据统计表,可以发现墨西哥城和坎昆在气温和降水方面具有一定的不同点,这些不同点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1. 气温方面:数据表显示,墨西哥城的气温比坎昆低,在1月和7月的平均气温分别为13.4℃和16.2℃,而坎昆的平均气温分别为22.9℃和27.4℃。墨西哥城和坎昆之间的气温差异可以通过两地地势的差异来解释。墨西哥城位于中南部高原的山谷中,海拔较高,气温受山谷所包围的影响,大气温度下降较快;而坎昆位于尤卡坦半岛东北部,海拔很低,地势平坦,受到直射日光的影响,气温较高。2. 降水方面:数据表显示,坎昆的降水量比墨西哥城高。坎昆的年降水总量为989mm,而墨西哥城只有738mm。这种差异可以通过考虑两地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不同来解释。坎昆位于尤卡坦半岛东北部,是东北信风的迎风坡,东北信风会从海洋上吹向尤卡坦半岛,带来大量的水汽。当这些湿润气流遇到坎昆的山脉或地形的阻挡时,会凝结成云,形成降水。而墨西哥城位于山谷之中,背风坡的气流相对干燥,降水相对较少。
故答案为:(1)中生;爬行;(2)东北信风来自海洋;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3)热带草原;(4)墨西哥城气温低于坎昆,墨西哥城地势较高;坎昆降水多于墨西哥城,坎昆位于东北信风的迎风坡,而墨西哥城位于背风坡。
【点评】地形通过地形雨、风向和风速的改变、局地温度变化以及潮湿和干燥的区域形成等方面对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地形因素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气候的分布和变化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