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期中联考试卷
(2023高二上·仁寿期中)广西某学校的学生,于2022年6月15日至8月15日到左图区域进行地理考察活动,右图是考察小组的其中一位学生为A地考察时段正午物影变化画的一张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与广西相比,地理考察期间A地( )
A.白昼更长,因气候干旱 B.白昼更长,因纬度位置偏北
C.白昼更短,因海拔更低 D.白昼更短,因经度位置偏西
2.右图中描述的正午物影变化( )
A.①一②段正确 B.②一③段正确
C.③一④段正确 D.都不正确
【答案】1.B
2.D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⑴纬度变化: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⑵季节变化: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的日出日落方位除了南北两极点外均为从正东方向升起、从正西方向落下。
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广西某学校的学生,于2022年6月15日至8月15日到左图区域进行地理考察活动,地理考察期间为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北白昼时间越长,A地位于我国新疆,纬度高于广西,所以A地白昼长于广西,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根据所学知识,6月15一夏至日(6月22)太阳直射点北移,A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增大,物影缩短,①一②段错误;6月22一8月15太阳直射点南移,A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减小,物影变长,②一③段错误;A地纬度较高,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物影一年四季都应该朝偏北方向,③一④段错误,A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2023高二上·仁寿期中)图为某日正午于北京某学校舞蹈教室内拍摄的照片。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 )
A.教室的窗户朝向南 B.此时旗杆的影子一天中最长
C.此时太阳辐射较弱 D.此时气温达到一日内最高值
4.此时在国外(西五区)留学的小军,最有可能( )
A.早晨起床 B.中午休息 C.下午放学 D.夜晚睡觉
5.此日之后的三个月,教室内的正午日照面积先变小后变大,该日可能为( )
A.1月12日 B.4月12日 C.7月12日 D.10月12日
【答案】3.A
4.D
5.B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光照图的判读;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
【解析】【点评】正午照射面积先变小后变大,说明太阳高度先变大,后变小。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地区(除极昼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南半球相反。
3.A、北京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一年中正午北京太阳位于正南方,由图可知,入射光线应位于正南方向,教室的窗户朝向南,A正确;
B、此时旗杆的影子一天中最短,B错误;
C、此时太阳辐射是一天中最强,C错误;
D、气温达到一日内最高值应为午后2时,D错误;
故答案为:A。
4.北京时间(东八区)此时为正午12时,西五区与北京时间相差13个时区,即相差13小时,东部时间来得更早,西部时间来得迟,因此西五区的时间为12-13=-1,说明是前一天的23时,留学的小军有可能正在夜晚睡觉。
故答案为:D。
5.A、正午照射面积先变小后变大,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后变小,1月12日后3个月,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北移动,(因北京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一直变大,A错误;
B、4月12日后3个月,太阳直射点先向北移动,正午太阳高度变大,照射面积变小,6月22日后,太阳直射点向赤道(向南)移动,正午太阳高度变小,照射面积大,B正确;
C、7月12日后三个月,太阳直射点从北半球向南移动,正午太阳高度一直变小,照射面积变大,C错误;
D、10月12日后三个月,太阳直射点先向南移动,12月22日到南回归线后向北移动,北京正午太阳高度变先变小后变大,照射面积变大后变小,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3高二上·仁寿期中)图为上海环郁能源开发的太阳能光伏设备,其支架可以调节光伏板与地面的夹角以提高发电效率。读图完成完成下面小题。
6.某市安装了该设备并设定夏至日光伏板与地面夹角为20°,该市的纬度为( )
A.6°34′N B.23°26′N C.46°34′N D.43°26′N
7.该日后的一个月内地球公转的线速度的变化趋势是( )
A.逐渐变大 B.逐渐变小
C.先变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
8. 3个月后,该市的居民欣赏日落美景的方向是:( )
A.西北 B.西南 C.正西 D.正北
【答案】6.D
7.D
8.C
【知识点】地球公转及其特征;光照图的判读;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地球公转速度变化规律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6.由所学知识可知,光伏板与地面夹角等于纬度差,此时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光伏板与地面夹角为20°,二者都在北半球,故该市的纬度=20°+23°26′=43°26′N。
故答案为:D。
7.该日为夏至日后的一个月,地球公转过远日点,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故地球公转的线速度的变化趋势是先变小后变大。
故答案为:D。
8.夏至日后3个月是秋分日,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故答案为:C。
(2023高二上·仁寿期中)自然界中,相邻河系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会有一个河系发展成为主河系。由于分水岭被破坏或迁移造成的河流袭夺,称为主动河流袭夺。下列乙图是甲图中方框处的分水岭变化图,该处分水岭从Ⅰ经Ⅱ演化到Ⅲ,分水岭最终被切穿,发生河流袭夺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甲图中最终河流流量减少的河段是( )
A.a B.b C.c D.d
10.乙图中导致分水岭迁移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 C.流水侵蚀 D.流水沉积
【答案】9.A
10.C
【知识点】河流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河流袭夺是自然界中,相邻几个水系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总有一个水系发展成为主水系,其侵蚀活跃,下切较深,使其支流的溯源侵蚀和侧向侵蚀也较为强烈,甚至切穿分水岭,夺取分水岭另一侧位置较高河流的河源段。由于分水岭被破坏或迁移造成的河流袭夺,称为主动河流袭夺;由新构造运动等非河流因素引起的河流袭夺,称为被动河流袭夺。
9.读图,由乙图判断,东边河流地势低,西边地势高。河流袭夺会导致地势高处的河道水流流入地势低处,地势高处河流下游水量减少,所以流量减少的是a河段,A正确;b、d不受影响,c流量增大,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0.乙图展示的是河流袭夺现象,是流水侵蚀下切,将另一河道中的水夺走的现象。所以,乙图中导致分水岭迁移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3高二上·仁寿期中)人们根据潮涨潮落的规律,赶在潮落的时机,到海岸的滩涂和礁石上打捞或采集海产品的过程,称为赶海。平潭岛是福建省第一大岛,与台湾岛距离较近,岛上风景优美。下左图为平潭岛西北部海域的花岗岩石柱“半洋石帆”景观,右图为2022年9月16日平潭岛潮汐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平潭岛“半洋石帆”景观形成的地质过程是( )
A.岩浆活动一冷却凝固一地壳抬升一海水侵蚀
B.地壳抬升一岩浆活动一冷却凝固一海水侵蚀
C.地壳抬升一海水侵蚀一岩浆活动一冷却凝固
D.岩浆活动一冷却凝固一海水侵蚀一地壳抬升
12.在图示潮汐日在平潭岛赶海,赶海时间约2小时,则赶海的合适时间段是( )
A.0:00~2:00 B.6:00~8:00
C.12:00~14:00 D.18:00~20:00
【答案】11.A
12.B
【知识点】海岸地貌;月相变化与潮汐变化
【解析】【点评】地貌的形成过程一般从岩石的形成、地貌景观的塑造等方面,结合内外力作用回答。
11.“半洋石帆”景观由花岗岩石柱组成,最初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岩层,冷却凝固,形成坚硬的花岗岩,后经历地壳抬升,表层岩石接受侵蚀,花岗岩坚硬不易被侵蚀,出露地表,海水不断的侵蚀周边岩石,最后剩下花岗岩。
故答案为:A。
12.赶海一般在落潮时,海滩出露面积最大,海水退的远,特别是贝类等行动较为迟缓,当海水退下去的时候这些贝类就被搁置在沙滩或泥滩上了,收获量大。由图可知,八点为一天中的最低潮,赶海时间为两小时,择最合适的赶海时间是六点到八点。
故答案为:B。
(2023高二上·仁寿期中)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图(甲为断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图中地质作用形成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丁晚于丙 B.甲晚于乙 C.甲晚于丙 D.丁晚于乙
14.图中石灰岩厚度差异较大,主要原因是( )
A.岩性差异 B.侵蚀差异 C.水热差异 D.堆积差异
【答案】13.C
14.B
【知识点】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点评】岩层的新老关系一般是:岩浆岩晚于被侵入岩层;断层晚于被断开的岩层;沉积岩一般下老上新。
13.图中丙砂岩覆盖在丁岩浆岩之上,为后沉积的,故丙晚于丁,A错误;甲断层切断了丙所代表的砂岩岩层,故甲晚于丙,C正确;甲形成后,又接受了堆积,形成断层上方的页岩,乙岩浆岩侵入了上方的页岩,故乙晚于甲,B错误;据上分析得知图中地质作用形成的先后顺序是丁丙甲乙,丁早于乙,D错误。
故答案为:C。
14.图中石灰岩在断层左侧较厚,右侧较薄,石灰岩形成后发生的断层。断层两侧石灰岩厚度差异主要是因为断层左侧岩体下沉,接受侵蚀少,右侧岩体上升,接受侵蚀作用强,大量石灰岩被侵蚀,故石灰岩厚度的差异主要原因是侵蚀差异,B正确,D错误;同一石灰岩岩层,岩性一致,A错误;同一地区,水热差异一致,C错误;
故答案为:B。
(2023高二上·仁寿期中)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和岩层地质界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图示地区主要的构造地貌类型和成因分别是( )
A.背斜山地 外力作用
B.背斜谷地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C.向斜谷地 内力作用
D.向斜山地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16.图中四地符合实际的是( )
A.甲处玄武岩的垂直高差可能是1190 m
B.乙处岩层中可能找到化石
C.丙处可能发育成为河流
D.丁处为最佳天然大理岩开采点
【答案】15.D
16.A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矿物与岩石;内力作用;褶皱;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1)背斜成山——岩层受水平挤压力作用,向上隆起为背斜,形成山地;(内力作用)
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地。(外力作用)
向斜成谷——岩层受水平挤压力作用,向下凹陷为向斜,形成谷地;(内力作用)
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外力作用)
(2)背斜和向斜的2种判断方法:①岩层弯曲方向;②岩层新老关系(如背斜:岩层中间老,两翼新;向斜:岩层中间新,两翼老)
15.由图例可知,四种岩层由新到老依次是玄武岩、大理岩、石灰岩、砂岩,所以图示地区岩石呈中间新、两翼老的关系,可推出图示地区的地质构造为向斜。根据等高线数据,可推断图示地区为山地,故该地为向斜山地。向斜山地是岩层发生褶皱后,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形成的,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D正确。故答案为:D。
16.由图可知,甲处为陡崖,有3条等高线重叠,且等高距为300米,根据陡崖高差计算公式(n-1)×d≤ΔH<(n十1)×d(其中d代表等高距,n代表等高线重合条数)得出甲处陡崖垂直高度范围为[600米,1200米),A正确。由图可知,乙处是花岗岩,花岗岩是岩浆岩的一种,而化石一般存在于沉积岩中,B错误。丙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应为山脊,通常河流在山谷发育,C错误。丁处为大理岩分布区,等高线密集,坡度大,开采大理岩难度大且易引起崩塌等地质灾害,D错误。故答案为:A。
(2023高二上·仁寿期中)雅西高速途经拖乌山时,被建设成图示双螺旋形状,开车进入隧道不是直行,而是一路向左转圈,在不知不觉中向上爬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高速公路如图示选线,主要目的是( )
A.加强区域联系 B.提高美观度
C.降低建设成本 D.提高交通安全性
18.图示地区早期顺应地形地势,以适当的坡度修建了一条国道。推测该国道的形态最接近于( )
A. B.
C. D.
【答案】17.D
18.A
【知识点】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解析】【点评】在地区(山区)修建公路,一般为了降低坡度,公路尽量沿等高线修建,呈“之”字型弯曲。
17.读图可知,该段高速公路地处地震断裂带附近,上坡时一路向左转圈是为了避开地震断裂带,确保公路地基的稳固性,增加行车的安全性,D正确,B错误;图示高速在山区架桥穿洞,没有经过居民点,A错误;经过山地时采用螺旋形状增加了建设成本,C错误。
故答案为:D。
18.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早期山区公路常修建成“之”字形,主要是为了降低公路坡度,因此可知该国道在该地区的公路形态最接近于A图,A图中的线路形态最接近“之”字形,BCD错误,A正确。
故答案为:A。
(2023高二上·仁寿期中)下图为亚洲东部和南部某月气压与风向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图示时期,地球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状况,可能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20.图示时刻被切断的气压带是( )
A.副极地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赤道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21.M地7月季风形成的原因是( )
A.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B.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地形的影响 D.沿海洋流运动的影响
【答案】19.B
20.A
21.B
【知识点】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海陆分布对气压带与风带的影响
【解析】【点评】季风成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19.据图可知,此时大陆形成高压,海洋形成低压,可判断为北半球的冬季,故太阳直射点南移,气压带、风带也跟着南移,B正确。根据气压带对应的纬度关系可判断,A气压带北移,A错误;C风带的风向错误,C错误;D不发生移动,D错误。
故答案为:B。
20.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图示时刻为1月份,亚欧大陆为高压,因此被切断的为副极地低气压带,A正确;7月份,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低气压切断,而此刻为1月份,B错误;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附近陆地少,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小,因此,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不容易被陆地切断,CD错误;
故答案为:A。
21.M位于亚欧大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温带季风气候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7月份,M吹东南季风,主要是由于陆地升温快而呈现低压状态,而海洋升温较慢,气温较陆地偏低而呈现高压,风由高气压吹向低气压形成东南季风,B正确;南亚的西南季风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而M地为1月份东亚,A错误;地形、沿海洋流运动不会导致M地的风从陆地吹向海洋,C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3高二上·仁寿期中) 2012年1月底到2月初,一场罕见的寒潮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完成下面小题。
22.形成此次灾害的近地面天气系统是( )
A.
B.
C.
D.
23.受此次寒潮影响,位于地中海沿岸的威尼斯水网结冰,罗马则打破了26年来的降雪记录。而在正常年份,该地区同期的气候特征应为( )
A.高温干燥 B.寒冷干燥 C.温和多雨 D.温和少雨
24.寒潮带来的良性影响可能有( )
A.阻碍交通 B.能源紧张 C.农业受损 D.减少病虫害
【答案】22.C
23.C
24.D
【知识点】寒潮灾害
【解析】【点评】寒潮,是一种自然天气现象,顾名思义,就是寒冷空气好像潮水般奔流过来的意思,它属于空气(冷空气)流动的一种形式。寒潮是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并向中低纬度地区侵入,造成沿途地区大范围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这种冷空气南侵达到一定标准的就称为寒潮。
22.寒潮是南下冷空气造成的气温急剧下降现象,因此属于冷锋天气,C选项中冷空气势力强大,是冷锋。AD是气旋,B暖空气势力强大,是暖锋。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3.1月为北半球冬季,地中海沿岸受地中海气候影响,冬季受来自于海洋上的西风影响,气候温和湿润。C正确;西风控制不是干燥少雨的,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4.阻碍交通、农业受损是寒潮带来的不良影响,寒潮导致降温,加大能源的消耗,也是不良影响,ABC错误;寒潮降温可能冻死大量害虫,减少病虫害,D正确。
故答案为:D。
25.(2023高二上·仁寿期中)读2020年1月4日18时我国部分区域天气形势图(单位:百帕),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时刻图中四个城市以多云和阴雨天气为主的有 、 。
(2)简述图中AB天气系统经过石家庄市时和之后的天气变化过程。
(3)比较图中甲、乙两地风力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答案】(1)扬州;长沙
(2)AB天气系统过境时,石家庄市出现大风,降温,阴雨天气;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3)甲地风力大于乙地。 理由:甲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知识点】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1)结合锋面气旋的结构等相关知识可知,石家庄位于冷锋过境前,哈尔滨位于暖锋过境后,均受单一气团的影响,天气晴朗;长沙位于冷锋锋后附近,扬州位于暖锋锋前附近,最有可能以多云和阴雨天气为主。
(2)结合锋面气旋的结构等相关知识可知,AB天气系统为冷锋,冷锋过境石家庄时,石家庄会出现大风、降温以及阴雨天气;冷锋过境之后,石家庄受单一的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3)由图可知,甲乙两地相比而言,甲地等压线更为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风力更大;乙地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点评】锋面气旋系统是天气系统的一种。地面气旋和锋面联系在一起,一般情况下就形成了锋面气旋。它是我国北方中高纬度地区常见的天气系统。不论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锋面气旋的西侧始终为冷锋,东侧始终为暖锋,只是锋前锋后的位置不同。
26.(2023高二上·仁寿期中)图1是“某时刻北半球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时刻,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最接近图2中的 号位置(填数字序号)。
(2)就气压状况看甲为 中心,乙为 中心,此时被甲切断的气压带名称是 。
(3)就气流状况看乙天气系统名称为 ,其四周的气流方向如图3中的 图所示。
(4)图1所示时刻,上海市的风向为 风。
(5)图4是图1所示季节东亚季风环流垂直剖面图。在图4中的直线上补画箭头,以正确表示此季节的东亚季风环流空气流动方向。
【答案】(1)①
(2)低压;高压;副热带高气压带
(3)反气旋;B
(4)东南
(5)
【知识点】地球公转二分二至日图的判读;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亚欧大陆中低纬度的印度附近是低压,太平洋上是高压,可以判断是北半球的夏季。图2中的③点是冬至日,④点是春分日,①点是夏至日,②点是秋分日。地球此时运行到公转轨道的夏至日附近,接近图2中①点。
(2)甲位于印度附近,气压数值比周围低,因此甲为低压中心(印度低压);乙位于太平洋夏威夷群岛附近,气压数值比周围高,乙是高压中心(夏威夷高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印度低压切断的是副热带高气压带。
(3)由上题分析可知,乙是高压中心,从气流运动状况看是反气旋,气流下沉自中心,后向外辐散,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呈顺时针向外辐散,与图3中B一致。
(4)等压线图中判断风向要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根据图中等压线的分布规律可知,上海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由东南指向西北。上海位于北半球,近地面实际风向应沿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转成东南风(或偏南风)。
(5)由图可知,此时(夏季)陆地上为低压,盛行上升气流;海洋上为高压,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季风环流空气流动方向如下图所示。
【点评】7月份,在北纬30°附近,由于亚欧大陆受热快,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印度低压(又称亚洲低压)最为突出,使分布在此处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印度低压切断,使副热带高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的高压中心(夏威夷高压)和北大西洋上的高压中心(亚速尔高压)。
27.(2023高二上·仁寿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丹娘沙丘位于雅鲁藏布江北岸山麓(图1),该地年降水量约640毫米,且集中在6—9月,冬春季节多大风。图2示意丹娘沙丘景观。
(1)简析图中江心洲的形成原因。
(2)简述江心洲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3)用“→”在下图中绘制丹娘沙丘所在河段的主导风向。
【答案】(1)雨季降水较多,坡面侵蚀作用强,河流含沙量大;河道由窄变宽,河水流速变慢,泥沙沉积,沉积物出露水面形成江心洲。
(2)冬春季大风天数多,动力充足;河流水位低,江心洲裸露面积广,沙源丰富;地表缺乏植被的保护,易起沙。
(3)绘图如下。
【知识点】河流地貌
【解析】【分析】(1)江心洲是由于流水堆积形成,首先要考虑泥沙的来源,具体过程为:由材料可知该地年降水量约640毫米,且集中在6~9月份,说明雨季降水多,坡面侵蚀强,使得河流含沙量大;读图可知此处河道变宽,流速变慢,河流携带泥沙的能力减弱,泥沙大量沉积,沉积物大量累积,出露江面形成沙洲。
(2)由材料“冬春季节大风天数达130多天”可知该地冬春季节气候干旱,大风天数多,为沙尘移动提供动力条件;冬春季节气温低,降水量少,河流补给来源少,此时河流水位低,江心洲裸露面积广,沙源丰富;沙丘地区地表缺乏植被的保护,江心沙洲容易被风吹动,易起沙。
(3)由材料可知丹娘沙丘位于雅鲁藏布江北岸,读图结合江心洲和沙丘位置可知丹娘沙丘沙源主要来自沙丘东南侧的江心洲,要形成沙丘则风沙在江心洲(沙源)的下风向,即山地东南侧山麓地带,在此沉积形成沙丘。因此绘图如下:
【点评】江心洲是河流沉积地貌,其形成的原因主要从河流含沙量、流速等方面进行分析。江心洲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主要从风力、水位、植被等方面进行分析。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应该分布在下风向。
1 / 1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期中联考试卷
(2023高二上·仁寿期中)广西某学校的学生,于2022年6月15日至8月15日到左图区域进行地理考察活动,右图是考察小组的其中一位学生为A地考察时段正午物影变化画的一张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与广西相比,地理考察期间A地( )
A.白昼更长,因气候干旱 B.白昼更长,因纬度位置偏北
C.白昼更短,因海拔更低 D.白昼更短,因经度位置偏西
2.右图中描述的正午物影变化( )
A.①一②段正确 B.②一③段正确
C.③一④段正确 D.都不正确
(2023高二上·仁寿期中)图为某日正午于北京某学校舞蹈教室内拍摄的照片。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 )
A.教室的窗户朝向南 B.此时旗杆的影子一天中最长
C.此时太阳辐射较弱 D.此时气温达到一日内最高值
4.此时在国外(西五区)留学的小军,最有可能( )
A.早晨起床 B.中午休息 C.下午放学 D.夜晚睡觉
5.此日之后的三个月,教室内的正午日照面积先变小后变大,该日可能为( )
A.1月12日 B.4月12日 C.7月12日 D.10月12日
(2023高二上·仁寿期中)图为上海环郁能源开发的太阳能光伏设备,其支架可以调节光伏板与地面的夹角以提高发电效率。读图完成完成下面小题。
6.某市安装了该设备并设定夏至日光伏板与地面夹角为20°,该市的纬度为( )
A.6°34′N B.23°26′N C.46°34′N D.43°26′N
7.该日后的一个月内地球公转的线速度的变化趋势是( )
A.逐渐变大 B.逐渐变小
C.先变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
8. 3个月后,该市的居民欣赏日落美景的方向是:( )
A.西北 B.西南 C.正西 D.正北
(2023高二上·仁寿期中)自然界中,相邻河系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会有一个河系发展成为主河系。由于分水岭被破坏或迁移造成的河流袭夺,称为主动河流袭夺。下列乙图是甲图中方框处的分水岭变化图,该处分水岭从Ⅰ经Ⅱ演化到Ⅲ,分水岭最终被切穿,发生河流袭夺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甲图中最终河流流量减少的河段是( )
A.a B.b C.c D.d
10.乙图中导致分水岭迁移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 C.流水侵蚀 D.流水沉积
(2023高二上·仁寿期中)人们根据潮涨潮落的规律,赶在潮落的时机,到海岸的滩涂和礁石上打捞或采集海产品的过程,称为赶海。平潭岛是福建省第一大岛,与台湾岛距离较近,岛上风景优美。下左图为平潭岛西北部海域的花岗岩石柱“半洋石帆”景观,右图为2022年9月16日平潭岛潮汐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平潭岛“半洋石帆”景观形成的地质过程是( )
A.岩浆活动一冷却凝固一地壳抬升一海水侵蚀
B.地壳抬升一岩浆活动一冷却凝固一海水侵蚀
C.地壳抬升一海水侵蚀一岩浆活动一冷却凝固
D.岩浆活动一冷却凝固一海水侵蚀一地壳抬升
12.在图示潮汐日在平潭岛赶海,赶海时间约2小时,则赶海的合适时间段是( )
A.0:00~2:00 B.6:00~8:00
C.12:00~14:00 D.18:00~20:00
(2023高二上·仁寿期中)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图(甲为断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图中地质作用形成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丁晚于丙 B.甲晚于乙 C.甲晚于丙 D.丁晚于乙
14.图中石灰岩厚度差异较大,主要原因是( )
A.岩性差异 B.侵蚀差异 C.水热差异 D.堆积差异
(2023高二上·仁寿期中)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和岩层地质界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图示地区主要的构造地貌类型和成因分别是( )
A.背斜山地 外力作用
B.背斜谷地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C.向斜谷地 内力作用
D.向斜山地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16.图中四地符合实际的是( )
A.甲处玄武岩的垂直高差可能是1190 m
B.乙处岩层中可能找到化石
C.丙处可能发育成为河流
D.丁处为最佳天然大理岩开采点
(2023高二上·仁寿期中)雅西高速途经拖乌山时,被建设成图示双螺旋形状,开车进入隧道不是直行,而是一路向左转圈,在不知不觉中向上爬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高速公路如图示选线,主要目的是( )
A.加强区域联系 B.提高美观度
C.降低建设成本 D.提高交通安全性
18.图示地区早期顺应地形地势,以适当的坡度修建了一条国道。推测该国道的形态最接近于( )
A. B.
C. D.
(2023高二上·仁寿期中)下图为亚洲东部和南部某月气压与风向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图示时期,地球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状况,可能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20.图示时刻被切断的气压带是( )
A.副极地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赤道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21.M地7月季风形成的原因是( )
A.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B.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地形的影响 D.沿海洋流运动的影响
(2023高二上·仁寿期中) 2012年1月底到2月初,一场罕见的寒潮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完成下面小题。
22.形成此次灾害的近地面天气系统是( )
A.
B.
C.
D.
23.受此次寒潮影响,位于地中海沿岸的威尼斯水网结冰,罗马则打破了26年来的降雪记录。而在正常年份,该地区同期的气候特征应为( )
A.高温干燥 B.寒冷干燥 C.温和多雨 D.温和少雨
24.寒潮带来的良性影响可能有( )
A.阻碍交通 B.能源紧张 C.农业受损 D.减少病虫害
25.(2023高二上·仁寿期中)读2020年1月4日18时我国部分区域天气形势图(单位:百帕),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时刻图中四个城市以多云和阴雨天气为主的有 、 。
(2)简述图中AB天气系统经过石家庄市时和之后的天气变化过程。
(3)比较图中甲、乙两地风力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26.(2023高二上·仁寿期中)图1是“某时刻北半球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时刻,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最接近图2中的 号位置(填数字序号)。
(2)就气压状况看甲为 中心,乙为 中心,此时被甲切断的气压带名称是 。
(3)就气流状况看乙天气系统名称为 ,其四周的气流方向如图3中的 图所示。
(4)图1所示时刻,上海市的风向为 风。
(5)图4是图1所示季节东亚季风环流垂直剖面图。在图4中的直线上补画箭头,以正确表示此季节的东亚季风环流空气流动方向。
27.(2023高二上·仁寿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丹娘沙丘位于雅鲁藏布江北岸山麓(图1),该地年降水量约640毫米,且集中在6—9月,冬春季节多大风。图2示意丹娘沙丘景观。
(1)简析图中江心洲的形成原因。
(2)简述江心洲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3)用“→”在下图中绘制丹娘沙丘所在河段的主导风向。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D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⑴纬度变化: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⑵季节变化: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的日出日落方位除了南北两极点外均为从正东方向升起、从正西方向落下。
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广西某学校的学生,于2022年6月15日至8月15日到左图区域进行地理考察活动,地理考察期间为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北白昼时间越长,A地位于我国新疆,纬度高于广西,所以A地白昼长于广西,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根据所学知识,6月15一夏至日(6月22)太阳直射点北移,A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增大,物影缩短,①一②段错误;6月22一8月15太阳直射点南移,A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减小,物影变长,②一③段错误;A地纬度较高,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物影一年四季都应该朝偏北方向,③一④段错误,A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3.A
4.D
5.B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光照图的判读;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
【解析】【点评】正午照射面积先变小后变大,说明太阳高度先变大,后变小。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地区(除极昼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南半球相反。
3.A、北京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一年中正午北京太阳位于正南方,由图可知,入射光线应位于正南方向,教室的窗户朝向南,A正确;
B、此时旗杆的影子一天中最短,B错误;
C、此时太阳辐射是一天中最强,C错误;
D、气温达到一日内最高值应为午后2时,D错误;
故答案为:A。
4.北京时间(东八区)此时为正午12时,西五区与北京时间相差13个时区,即相差13小时,东部时间来得更早,西部时间来得迟,因此西五区的时间为12-13=-1,说明是前一天的23时,留学的小军有可能正在夜晚睡觉。
故答案为:D。
5.A、正午照射面积先变小后变大,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后变小,1月12日后3个月,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北移动,(因北京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一直变大,A错误;
B、4月12日后3个月,太阳直射点先向北移动,正午太阳高度变大,照射面积变小,6月22日后,太阳直射点向赤道(向南)移动,正午太阳高度变小,照射面积大,B正确;
C、7月12日后三个月,太阳直射点从北半球向南移动,正午太阳高度一直变小,照射面积变大,C错误;
D、10月12日后三个月,太阳直射点先向南移动,12月22日到南回归线后向北移动,北京正午太阳高度变先变小后变大,照射面积变大后变小,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6.D
7.D
8.C
【知识点】地球公转及其特征;光照图的判读;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地球公转速度变化规律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6.由所学知识可知,光伏板与地面夹角等于纬度差,此时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光伏板与地面夹角为20°,二者都在北半球,故该市的纬度=20°+23°26′=43°26′N。
故答案为:D。
7.该日为夏至日后的一个月,地球公转过远日点,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故地球公转的线速度的变化趋势是先变小后变大。
故答案为:D。
8.夏至日后3个月是秋分日,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故答案为:C。
【答案】9.A
10.C
【知识点】河流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河流袭夺是自然界中,相邻几个水系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总有一个水系发展成为主水系,其侵蚀活跃,下切较深,使其支流的溯源侵蚀和侧向侵蚀也较为强烈,甚至切穿分水岭,夺取分水岭另一侧位置较高河流的河源段。由于分水岭被破坏或迁移造成的河流袭夺,称为主动河流袭夺;由新构造运动等非河流因素引起的河流袭夺,称为被动河流袭夺。
9.读图,由乙图判断,东边河流地势低,西边地势高。河流袭夺会导致地势高处的河道水流流入地势低处,地势高处河流下游水量减少,所以流量减少的是a河段,A正确;b、d不受影响,c流量增大,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0.乙图展示的是河流袭夺现象,是流水侵蚀下切,将另一河道中的水夺走的现象。所以,乙图中导致分水岭迁移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11.A
12.B
【知识点】海岸地貌;月相变化与潮汐变化
【解析】【点评】地貌的形成过程一般从岩石的形成、地貌景观的塑造等方面,结合内外力作用回答。
11.“半洋石帆”景观由花岗岩石柱组成,最初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岩层,冷却凝固,形成坚硬的花岗岩,后经历地壳抬升,表层岩石接受侵蚀,花岗岩坚硬不易被侵蚀,出露地表,海水不断的侵蚀周边岩石,最后剩下花岗岩。
故答案为:A。
12.赶海一般在落潮时,海滩出露面积最大,海水退的远,特别是贝类等行动较为迟缓,当海水退下去的时候这些贝类就被搁置在沙滩或泥滩上了,收获量大。由图可知,八点为一天中的最低潮,赶海时间为两小时,择最合适的赶海时间是六点到八点。
故答案为:B。
【答案】13.C
14.B
【知识点】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点评】岩层的新老关系一般是:岩浆岩晚于被侵入岩层;断层晚于被断开的岩层;沉积岩一般下老上新。
13.图中丙砂岩覆盖在丁岩浆岩之上,为后沉积的,故丙晚于丁,A错误;甲断层切断了丙所代表的砂岩岩层,故甲晚于丙,C正确;甲形成后,又接受了堆积,形成断层上方的页岩,乙岩浆岩侵入了上方的页岩,故乙晚于甲,B错误;据上分析得知图中地质作用形成的先后顺序是丁丙甲乙,丁早于乙,D错误。
故答案为:C。
14.图中石灰岩在断层左侧较厚,右侧较薄,石灰岩形成后发生的断层。断层两侧石灰岩厚度差异主要是因为断层左侧岩体下沉,接受侵蚀少,右侧岩体上升,接受侵蚀作用强,大量石灰岩被侵蚀,故石灰岩厚度的差异主要原因是侵蚀差异,B正确,D错误;同一石灰岩岩层,岩性一致,A错误;同一地区,水热差异一致,C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15.D
16.A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矿物与岩石;内力作用;褶皱;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1)背斜成山——岩层受水平挤压力作用,向上隆起为背斜,形成山地;(内力作用)
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地。(外力作用)
向斜成谷——岩层受水平挤压力作用,向下凹陷为向斜,形成谷地;(内力作用)
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外力作用)
(2)背斜和向斜的2种判断方法:①岩层弯曲方向;②岩层新老关系(如背斜:岩层中间老,两翼新;向斜:岩层中间新,两翼老)
15.由图例可知,四种岩层由新到老依次是玄武岩、大理岩、石灰岩、砂岩,所以图示地区岩石呈中间新、两翼老的关系,可推出图示地区的地质构造为向斜。根据等高线数据,可推断图示地区为山地,故该地为向斜山地。向斜山地是岩层发生褶皱后,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形成的,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D正确。故答案为:D。
16.由图可知,甲处为陡崖,有3条等高线重叠,且等高距为300米,根据陡崖高差计算公式(n-1)×d≤ΔH<(n十1)×d(其中d代表等高距,n代表等高线重合条数)得出甲处陡崖垂直高度范围为[600米,1200米),A正确。由图可知,乙处是花岗岩,花岗岩是岩浆岩的一种,而化石一般存在于沉积岩中,B错误。丙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应为山脊,通常河流在山谷发育,C错误。丁处为大理岩分布区,等高线密集,坡度大,开采大理岩难度大且易引起崩塌等地质灾害,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17.D
18.A
【知识点】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解析】【点评】在地区(山区)修建公路,一般为了降低坡度,公路尽量沿等高线修建,呈“之”字型弯曲。
17.读图可知,该段高速公路地处地震断裂带附近,上坡时一路向左转圈是为了避开地震断裂带,确保公路地基的稳固性,增加行车的安全性,D正确,B错误;图示高速在山区架桥穿洞,没有经过居民点,A错误;经过山地时采用螺旋形状增加了建设成本,C错误。
故答案为:D。
18.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早期山区公路常修建成“之”字形,主要是为了降低公路坡度,因此可知该国道在该地区的公路形态最接近于A图,A图中的线路形态最接近“之”字形,BCD错误,A正确。
故答案为:A。
【答案】19.B
20.A
21.B
【知识点】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海陆分布对气压带与风带的影响
【解析】【点评】季风成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19.据图可知,此时大陆形成高压,海洋形成低压,可判断为北半球的冬季,故太阳直射点南移,气压带、风带也跟着南移,B正确。根据气压带对应的纬度关系可判断,A气压带北移,A错误;C风带的风向错误,C错误;D不发生移动,D错误。
故答案为:B。
20.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图示时刻为1月份,亚欧大陆为高压,因此被切断的为副极地低气压带,A正确;7月份,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低气压切断,而此刻为1月份,B错误;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附近陆地少,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小,因此,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不容易被陆地切断,CD错误;
故答案为:A。
21.M位于亚欧大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温带季风气候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7月份,M吹东南季风,主要是由于陆地升温快而呈现低压状态,而海洋升温较慢,气温较陆地偏低而呈现高压,风由高气压吹向低气压形成东南季风,B正确;南亚的西南季风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而M地为1月份东亚,A错误;地形、沿海洋流运动不会导致M地的风从陆地吹向海洋,C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22.C
23.C
24.D
【知识点】寒潮灾害
【解析】【点评】寒潮,是一种自然天气现象,顾名思义,就是寒冷空气好像潮水般奔流过来的意思,它属于空气(冷空气)流动的一种形式。寒潮是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并向中低纬度地区侵入,造成沿途地区大范围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这种冷空气南侵达到一定标准的就称为寒潮。
22.寒潮是南下冷空气造成的气温急剧下降现象,因此属于冷锋天气,C选项中冷空气势力强大,是冷锋。AD是气旋,B暖空气势力强大,是暖锋。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3.1月为北半球冬季,地中海沿岸受地中海气候影响,冬季受来自于海洋上的西风影响,气候温和湿润。C正确;西风控制不是干燥少雨的,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4.阻碍交通、农业受损是寒潮带来的不良影响,寒潮导致降温,加大能源的消耗,也是不良影响,ABC错误;寒潮降温可能冻死大量害虫,减少病虫害,D正确。
故答案为:D。
25.【答案】(1)扬州;长沙
(2)AB天气系统过境时,石家庄市出现大风,降温,阴雨天气;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3)甲地风力大于乙地。 理由:甲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知识点】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1)结合锋面气旋的结构等相关知识可知,石家庄位于冷锋过境前,哈尔滨位于暖锋过境后,均受单一气团的影响,天气晴朗;长沙位于冷锋锋后附近,扬州位于暖锋锋前附近,最有可能以多云和阴雨天气为主。
(2)结合锋面气旋的结构等相关知识可知,AB天气系统为冷锋,冷锋过境石家庄时,石家庄会出现大风、降温以及阴雨天气;冷锋过境之后,石家庄受单一的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3)由图可知,甲乙两地相比而言,甲地等压线更为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风力更大;乙地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点评】锋面气旋系统是天气系统的一种。地面气旋和锋面联系在一起,一般情况下就形成了锋面气旋。它是我国北方中高纬度地区常见的天气系统。不论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锋面气旋的西侧始终为冷锋,东侧始终为暖锋,只是锋前锋后的位置不同。
26.【答案】(1)①
(2)低压;高压;副热带高气压带
(3)反气旋;B
(4)东南
(5)
【知识点】地球公转二分二至日图的判读;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亚欧大陆中低纬度的印度附近是低压,太平洋上是高压,可以判断是北半球的夏季。图2中的③点是冬至日,④点是春分日,①点是夏至日,②点是秋分日。地球此时运行到公转轨道的夏至日附近,接近图2中①点。
(2)甲位于印度附近,气压数值比周围低,因此甲为低压中心(印度低压);乙位于太平洋夏威夷群岛附近,气压数值比周围高,乙是高压中心(夏威夷高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印度低压切断的是副热带高气压带。
(3)由上题分析可知,乙是高压中心,从气流运动状况看是反气旋,气流下沉自中心,后向外辐散,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呈顺时针向外辐散,与图3中B一致。
(4)等压线图中判断风向要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根据图中等压线的分布规律可知,上海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由东南指向西北。上海位于北半球,近地面实际风向应沿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转成东南风(或偏南风)。
(5)由图可知,此时(夏季)陆地上为低压,盛行上升气流;海洋上为高压,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季风环流空气流动方向如下图所示。
【点评】7月份,在北纬30°附近,由于亚欧大陆受热快,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印度低压(又称亚洲低压)最为突出,使分布在此处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印度低压切断,使副热带高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的高压中心(夏威夷高压)和北大西洋上的高压中心(亚速尔高压)。
27.【答案】(1)雨季降水较多,坡面侵蚀作用强,河流含沙量大;河道由窄变宽,河水流速变慢,泥沙沉积,沉积物出露水面形成江心洲。
(2)冬春季大风天数多,动力充足;河流水位低,江心洲裸露面积广,沙源丰富;地表缺乏植被的保护,易起沙。
(3)绘图如下。
【知识点】河流地貌
【解析】【分析】(1)江心洲是由于流水堆积形成,首先要考虑泥沙的来源,具体过程为:由材料可知该地年降水量约640毫米,且集中在6~9月份,说明雨季降水多,坡面侵蚀强,使得河流含沙量大;读图可知此处河道变宽,流速变慢,河流携带泥沙的能力减弱,泥沙大量沉积,沉积物大量累积,出露江面形成沙洲。
(2)由材料“冬春季节大风天数达130多天”可知该地冬春季节气候干旱,大风天数多,为沙尘移动提供动力条件;冬春季节气温低,降水量少,河流补给来源少,此时河流水位低,江心洲裸露面积广,沙源丰富;沙丘地区地表缺乏植被的保护,江心沙洲容易被风吹动,易起沙。
(3)由材料可知丹娘沙丘位于雅鲁藏布江北岸,读图结合江心洲和沙丘位置可知丹娘沙丘沙源主要来自沙丘东南侧的江心洲,要形成沙丘则风沙在江心洲(沙源)的下风向,即山地东南侧山麓地带,在此沉积形成沙丘。因此绘图如下:
【点评】江心洲是河流沉积地貌,其形成的原因主要从河流含沙量、流速等方面进行分析。江心洲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主要从风力、水位、植被等方面进行分析。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应该分布在下风向。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