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武强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衡水市武强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12-29 21:4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武强中学 2023-2024 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13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黑麂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预测某保护区黑麂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需调查的数量特
征是( )
A .出生率 B .死亡率 C .性别比例 D .年龄结构
2 .在某农田中,第一次捕获田鼠 52 只,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田鼠 35 只,其中
无标记的 21 只。估算该农田中田鼠的数量是( )
A .31 只 B .14 只 C .130 只 D .87 只
3 .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叙述,错误的是( )
A .当外界环境条件被破坏时,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也会发生改变
B .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其增长速率极小几近于 0
C .对四季分明地区的大多数植食动物来说,到了冬季种群环境容纳量可能会减小
D .环境容纳量会随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改变而改变
4 .如图所示为甲、乙两个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种群在 b 点时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B .乙种群在 a 点后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C . 甲、乙两种群密度调查都必须用样方法
D . 自然界所有的生物种群数量增长与甲相同
5 .下图数学模型中,表示一个种群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增长的是( )
A .
C .
B .
D .
6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的实验中,观察到血细胞计数板一个小方格中
酵母菌的分布,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一个计数室
B .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样并多次计数求平均值
C .加样时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使其自行渗入
D .图示小方格的酵母菌数目应计为 9 个
7 .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 )
A .样方法 B .灯光诱捕法
C .标志重捕法 D .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
8 .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丁为年龄结构,每种类型包括老年、中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
B . 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C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记重捕法和取样器取样法
D .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9.密度制约因素是指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相关的因素,据此推断下列
哪项不是密度制约因素( )
A .天敌 B .气候 C .食物 D .病原体
10 .高密度混养的大、小鲈鱼,蛔虫与人,蝗虫与草,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依次是( )
A .种内竞争、捕食、捕食
B .捕食、捕食、捕食
C .种内竞争、寄生、捕食
D .捕食、寄生、捕食
11 .如图所示为某自然湖泊生态系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研究某种植物生态位通常研究其栖息地、种群密度等
B .限制深底带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溶氧量
C .沿岸带的物种丰富度高于湖沼带和深底带
D .为持续获得较大的鲢鱼产量应在种群数量为 K/2 时开始捕捞
12 .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标记重捕法
B .研究不同时间同一块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设计一个数据收集统计表
C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样方法和抽样调查法
D .改变采样的时间不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13 .下列不属于群落水平研究范畴的是
A .池塘中有多少种群,哪些种群在数量上占优势
B .池塘中各个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C .池塘中鲫鱼种群的种群密度
D .池塘中各个种群分别占据什么位置
二、选择题:本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 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 3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1 分,有选错的得
0 分。
14 .生物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可称为生态位。斑点叉尾鱼和鲢鱼是常见的淡水养 殖鱼类,人们常常将它们混合放养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研究人员对两种鱼所摄取的
食物种类和数量进行研究绘制了下图,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d 越小说明两种生物之间的竞争越激烈
B .b 越大说明斑点叉尾鱼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
C .对生态位的研究属于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D .斑点叉尾鱼和鲢鱼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
15 .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群落演替过程中,不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
B .在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 .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会影响群落的演替
D .次生演替速度快,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
16 .图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字母表示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
下列归类不正确的是( )
A .a 、c 是生产者
B .f 占据第二、三、四营养级
C .c 、f 是杂食动物
D .图示中有 5 条食物链
17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内容不正确是( )
A .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B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C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D .生产者、消费者、无机环境
18 .下图是一个简化的食物网,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该食物网由 4 条食物链组成,其中的初级消费者只有植食性鸟
B .生物数量越多,食物网越复杂
C .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 3 种
D .生态系统的 4 种成分中,该图中只体现了 2 种成分
三、非选择题:共 59 分。
19 .(12 分)调查研究是生态学研究中的常用方法,对于种群和群落的调查常采用不同
的方法。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 ;取样方法常 采
用 和等距取样法。
(2)用样方法调查某草原不同样方面积内草本植物的丰富度,结果如下表:
样方边长 /m 0.1 0.2 0.4 0.8 0.9 1.0 1.1 1.2
物种数 3 5 6 9 11 13 13 13
据表分析,调查某草原草本植物的丰富度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 m2。
(3)某地草原因过度放牧等导致土地盐碱化严重,通过当地人不断地种植耐旱、抗风沙能 力强的沙棘等,当地生态环境得以逐步恢复;下图表示恢复过程中,该地群落类型的演 替及其植物种类的变化情况。演替过程中, 植物的丰富度不断增加;改造 过程中,该盐碱地上的演替速度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与草丛相比,常绿
阔叶林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原因是常绿阔叶林具有更复杂的 结构。
20 .(10 分)根据图回答问题:
(1) 图中所示的内容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属于 。
(2)一只蝉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属于 。
(3)所有的螳螂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属于 。
(4) 图中属于原核生物的是 ,属于自养生物的是 。
21 .(10 分)下图为小明同学建构的种群知识框架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表示 , ②表示 , ③表示 。
(2)利用方法②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
度估算结果 (填“偏大”或“偏小”)。
(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 ,
从而降低该种群密度。
22.(14 分)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动植物,其中由部分生物组成的食物关系如图
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来划分, 属于生产者,蚯蚓属
于 。
(2)图中共有 条食物链,其中鹰占有第 个营养级。
(3 若某种原因导致兔子全部死亡,则蚯蚓的数量将会如何变化? , 原因是 。
(4)上述成分, (能/不能)组成一个生态系统。
23 .(13 分)下图为 3 组生物(A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B .农作物与杂草,C .孤与兔)
的种间关系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判断 A~C3 组生物对应的示意图。A ,B ,C 。
②出现图②现象的原因是 。 ③若 3 种种间关系中曲线 b 代表的生物死亡,对曲线 a 代表的生物有利的
是 。
④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 。
⑤曲线 a 或 b 的变化属于 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曲线 a 和 b 代表的生物之
间关系的变化 a 属于 (填“种群”或“群落” )水平
高二期末生物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 13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D2 .C3 .D4 .B5 .A6 .C7 .A8 .D9 .B10 .C11 .C12 .B13 .C
二、选择题:本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 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 3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1 分,有选错的得 0
分。
14 .CD 15 .ACD16 .ABD 17 .BCD 18 .ABC
三、非选择题:共 59 分。
19 .(12 分)(1) 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五点取样法
(2)1.0 (3) 草本和灌木 人为因素加快了群落演替的速度 垂直
20 . (10 分) (1) 生态系统 (2) 个体 (3) 种群 (4) 细菌 绿色植

21 .(10 分)(1) 年龄结构 标记重捕法 样方法(2)偏大(3)性别比例
22 .(14 分)
(1) 绿色植物 分解者
(2) 3 三、五
(3) 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兔子全部死亡,鹰捕食相思鸟的比例变大,相
思鸟的数量减少,从而引起蚯蚓的数量增加,随后由于负反馈调节使蚯蚓的数量减少,最
后趋于稳定
(4)不能
23 .(13 分)
(1) ③ (1 分) ② (1 分) ① (1 分) (2)二者争夺相同的资源,且
生存能力相当 (3) ② (4)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5) 种群 群落(其
余空 2 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