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4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选修4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5-26 20:28: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599—649年)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第2课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一、玄武门之变李渊:
617年,太原起兵,乱世反隋

618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624年,扫平群雄,实现一统李世民:
机敏聪慧,出谋反隋

强悍勇猛,屡立奇功

玄武门之变,袭杀亲兄

逼父退位,治世随呈一、玄武门之变你如何看待嫡长子继承制和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
这种制度不利于选举有贤能之人统治国家,且易造成皇室内部争夺帝位的残酷斗争,玄武门之变就体现了这种残酷性。
但这场争夺战并未影响唐朝的稳固基业,反而将唐朝推向更为辉煌的发展阶段。 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贞观政要》卷一
从材料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社会景象? 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生产发展、民风淳朴二、贞观之治(627-649)1、概念(表现):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文化发达,贞观是唐太宗年号,历史上把唐太宗时期的繁荣局面称为“贞观之治”。 2、原因(措施):二、贞观之治2、原因(措施):⑴政治方面:①选贤任能,虚怀纳谏休养生息,轻徭薄赋⑵经济方面:②慎用刑法,制定《唐律》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②完善科举,提高进士科地位⑶文化方面:阅读下列材料 (以下摘自 《贞观政要》)
材料一 (唐太宗的话)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1、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否关系?理由何在?
材料二 (唐太宗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2、该材料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有。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意在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利益。3、根据材料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材料三 (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4、基于上述认识,唐太宗提出了怎样的治国思想,又是如何实践的?思想:“民惟邦本”、“存百姓”(民本思想)
实践:①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②慎用刑法,制定《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原则。三、开明的民族政策1、唐初概况:边境不稳回 纥靺
鞨吐 蕃南诏突 厥三、开明的民族政策1、唐初概况:边境不稳2、开明的民族政策:
⑴策略:“战而后和”
⑵措施(方式): 武力征服、设置机构、册封、和亲
①东突厥:武力征服,羁縻府州,册封
②西突厥:攻灭西突厥政权、设立安西都护府
③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3、积极影响: 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促进民族进一步融合,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1)唐作为历史上的封建盛世为开展大规模的民族交往提供了物质条件2)唐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对周边各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3)唐辽阔的疆域,发达的交通创造了有利条件4)唐政权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民族交往频繁的原因?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族皆依朕如父母。”结合有关史实,思考:1、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思想?
2、这一民族思想的实践有何积极影响?
3、有何局限?四、开放的对外政策1、政策方针:
对中外交往采取 的态度
对中外文化采取 的政策
2、具体表现:
⑴设置专门机构:
设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
⑵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在中国居住做官通婚
⑶对外来宗教,提出“示存异方之教”积极友好开放四、开放的对外政策1、政策方针:
2、具体表现:
3、中外交往、交流日益增多
⑴表现:
①来访人员频繁
②外来宗教传入
③玄奘取经
④日本、朝鲜积极学习唐朝文化
⑵影响
①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会以及西来佛教东传的中转圣地;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②对朝鲜、日本产生了巨大影响五、晚年的骄奢和反省1、过失:纳谏渐少、滥用民力
2、反省:撰写《帝范》
3、对自己的评价: “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
益多损少人不怨,功大过微德未亏”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 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 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 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自我测评: 2003广东高考问答题
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唐太宗不过是个中等人才,其文韬武略不及汉武帝等人,之所以出现盛世,“皆时会为之,非尽由于人力也”。
请从“时会” 与“人力”两个方面,分析促成“贞观之治”的原因。参考答案:(13分)
隋末农民起义为唐初社会发展扫除了障碍,隋朝的灭亡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为贞观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7分)
唐太宗顺应形势,调整政策、任贤纳谏,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6分)秦始皇与唐太宗的比较秦始皇唐太宗时代:
主要
贡献:
局限:
根源:战国后期—秦朝
封建社会初期隋末—唐初
封建社会盛期灭六国统一中国
建立中央集权制制度调整
善于用人
统治开明
贞观之治暴政晚年骄奢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局限
(权力高度集中且缺乏制约、人治)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问侍臣“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率意以实言之。”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上曰:“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资治通鉴·唐纪十四》卷198唐太宗所作《帝范》12篇篇目
《君体》、《建亲》、《求贤》、《审官》
《纳谏》、《去谗》、《诫盈》、《崇俭》
《赏罚》、《务农》、《阅武》、《崇文》长


忌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魏征用人不问出身用人扬长避短“为政之要,唯在得人,……
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用人原则 德才兼备材料:贞观四年,(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矣。” 上(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回答:
⑴据材料分析张玄素反对太宗修乾元殿的理由。
⑵唐太宗在请大臣比较自己与历史上暴君行为时,臣下的态度如何?
⑶唐太宗对大臣的直谏采取何种态度?你有何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