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03 10:34: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1.下表为1950-1954年宁夏少数民族干部逐年增长统计表。对表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宁夏少数民族干部逐年增长统计表(单位:人)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干部数量 7986 10326 11868 15693 16261
干部逐年增长率 120.3% 148.6% 196.5% 203.6%
少数民族干部数量 627 1091 2294 2354 2407
少数民族干部增长率 7.9% 10.6% 19.3% 15% 15.8%
A.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量干部 B.宁夏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提高
C.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国家决策 D.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往密切
2.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大都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即在实现政治统一的前提下,保持民族地区原有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形态。“因俗而治”政策的实施( )
A.实现了各民族权利的一律平等 B.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C.为民族区域自治提供历史依据 D.实现了国内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3.费孝通说:“它(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往、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材料从什么方面说明了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 )
A.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传统 B.汉族的经济发展优势
C.长期形成的居住和生活特点 D.共同抵御外来侵略的经历
4.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指出:“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任何外国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的合法地位,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取消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机关,立即统制对外贸易,改革海关制度,这些都是我们进入大城市的时候所必须首先采取的步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与此相对应的外交方针是( )
A.另起炉灶
B.一边倒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构成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法律基础的《中华民国国会组织法》《参议院议员选举法》,不仅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议员选举做出了大量法律变通,还专门制定了针对民族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这表明,民国初期( )
A.“五族共和”得到实现 B.制度建构考虑民族因素
C.少数民族参政愿望强烈 D.法律创设脱离实际需要
6.中国在新时期签署了300多个国际公约,并参与或倡导东盟合作论坛、上海合作组织及六方会谈等,主张建立地区安全合作机制。这反映出新时期的中国( )
A.重视完善外交的战略布局 B.全面构建多极世界体系
C.积极建立新型的多边外交关系 D.主导拓展新型区域合作
7.中国共产党人从国情出发,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大一统”理论前提下,在汲取“民族自治”与“地方自治”理论中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将“民族自治”与“地方自治”结合起来,形成了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新理论。由此可知,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理论( )
A.为解决国内外民族问题指明了发展方向
B.推动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效实施
C.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越性
D.深受近现代西方民族决策体制的影响
8.1981年,中共中央明确提出“汉族干部离不开少数民族干部,少数民族干部也离不开汉族干部",并将其作为新时期民族工作的重要方针。1990年,中共中央将我国各民族关系概括为“三个离不开”,具体表述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这些方针和原则的提出( )
A.为实现民族自治提供了理论先导 B.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治理的法治化
C.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D.加快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步伐
9.1951年《人民日报》摘抄:中央人民政府全权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全权代表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谈判经过如下:中央人民政府于命令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之际,通知西藏地方政府派遣代表来中央举行谈判,……双方先后经过多次洽商,一致通过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的和平解放( )
A.开辟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新局面 B.结束了列强对西藏的殖民统治
C.标志着西藏开始直属中央政府管理 D.开创了新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0.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我国( )
A.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B.实行改革开放走向富裕繁荣
C.人民政治权利和地位的提高 D.政治制度建设在创新中发展
11.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将宪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表述,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体现了我国( )
A.国家宪法是民族地区自治的前提 B.政府重视发展和完善民族关系
C.明确提出了民族平等与团结原则 D.以立法形式确保民族自治的实施
12.“到1998年,我国已有先后成立的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和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这说明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13.1964年,毛泽东提出了“中间地带理论”。他指出在冷战对立的两极之间存在着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中间地带,“这里有欧、亚、非三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要积极争取“间接同盟军并与中间地带国家合作。这一外交理论( )
A.探讨缓和冷战格局的可能性 B.试图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
C.致力于改善中国的外交环境 D.表明中苏同盟出现了裂痕
14.我国自治地方是在国家统一行政区域范围内建立的,自治机关首先是设置于地方的一级国家政权机关,其次才是“自治机关”。自治机关通过行使自治权来管理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自己内部事务”的同时,也必须管理自治地方的区域事务。由此可见,民族区域自治( )
A.是国家行政体系内的民族自治 B.是基层民主的形式
C.体现了联邦制的国家权力机构 D.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15.200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根据宪法修改《民族区域自治法》时,特别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修改为“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修改( )
A.说明各个民族自治区域依据法律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B.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
C.使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有了明确的法律保障
D.突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政治体制中的定位
16.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派出的西南民族访问团在当地开办民族干部训练班,召开民族代表座谈会,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该团旨在( )
A.消除历史形成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
B.检查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机构的设置情况
C.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相关民族政策
D.清除国民党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军事存在
17.1952年,我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从侧面体现我国的外交策略是(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另起炉灶”
C.“一边倒” D.“求同存异”
18.1932年12月,中苏恢复外交关系,对此,当时出席国际裁军会议的中国代表顾维均说:“我国同苏联恢复外交关系出人意料,在日内瓦引起轰动,给人以良好印象。因为时机适宜…使中国在国联的朋友得到鼓舞”中苏复交( )
A.有力地遏制了英美等对华侵略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使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D.壮大了中共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19.自主创新是强国之道,而制度创新是自主创新的保证,是促进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所以制度创新是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选官制度,主要有察举、征召、辟除等方式。两汉的察举,以孝廉最多。察举贤良,一般还要进行对策考试。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魏晋时期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候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当权者的亲属)也。
——《隋唐五代史论集》
(隋朝)把官吏的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汉朝、魏晋、隋朝时期的选官制度。
材料二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须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等等
——《中外历史刚要》上
(2)根据材料二,归纳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的特点。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的四幅图片,指出初步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的主要内容。
20.坚持道路自信是党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中国人民幸福生活的根本保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走上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道路,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毛泽东带领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及时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从理论和实践上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新的道路。
——摘编自《浅析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
材料二: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开始真正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摘编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005年10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找到了一条新的道路”是指什么道路?并指出中国共产党人选择这条道路的依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怎样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跨越的?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历史认识?
参考答案:
1.A2.C3.C4.A5.B6.C7.B8.C9.A10.D11.B12.C13.C14.A15.D16.A17.C18.B
19.(1)选官制度: 汉朝: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朝:科举制。
(2)特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分权制衡(或责任内阁制)。
(3)主要内容: 1954年宪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0.(1)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依据:吸取南昌起义等失败教训;国情决定的(城市中敌人力量过于强大,农村里敌人力量相对薄弱);井冈山等农村革命根据地成功实践。
(2)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认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科学理论指导;立足国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