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学段模块考试(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学段模块考试(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2 17:18: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学段模块考试(期中)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什么叫作美呢?在一般人看,美是物所固有的。有些人物生来就美,有些人物生来就丑。比如称赞一个美人,你说她像一朵鲜花,像一颗明星,像一只轻燕,你决不说她像一个布袋,像一头犀牛或是像一只癞蛤蟆。这就分明承认鲜花、明星和轻燕一类事物原来是美的,布袋、犀牛和癞蛤蟆一类事物原来是丑的。说美人是美的,也犹如说她是高是矮是肥是瘦一样,她的高矮肥瘦是她的星宿定的,是她从娘胎带来的,她的美也是如此,和你看者无关。这种见解并不限于一般人,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也是如此想。所以他们费许多心力去实验最美的颜色是红色还是蓝色,最美的形体是曲线还是直线,最美的音调是G调还是F调。
但是这种普遍的见解显然有很大的难点,如果美本来是物的属性,则凡是长眼睛的人们应该都可以看到,应该都承认它美,好比一个人的高矮,有尺可量,是高大家就要都说高,是矮大家就要都说矮。但是美的估定就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假如你说一个人美,我说她不美,你用什么方法可以说服我呢?有些人欢喜辛稼轩而讨厌温飞卿,有些人欢喜温飞卿而讨厌辛稼轩,这究竟谁是谁非呢?同是一个对象,有人说美,有人说丑,从此可知美本在物之说有些不妥了。
因此,有一派哲学家说美是心的产品。美如何是心的产品,他们的说法却不一致。康德以为美感判断是主观的而却有普遍性,因为人心的构造彼此相同。黑格尔以为美是在个别事物上见出概念或理想。比如你觉得峨眉山美,是由于它表现“庄严”“厚重”的概念。你觉得《孔雀东南飞》美,是由于它表现“爱”与“孝”两种理想的冲突。托尔斯泰以为美的事物都含有宗教和道德的教训。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说法。说法既不一致,就只有都是错误的可能而没有都是不错的可能,好比一个数学题生出许多不同的答数一样。大约哲学家们都犯过信理智的毛病,艺术的欣赏大半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在觉得一件事物美时,我们纯凭直觉,并不是在下判断,如康德所说的;也不是在从个别事物中见出普遍原理,如黑格尔、托尔斯泰一般人所说的;因为这些都是科学的或实用的活动,而美感并不是科学的或实用的活动。还不仅此,美虽不完全在物却亦非与物无关,你看到峨眉山才觉得庄严、厚重,看到一个小土墩却不能觉得庄严、厚重。从此可知,物须先有使人觉得美的可能性,人不能完全凭心灵创造出美来。
依我们看,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形象属物而却不完全属于物,因为无我即无由见出形象,直觉属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无从活动。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二者缺一都不能见出美。再拿欣赏古松的例子来说,松的苍翠劲直是物理,松的清风亮节是人情。从“我”的方面说,古松的形象并非天生自在的,同是一棵古松,千万人所见到的形象就有千万不同,所以每个形象都是每个人凭着人情创造出来的,每个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就是每个人所创造的艺术品,它有艺术品通常所具的个性,它能表现各个人的性分和情趣。从“物”的方面说,创造都要有创造者和所创造物,所创造物并非从无中生有,也要有若干材料,这材料也要有创造成美的可能性。所以松的形象这一个艺术品的成功,一半是我的贡献,一半是松的贡献。
(摘编自朱光潜《“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
材料二:
人类与自然的交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类从自然中索取物质,维持生命,同时又从它身上感悟美感,培养审美能力。大自然为什么给人类以美感呢?因为它蕴含有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新鲜等等。这些要素在我们人类的精神产品中,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而在大自然中早就存在,并且更为丰富。这些东西再简化一点,就是三样:形状、颜色、声音。形、色、声这三样基本东西经对称、和谐、奇巧等等的变化组合,就出现无穷无尽的美。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为的创造,所以艺术强调师法自然,杜甫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刘海粟十上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
客观的景物和人怎样沟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一件艺术品呢?是通过与自然的交流,通过艺术家的观察,再创造。刘勰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是通过眼睛观察,内心思考,经过一番酝酿吐纳之后才加工出来的。这些要素作用于人,从而激活人的美感。我们看到鲜艳的花朵,奇伟的山峰、行云流水,就会被这些美好之物吸引。不论是人还是山水,只要美,人就喜欢。有学者称研究动物也有趋美厌丑的本能。不过与动物不同,人还能将这种美感上升到感情,并形成一种定式,于是相应于景色的明暗便有心情的好坏,物象之异可转化为情感之别。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范仲淹所谓物悲物喜,这就是意境。
(摘编自梁衡《山水为何有美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哲学家和科学家费尽心力进行实验,寻找最美的颜色、形体、音调,其依据正是“美本在物”的认识。
B.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和一般人一样,认为美是物所固有的,但作者并不认可这种观点。
C.梁衡认为大自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的要素,能给人以美感,这种认识与“美本在物”的美学观点一致。
D.梁衡借助刘勰所说的“目既往还,心亦吐纳”,阐述了美感获取的途径——观察与再创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朱光潜用有人欢喜温飞卿而讨厌辛稼轩,有人却讨厌温飞卿而喜欢辛稼轩的现象,说明“美是心的产品”。
B.朱光潜列举康德、黑格尔和托尔斯泰美学观点,论证“艺术的欣赏大半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这一观点。
C.梁衡认为小说、戏剧、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所具有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新鲜等美的要素是师法自然得到的。
D.朱光潜认为,美之中有人情也有物理,二者缺一不可;在梁衡看来,激发人的美感需由美形、美情及美理发挥作用。
3、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中朱光潜“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观点的一项是( )
A.是“美”就不“自然”,只是“自然”就还没有成为“美”。
B.盾从防御看是美的,矛从进攻的敏捷和力量看是美的。
C.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
D.物之所以美,是由于自我情感的投射。
4、如何理解材料一标题中“情人眼底出西施”的说法?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5、请结合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对下列诗歌中“寒菊”美感的形成做出阐释。
寒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说明: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属于“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外国文学作品反映了不同地区、国家和民族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展示了多种多样的文化现象,表现了人类广阔而丰富的心灵世界。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培养开放的文化心态,提升人文素养。本次考试的诗歌,选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的获奖作品《吉檀迦利》,旨在通过具体诗歌的阅读,感受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了解诗人泰戈尔的思想,获得审美体验,理解多元文化格局。
诗歌一:
把礼赞的数珠撇在一边吧!你在门窗紧闭、幽暗孤寂的殿角里,向谁礼拜呢?睁开眼你看,上帝不在你的面前!
他是在锄着枯地的农夫那里,在敲石的造路工人那里。太阳下,阴雨里,他和他们同在,衣袍上蒙着尘土。脱掉你的圣袍,甚至像他一样地下到泥土里去吧!
超脱吗?从哪里找超脱呢?我们的主已经高高兴兴地把创造的锁链戴起,他和我们大家永远连结在一起。
从静坐里走出来吧,丢开供养的香花!你的衣服污损了又何妨呢?去迎接他,在劳动里。流汗里,和他站在一起吧。
(选自泰戈尔《吉檀迦利》第11首)
诗歌二:
这是我对你的祈求,我的主——请你铲除,铲除我心里贫乏的根源。
赐给我力量,使我能轻闲地承受欢乐与忧伤。
赐给我力量,使我的爱在服务中得到果实。
赐给我力量,使我永远不抛弃穷人,也永不向淫威屈膝。
赐给我力量,使我的心灵超越于日常琐事之上。
再赐给我力量,使我满怀爱意地叫我的力量服从你意志的指挥。
(选自泰戈尔《吉檀迦利》第36首)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的主已经高高兴兴地把创造的锁链戴起”这句话表示:相信主会让自己的创造力被束缚住。
B.“睁开眼你看”表达诗人期望人们“睁开眼”认清上帝不在圣殿中的迫切心情。
C.诗歌二中,泰戈尔向神祈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自身情绪的把控、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对弱者的关心、对权势的蔑视以及对心灵主观意志的反省,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泰戈尔在不断追求精神上的自我完善。
D.诗歌二中,前文一直是祈求主应允他的请求,表达个人的主观愿望;到了最后一句,“使我满怀爱意地叫我的力量服从你意志的指挥”表示泰戈尔也愿意摒弃个人的主观意志,由衷地以喜悦诚服的心服从主的安排与旨意。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赞的数珠”象征着宗教礼拜的仪式,“把礼赞的数珠撇在一边吧!”表示诗人认为仅靠在圣殿里的礼拜仪式是无法找到上帝的。
B.“你的衣服污损了又何妨呢?”用反问的句式,加强语气,与前文上帝的“衣袍上蒙着尘土”相呼应,表明诗人对劳动的重视。
C.诗歌二反复求告“赐给我力量”,表达诗人对主的渴求,对铲除自我心里贫乏根源的迫切之情,对崇高追求的向往。
D.“使我的爱在服务中得到果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果实”指的是别人对泰戈尔的回报。在为别人服务的同时,泰戈尔希望别人也能服务他,让他的付出收获回报。
8、“吉檀迦利”在孟加拉国国文和印地文中都是“献歌”的意思,写的多是向神献的颂歌。请结合两首诗歌分析诗中“神”的形象特点。
二、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超然台记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9、对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哺糟啜醨皆可以醉 醉:使……醉 B.物有以盖之矣盖:蒙蔽
C.而服车马之劳 服:服务 D.岁比不登,盗贼满野 登:丰收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凡物都有可欣赏之处,都可使人快乐,只要有超然物外的思想,就能随遇而安。
B.作者登台远望,联想古人功业,可见作者虽身在胶西但并没有完全磨灭建功立业的理想。
C.描写超然台四方胜景及四季美景,体现作者在既有境况下亦得其乐,突出了超然的思想。
D.作者在文章篇末点题,并给高台取名,体现了“无所往而不乐”的生活态度和豁达胸怀。
11、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者,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中)》
12、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
B.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
C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
D.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
13、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面称帝”中的“南面”,古代以坐北面南为尊位,帝位面朝南,所以“南面”代称帝位。
B.“莫不虚心而仰上”的“虚心”,与《苏武传》“虚心欲相待”的“虚心”意思一样。
C.“夫寒者利短褐”中的“褐”指粗麻衣服,穷人“被褐”,被称为“褐人”。“释褐”指辞去官职。
D.“去收孥污秽之罪”中的“收孥”,古时,一人犯法,妻子连坐,没为官奴婢,谓之“收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抛弃仁政王道,用残暴苛虐治理天下。
B.如果秦二世能够任用忠贞贤能的人,为天下的苦难而忧心,衣着简朴不奢靡,改正先帝的过失,再采取一系列措施,天下人就会归附他了。
C.陈涉既没有汤、武那样的贤能,也没有公侯那样尊贵的地位,但他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是因为百姓处于危难之中。
D.治理百姓,就是要致力使他们安定,这样天下即使出现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没有人响应,得不到帮助的力量了。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
(2)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
16、《过秦论(中)》写了秦二世治理国家时哪些“仁义不施”的行为?请简要概括。
三、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用比喻形象写出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响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通过李存勖得失天下的事实,总结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这也就是《尚书》所说的“满招损,谦受益”。
(3)《燕歌行》中描写军情危急,敌人来势凶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述了音乐震破五色石,引来一场秋雨的强大魅力。
(5)《书愤》中“____________”再现北宋军队在瓜洲击溃金兵的场景。
(6)《屈原列传》中,作者连用五句意思相同的话语,以强调的方式表现屈原心怀家国、至死不渝的心志和节操,并作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极高评价。
(7)《苏武传》中写苏武刚被流放北海,匈奴断绝了粮食供应,苏武“____________”,顽强生存下来。
四、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_____的科技发展使古老传说塑形于当代神话,让独特的“中国式浪漫”②_____。古有嫦娥奔月,今有嫦娥号登陆月球;悟空有火眼金睛,今有悟空探测卫星;在今日中国,高铁贯穿南北西东。而古有列子御风而行……“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22颗北斗导航卫星……无不显示出中国“航天大国”的称誉已③_____。
我辈亦当接力科技之炬,传“中国式浪漫”。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我们应该有高度的国家自信,应该有攻坚克难的中国精神,更应该有深远和宏阔的科学视野和文化眼光。科技是火炬,只有传承下去,“中国式浪漫”才能得以延续。仰望星空,探索未知,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有你,有我,中国永远浪漫。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日新月异 继往开来 实至名归
B.突飞猛进 薪火相传 实至名归
C.突飞猛进 继往开来 名副其实
D.日新月异 薪火相传 名副其实
19、文中画框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应该有高度的国家自信,应该有攻坚克难的中国精神,更应该有深远的科学视野和宏阔的文化眼光。
B.我们应该有高度的国家自信,应该有深远的科学视野和宏阔的文化眼光,更应该有攻坚克难的中国精神。
C.我们应该有高度的国家自信,应该有宏阔的科学视野和深远的文化眼光,更应该有攻坚克难的中国精神。
D.我们应该有高度的国家自信,应该有攻坚克难的中国精神,更应该有宏阔的科学视野和深远的文化眼光。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整句。
五、材料作文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遇见谁,你便是谁。
也有人说,不论遇见谁,你都是你自己。
这两句话带给你怎样的启迪和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六、基础知识
22、下列词语中读音正确、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服膺(yīng) 滥调(làn) 胡诌(zhōu) 枯燥 纯粹 慷概
B.挈妇(qiè) 菱角(líng) 熨帖(yùn) 喋血 偈子 蠕动
C.惨怛(dá) 濯淖(nào) 煴火(yūn) 浊秽 温蠖 膏腴
D.撅折(jué) 撺掇(cuān) 喑哑(yīn) 鹪鹩 藤蔓 汲取
23、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解释:“攒射”是密集地集中射击的意思,这个词语表现出执政府的凶残,反衬“三个女子”“转辗”其中的“从容”,讴歌“三个女子”互相救助的沉勇友爱的品格和精神。
B.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解释:运用拟人修辞,赋予苇眉子活泼的情态,正面表现水生嫂用芦苇编席的好手艺和劳动的勤快。
C.①屈平属草稿未定 ②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③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解释:①动词,撰写;②动词,连接;③名词,部属
D.①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②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③而皆背晋以归粱 解释:①连词,表承接;②连词,表修饰;③连词,表转折。
24、下列对课文里的有关内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包身工》以时间为主线,叙述“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与做工,表现他们恶劣的居住条件、饮食条件、做工环境以及放工时收到的“欺压”;又以包身工制度为副线,讲清包身工的来历、帝国主义雇佣包身工的原因、“包身工”受到的“三大威胁”“三大危险”,控诉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B.《苏武传》中苏武在被囚禁和“徙北海”之前两度要自杀,之后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看似矛盾实际上不矛盾,是一心维护汉朝荣誉、利益和尊严的表现。之前要自杀是为了避免身心受苦,避免给朝廷、国家带来屈辱;之后坚强活下去,是坚信可以活着回到朝廷,也为了要表明大汉使节的意志不可征服。
C.《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阐述了人们认识的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由存在到思想;第二次飞跃是由物质到精神,由思想到存在。
D.《屈原列传》中“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的“齐桓”与《过秦论》中“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这四君子都生活在战国时代,齐桓公依靠着四君子成就霸业。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C.“梁衡认为美在自然”错误,曲解文意。结合材料二第1段“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为的创造”可知,原文说的是“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选项说法不够严谨。同时,根据材料二第2段“客观的景物和人怎样沟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一件艺术品呢 是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通过艺术家的观察,再创造”可知,梁衡的认识不能完全等同于美本在物之说。故选C。
2、答案:B
解析:A.“依据的是艺术欣赏都是情感的而非理智的”错误,过于绝对。由材料一第3段“大约哲学家们都犯过信理智的毛病,艺术的欣赏大半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可知,原文说的是“艺术的欣赏大半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而不是“都是情感的而非理智的”。C.“……是师法自然得到的”错误,曲解文意。由材料二第1段“它蕴含有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新鲜等。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中,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而在大自然中早就存在,并且更为丰富”可知,原文说的是“这些要素……在大自然中早就存在,并且更为丰富”,并不是“师法自然得到的”。D.“三者相互依存”错误,无中生有。由材料二第2段“这些要素作用于人,激活人的美感有三个步骤。一是以美形引人,二是以美情感人,三是以美理服人,由形及情及理”可知,原文只是说“激活人的美感有三个步骤”,并没有说“三者相互依存”。故选B。
3、答案:A
解析:“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观点的具体阐述即“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A.“称为‘自然’的就还没有成为‘美’”,单纯指物理(形象),“能称为‘美’的就不‘自然’”,则指里面已经包含了人情(直觉)的物理(形象),符合“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的观点。B.属于美是“目的”的观点,认为同一物从不同效用目的看,其美与否就有不同的判断。C.属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观点。D.属于美是移情于物的观点。故选A。
4、答案:①美的估定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②美是心的产品。③美是物与心的结合。
解析:解答本题,可以依照从后到前的顺序进行梳理。即先从后文找出观点“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由这一观点可找到“美在物也在心”的结论,即“美是物与心的结合”;而这一观点又来自前文对“美本在物”“美本在心”这两种观点的批判性认识。结合材料一第一段关键句“什么叫作美呢?在一般人看,美是物所固有的。有些人物生来就美,有些人物生来就丑”可知,先列出美本在物之说;结合材料一第二段关键句“但是美的估定就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假如你说一个人美,我说她不美,你用什么方法可以说服我呢 有些人欢喜辛稼轩而讨厌温飞卿,有些人欢喜温飞卿而讨厌辛稼轩,这究竟谁是谁非呢?同是一个对象,有人说美,有人说丑,从此可知美本在物之说有些不妥了”可知,接着用美并无公认的标准指出其片面性。结合材料一第三段“因此,有一派哲学家说美是心的产品。美如何是心的产品,他们的说法却不一致。康德以为美感判断是主观的而却有普遍性,因为人心的构造彼此相同。……还不仅此,美虽不完全在物却亦非与物无关,你看到峨眉山才觉得庄严、厚重,看到一个小土墩却不能觉得庄严、厚重。从此可知物须先有使人觉得美的可能性,人不能完全凭心灵创造出美来”可知,然后列出美本在心之说,再用人不能完全凭心灵创造美指出其片面性。结合材料一第四段关键句“依我们看,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可知,从而得出美在物也在心的结论,即美是物与心的结合。结合材料一第四段关键句“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形象属物而却不完全属于物,因为无‘我’即无由见出形象;直觉属‘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无从活动”可知,由此阐述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这一美学观点。
5、答案:①入诗后寒菊已是一个艺术品,它是美的,这种美既来于寒菊之特性,又来自诗人之个性、情趣,即形象的直觉。②寒菊外形美,以美形引人;由美物到美德,诗中有了温馨的意境,由美形上升到美情和美理。
解析:结合材料一“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形象属物而却不完全属于物,因为无‘我’即无由见出形象;直觉属‘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无从活动。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二者缺一都不能见出美”可知,用“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的观点进行阐释:白菊这一“柔艳的尖瓣攒蕊”的形象,具有使人觉得美的可能性,加上诗人有情趣理解,即“直觉”,就形成了“白菊”的美感。结合材料二“这些要素作用于人,激活人的美感有三个步骤。一是以美形引人,二是以美情感人,三是以美理服人,由形及情及理”可知,用“以美形引人”“以美情感人”“以美理服人”的观点进行阐释:白菊“柔艳的尖瓣攒蕊”,具有外形美,以美形引人;再通过营造意境,上升到以美情感人和以美理服人。
6、答案:A
解析:A.“相信主会让自己的创造力被束缚住”错,“我们的主已经高高兴兴地把创造的锁链戴起,他和我们大家永远连结在一起”,意思是主和我们一起努力创造。故选A。
7、答案:D
解析:D.“‘果实’指的是别人对泰戈尔的回报。在为别人服务的同时,泰戈尔希望别人也能服务他,让他的付出收获回报”错,“果实”指的是泰戈尔在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得到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升华。故选D。
8、答案:第一首诗中的“神”富于民主思想,挚爱贫苦百姓,关心民众疾苦,人性味十足。第二首诗中的“神”给人以精神的自由,帮助人们斩断世俗的羁绊,走向精神的永恒。
解析:第一首诗中的“神”富于民主思想,挚爱贫苦百姓,关心民众疾苦,人性味十足。诗歌开头就告诉我们,“神”不在大殿里,“神”不是靠你在大殿里庄严地通过仪式祈求就能见到的,“你在门窗紧闭、幽暗孤寂的殿角里,向谁礼拜呢?睁开眼你看,上帝不在你的面前!”,“神”究竟在哪里呢?“他是在锄着枯地的农夫那里,在敲石的造路工人那里。太阳下,阴雨里,他和他们同在,衣袍上蒙着尘土”。这里的“神”不是高高在上供人顶礼膜拜的对象,而是和贫苦的人们一起劳动、一起创造、一起流泪流汗的关爱百姓的神,“他和我们大家永远连结在一起”。第二首诗中的“神”给人以精神的自由,帮助人们斩断世俗的羁绊,走向精神的永恒。前五句为祈求被赐予力量,“铲除我心里贫乏的根源”,意味着要借助“神”的力量来让自己的精神变得富足;“使我能轻闲地承受欢乐与忧伤”“使我的爱在服务中得到果实”“使我永远不抛弃穷人,也永不向淫威屈膝”“使我的心灵超越于日常琐事之上”则是具体的内容,从不同角度阐述“铲除我心里贫乏的根源”;而第六句则为获得力量后的感恩,这是一种施与受的美好现象,体现了人之美好品德,使得诗人的情感表达更加真切,更动人心弦。由此可见,“神”的高度不仅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神性高度,也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人性高度,更是一种至高无上的道德高度。这是人性和神性发展的独特的标杆,是指引全人类奋然前行的光明的方向。向上帝靠拢,向天神靠拢,向梵靠拢,向真善美靠拢,向人生的最高境界靠拢,向最最和谐的人性和世界靠拢,通过尽快向上帝学会爱,播撒爱,不断激发人心趋向无比深厚的人格和神格,就是泰戈尔在《吉檀迦利》中要告诉给我们每个人的生命的最后真谛!
9、答案:C
解析:C.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服:承受。
10、答案:D
解析:D.“并给高台取名”错,“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应是弟子由给台子取名。
11、答案: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像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
解析:西:向西;遗烈:英雄业绩。句子翻译为: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象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
12、答案:D
解析:文句意思是“假使秦王能够考虑古代的情况,顺着商、周的道路,来制定实行自己的政策,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祸患”。“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中“论”和“上世之事”是动宾关系,构成完整句意,排除AC;“以制御其政”动宾关系完整,独立成句,故排除B。故选:D。
13、答案:C
解析:C.“‘释褐’指辞去官职”解释错误,“释褐”指脱掉民服,穿上官服,指开始做官。故选:C。
14、答案:B
解析:B.“衣着简朴不奢靡,改正先帝的过失”理解错误,“缟素而正先帝之过”意思是“丧服期间就改正先帝的过失”。故选:B。
15、答案:(1)实行兼并,要重视诡诈和实力;安定国家,要重视顺时权变,这就是说夺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样的方法。(2)所以说:“处于安定状态的人民可以共同行仁义,处于危难之中的人民容易一起做坏事。”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解析:①高,以……为高,重视。安,安定,使……安定。顺权,顺时权变。译句:实行兼并,要重视诡诈和实力;安定国家,要重视顺时权变:这就是说夺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样的方法。②与为义,省略“之”。非,错误,指坏事。译句:所谓“处于安定状态的人民可以共同行仁义,处于危难之中的人民容易一起做坏事”,就是说的这种情况。
16、答案:①破坏宗庙,残害百姓,比始皇更加暴虐无道,重新修建阿房宫;②使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办事苛刻狠毒;③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
解析:相关信息在倒数第二段,“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是总领句,冒号后三个分句是具体表现。从“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可以概括出秦二世残害百姓,滥用民力;从“繁刑严诛,吏治刻深”可以看出法律严苛,官吏残暴,滥杀无辜;从“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可以概括出赏罚不当,赋税繁重。再由下文的“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可以概括出百姓穷困,不加救济。再联系倒数第一段“故日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可见,秦二世的过失正是他残暴无道,丧失了民心。
17、答案:(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4)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5)楼船夜雪瓜洲渡
(6)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7)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解析:
18、答案:D
解析:第一组,日新月异: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突飞猛进:形容进步和发展特别迅速。依据语法结构,“突飞猛进”不能作定语,所以应选“日新月异”。第二组,薪火相传:后人用来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继往开来: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未来的道路。依据后文“古有……现有……”可知,强调的是“技艺代代相传”,所以选“薪火相传”。第三组,实至名归: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功业,自然就有声誉。名副其实: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此句陈述对象是“声誉”,所以选“名副其实”。故选D。
19、答案:C
解析:原句语序不当,“更”表示递进,“有攻坚克难的中国精神”较“有科学视野和文化眼光”语意更进一步,两个语句应该互换位置,排除AD两项。原句搭配不当,“深远的科学视野和宏阔的文化眼光”搭配不当,应改成“宏阔的科学视野和深远的文化眼光”,排除B项。故选C。
20、答案:古有嫦娥奔月,今有嫦娥号登陆月球;古有悟空火眼金睛,今有悟空探测卫星;古有列子御风而行,今有高铁贯穿南北西东……。
解析:整个语段为三组比较散的句子,要想改成整句,首先,每一组应呈现出“古有……今有……”的句式特点,由古及今,合乎语言的表达习惯;其次,以第一组为标准,每一组的结构是主谓式,所以第二组应改为“古有悟空火眼金睛,今有悟空探测卫星”,第三组应改为“古有列子御风而行,今有高铁贯穿南北西东”。修改为:古有嫦娥奔月,今有嫦娥号登陆月球;古有悟空火眼金睛,今有悟空探测卫星;古有列子御风而行,今有高铁贯穿南北西东……
21、答案:
坚信自我,守住内心
遇见谁,便成为谁,可能让自己迷失;遇见谁,都仍然是自己,才能活出真实自我。坚信自我,守住内心,方为最好的人生。
盲目相信他人,轻易成为他人,现实中有多少人留下过类似的遗憾?因为羡慕他人而放弃自己的主见,又怎能让生命收获美好与灿烂?不要是被隔壁炭火的表象迷惑,应该坚守热带丛林中初遇此木时那份惊喜的判断,沿着清楚的目标前行,生命会走出从容。电影《垫底辣妹》高喊:“不管周围人怎么说你不行,充满自信地继续说出你的梦想,不怕嘲讽和失败。”是的,在奔向未来的道路上,我们应该背负着希望。无所谓结局,至少,追梦的过程是幸福而充实的。心怀梦想,莱昂纳多以22年的努力,最终摘取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一次一次的努力,换来的是一次一次的失意。可是,他的心没有颓废,他的精神没有萎靡,他的意志没有消沉,因为他知道,只要坚持,那个美丽的梦想就会在前方的某个路口等着自己。
貌似,别人说的,别人做的,总是让人羡慕。所谓三人成虎,在众说纷纭的话语环境中,自己的判断很容易被击垮;一傅众咻,在满城风雨喧嚣中,我们会失去对社会的信心。一个人因为一叶障目而失去生活的理性,一个国家陷于淤泥之中终会走向倾颓。由此观之,不坚信自己,危害不可谓不大矣。
只有坚信自我,守住内心,才能获得境界的提升,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俄国著名短篇小说家契诃夫对小文章便有着一种好感。他不在乎别人说什么,而是坚信在别人眼里属于“雕虫小技”的小作品定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最终,他成功了,凭借着一篇篇短小的作品,他成为世界文学的巨匠。找到自己身上的长处,相信自己能够飞翔,只要插上美丽的翅膀,就一定能够实现人生的梦想。
这个社会从来不曾让坚信自己缺位,而每一个守住内心的人都会绽放出生命的光芒。当众人选择发财致富,坚信自己最初的那份对国家的选择。几十年如一日守望孤岛,王继才坚定自己的信念,纵往事如流,内心最初的判断涛声依旧。积极维护新中国妇女劳动权利,大力倡导并推动“男女同工同酬”,申纪兰坚定自己的信念,成为共和国功勋人物。坚信自己深思熟虑后的判断,心如照野,旌旗满尘,倚吴钩笑看他人,原是生命的璀璨。
不以外物挫败斗志,不为他人否定自己,坚信自己,守住内心,谁都可以成为最靓的自己。功名归堕甑,便拂袖,不须惊。且书剑蹉跎,临泉笑傲,诗洒飘零。坚信自己,素履以行,一路高歌,行经之处便为乡,何不起而行之?
解析:
22、答案:C
解析:
23、答案:D
解析:
24、答案:A
解析:A.正确。B.“坚信可以活着回到朝廷”错,由“自分已死久矣”在,苏武早已以死明志。C.“第二次飞跃是由物质到精神,由思想到存在”错,第二次飞跃,即由精神到物质,由思想到存在。D.“都生活在战国时代,齐桓公依靠着四君子成就霸业”错,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依靠管仲成就霸业。故选: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