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教考融合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四)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座号、考号填涂在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绘图时,可用2B铅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城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马克思说:“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以为人民不懂得文艺,以为大众是“下里巴人”,以为面向群众创作不上档次,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
文艺要服务人民,就必须积极反映人民生活。今天,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13亿多人民正上演着波澜壮阔的活剧,国家蓬勃发展,家庭酸甜苦辣,百姓欢乐忧伤,构成了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充满着感人肺腑的故事,洋溢着激昂跳动的乐章,展现出色彩斑斓的画面。广大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我们的文学艺术,既要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也要反映人民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从而让人民从身边的人和事中体会到人间真情和真谛,感受到世间大爱和大道。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一切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
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
(选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
自从天宝晚期以后,杜甫十几年内写了大量的时事诗和政治诗,不管是陈述政见,或是揭发统治者的荒淫和残暴,或是比喻和寓意,或是对于穷苦的人民的关怀和同情,也都是个人的情感和实事相结合的。还有不少长篇,有的记载国家十几年来的大事,有的叙述地方变乱,有的回忆往事,更是像浦起龙所说的“慨世还是慨身”(《读杜心解·读杜提纲》)。
杜甫个人不幸的遭遇与种种感触和国家的危机与人民的痛苦永远是胶漆般地密切结合,难以分割,这就使他大部分的诗篇充溢着个人的和时代的血泪,产生巨大的感人力量。白居易的《秦中吟》和《新乐府》反映社会现实,指责社会中不合理的现象,同情人民疾苦,多是优秀的诗篇,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很大的进步作用,但大抵只限于客观的叙述,使人感到其中缺乏杜诗里那种深刻而炽烈的思想感情。这是现实主义的白居易和不能以现实主义来局限的杜甫的不同之点。杜甫的时事诗和政治诗大都含有强烈的抒情成分。
杜甫诗集里并不都是时事诗和政治诗,还有占有很大比重的写景兼抒情的诗。杜甫写过许多歌咏自然的名篇和名句,无论是山河、草木、虫鱼,他都能根据地点和时序的不同,观察它们在此地此时的形态,予以刻划,无一雷同。这些描绘自然的诗,也同样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且经常联系着时事。在这上边,是和南北朝以来一般的山水诗迥然不同的。历代的诗话、诗评对于杜诗里高度的“情景交融”作过许多精透的阐述。我们却认为,杜诗里不只有高度的情景交融,而且有情、景与时事的交融。作者在写景和抒情时,很少离开现实,随时随地都想到他所处的干戈扰攘、国困民疲的时代。王夫之在《薑斋诗话》卷二说:
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若齐梁绮语,宋人抟合成句之出处(宋人论诗,字字求出处),役心向彼掇索,而不恤已情之所自发,此之谓小家数,总在圈缋中求活计也。
这里所说的“意”,对于杜甫来说,就是诗人深厚的思想感情,对于生活的执著和对于国家与人民的热爱。这种执著和热爱,作者在写诗时,无论歌咏的对象是什么,都迫切地要求表达出来。不像一些留连风景的诗人,掇拾描绘自然的诗句,而缺乏热情和中心思想,像是人们评论谢灵运的诗那样,常常是“有句无篇”。
总的说来,杜甫的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现实,但是像汉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木兰诗》,以及白居易的《新乐府》那样纯然叙事的诗并不多。他的诗,尤其是长篇的古体诗,“多纪当时事”,里边却含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同时他的写景兼抒情的诗(多半是近体诗)也经常联系时事。这两大类诗是他的诗集中最主要的部分,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占有很大的比重;也就是这些诗千古传诵,感动无数后代的读者,使杜诗得到了诗史的称号,给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奠定了一个崇高的地位。
(选自冯至《论杜诗和它的遭遇》,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需要人民,一是因为优秀的艺术需要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情感,二是因为人民才是作家价值的唯一判断者。
B.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只有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
C.南北朝以来一般的山水诗在描绘自然的时候往往没有联系时事,一些诗人留恋自然风景,雕琢词句,却缺乏热情和中心思想。
D.王夫之说“意犹帅也”,而汉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木兰诗》、白居易《新乐府》等局限于纯然叙事,就缺乏了“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积极拥抱时代,反映人民生活的文艺作品才能为大众所喜爱,才有可能成为传世的经典之作。
B.杜甫作品大都含有强烈的抒情成分,不限于客观叙述,所以他难以像白居易一样被称为现实主义作家。
C.有些诗作有佳词丽句却缺乏“意”,被人们称为“有句无篇”,它们往往缺乏感动人心的巨大力量。
D.杜甫诗歌能感动历代读者,是因为无论时事政治诗还是写景抒怀诗,都饱含着对生活的执著,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班固《答宾戏》评述孔子孟子:“仲尼抗浮云之志,孟轲养浩然之气。”
B.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C.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论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D.蒲松龄《聊斋志异》被郭沫若赞为“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4.茹志鹃的《百合花》是反映革命年代生活的小说,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它成为经典的原因。(4分)
5.在诗歌史上有崇高地位的诗人,其创作通常应具备哪些特点?请综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小人物
契诃夫
“尊敬的阁下,父亲,恩人!”文官涅维拉济莫夫在起草一封贺信,“祝您在这个复活节及未来的岁月中身体健康、吉祥如意,并祝阖府安康……”
灯里的煤油快要烧干,冒着黑烟,发出焦臭味。桌子上,在涅维拉济莫夫写字的那只手旁边,一只迷途的蟑螂慌张地跑来跑去。与值班室相隔两个房间,看门人巴拉蒙已经第三遍擦他那双节日才穿的皮靴。他擦得很起劲,所有的房间里都能听到他的吐唾沫声和上过鞋油的刷子的沙沙声。
①“还得给他,那个混蛋,再写点什么呢?”涅维拉济莫夫这样思忖着,抬眼望着被熏黑的天花板。
在天花板上他看到一个发黑的圆圈,那是灯罩的阴影。下面是落满灰尘的墙檐,再下面便是墙壁——早先刷成深褐色。这值班室让他感到像沙漠般荒凉,他不仅可怜起自己来,也可怜起那只蟑螂了……
“我值完班还能离开这里,可它却要一辈子在这里值班,”他伸着懒腰想,“苦闷啊!要不我也去刷刷皮靴?”
涅维拉济莫夫又伸了个懒腰,这才懒洋洋地朝传达室踱去。巴拉蒙已经不擦皮靴了……他一手拿着刷子,一手画着十字,站在小窗前听着……
“打钟了,先生!”他小声对涅维拉济莫夫说,睁大一双呆滞的眼睛望着他,“已经打钟了,您听。”
涅维拉济莫夫把耳朵凑到小窗口,也倾听起来。复活节的钟声随同春天的清新空气,一齐从窗口涌进室内。各处的教堂钟声齐鸣,大街上来来往往的马车辘辘作响,在这片乱哄哄的声音中,只有最近的教堂那活跃而高昂的钟声清晰可闻,不知谁还发出一阵刺耳的大笑。
“人真多啊!”涅维拉济莫夫看了看下面的街道,叹口气说。在那些亮着的街灯下面不时闪过一个个人影。“大家都跑去做晨祷了……我们的复活节一般在俄历三月二十二日至四月二十五日之间。有的人现在恐怕喝足了酒,在城里闲逛哩,有多少笑声和谈话声!只有我倒霉透了,在这种日子还得在这里坐着,而且每年都是如此!”
“谁叫您拿人家的钱呢?要知道今天不该您值班,是扎斯杜波夫雇您当替身。别人都去玩乐了,您却在这里替人值班……这是贪财啊!”
“见鬼,这怎么叫贪财呢?没有什么财可贪的:总共才两个卢布,外加一条领带……是贫穷,而不是贪财!可是眼下,你知道,要是能跟大伙儿一道去做晨祷,然后开斋,那该多好啊……喝上那么几杯,吃点冷荤菜,然后躺下睡一觉……或者你往桌旁一坐,桌上摆着受过圣礼的库利契(一种专为复活节烤制的圆柱形大甜面包),茶饮在咝咝地响……这时你会感到自己是个人……唉……我这一辈子算完了!你瞧,有个骗子坐着四轮马车招摇过市了,可你却不得不待在这里,再就是想想心事……”
②“各人有各人的造化。上帝保佑,您也会升官晋级,日后坐上四轮马车的。”
“我?嘿,不行,伙计,你开玩笑。即使拼了命,我这九品文官也上不去了……我没有受过教育。”
“我们的将军也没有受过教育,可是……”
“嘿,我们的将军,他在做将军之前,早偷盗了十万公款。他那副派头,伙计,我可比不上……凭我这副模样也不会有什么出息!连姓也糟透了:涅维拉济莫夫(在俄语中,这个姓与‘衬裤’的发音相近)!总而言之,伙计,这种处境是没有出路的。你愿意,就活下去;你不愿意——那就去上吊……”
涅维拉济莫夫离开小窗,苦恼地在各个房间里转来转去。钟声变得越来越响……已经不必站在窗口就能听到它了。可是,钟声越是清晰,马车的辘辘声越是响亮,这深褐色的四壁和烟熏的墙檐就显得越发阴暗,煤油灯的黑烟就冒得越浓。
“莫非从值班室溜走?”涅维拉济莫夫想。
不过,这种逃跑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即便离开了公署,在城里闲逛一阵,涅维拉济莫夫总还得回到自己的住所,而他的住所比值班室更阴暗,更糟糕……就算复活节这一天他过得很好,很舒服,可是往后又怎样呢?依旧是阴暗的四壁,依旧要受雇于人,代人值班,依旧要写这种贺信……
③涅维拉济莫夫在值班室中央站定,开始沉思。
他渴望过上一种新的美好的生活,这种渴望弄得他满心痛苦,难以忍受。他热切地想突然出现在大街上,汇入热闹的人群中,参加节日的庆典——为此才钟声齐鸣,马车轰响。他向往重温儿时的感受:合家团聚,亲人们喜气洋洋的脸,白桌布,室内亮堂而温暖……他想起了刚才一位太太乘坐的四轮马车,想起了庶务官穿了就神气活现的那件大衣,想起了秘书佩在胸前的金表链……他想起了暖和的床铺,斯坦尼斯拉夫勋章,新皮靴,袖子没有磨破的文官制服……他之所以想起这些,是因为所有这些东西他都没有……
“莫非去偷?”他又想,“就算偷东西不难,可是要藏好却不容易……据说,一些人带着赃物都逃往美洲,不过鬼知道这个美洲在什么地方!看来要能偷会盗,还得受教育哩。”
钟声停了。此刻只能听到远处的马车声和巴拉蒙的咳嗽声,可是涅维拉济莫夫的满腔愁苦和愤恨,却变得越来越强烈,越来越难以忍受。公署里的挂钟打过十二点半。
“写告密信呢,普罗什金一次告密,日后就步步高升……”
涅维拉济莫夫坐在自己桌前,陷入沉思。灯里的煤油已经烧干,冒着浓烟,眼看就要熄灭。迷途的蟑螂还在桌上爬来爬去,找不到安身之处……
“告密倒可以,可是这告密信该怎么写?要写得模棱两可,还得耍点花招,像普罗什金那样……我怎么行!这种东西一写,日后我定会受到申斥,我这个笨蛋只能见鬼去!”
于是涅维拉济莫夫开始绞尽脑汁,琢磨着摆脱困境的种种办法,目光始终落在他起草的那封贺信上。这信是写给一个他十分憎恨又惧怕的人的,十年来,他一直向这个人请求把他从十六卢布的职位提升到十八卢布的职位上……
“啊……你还在这里跑,鬼东西!”他愤恨地一巴掌拍在那只不幸让他看到的蟑螂身上,“真讨厌!”
蟑螂仰面躺在那里,拼命蹬着细腿……涅维拉济莫夫捏住它的一条腿,把它扔进玻璃灯罩里,灯罩里突然起火,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④涅维拉济莫夫这才感到略微轻松些。
一八八五年三月二十三日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部分,文官涅维拉济莫夫在起草一封贺信,他称对方为“父亲,恩人”,而事实上他十分憎恨又惧怕那个人。
B.涅维拉济莫夫正在写信,一只蟑螂在桌子上跑来跑去,涅维拉济莫夫听到看门人巴拉蒙吐唾沫的声音和擦皮靴的声音。
C.复活节的钟声涌进室内,教堂钟声齐鸣,大街上非常热闹,而涅维拉济莫夫却替人值班,他也渴望参加节日的庆典。
D.“钟声停了”,涅维拉济莫夫愤恨地拍打蟑螂并把它扔进玻璃灯罩里,错过复活节的庆典是他愁苦和愤恨的根本原因。
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的“那个混蛋”指的是贺信里被涅维拉济莫夫称呼为“父亲,恩人”的上司。
B.句子②承上文“骗子坐着四轮马车”,表明巴拉蒙相信涅维拉济莫夫很快会买到马车。
C.句子③单独成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引出下文对涅维拉济莫夫的心理描写。
D.句子④中,涅维拉济莫夫“略微轻松”的心理与之前的心理形成对比,讽刺意味更浓。
8.“蟑螂”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这篇小说以涅维拉济莫夫的眼睛去观察社会,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嬂①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拟者并举而争起矣。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节选自贾谊《论积贮疏》)
文本二: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慕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②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注】①嬂(zhí):细致。②渫(xiè),流通。
10. 文本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填写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欲A民B务C农D在E于F贵G粟H贵I粟J之K道L在M于N使O民P以Q粟R为S赏T罚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未之尝闻”“莫之或止”与《六国论》“苟以天下之大”句式相同。
B. 亡,意为没有、无,与《过秦论》“追亡逐北”的“亡”含义不同。
C. 靡,即消费、耗费,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的“靡”含义不同。
D.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的“方”,与成语“方兴未艾”的“方”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贾谊引用管仲的话,指出粮仓充足,百姓才懂得礼节,论证了粮食充足对治国的重要性。
B. 贾谊指出如果国家存粮不足又遭遇天灾兵事,那么百姓将会聚集起来推翻官府以求生计。
C. 晁错引用“神农之教”的话,指出君王应当重视粮食,将粮食作为一切国家政务的根基。
D. 晁错认为如果郡县积攒的粮食足够使用一年以上,皇帝就可以下诏书,不收农民的土地税。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2)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
14. 贾谊《论积贮疏》和晁错《论贵粟疏》都反映了西汉时期缺粮的社会状况,请结合两则材料,试分析当时粮食短缺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①
黄庭坚
其一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其二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注】①崇宁元年(公元 1102 ) 黄庭坚遇赦返回江西故乡,行至岳阳楼所作。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投荒”句写诗人历尽坎坷,“鬓毛斑”与陆游“镜中衰鬓已先斑”写法类似,同样强调了诗人年华易逝。
B.“生人”句写诗人劫后重生,化用了班超典故,班超从军西域,年老思归,有“但愿生人玉门关”的话。
C.“满川”句中的“川”指洞庭湖,而“风雨”既指现实中的风雨,也暗指了作者所处的恶劣的政治形势。
D“银山”句写出了君山在满川风雨之中,被水雾蒙上了一层银色,成了“银山”,更显出君山的空濛。
16.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题材相同,而诗人登楼所见所感却并不相同,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因其啼声甚哀,往往用来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琵琶行》中有这样两句“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锦瑟》也有一联提到杜鹃:“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善用修辞来描写事物是古诗词的一大特点,与曹操《短歌行》中“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杜康”运用同一修辞手法的诗句有“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小刚学习时,很能指出别的同学的不足,但是自己却很少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老师兴华对他说,你刚学了《阿房宫赋》,想一想,杜牧有哪两句就是为你这类同学写的啊?小刚恍然大悟,那就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学是学习,问是追问。世间可学习可追问的事理甚多,知识技能须学问,品格修养也还须学问;读书人须学问,农工商兵也还须学问,各行有各行的“行径”。
学问是为生活。人有肉体,有心灵。肉体有它的生活,心灵也应有它的生活。肉体需要营养,心灵也不能“辟谷”。肉体缺乏营养,必自酿成饥饿病死;心灵缺乏营养,自然也要干枯腐化。人为万物之灵,就在他有心灵或精神生活。一个人到了只顾衣食饱暖而对于真善美 ① 时,他就只能算是一具 ② ;一个民族到了只顾体肤需要而不珍视精神生活的价值时,它也就必定逐渐没落了。
学问是精神的食粮,它使我们的精神生活 ③ 。肚皮装得饱饱的,是一件乐事;心灵装得饱饱的,是一件更大的乐事。如果一个人在学问上有深厚的兴趣、精深的造诣,他会发现万事万物各有妙理在内,他会发现自己的心涵蕴万象,澄明通达,时时有寄托,时时在发展。学与问相连,所以学问不只是记忆而必是思想,不只是因袭而必是创造。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昆明和翠湖分不开,很多城市都有湖。杭州西湖、济南大明湖、扬州瘦西湖,然而这些湖和城的关系都还不是那样密切。似乎把这些湖挪开,城市也还是城市。 A ,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
翠湖是一片湖,同时也是一条路。城中有湖,并不妨碍交通。从文林街、先生坡、府甬道,到华山南路、正义路,这是一条直达的捷径。①——否则就要走翠湖东路或翠湖西路,那就绕远多了。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但是行人到了翠湖, B 。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人们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 C ,在路边的石凳上坐一坐,四边看看。即使仍在匆忙地赶路,人在湖光树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样了。翠湖每天每日,给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啊。因此,昆明人②——包括外来的游子,对翠湖充满感激。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文中两处破折号的作用是否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小说《哦,香雪》一文中,火车开进了台儿沟,给“香雪们”带来了很多新鲜事儿,让她们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但火车同时也带来了喧嚣,打破了乡村的宁静……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解析】D.“而汉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木兰诗》、白居易《新乐府》等局限于纯然叙事,就缺乏了‘意’”错误。根据材料二原文“汉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木兰诗》,以及白居易的《新乐府》那样纯然叙事的诗并不多”,可知,原文没有提到它们缺乏“意”。
2.B
【解析】B.“所以他难以像白居易一样被称为现实主义作家”错误。根据材料二原文“白居易的《秦中吟》和《新乐府》反映社会现实,指责社会中不合理的现象,同情人民疾苦,多是优秀的诗篇,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很大的进步作用,但大抵只限于客观的叙述,使人感到其中缺乏杜诗里那种深刻而炽烈的思想感情。这是现实主义的白居易和不能以现实主义来局限的杜甫的不同之点。杜甫的时事诗和政治诗大都含有强烈的抒情成分”,可知,杜甫是“不能以现实主义来局限”,并不是说他难以被称为现实主义作家。
3.A
【解析】A.错误。根据材料一原文“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可知,材料一的观点为文艺作品要与人民联系在一起。此项只是在评价孔子与孟子。
4.①取材于革命年代,反映伟大的革命战争生活,能让人民从身边的人和事中体会到战争年代的人间真情和真谛,感受到那个年代的大爱与大道;②塑造和刻画了一系列典型人物,反映了普通人也是英雄人民创造历史的主题,手法高超,作品充满了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命力。
【解析】根据原文“我们的文学艺术,既要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也要反映人民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从而让人民从身边的人和事中体会到人间真情和真谛,感受到世间大爱和大道。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一切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可知,茹志鹃的《百合花》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反映的是革命战争生活,能让人民从身边的人和事中体会到战争年代的人间真情,感受到那个年代的大爱。根据原文“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可知,茹志鹃的《百合花》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塑造了一系列的典型人物,反映了普通人也是英雄人民创造历史的主题,让作品充满了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命力。
5.①诗作反映个人命运和时代生活,反映人民的真情实感。②诗作有对于生活的执著和对于国家与人民的热爱。③诗作质量普遍上乘,能感动不同时代的读者。
【解析】根据原文“文艺要服务人民,就必须积极反映人民生活。今天,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13亿多人民正上演着波澜壮阔的活剧,国家蓬勃发展,家庭酸甜苦辣,百姓欢乐忧伤,构成了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充满着感人肺腑的故事,洋溢着激昂跳动的乐章,展现出色彩斑斓的画面。广大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可知,他们的诗作能反映个人命运和时代生活,反映人民的真情实感。根据原文“杜甫个人不幸的遭遇与种种感触和国家的危机与人民的痛苦永远是胶漆般地密切结合,难以分割,这就使他大部分的诗篇充溢着个人的和时代的血泪,产生巨大的感人力量”,可知,他们的诗作有对于生活的执着和对于国家与人民的热爱。根据原文“也就是这些诗千古传诵,感动无数后代的读者,使杜诗得到了诗史的称号,给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奠定了一个崇高的地位”,可知,他们的诗作质量普遍上乘,能感动不同时代的读者。
6.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错过复活节的庆典是他愁苦和愤恨的根本原因”分析不当,根本原因是“他长期无法升职、薪水微薄、生活艰难的人生困境”。
7.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与鉴赏重要句子的能力。“表明巴拉蒙相信涅维拉济莫夫很快会买到马车”理解错误。这里是巴拉蒙对涅维拉济莫夫的安慰。
8.①交代了人物活动的环境。蟑螂在办公室桌上爬来爬去,反映了涅维拉济莫夫等小人物的工作环境恶劣。②与主人公的命运互为映衬,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蟑螂找不到安身之处,最后死于涅维拉济莫夫之手,象征了底层小人物无处安身立命,其命运被别人掌控。(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小说物象作用的能力。首先通读小说,梳理有关蟑螂的内容;然后结合情节,分析蟑螂在小说中的作用;最后概括答案,简要作答。
9.①文官涅维拉济莫夫和将军都没有受过教育,将军在做将军之前偷盗十万公款,可见官员素质不高,道貌岸然;②普罗什金通过写告密信获得升迁,可见当时官场风气败坏,底层官员难以获得正常升迁;③文官涅维拉济莫夫因贫穷给人代班,因想升迁而说着违心的话,住所阴暗、糟糕,甚至想偷盗,可见当时社会小人物处境艰难,难以掌控自身命运。(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文本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首先通读文本,梳理内容;然后结合情节内容,分析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最后简要概述,分点作答。
10. DHL
【解析】而要想使百姓从事农业,关键在于抬高粮价;抬高粮价的办法,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欲民务农”中“农”作“务”的宾语,意思完整,在其后D处停顿;“在于贵粟”中“粟”作“贵”的宾语,意思完整,在其后H处停顿;“贵栗之道”名词性偏正结构,作主语,较长,在其后L处停顿。
11. A
【解析】A.错误。句式不同。宾语前置句,正常的语序为“未尝闻之”;宾语前置句,正常的语序为“莫或止之”;定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为“苟以大之天下”。句意:没有听说过这事。/没有人去稍加制止。/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B.正确。“亡”通“无”,没有、无/逃亡。句意: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追逐逃亡的人。C.正确。消费、耗费/没有、无。句意:而消费的人很多。/起早睡晚不嫌苦,忙里忙外非一朝。D.正确。纵横/正在。句意: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灾。/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
12. B
【解析】B.“那么百姓将会聚集起来推翻官府……”错误,由原文“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可知,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只是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抢劫,也不是推翻官府。
13. (1)积贮(粮食),是国家的重要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2)即使遭遇洪水干旱,百姓生活也不会穷困匮乏,天下仍会平静安宁;年成丰熟,天下就会十分富庶安乐了。
【解析】(1)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苟”,如果;“何为而不成”,宾语前置句,正常的语序为“为何而不成”,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2)“若”,即使;“困乏”,穷困匮乏;“岁”,年成;“孰”,通“熟”,丰熟;“富乐”,富庶安乐。
14. 文本一,弃农从商的人多,奢靡浪费的人众。文本二,谷贱伤农,农民不能安心于农业。
【解析】由原文“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可知,当时粮食短缺的原因是弃农从商的人多,奢靡浪费的人众。由原文“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可知,当时粮食短缺原因是谷贱伤农,农民不能安心致力于农业。
参考译文:
文本一:
管子说:“粮仓充足,百姓就懂得礼节。”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理得好的,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这事。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冻。”生产东西有时节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国家,考虑得极为细致和周密,所以他们的积贮足以依靠。现在人们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祸患。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这两种大祸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稍加制止;生产的人极少,而消费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
汉朝从建国以来,快四十年了,公家和个人的积贮还少得令人痛心。世上有灾荒,这是自然界常有的现象。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灾区?如果突然边境上有紧急情况,成千上万的军队,国家拿什么去发放粮饷?假若兵灾旱灾交互侵袭,国家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政治的力量还没有完全达到各地,边远地方敢于同皇上对抗的人,就一同举兵起来造反了。
积贮(粮食),是国家的重要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凭借它去进攻就能攻取,凭借它去防守就能巩固,凭借它去作战就能战胜。使敌对的人归降,使远方的人顺附,招谁而不来呢?
文本二:
当今的迫切任务,没有比使人民务农更为重要的了。而要想使百姓从事农业,关键在于抬高粮价;抬高粮价的办法,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现在应该号召天下百姓交粮给政府,纳粮的可以封爵,或赎罪。这样,富人就可以得到爵位,农民就可以得到钱财,粮食就不会囤积而得到流通。那些能交纳粮食得到爵位的,都是富有产业的人。依顺百姓心愿,有三个好处:一是君主需要的东西充足,二是百姓的赋税减少,三是鼓励从事农业生产。神农氏曾教导说:“有七八丈高的石砌城墙,有百步之宽贮满沸水的护城河,上百万全副武装的兵士,然而没有粮食,那是守不住的。”这样看来,粮食是君王最需要的资财,是国家最根本的政务。封爵位,是皇上专有的权力,只要一开口,就可以无穷无尽地封给别人;粮食,是百姓种出来的,生长在土地中而不会缺乏。能够封爵与赎罪,是人们十分向往的。假如叫天下百姓都献纳粮食,用于边塞,以此换取爵位或赎罪,那么不用三年,边地粮食必定会多起来。
陛下降恩,让天下人输送粮食去边塞,以授给爵位,这是对百姓的很大恩德。我私下担忧边塞驻军的粮食不够吃,所以让天下的屯粮大批流入边塞。如果边塞积粮足够使用五年,就可以让百姓向内地各郡县输送粮食了;如果郡县积粮足够使用一年以上,可以随时下诏书,不收农民的土地税。这样,陛下的恩德雨露普降于天下万民,百姓就会更积极地投身农业生产。即使遭遇洪水干旱,百姓生活也不会穷困匮乏,天下仍会平静安宁;年成丰熟,天下就会十分富庶安乐了。
15.D
【解析】“银山”句的意思是如能在湖风扑面白浪掀天的波心浪峰上,细细观赏君山(当是非常惬意)。“银山”指波浪,而非君山。
16.①杜诗登楼所见的是洞庭湖,“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描绘了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写出它极其恢宏的气象。诗人由登楼引发了对老病孤独之身世的感慨,并寄托了对国家安危、时局动荡的忧思。②黄诗登楼所见的是君山。“绾结湘娥十二警”描绘了君山众峰的形状好像湘水女神盘结起的十二个发髻,写出了君山的灵秀之气。诗人目雨脊楼扦发了放逐归来的欣喜之情,寄托了不畏磨难、豁达洒脱的情怀。
17.(1)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18.①兴味索然、兴致索然、漠不关心、不以为意、毫不在意、毫不关心、满不在乎 ②行尸走肉 ③丰富多彩、多姿多彩
19.①文中通过动词“装”和形容词“饱饱的”将“心灵”比拟成胃,②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学问对人的心灵的滋养作用,③表达了作者对人们通过学问丰富心灵世界的喜悦(期待)之情,使表达更加活泼。
20.一个人如果在学问上有浓厚的兴趣、精深的造诣,他会发现万事万物各有妙理在内。
21.A翠湖可不能挪开 B也就成了游人了 C甚至可以停下来
22.不同。①处标示语意的转换。由上文的直达捷径转换到下文的绕道而行。②处起补充说明的作用。破折号对“昆明人”包含的对象进行补充说明,这种补充是正文的一部分,与上文连续。
23.【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颇有新意的作文题。材料不同于以往的时事、名言或寓言,而是关联新教材课文和经典名篇,由《哦,香雪》的思想内容触发联想,引发思考。
材料中一个“但”字,将材料分为两层意思,构成内容上的转折。显然,意在引导学生展开多元思辨,学会辩证分析,即思考如何面对新事物,面对时代、社会的变化。
一方面,新事物、新变化往往给人们带来更便捷、美好的生活,带来发展、进步的机遇;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对传统生活方式、心理思维定势造成挑战与冲击,使人们产生惶惑或忧惧,或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因此,面对新事物、新变化,我们不能一味逃避、盲目排斥,新事物出现往往是大势所趋的征兆,就像《哦,香雪》中,商品经济的浪潮不可避免地席卷社会,也进入乡村。我们应理性、达观地看待,并及时调整自我,与时偕行。谁要拒绝社会变革和发展,可能成为别里科夫式的“套中人”,而被时代的筛子筛掉。
写作时要注意,不能写成对《哦,香雪》的文学鉴赏与评论,而应切合材料内容,找准立意角度,联系历史、现实及生活实际,具体论述如何面对新事物、新变化等时代命题。
《哦,香雪》是著名作家铁凝的代表作,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又有清新隽永的笔调,给人以美好的生命启迪。小说塑造了香雪们烂漫天真、活泼向上的纯美形象,表现了乡村姑娘的自爱自尊,对文明的追求与改变山村封闭贫穷现状的美好愿望。小说的叙述与抒情背景是北方偏僻的小山村台儿沟,每天火车会在这里停一分钟,宁静的村庄泛起了波澜,内秀的香雪也有了一段历险经历:她在那短促的一分钟间隙里,怀着巨大的勇气,踏上了火车,用自己积攒的四十个鸡蛋,换回了向往已久的泡沫塑料铅笔盒。
【佳作范文】
1与时代同向,与世界相拥
小说《哦,香雪》中,火车开进了台儿沟,“香雪们”听闻了很多新鲜事儿,也感受到生命的美好,青春的悸动。山沟以外世界的新奇画卷向她们次第打开。(简评:概述材料时,不是简单照抄和压缩,而是个性化表达。)
无独有偶,在当下,四川大凉山深处的慢火车,贵州山区人声鼎沸的“村超”,雪域高原上的牧区,从“养在深山人未识”的贫瘠荒原,到“一举成名天下知”的网红景点,所有这些给乡民带来了红红火火的好日子,也描绘着乡村振兴的壮美图景;但与此同时,外来文明也将打破无数“香雪”们的宁静日子,那种美好的牧歌田园生活,也似乎在渐行渐远。(简评:由材料顺势类比联想,由课文到课外,将目光投向广阔的时代。)
这不仅是一列火车的暖闻,现代文明下乡的故事,不只是“香雪”们的心愿,个体的人生之问,还是乡村振兴的宏大图景,以及一个时代的黄钟大吕。
面对急剧变化的时代和社会,我们该何去何从?该怎样面对和应对?我们是像海燕一样,掠过惊涛骇浪,奋力地飞翔;还是像海鸭一样,在轰隆隆的雷声中,瑟瑟发抖?是与时代相向而行,与社会美好相拥,还是陷入惶惑之中,不知所措?(简评:以连续发问引发思考,且表明价值取向,交代作文主题;运用排比句式,使文句有了一定的气势。)
苏子说“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时代发展,社会变迁,变是唯一的不变。尤其是今天这个“大变局”中,从“内卷”到“躺平”,到“45度人生”,从“小镇做题家”到“小挣青年”,从互联网到数字时代、人工智能……一些热词被高高抛起,一些新词迅速湮没,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正在被改变,积久而成的思维方式正在被解构……
当今世界,每个人手指在屏幕上滑动的距离,或许比双脚走的路还要远,面对这种“迭代”的巨变,无论是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年轻一代,还是与数字时代有着巨大鸿沟的老年人,难免会感到某种惶惑惊惧,也或许要经历阵痛。但面对新事物、新变化、新时代,我们不能视其为洪水猛兽,不能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里自我缠裹,蜷缩于灯火阑珊的寂寞角落,暗自神伤。而应以奋发的姿态,以豁达的心态,坦然直面社会变革,也由衷地应和着社会发展的宏大交响曲。(简评:结合现实,历数时代变化与发展。)
文学大家汪曾祺对生与斯、长于斯的北京胡同,有着很深的情结,那里有儿时的糖葫芦,有自行车上的小风车,有走街串巷的货郎的吆喝声……但随着城市化进程,通透达观的汪曾祺,终究要和这些儿时的真纯记忆挥手作别,将对北京胡同怀旧伤逝的离歌与挽歌,谱写成都市建设、社会发展的激越之歌。海派作家王安忆也写过《南陌复东阡》,对上海弄堂的消失,作者有“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唏嘘感慨,但更对“城,所以盛民也”的美好城市的惊喜和向往。(简评:再举名家与名篇多例,融合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写出了文采与内涵。)
而如今,伴随着时代发展,昔日的穷乡僻壤,时代的春风也是迢迢暗度,科技的浪潮也是席卷而至,面对时代的春江水暖,不少新青年不再固守祖辈们千年不变的劳作方式,或学会转身,思变图存,适应新的时代,或走向都市,成为打工人,将自己的小日子,融入社会进步的大时光。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我辈青年着了“新”的特质,也当不辜负“新”这一时代主题词,保持青春律动,顺应时代风潮,拥抱美好世界。(简评:联系时代,联系青年实际,照应标题,升华主旨。)
而这,不也就是“香雪”们所热盼的愿景?(简评:反问句结尾,再次关联材料的“香雪”。)
2青春之花在现代文明中绽放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台儿沟的宁静被火车的汽笛声打破,然而,正是这喧闹的火车,引领台儿沟走向了文明与进步的世界。
不可否认的是,火车进村,打破了乡村的宁静。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火车的到来,让乡村的物质更丰裕。火车为农村孩子带来了诸多新奇的食物、衣物和玩具,他们开始接触到城市的繁华与文明,开始领略现代科技带来的便捷与丰富。正如《哦,香雪》中描述的那样,香雪们通过火车,开始获取她们喜欢的学习文具,也与城市的孩子分享了教育的优质资源。
代表着现代文明的火车,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丰富,还有精神上的洗礼和思想上的活力。正如古人云:“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我们应该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正是火车一响,乡村的孩子们有了振聋发聩的感受,有了更多的机会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他们开始思考与改变自己的命运。
孟子曾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可以锤炼人的意志,让人更加坚强。同样地,喧嚣的火车也可以成为一种力量,激发乡村孩子们的进取心。他们会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努力学习,提升自己,从而获得更广阔的天地。
我们要学会在现代文明中寻找美好。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们应该珍惜火车带来的机遇,与城市的朋友分享资源,共同进步。同时,我们也要珍视乡村的宁静生活,感恩大自然的馈赠。正如《哦,香雪》中所描绘的那样,香雪们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他们用纯真的笑容迎接火车的到来。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用开放的心态面对变化的世界。
火车带来的不仅仅是喧嚣和热闹,更是希望和未来。正如鲁迅所说:“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我们应该相信,只要我们用积极的态度面对挑战,我们就能在火车的汽笛声中,找到属于我们的希望和未来。
请记住《哦,香雪》给我们带来美好的启迪:在社会浪潮中寻找美好,在现代文明中历练成长。让我们勇敢地面对火车带来的变化,让我们迎着新时代文明之风,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