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教考融合模拟考试试卷(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高考语文教考融合模拟考试试卷(七)(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30 07:04: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教考融合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七)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座号、考号填涂在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绘图时,可用2B铅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城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任何事物的特点,都是由它自身的性质所决定并在比较中显示出来的。从历史的角度看,革命回忆录具有如下的特点。
“三亲”的原则性。即革命回忆录的内容必须是撰稿人的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革命史实。回忆就是回想,是再现的一种形式,只有“三亲”,才可回忆。一九三五年五月,杨得志同志在上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组织指挥了强渡大渡河的重要战斗,正因为他有了这一亲身经历,才能写出留芳史册的革命回忆录《强渡大渡河》。在“三亲”原则性这一点上,文史资料和革命回忆录是相同的,如《我的前半生》是皇帝(溥仪)写皇帝的生活,别人谁也写不出来。不过,文史资料的内容范围要比革命回忆录宽广得多。而报告文学、通讯,它的材料是靠深入生活采访得来的,这与革命回忆录的“三亲”原则性不同。
历史的真实性。有了“三亲”,还必须如实地加以反映。郭沫若同志在他的《北伐途次》这本回忆录的序言里说:“我这篇文章只能够采取回想录的形式,记忆比较明确的地方写得自然会详细,记忆比较淡薄的地方写得自然会简略。这样便会出现断片,但也只好听其断片。我本也可以加些想象进去,写成一部小说,但那样反会减少事实的真实性。”郭老写回忆录,对于年代久远,无法忆及的人物、情节,宁可缺如,决不虚构。我们其他的革命前辈在记录当年经历时也同样确切地反映真实,而且能从更高的思想高度去理解过去,力图把革命回忆录写成经得起考验的历史文献。
高度的思想性。我们的革命前辈,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不但善于总结革命的经验,又善于论述革命的经验。他们抱着一种崇高的目的和愿望,为了使后代知晓革命历史和接受传统教育,才进行革命回忆录的写作的,这就决定了革命回忆录有它高度的思想性。正如鲁迅所说的,“我以为根本问题是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倘是的,则无论写的是什么事件,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学’”。革命回忆录正可以帮助我们想想过去,珍惜今天,从而增强信心和力量。
表达的生动性。在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改朝换代,惊天动地,威武雄壮,可歌可泣。作为革命回忆录,理所当然要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表达形式,才能足以反映当年革命前辈的思想感情和革命史实。很多优秀的革命回忆录,不论是写革命斗争的历程,还是缅怀革命前辈的生平事迹,往往采用文学表现手法,描述动人的故事情节,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作者对人物和事件的感情,往往也自然地流露于笔端;有时,在叙事过程中,作者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便发表议论直抒胸臆,或点拨升华,真可谓得心应手。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吴玉章同志说:“有许多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很好的文学作品,我们应该保持这个传统。力求使我们的历史著作不但有丰富的材料、卓越的思想,而且写得有声有色,从内容到形式都很美。”
总之,革命回忆录以“三亲”的原则性、历史的真实性、高度的思想性、表达的生动性为特点,记述党领导的各个时期的斗争,歌颂革命斗争的英雄业绩。它既是良好的生活教科书,又是研究中国现代革命历史的珍贵资料。
(摘编自王大悟《浅谈革命回忆录的特点和写作》)
材料二:
我们知道,红军长征落脚点的选择,最终依靠的是一张报纸。经考证,这张报纸就是《山西日报》,当然后来还依靠了《大公报》等其他传播媒介。《聂荣臻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是这样写的:
九月十九日,我和林彪随二师部队进驻哈达铺。在这里我们得到了一张国民党的《山西日报》,其中载有一条阎锡山的部队进攻陕北红军刘志丹部的消息。我说,赶紧派骑兵通讯员把这张报纸给毛泽东同志送去,陕北还有一个根据地哩!这真是天大的喜讯!
然而,《聂荣臻回忆录》里并没有写是如何得到这张报纸的。这个谜,一直在我心里存放着,不知能不能破解,亦不知何时能破解。
2004年夏天,《北京青年报》为纪念长征出发七十周年,连载健在红军将士访谈录,8月23日这天,刊登的是《杨家华为遵义会议站岗》。像以往一样,我饶有兴趣地看了下去。突然,其中的一段文字吸引了我:
长征中,还有一件令杨家华难忘的事。红二师进入哈达铺后,聂荣臻一放下行李,就对杨家华说:“小鬼,快去买些烧饼回来。”杨家华跑到一个卖烧饼的老乡处,把身上的钱全部掏出来,买了4块烧饼。老乡随手拿一张报纸一包,递给了他。杨家华清楚地记得包烧饼的报纸是《山西日报》。聂荣臻像往常一样,看得特别认真。忽然,聂荣臻的嘴不动了,两眼像被定住了一样。接着,他大声地对杨家华说:“小鬼,快,把通讯员叫来,赶快骑马把这张报纸送给老毛,送给中央。”然后,他转过身,兴奋地对林彪说:“陕北还有根据地,刘志丹,刘志丹带着一支队伍在陕北!”第三天,毛泽东就在哈达铺的一座关帝庙里,召集了干部大会。从此,红一方面军就朝着陕北根据地迈开了行军的步伐。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段文字,实在是太珍贵了。它不仅破解了我心中之谜,而且还为党史、军史的红军长征落脚点研究提供了一个完美而圆满的答案。
(摘编自尹韵公《终于找到了》)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回忆录就是通过回忆以往的经历,达到再现历史的目的,革命回忆录是回忆录的一种,它主要是回忆革命的经历。
B. 革命回忆录有一定的创作原则,比如“真实性”“思想性”等,而“三亲"原则是它区别于报告文学、通讯的一大特征。
C. 革命回忆录可以使后代知晓革命历史、接受传统教育,鲁迅先生的话激励我们在重温革命者历史的过程中增强信心与力量。
D. 材料二在引用《聂荣臻回忆录》内容时,特意标明了它的出版社和出版时间,意在突出引用材料的准确性。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引用杨得志的《强渡大渡河》和溥仪的《我的后半生》两篇回忆录,意在证明回忆录必须遵循“三亲”的创作原则。
B. 从郭沫若创作回忆录时说的“这样便会出现断片,但也只好听其断片”可知,任何革命回忆录的创作都须经得起“真实性”这一检验。
C. 由材料二关于红军长征落脚点的确定过程,我们可以推知,想要证明一则革命回忆录是否具有史料价值,并不能只看一个孤证。
D. “描述动人的故事情节”“真可谓得心应手”是因为革命回忆录既讲究思想性,更讲究文学表达的生动性,以此来感染读者。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通过记一辆在延安曾经使用过的纺车,充分反映出当年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B. 1959年,罗广斌、刘德彬、杨益言3位作者创作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得到永生》,不久,他们又根据回忆录创作小说《红岩》。
C. 《大战中的插曲》以“战时的生活,并不都是炮火轰鸣、刀光剑影的场面,也常常遇到一些曲折有趣的事情”这样具有抒情味的语言开篇。
D. 1979年湖南省出版局同省委组织部老干部办公室,联名向老同志发出《关于约请老同志撰写湖南革命回忆录的一封信》,共六百余件。
4. 杨家华讲述的材料为什么能成为“红军长征落脚点”研究的宝贵资料?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 材料一和材料二虽然都在围绕“革命回忆录”展开内容,但它们在文体、内容、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三三(节选)
沈从文
①杨家碾坊在堡子外一里路的山嘴路旁。堡子位置在山湾里,溪水沿到山脚流过去,平平的流,到山嘴折弯处忽然转急,因此很早就有人利用到它,在急流处筑了一座石头碾坊,这碾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叫杨家碾坊了。
②从碾坊往上看,看到堡子里比屋连墙,嘉树成荫,正是十分兴旺的样子。往下看,夹溪有无数山田,如堆积蒸糕,因此种田人借用水力,用大竹扎了无数水车,用椿木做成横轴同撑柱,圆圆的如一面锣,大小不等竖立在水边。这一群水车,就同一群游手好闲的人一样,成日成夜不知疲倦的咿咿呀呀唱着意义含糊的歌。
③一个堡子里只有这样一座碾坊,所以凡是堡子里碾米的事都归这碾坊包办,成天有人轮流挑了仓谷来,把谷子倒到石槽里去后,抽去水闸的板,枧槽里水冲动了下面的暗轮,石磨盘带着动情的声音,即刻就转动起来了。于是主人一面谈说一件事情,一面清理到簸箩筛子,到后头上包了一块白布,拿着个长把的扫帚,追逐着磨盘,跟着打圈儿,扫除溢出槽外的谷米,再到后,谷子便成白米了。
④到米碾好了,筛好了,把米糠挑走以后,主人全身是灰,常常如同一个滚到豆粉里的汤圆。然而这生活,是明明白白比堡子里许多人生活还从容,而为一堡子中人所羡慕的。
⑤凡是到杨家碾坊碾过谷子的,都知道杨家三三。妈妈十年前嫁给守碾坊的杨,三三五岁,爸爸就丢下碾坊同母女,什么话也不说死去了。爸爸死去后,母亲作了碾坊的主人,三三还是活在碾坊里,吃米饭同青菜小鱼鸡蛋过日子,生活毫无什么不同处。三三先是望到爸爸成天全身是糠灰,到后爸爸不见了,妈妈又成天全身是糠灰,……于是三三在哭里笑里慢慢的长大了。
⑥妈妈随着碾槽转,提着小小油瓶,为碾盘的木轴铁心上油,或者很兴奋的坐在屋角拉动架上的筛子时,三三总很安静的自己坐在另一角玩。热天坐到有风凉处吹风,用苞谷秆子作小笼,冬天则伴同猫儿蹲到火桶里,剥灰煨栗子吃。或者有时候从碾米人手上得到一个芦管作成的唢呐,就学着打大傩的法师神气,屋前屋后吹着,半天还玩不厌倦。
⑦这磨坊外屋上墙上爬满了青藤,绕屋全是葵花同枣树,疏疏的树林里,常常有三三葱绿衣裳的飘忽。因为一个人在屋里玩厌了,就出来坐在废石槽上洒米头子给鸡吃。在这时,什么鸡欺侮了另一只鸡,三三就得赶逐那横蛮无理的鸡,直等到妈妈在屋后听到鸡声,代为讨情时才止。
⑧这磨坊上游有一潭,四面有大树覆荫,六月里阳光照不到水面。碾坊主人在这潭中养得有几只白鸭子,水里的鱼也比上下溪里多。照一切习惯,凡靠自己屋前的水,也算是自己财产的一份。水坝既然全为了碾坊而筑成的,一乡公约不许毒鱼下网,所以这小潭里鱼极多。遇到有不甚面熟的人来钓鱼,看到潭边幽静,想蹲一会儿,三三见到了时,总向人说:“不行,这鱼是我家潭里养的,你到下面去钓罢。”人若顽皮一点,听到这个话等于不听到,仍然拿着长长的竿子,搁到水面上去安闲的吸着烟管,望到这小姑娘发笑,使三三急了,三三便喊叫她的妈,高声的说:“娘,娘,你瞧,有人不讲规矩,钓我们的鱼,你来折断他的竿子,你快来!”
⑨母亲就从没有照到女儿意思折断过谁的竿子,照例将说:“三三,鱼多咧,让别人钓吧。鱼是会走路的,上面总爷家塘里的鱼,因为欢喜我们这里的水,都跑来了。”三三照例应当还记得夜间做梦,梦到大鱼从水里跃起来吃鸭子,听到这个话,也就没有什么可说了,只静静的看着,看这不讲规矩的人,究竟钓了多少鱼去。她心里记着数目,回头好告给妈妈。
⑩有时因为鱼太大了一点,上了钓,拉得不合式,撇断了钓竿,三三可乐极了,仿佛娘不同自己一伙,鱼反而同自己是一伙了的神气,那时就应当轮到三三向钓鱼人咧着嘴发笑了。但三三却常常急忙跑回去,把这事告给母亲,母女两人同笑。
有时钓鱼的人是熟人,人家来钓鱼时,见到了三三,知道她的脾气,就照例不忘记问:“三三,许我钓鱼吧。”三三便说:“鱼是各处走动的,又不是我们养的,怎么不能钓。”同一件事情,对待不同,原来是来人讲礼,三三也讲礼。
钓鱼的是熟人时,三三常常搬了小小木凳子,坐到旁边看鱼上钩,且告给这人,另一时谁个把钓竿撇断的故事,到后这熟人回到磨坊时,把所得的大鱼分一些给三三家。三三看着母亲用刀剖鱼,掏出白色的鱼脬来,就放到地下用脚去踹,发声如放一枚小爆仗,听来十分欢乐。鱼洗好了,揉了些盐,三三忙取麻线来把鱼穿好,挂到太阳下去晒。到有客时,这些干鱼同辣子炒在一个碗里待客。母亲如想到折钓竿的话,将说:“这是三三的鱼。”三三就笑,心想着:“怎么不是三三的鱼?潭里的鱼若不是我照管,早被村里看牛孩子捉完了。”
三三如一般小孩,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用大量笔墨介绍杨家碾坊及周围环境和碾米过程,交代了当地的生存境遇和社会关系,为下文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
B.小说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内容,详写三三对钓鱼者的不同态度,略写三三吹唢呐、喂鸡等事情,情节安排详略得当,轻重合宜。
C.小说的叙事节奏富于变化。开篇以碾坊为中心交代环境,镜头切换迅速,叙事节奏很快;而以钓鱼为中心叙事是特写镜头,节奏较慢。
D.小说写水车“咿咿呀呀唱着意义含糊的歌”,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十分形象,拟声词“咿咿呀呀”有着拟声似歌的音韵之美。
7.下列对本文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磨坊外屋上墙上爬满了青藤……常有三三葱绿衣裳的飘忽。”作者通过写三三生活的环境,生动地塑造出了一个秀美、灵动的湘西少女形象。
B.“这鱼是我家潭里养的,你到下面去钓吧。”“鱼是各处走动的,……怎么不能钓。”三三对潭边钓鱼者的双重标准,展现出她的天真可爱。
C.小说中的“三三”和《边城》中的“翠翠”,无论是成长的环境,还是人物的性格,都有许多相通之处,她们都是沈从文独特审美的体现。
D.“三三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作者借助场景的转换加快叙事的节奏,也将三三盼望长大的心情表现了出来。
8.沈从文笔下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请结合本文和《边城》,谈谈沈从文塑造女性形象的方法。(4分)
9.沈从文在谈及《边城》创作动机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请结合本文简析这种人生形式。(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选文一:
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欲吾国小而能守大则攻其道如何孔子对曰:“使君朝廷有礼,上下相亲,天下百姓皆君之民,将谁攻之?苟违此道,民畔如归,皆君之仇也,将与谁守?”公曰:“善哉!”于是废山泽之禁,弛关市之税,以惠百姓。
(节选自《孔子家语·五仪解》)
选文二: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把相应位置的字母序号写在答题纸上。( )
【A】哀【B】公【C】问【D】于【E】孔【F】子【G】曰【H】寡【I】人【J】欲【K】吾【L】国【M】小【N】而【O】能【P】守【Q】大【R】则【S】攻【T】其【U】道【V】如【W】何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缘木求鱼,原指爬上树去找鱼,比喻行为处事如果方向、方法不对,必将劳而无功。
B.“天下之欲疾其君者”中“疾”指厌恶,憎恨,与成语“痛心疾首”的“疾”相同。
C.夫子,古代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孔门尊称孔子为夫子,后也以特指孔子。
D.庠序,本意都是指古代的学校,商代的学校叫庠,周代的学校叫序,夏代的称校。
12.下列对选文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笑而不言”四字,写出齐宣王想要称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描摹人物极尽传神之妙。
B.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是霸业,却故意以口腹声色之娱来揣度,然后才道破其实质是想以武力争霸天下。
C.孟子以邹与楚战的现实事例,说明齐若与天下对抗,强弱不均之势显而易见,从而导出小不敌大、寡不敌众的结论。
D.孟子散文长于譬喻,如“缘木求鱼”“邹人与楚人战”等等,说理生动而又言简意赅,既有寓言性又有哲理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苟违此道,民畔如归,皆君之仇也,将与谁守?
(2)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14.同样论述施行仁政的举措,孔子和孟子各有何侧重。请结合两则选文比较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塞上
高适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
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
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
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
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注】①本诗作于唐开元.二十年(732年),诗人初次处边塞欲从军立功之时。②转斗:连续作战。④李将军:指西汉名将李广,一说指战国时赵将李牧,二人均抗击匈奴,使其不敢犯境。④按节:持节。⑤纵横谟:合纵连横之策。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总起全诗,前一句交代诗人行踪,后一句则凝练简洁地概括诗人的感想。
B.“亭堠列万里”与《燕歌行》“旌旆逶迤碣石间”类似,都以军中场景寫军队士气。
C.“常怀”两句对“纵横谟”未具体解说,但谈者仍可从中感受到诗人的抱负与自信。
D尾句的“郁纡”既写关河迂回的眼前景,又写诗人愁闷的心中情,情景妙合无间,
16.“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与“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都写到“李将军”,但表达的情感同中有异,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故国”在古代诗词中是一个重要的意象,诗人在失意的时候想到它,得意的时候也想到它。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沧海”经常出现在唐宋诗文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成一个意境,或展现宽阔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刚是偏理科的学生,他帮助偏文科的学生田敏学数学,田敏帮他复习语文,两人都进步很快。用韩愈的十个字可以概括,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季羡林先生没有给我们授课,在校时我却得知其大名——“清华园四剑客”是也,即季美林、吴组细、林庚、李长之。后来,我偶然读到季先生的《悼组细》一文,其中也说及林庚先生作为文学青年时的状态:放言高论,古今上下,__①__,无所不及。季先生以林庚先生的创作为例:一日,林庚早晨初醒,看到风吹帐动,立即写了两句诗:“破晓时天旁的水声,深林中老虎的眼睛。”
季先生说:“当天林庚就__②__地念给我们听,极为得意。”这两句诗的题目是《破晓》,此诗被收录在林庚先生的诗集《春野与窗》中。费振刚老师在林庚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上说:“在他身上,诗歌创作,特别是对诗歌格律的探索实践和文学研究,贯穿始终,据我所知,至少在古典文学界,林先生是唯一的一人。”费老师所言极是。林先生治学以诗学、诗性为大纲,使他笔下的文学史或《楚辞》研究与众不同,令人__③__。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林庚在一天早晨醒来,看到风吹动了帐幔”,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富于美感”的特性体现在古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古代文人的日常生活中,文房(书斋)空间的营建,从笔墨纸砚、琴棋书画,到瓶花古玩,无不体现着文人的审美意趣。
走进文人书斋,文房四宝中,砚的审美价值和象征寓意最为人称道。古往今来,喜好砚、赏砚、藏砚者不乏其人,欧阳修、苏轼、米芾、黄庭坚、沈石友、纪昀等均参与其中。在古人看来,__①__,正如美人之有镜,“一生之中最相亲傍”,能“终身与俱者,唯砚而已”。通常,“砚”被赋予“砚德”“砚品”,直接关联着主人的“人德”“人品”。人即砚,砚如人,所谓“厚重坚贞,行无瑕玷”等,皆同时__②__。
古人文房书斋的器物配件种类繁多,琳琅满目。可以畅想,清晨或黄昏时分,文人独处其间,一支笔、一团墨、一张纸、一方砚、一瓶花、一把古琴、几方顽石,吟诗作画、著书立说、饮茗抚琴、会友往来、品鉴收藏、作课清供。这种独特的精神空间既有“断尘除俗”的意味,也有“牵念功名”之意,使文人之心在“江湖之远”与“庙堂之上”有了周转、游移的空间。
如今,“书斋”虽说多半已成为今人念及古人的“精神场域”,但砚台等“文房长物”,我们依然可以领悟到古人情感的温度、趣味的丰富。
20.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画横线处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要用好审计成果,在审计整改上打好“组合拳”。
B.包头因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建成包钢而号称“钢城”。
C.《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将法力高强的孙悟空还原成一个迷失自我的“普通人”。
D.岳麓秦简亦载新黔首挟剑为“非善俗也”。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大江奔腾向海.总会遇到逆流,但任何逆流都阻挡不了大江东去。动力助其前行,阻力促其强大。
——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讲话
材料二: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摆脱贫困·从政杂谈》(典出《论语·子罕》)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中央领导人的讲话,深入浅出地说出了为人做事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C
【解析】C.“鲁迅先生的话激励我们在重温革命者历史的过程中增强信心与力量”错误,原文有“革命回忆录有它高度的思想性。正如鲁迅所说的”,鲁迅先生的话是为了证明革命回忆录具有思想性这一特征,而不是为了激励后辈。激励后辈增强信心的是革命回忆录。
2. D
【解析】D.“更讲究文学表达的生动性”于文无据,“思想性”和“文学表达的生动性”两者没有比较。
3. A
【解析】材料一第四段观点是革命回忆录有高度的思想性。B.这是讲述三位作者创作革命回忆录和小说的经过,不能证明革命回忆录的思想性。C.这是用抒情的笔法来写自己对于抗日战争的感受,属于表达的生动性。D.这是组织部约请老同志撰写革命回忆录的行为,属于“三亲”的原则性。
4. ①符合“三亲”原则,即杨家华是获得《山西日报》的亲历者,讲述的是他亲眼所看、亲耳所听的革命事实。②资料具有真实性,前面已有聂荣臻的讲述,而杨家华的陈述正好和聂荣臻的讲述互为印证。
【解析】结合“长征中,还有一件令杨家华难忘的事……他大声地对杨家华说:‘小鬼,快,把通讯员叫来,赶快骑马把这张报纸送给老毛,送给中央。’然后,他转过身,兴奋地对林彪说:‘陕北还有根据地,刘志丹,刘志丹带着一支队伍在陕北!’”可知,符合“三亲”原则,即杨家华是获得《山西日报》的亲历者,讲述的是他亲眼所看、亲耳所听的革命事实。资料具有真实性,“《聂荣臻回忆录》是这样写的……一张国民党的《山西日报》,其中载有一条阎锡山的部队进攻陕北红军刘志丹部的消息。我说,赶紧派骑兵通讯员把这张报纸给毛泽东同志送去,陕北还有一个根据地哩!这真是天大的喜讯”前面已有聂荣臻的讲述,而杨家华的陈述“杨家华清楚地记得包烧饼的报纸是《山西日报》……他大声地对杨家华说:‘小鬼,快,把通讯员叫来,赶快骑马把这张报纸送给老毛,送给中央’”,正好和聂荣臻的讲述互为印证。
5. ①文体上,材料一是议论文,材料二是随笔(回忆录、新闻等);②内容上材料一重在论述革命回忆录特点,材料二重在讲述获得长征落脚点的佐证材料;③表达方式上,材料一重在议论,材料二重在叙述。
【解析】文体上,材料一,结合题目“浅谈革命回忆录的特点和写作”及文章内容可知,是议论文。材料二《终于找到了》记述了一件事,是随笔或者回忆录、新闻等。内容上,“革命回忆录具有如下的特点……‘三亲’的原则性……历史的真实性……高度的思想性……表达的生动性”,材料一重在论述革命回忆录的特点;“《聂荣臻回忆录》里并没有写是如何得到这张报纸的……这段文字,实在是太珍贵了。它不仅破解了我心中之谜,而且还为党史、军史的红军长征落脚点研究提供了一个完美而圆满的答案”,材料二重在讲述获得长征落脚点的佐证材料。表达方式上,材料一作为议论文,重在议论,如“革命回忆录具有如下的特点……”“总之,革命回忆录以‘三亲’的原则性、历史的真实性、高度的思想性、表达的生动性为特点,记述党领导的各个时期的斗争,歌颂革命斗争的英雄业绩。它既是良好的生活教科书,又是研究中国现代革命历史的珍贵资料”;材料二作为随笔或回忆录等重在叙述,如“经考证,这张报纸就是《山西日报》,当然后来还依靠了《大公报》等其他传播媒介”“2004年夏天,《北京青年报》为纪念长征出发七十周年”“其中的一段文字吸引了我”等。
6.C
【解析】“开篇以碾坊为中心交代环境,镜头快速切换,叙事节奏很快”有误,此处镜头的切换并不快,视角徐徐展开,叙事节奏是缓慢的。
7.D
【解析】“三三盼望长大的心情”无中生有。语境写出了三三慢慢成长的过程,交代三三如一般小孩慢慢长大的事实,没有表现“三三盼望长大的心情”。
8.①深入细致的心理描写。三三心想着,潭里的鱼若不是我照管,早被村里看牛孩子捉完了。这段心理描写把一个小女孩内心的小小得意表现得淋漓尽致。《边城》中的翠翠本来是满心欢喜地去看船,期待和傩送见面,没见到后无意识的自言自语:“人那么多,有什么三脚猫好看?”表现出翠翠的难过之情。②原汁原味的语言描写。翠翠对爷爷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写出了她的埋怨、娇嗔。三三说:“娘,娘,你瞧,有人不讲规矩,钓我们的鱼,你来折断他的竿子,你快来!”写出了三三的小小任性和天真。③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的烘托。沈先生的笔下,有湘西世界美丽的山水景象:磨坊外屋上墙上爬满了青藤,绕屋全是葵花同枣树……还有奇特的风俗人情:男女对歌,唱小歌、端午节赛龙舟……这样的环境,塑造出了一个个有着山的秀美与水的灵动的湘西少女的形象。
9.①人性美:如三三吹唢呐,踩鱼脬,可见其纯真可爱;赶逐横蛮无理的鸡,可见其天性善良;三三爱笑,小事可乐,可见其活泼开朗。这些都是人性之美的体现。②人情美:如妈妈成天全身都是糠灰,随着碾槽转,抚养三三长大;妈妈炒鱼待客,说这是三三的鱼。这些细节都可以看出母女二人感情真挚。母亲对不讲规矩钓鱼的人非常宽容;钓鱼的熟人把所得的大鱼分一些给三三家,母亲晒干了用来招待客人。这些细节多可以看出乡亲邻里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③有不讲规矩的人钓三三的鱼;母亲和三三在他们撇断了钓竿后,有一些小小的幸灾乐祸,母女同笑。这些细节说明作者没有过于美化人性,而是很自然地表现出一种不是完全理想化的人性。
10.H、Q、T
11.B
【解析】“痛心疾首”意思是伤心而且头痛,形容伤心痛恨到了极点,疾首即头痛。两个“疾”的意思不同,故选B。
12.C
【解析】“邹与楚战”只是孟子为了说理“小与大(以一服八)”打的一个比方,而非真实的现实例子。
13.(1)如果违背这治国之道,百姓背叛你就像回家一样(随便),都成了您的仇人,您还和谁守卫国家呢?(2)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
14.孔子强调的是朝廷讲礼制,使君臣上下相亲相敬。孟子强调的是通过庠序之教、孝悌之义进行社会教化;孟子强调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要使民以时。
15.B
16.同:都表达了思慕名将、期盼边境安宁的情怀。异:本诗还暗含对朝廷御边之策的批评和自身理想抱负无处施展的感慨;《燕歌行》还表达了对征战沙场的士卒的同情和对边将的批评。
17.(1)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东临碣石,以观沧海(3)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师说》)
18.①畅所欲言②眉飞色舞③拍案叫绝(赞不绝口)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断,依次填写。
19.①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句子句式更整齐,有韵律感、节奏感;②“一日”“初醒”“风吹帐动”有文言词特点,简约雅致,含义隽永,能够体现出林庚先生的诗人特征;③改过之后的表达显得平庸,文学艺术性有所欠缺。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不同句式表达效果的能力。先找出表述上的差别,再归纳表达效果的差异。
20.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标点符号用法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处引号和C项引号都表示强调。A项,表示特殊含义;B项,表示特殊称谓;D项,表示引用。
21.①文人有砚②指向人和砚的品格
【解析】本题考查补写语句的能力。
22.虽说“书斋”多半已成为今人念及古人的“精神场域”,但从砚台等“文房长物”上面,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古人情感的温度、趣味的丰富。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①语序不当,前后主语不一致,关联词“虽说”要在主语之前;②中途易辙,“砚台等‘文房长物’”未得到陈述,加上介词结构“从……上面”,明确句子主语“我们”;③搭配不当,把“领悟”改为“感受”或“体会”。
23.[写作指导]
本题两则材料虽针对的是国际形势、国际关系和国家经济,但揭示的道理具有普遍性。可用于个人,也可用于团队、国家。
材料一,“逆流”看起来是阻力,但辩证来看,只要我们有足够大的动力、足够坚定的目标,足够顽强的意志,“逆流”就只是一时的,不但阻碍不了我们前进,反而会更加历练考验我们,使我们变得更强大。
材料二引用孔子的名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意思是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人贵在树立一个远大的志向、理想,若没有一个明确的人生目标,将一事无成。这则材料强调立志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孔子的名句激励我们要坚守志向,抵御诱惑,百折不挠。
试题引导青少年胸怀国之大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考生写作空间大,可以就一些重大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例如,结合当下核心技术领域“卡脖子”困境,呼吁在科技发展中发扬不畏困难、自立自强、迎难而上的精神。也可以结合个人生活与求学经历,谈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可切入角度多。
两则材料可并举写作(想取得成功,要不畏困难、要意志顽强、要有志向),也可找到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因为志向坚定,所以有足够的动力去抗击“逆流”)。
[立意指导]
1.志向坚定,无畏“逆流”,
2.志向是人生的发动机
3.坚定信念,逆流而上
4.在“逆流而上”中磨研坚毅品质
5.“逆流”而上,不负韶华
6.志向是人生的发动机等等。
[优秀题目]
1.逆流中寻向所志,困境里必得其路
2.心有山海,笃行不怠
3.志向坚定,无畏逆流
4.吾志所向,一往无前
5.逆流而上,踔厉奋发
6.繁星微末,心向阳光
7.凭志坚之姿,做逆风之人
[名句素材]
1.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阳明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5.士贵立志,志不立则无成。——《孟子》
6.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宋·程颢
7.劝汝立身须苦志,月中丹桂自扶疏。——(唐)刘兼
8.志不可一日坠,心不可一日放。——王豫
9.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轲
10.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秋瑾
11.白首壮心驯大海,青春浩气走千山。——林伯渠
12.把意念深潜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气奋发起,何事不可做。吕坤
13.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清)曾国藩
14.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格言联壁)
15.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孙中山
[人物素材]
1.李大钊,这位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引领着革命的航船破浪 前行。面对逆境,他始终坚守信仰,以壮志凌云的决心,书写着革命的壮丽篇章。
2.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以锐利的笔触和坚定的信念,挑战着旧有的文学观念。在逆境中,他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以无畏的精神,推动着文学的发展,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3.朱德,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以坚定的志向和无畏的勇气,领导着革命事业不断向前。面对逆境,他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以卓越的领导才能,引领着革命队伍走向胜利。
4.邓小平,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和坚定的信念,引领着中国经济腾飞。在逆境中,他始终保持创新精神,以果敢的决策,推动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5.居里夫人,这位杰出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以坚定的志向和无畏的精神,探索着科学的奥秘。在逆境中,她始终保持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以卓越的成就,为人类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6.屠呦呦,这位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科学家,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精神,研究着青蒿素的神奇疗效。在逆境中,她始终保持对科学的执着追求,以卓越的成就,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7.莫言,这位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以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坚定的信念,描绘着人性的复杂与美好。在逆境中,他始终保持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以卓越的成就,为世界文学宝库增添了璀璨的瑰宝。
8.爱因斯坦: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科学真理。即使在面临质疑和挑战时,他也从不退缩,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他的成就不仅改变了科学界的面貌,也影响了整个 世界的发展。
9.马丁·路德·金:美国的民权运动领袖,他一生致力于争取种族平等权利。在面对巨大的压力和困难时,他从不放弃斗争,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他的努力为美国的民权运动树立了榜样。
10.特蕾莎修女:著名的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她的一生都在为改善贫困和不发达地区的居民生活条件而努力。即使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她也从不退缩,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她的善举感动了全世界的人们。
11.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著名诗人和政治家。他忠诚于楚国,致力于改革,但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反对和打压。屈原在流放期间,仍然坚持自己的志向,坚持写下了《离骚》《九歌》等不朽的诗篇,表达了他对楚国的忧虑和对改革的渴望。他的诗歌充满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爱,这种精神至今仍然激励着我们。
12.文天祥:文天祥是南宋未期的一位著名抗元将领和诗人,他以忠诚、勇敢、坚定的志向著称。在抗击元军的战争中,文天祥率领军队奋勇抵抗,最终被俘。在狱中,他写下了《过零]洋》等充满爱国情感的诗篇,表达了他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爱。他的诗歌充满了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学习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