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2023上·广东深圳·高一统考期末)
1.最初,烤肉是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在嘉峪关新城,魏晋时期汉人墓室壁画中出现了“手持烤肉串的宾客”(下图),这类壁画在今山东、江苏北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和宁夏等地均有出土。这反映出魏晋时期( )
图:嘉峪关新城魏晋时期汉人墓葬墓室壁画“手持烤肉串的宾客”
A.畜牧业逐渐向南方扩展 B.商品经济影响民众生活
C.各地人民生活普遍富足 D.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融
(2023上·辽宁丹东·高一统考期末)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尽管战火连绵,政局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是( )
A.政权并立与文化停滞 B.开放包容与对外交流
C.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D.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2023上·安徽宣城·高一统考期末)
3.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数量巨大,使中原地区出现了胡化趋势,少数民族物品、生活习俗、生产技术和文化艺术等对中原经济和社会生活影响很大。 同时,少数民族进 入中原后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文化和汉人习俗,加速了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据此可知,这 一时期,民族交流的特点是( )
A.双向互动、互相吸收 B.不分彼此、共存发展 C.汉胡平等、彼此尊重 D.和平交往、永无战争
(2023上·河南三门峡·高一统考期末)
4.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连年战乱,北方经济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这一局面造成的最深远影响是( )
A.密切各民族间的联系 B.彻底结束中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C.加速经济重心的南移 D.促进了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2023上·辽宁沈阳·高一统考期末)
5.下图为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
据此推知,西晋少数民族的内迁( )
A.推动了江南的开发 B.有利于民族交融
C.保障了边疆的安全 D.促进了对外交流
(2023上·湖北·高一校联考期末)
6.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此次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有利于江南的开发和民族交融
C.为东晋门阀政治奠定了基础 D.南方的经济实力已经超过北方
(2023上·江苏盐城·高一校联考期末)
7.从公元2世纪末期起,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艰难时世。“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土地荒芜,无数人民死于兵燹饥馑,或逃往江南。与此同时,游牧在北方草原上已降汉附边的少数民族,乘中原动荡之际大批南迁。上述现象客观上( )
A.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融 B.有利于封建经济转型和发展
C.强化了门阀士族的既得利益 D.冲击了儒学的官方正统地位
(2023上·福建宁德·高一校联考期末)
8.南北朝时期,江浙的太湖流域、江西鄱阳湖流域、湖南洞庭湖流域和浙江东部的会稽地区,成为著名的产粮区。这表明( )
A.经济重心实现南移 B.南方地区得到开发
C.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D.江南农业发展鼎盛
(2023上·福建厦门·高一统考期末)
9.赵翼《廿二史札记》记载:“江左诸帝乃皆出自素族……其他位功立事,为国宣力者,亦皆出于寒人”。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东汉军阀割据 B.西晋分封宗族
C.东晋门阀专权 D.南朝士族衰落
(2023上·河南郑州·高一统考期末)
10.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不断,政权更替频繁,而南方相对稳定,土地大量开垦,农业发展迅速,矿冶、丝织、制瓷、造船等手工行业也有较大进步。由此推知,当时( )
A.南方民族交融成效更为明显 B.经济重心已明显向南方转移
C.北方各项建设均落后于南方 D.人口流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2023上·广东揭阳·高一统考期末)
11.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在婚姻家庭生活方面有一定的自由和活动空间,并承担着诸如家庭教育、管理家事等工作,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较高。据此可知,当时( )
A.社会风气和环境较开化与宽松 B.商品经济发展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
C.社会对女性没有任何束缚与偏见 D.士族庶族不通婚的原则被打破
(2023上·贵州毕节·高一统考期末)
12.《隋书·经籍志》曰:“后魏初定中原,军容号令,皆以夷语。”迁都洛阳后,孝文帝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一转变( )
A.体现了少数民族汉化的趋势 B.加剧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
C.彻底完成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D.加速了北魏统一北方的步伐
(2023上·湖北孝感·高一统考期末)
13.南北朝时期,胡服在中原地区成为普遍流行的服装形式,其服装特色也被汉族服饰所吸收。同时,少数民族统治者十分羡慕古代帝王士大夫峨冠博带、宽衣大袖的服装,并使之在其礼服中保留下来,流传下去。这反映了当时( )
A.国家统促进服饰交融 B.民族交融影响服饰发展
C.中外服饰相互受到影响 D.汉人认可少数民族政权
(2023上·云南楚雄·高一统考期末)
14.西魏文帝大统七年(541年)颁布了由汉族士人苏绰起草的“六条诏书”——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要求官吏对照执行;军事方面以六镇鲜卑人为骨干,收编关陇豪强的乡兵部曲,建立起一套称为“府兵”的军队系统,管理采取早期鲜卑部落兵制的形式。这些举措( )
A.强化了官僚机构的行政职能 B.明显倚重士人和地方豪强地主
C.有利于民族交融和文化传承 D.加强了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023上·内蒙古包头·高一统考期末)
15.魏晋南北朝时期,后赵石勒设“君子营”,礼遇“衣冠华族”,重用汉儒张宾等,“朝会常以天子礼乐飨其群下,威仪冠冕从容可观矣”。北魏拓跋珪吸收汉族士人,制定典章制度,按照周秦以来中原王朝规模,建立北魏朝廷。这些做法( )
A.增强了北魏政权合法性 B.加剧了民族矛盾
C.保障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D.促进了民族交融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2023上·云南楚雄·高一统考期末)
16.唐太宗曾说,凡是有功的朝臣,或因忠孝可称,或因学艺通博,所以才提拔任用,让他们官居三品以上。然而,现今朝臣欲与衰败了几代的山东士族通婚,仍然要以大量钱帛作为聘礼,但即便这样还会遭到山东士族的嘲笑、鄙视。这可以说明,唐代初年( )
A.门阀观念影响深刻 B.豪强世族几近衰败
C.皇室地位相当低下 D.婚姻习俗发生变化
(2023上·湖南郴州·高一统考期末)
17.“炀帝此举,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炀帝此举”是指( )
A.建立隋朝 B.统一全国 C.开凿大运河 D.征伐高丽
(2023上·江苏连云港·高一统考期末)
18.《资治通鉴》记载:“帝以诸蕃酋长毕集洛阳……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这一记载表明( )
A.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隋炀帝夸耀国家富强
C.隋朝社会经济发展空前繁荣 D.戏曲深受各酋长喜爱
(2023上·四川成都·高一统考期末)
19.图为隋朝大运河示意图。据此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
A.弱化了对中原的统治 B.提高了洛阳的政治经济地位
C.有利于北方粮食南运 D.导致了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
(2023上·河北邯郸·高一统考期末)
20.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了( )
图1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图二 北齐、北周、陈对峙形势图
A.南方统治范围不断扩大 B.经济重心南移逐渐完成
C.东西对峙取代南北对峙 D.国家统一趋势逐步明朗
(2023上·山东青岛·高一统考期末)
21.隋炀帝时,有百姓自残肢体,并称之为“福手”“福足”,贞观时期,这种“遗风犹存”。这表明( )
A.封建赋役沉重 B.阶级矛盾激化
C.人民缺乏基本的权利意识 D.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
(2023上·福建宁德·高一校联考期末)
22.湖南长沙窑遗址出土的唐代瓷器,以器身装饰诗文题记为特色,其题记再现百首失传唐诗,涉及送别、民间故事、传统节日、崇佛、礼仪教化等诸多题材。这些文物( )
A.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俗民情 B.再现唐诗的发展全貌
C.说明长沙制瓷工艺全国领先 D.印证海外贸易的繁荣
(2023上·福建厦门·高一统考期末)
23.“七事”本是突厥人的七种行军装备,初唐时期传入中原,逐渐被唐军吸收接纳。唐高宗时期政府规定,五品以上武官佩“七事”。这反映了当时( )
A.民族交往加强 B.藩镇割据严重 C.军事制度完备 D.对外交流活跃
(2023上·河南郑州·高一统考期末)
24.唐代是茶文化发展的“轴心时代”,公元780年陆羽《茶经》成书,这是世界茶文化的首部经典,书中关于"茶性俭""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等论述,首次诠释了茶文化的思想内涵,卢全、皎然等人还用一批经典的诗歌将这种思想上升到“道”的层面。由此可知,在唐朝( )
A.茶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B.饮茶成为一种时代风尚
C.道学与儒学相互融合发展 D.诗人积极宣扬饮茶文化
(2023上·安徽黄山·高一统考期末)
25.城市之中,大多划分为坊里,一个一个方形聚落,考古所见北魏洛阳、唐代长安,均是如此布局。今日日本平安奈良城市以“町”为单位(意为平整的田界小路),犹存唐代遗风(见图)。材料最能说明( )
A.唐朝实行开放政策 B.城市建筑风格的继承
C.中华文明影响力大 D.盛唐时代的繁荣昌盛
(2023上·辽宁葫芦岛·高一统考期末)
26.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嫁给赞普赤德祖赞。这两位唐朝公主对当时历史发展做出的相同贡献是( )
A.实现男女平等 B.拓展唐朝版图
C.加强中央集权 D.推动民族交融
(2023上·福建福州·高一统考期末)
27.下图为陕西西安出土的三彩载物骆驼俑,大量考古发现骆驼俑是唐代常见随葬品。此类陶俑可用来研究( )
A.骆驼成为祥瑞渊源 B.西北边疆战乱频繁
C.陆上丝路贸易兴盛 D.畜牧业的高度繁荣
(2023上·贵州毕节·高一统考期末)
28.公元907~979年,北方出现多个割据政权,见如表。可见这一局面的形成是( )
政权 存在时间 都城 建立者 建立者身份
后梁 907—923年 开封 朱温 宣武节度使
后唐 923—936年 洛阳 李存勛 沙陀族,河东节度使
后晋 936~946年 开封 石敬瑭 沙陀族,成德、天平军节度使
后汉 947—950年 开封 刘知远 沙陀族,天雄军节度使、枢密使
后周 951—960年 开封 郭威 忠武军、河东节度使
A.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 B.藩镇割据的继续与扩大
C.朋党之争的严重后果 D.民族政权并立的新发展
(2023上·广东揭阳·高一统考期末)
29.《旧唐书》记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责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上述材料反映了( )
A.地方势力强大,标志唐朝由盛转衰 B.文官武将的争权,导致唐朝统治出现危机
C.藩镇独立性强,威胁中央集权 D.军事重镇的设立,解决了边疆危机
(2023上·贵州贵阳·高一统考期末)
30.安史之乱前,各边镇屯田、营田,所有权概属封建国家;安史之乱后,国家失去有效控制户口及田亩籍帐的实力,未获得中央批准,各地军政长官任意用各种名目摊派赋役。这( )
A.加剧藩镇割据的局面 B.使国家出现内轻外重局面
C.加剧了民族政权独立 D.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2023上·广东汕尾·高一统考期末)
31.唐代科举主考官取人常取众望所归者,以示“得人之盛”。于是应试以前,士子们往往漫游天下,交结豪俊名流,激昂身价,从而形成一股漫游之风。据此可知,唐代科举制( )
A.扩大了官员来源 B.保证了平民利益
C.提高了官员素质 D.抑制了士族势力
(2023上·山东济宁·高一统考期末)
32.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度,对我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主要得益于科举制( )
A.选拔了优秀人才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打击了贵族政治 D.实现了社会公平
(2023上·四川绵阳·高一统考期末)
33.唐人有诗作“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蓬瀛乍接神仙侣,江海回思耕钓人。九万抟扶排羽翼,十年辛苦涉风尘。升平时节逢公道,不觉龙门是险津”。描写的是( )
A.社会生活的闲适 B.三省六部制的规范
C.科举及第的喜悦 D.九品中正制的公平
(2023上·福建宁德·高一校联考期末)
34.两晋时期,“高门华族,有世及之荣;庶族寒门,无寸进之路”。隋唐时期,则出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现象。促成这一转变的是( )
A.中央机构的调整 B.门第观念的消亡
C.地方吏治的改善 D.选官制度的变革
(2023上·河南郑州·高一统考期末)
35.在唐代的科举考试中,进士科考经学、政事和文学,明经科考经学、史学、文学,明法科考法学,明书科考艺术,明算科考理学,此外还有临时设置的制科选拔特殊人才。据此可知,唐代的科举( )
A.促使门阀士族逐渐走向衰败 B.具有明显的经世致用色彩
C.推动中国科举事业走向鼎盛 D.凸显了进士科的主体地位
(2023上·云南玉溪·高一统考期末)
36.有学者认为,唐代的两大重要政治制度具备了现在“民主”的因素。一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权,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另一个和当今的公务员制度相似,为国家选拔了人才,实现了社会的有效流动。下列制度中可以用来佐证该观点的是( )
A.三公九卿制、察举制 B.三公九卿制、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察举制
(2023下·湖南益阳·高一统考期末)
37.唐太宗,让担任秘书监的魏征以“参预朝政”的名义,加入最高决策集团。唐肃宗让担任地方节度使的郭子仪加衔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负责中央政府的军事工作。这些做法旨在( )
A.强化君主专制 B.强调监察谏议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中央集权
(2023上·贵州毕节·高一统考期末)
38.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的创立,被誉为是一种史无前例的“突破性进展”。这主要表现在( )
A.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2023上·天津·高一统考期末)
39.下图是唐朝初年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图,据此可知三省六部制( )
A.加强了相权削弱了皇权 B.使尚书省具有决策权利
C.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 D.使门下省掌握执行权利
(2023上·辽宁鞍山·高一统考期末)
40.政事堂制度是唐代议政制度。唐初,政事堂设在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三省长官在此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政事堂的变化有利于( )
A.加强中央集权 B.分割宰相权力 C.避免决策失误 D.提高工作效率
(2023上·山东烟台·高一统考期末)
41.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在唐中后期发生了重要变化。记载这一变化的史料是( )
A.“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 B.“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
C.“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D.“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2023上·青海西宁·高一统考期末)
42.从魏晋的租调制到唐初的租庸调制,再到780年实行两税法,赋税制度的这种演变体现了( )
A.均田制度的进一步推行和唐朝中央集权的日渐衰落
B.士族豪强的逐步衰落和朝廷对农民人身控制的加强
C.土地买卖兼并的盛行和朝廷对农民人身控制的减轻
D.唐朝在生产上坚持以农为本在执政上坚持以人为本
(2023上·广东深圳·高一统考期末)
43.宋元学者马端临评论说,“盖当大乱之后,人口死徙虚耗,岂复承平之旧,其不可转移失陷者,独田亩耳。然则视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以定两税之法,虽非经国之远图,乃救弊之良法也”。该论断认为( )
A.两税法的推行导致天下大乱 B.两税法加强国家对农户的控制
C.两税法顺应社会变革而产生 D.两税法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实行
(2023上·辽宁沈阳·高一统考期末)
44.《新唐书》记载:“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法弊坏。”780年唐朝政府实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转变客观上( )
A.保证了农民的生产耕作时间 B.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
C.减轻了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 D.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
(2023上·江苏淮安·高一统考期末)
45.如表为唐宪宗元和年间(806年—820年)财政收入估算。此表最适合用于研究唐朝( )
项目 岁入(万贯) 备注
户税 1045 原2445贯石,按钱1045万贯,粮1400万石估算
地税 700
盐课 698 《册府元龟》卷493
酒课 104 《新唐书·食货志》
茶课 66 《新唐书·食货志》
矿课 13 《中国财政通史之隋唐卷》
其它 187 商税、屯田、放贷等
合计 2813 原文为3500万(贯石)
A.两税法实施后的赋税种类权重 B.土地兼并导致国家财政的减少
C.租庸调制度下的财政收入来源 D.藩镇割据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2023上·江苏盐城·高一校联考期末)
46.下面左图是汉代画像石中的“羽人”形象,蕴含着羽化升天的意思;右图是唐代莫高窟“散花飞天”形象。隋唐时披着佛教飞天的大巾、穿上长裙的无羽而飞的“飞天”普遍存在。这一变化源于( )
A.民族政策开明包容 B.民族融合促进艺术创新
C.多元文化交流互鉴 D.国家统一推动审美趋同
(2023上·山东临沂·高一统考期末)
47.南朝思想家范缜在《神灭论》中提出:“形即神也,神即形也。”他认为,精神与形体不可分离,形体存在,精神才存在;形体衰亡,精神也就归于消灭。其思想产生的背景是( )
A.国家强盛政治清明 B.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C.科学技术快速发展 D.佛教文化盛行
(2023上·湖南岳阳·高一统考期末)
48.唐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高峰,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以下为唐朝各个时期的诗歌成就( )
A.表明唐诗由最初繁盛逐渐走向没落 B.推动了唐朝科举取士重视诗词歌赋
C.凸显了唐朝在科技领域的巨大成就 D.反映唐代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
(2023上·河北邢台·高一统考期末)
49.柳宗元在柳州任刺史时,针对当地“越人信祥而易杀,傲化而価仁”的情况,他“去鬼息杀,而务趣于仁爱”,因此举顺应了百姓的心理和习俗喜好,社会教化明显改善。柳宗元的这一做法( )
A.说明佛教有取代儒道之势 B.反映了儒家正统地位的动摇
C.杜绝了岭南鬼神崇拜的风气 D.有利于巩固儒学的统治地位
(2023上·贵州贵阳·高一统考期末)
50.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开凿的甘肃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的佛像造型大都身形丰满圆润、阔脸、大眼、鼻梁挺拔;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佛像造型则体态修长、面部端方、线条细腻、表情中正平和。这些体貌变化反映了( )
A.佛教成为艺术创作的主要题材 B.佛教在中国传播渐趋本土化
C.佛像造型融入西域民族的形象 D.中原工匠雕塑技术日益精湛
(2023上·辽宁辽阳·高一统考期末)
51.下图所示为某一学生的速记笔记(局部)。该笔记内容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
A.春秋战国 B.五代十国
C.三国两晋南北朝 D.辽宋夏金元
(2023上·辽宁沈阳·高一统考期末)
52.《新唐书·礼乐志》中说,唐代乐舞中,“东夷乐有高丽、百济:北狄有鲜卑、吐谷浑:南蛮有扶南、天竺、南诏、骠国;西戎有高昌、龟兹、疏勒、康国、安国,凡十四国之乐。”这反映了唐代( )
A.中外密切交往的盛况 B.兼收并蓄的文化生态
C.经济繁荣的社会生活 D.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2023上·贵州毕节·高一统考期末)
53.白居易是中唐时期-位颇具影响力的诗人,其代表作《琵琶行》以商人妻子为主角,《观刈麦》生动描绘了农忙时节田间劳作的景象。《卖炭翁》更是详尽地描绘了底层劳动者的一天。这些诗歌作品属于( )
A.直接史料 B.间接史料 C.实物史料 D.官修史料
(2023上·安徽安庆·高一统考期末)
54.先秦时期端午主要是通过沐浴等辟除毒气、邪气。而到了魏晋南北朝以后,端午节在人们心中的神秘恐怖的气氛有所减弱。“踏百草”、“竞渡”、“教鸲鹆作人语”等习俗已带有一定的娱乐性质。这一变化反映了魏晋南北朝( )
A.社会稳定和经济富足 B.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
C.门阀士族制度盛行阻碍社会发展和国家的统一 D.苦难深重的人们通过节日的欢娱求得心理慰藉
(2023上·重庆·高一校联考期末)
55.如表是部分唐诗摘录,由此可知( )
诗人 诗句 出处
王建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雨过山村》
罗隐 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 《绣》
颜仁郁 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农家》
A.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B.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来源
C.文学创作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D.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
(2023上·陕西榆林·高一统考期末)
56.下图所示是2022年9月入选江苏人气宝藏的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荣启期是春秋时的隐士)。据此可得出的合理推测是,南朝时期( )
A.道教最受尊崇 B.士族崇尚自然 C.儒学走向衰落 D.佛教传播广泛
(2023上·广东湛江·高一统考期末)
57.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字体均已完备,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品是( )
A.《多宝塔感应碑》 B.《自叙帖》 C.《金刚经碑》 D.《姨母贴》
(2023上·江苏淮安·高一统考期末)
58.音乐中的佛曲九仙道曲、卢舍那仙曲、菩萨阿罗地舞曲、阿弥陀大师曲,舞蹈中的四方菩萨蛮队舞,杂技中的幻术、戴竿、吞刀、吐火等,都是通过佛教徒的中介,由印度经西域传到中国来的。其中有些是前代传来,而在唐代盛行。由此得出( )
A.对外交流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 B.佛教传入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C.唐代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D.佛教依靠开展多类艺术活动外传
(2023上·广西南宁·高一统考期末)
59.筷子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汉代,朝鲜、越南等国居民已经以筷子为进餐工具;唐朝时,筷子在日本被称为“唐箸”,意为来自大唐的筷子。17世纪明末清初之际,不少传教士、商人等自欧洲来到中国,中国也有人前往欧洲,筷子由此传到欧洲。由此可推知( )
A.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B.中国是世界的经济文化中心
C.古代中国对外交往频繁 D.筷子因使用简单而受到欢迎
(2023上·广东深圳·高一统考期末)
60.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以及通过南海传来的南亚文明,对唐文化的影响既深且远,使其呈现出中外、胡汉混合的显著特征。由此可见,唐代文化具有( )
A.封闭性 B.包容性 C.扩张性 D.进步性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据题意可知,作为游牧民族饮食习惯的烤肉在许多地方的汉人墓室中的壁画上出现,说明汉族人接受了游牧民族的饮食方式,这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交融的表现,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只是饮食习惯的传播,并不能说明畜牧业向南方扩展,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融的发展,并不是商品经济影响民众生活,排除B项;仅根据汉人墓室中出现游牧民族的饮食方式并不能说明各地人民生活普遍富足,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根据材料“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区域经济得到开发,根据材料“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加强,综合起来,D项符合题意,D项正确;结合材料“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得到一定发展,A项不符题意,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内部交流,未体现中华民族与外部交流,不符题意,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是社会处在大分裂时期,不符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根据“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使中原地区出现了胡化趋势,…… 同时,少数民族进 入中原后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文化和汉人习俗,加速了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可知,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对中原汉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产生了很多影响,同时少数民族也不断学习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体现了民族间相互吸收、双向互动的交流特点,A项正确;“不分彼此、共存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汉胡平等、彼此尊重”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和平交往、永无战争”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依据材料“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可知,西晋和十六国时期,受政治、战乱以及经济等因素的影响,生活困苦的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依据材料“最深远影响”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局面有利于促进了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D项正确;A项不是最深远影响,排除A项;当时国家仍然处于分裂割据时期,排除B项;当时经济重心还没有开始南移,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时期,匈奴等少数民族纷纷内迁,与汉族人民共同生产、生活,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多,有利于民族交融,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北方人民南迁到江南地区,与江南劳动力和技术的发展推动江南开发不符,排除A项;少数民族内迁和民族关系的复杂化,不能得出其有利于边疆安全的结论,排除C项;少数民族内迁与中国的对外交流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和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西晋末年(中国)。据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西晋末年受到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北方地区成为主要战场,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所以此次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有利于江南的开发和民族交融,B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初步开发,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安史之乱后,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门阀政治的基础是政治上的九品中正制和经济上的田庄经济,北方人口南迁为东晋时期士族控制政权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人口南迁并非东晋门阀政治的基础,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民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初步开发,有利于缩小南北经济差距,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才逐渐超过北方,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东汉末年以来,国家分裂、政局动荡,大批北方人南迁,促进了江南开发,匈奴等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各族人民在长期的交往中,逐渐走向交融,A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经济尚未出现转型的轨迹和趋势,排除B项;长期动荡和冲突削弱而非强化了门阀士族的既得利益,排除C项;据所学,材料没有体现佛教、道教的流行及其对儒学官方正统地位冲击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南北朝时期,江浙的太湖流域、江西鄱阳湖流域、湖南洞庭湖流域和浙江东部的会稽地区,成为著名的产粮区”等信息可知,材料中南方成为重要的产粮区,说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B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A项;材料只能看出南方经济得到开发,不能看出南北趋向于平衡,排除C项;材料能够体现江南地区农业发展,但不能体现农业发展鼎盛,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根据“江左诸帝乃皆出自素族……其他位功立事,为国宣力者,亦皆出于寒人”可以看出,当时帝王都不是士族出身,而功臣也多出自寒族,说明当时士族逐渐衰落,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割据与分封宗族,排除AB项;材料反映的是士族门阀的衰落,而不是专权,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不断,政权更替频繁,而南方相对稳定,土地大量开垦,农业发展迅速,矿冶、丝织、制瓷、造船等手工行业也有较大进步”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北民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促进了南方的发展,所以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南方民族交融”问题,排除A项;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是南宋,排除B项;此时南方经济取得发展,不代表北方各项建设均落后于南方,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根据题干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在婚姻家庭生活中承担着家庭教育、管理家事等工作,而且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较高,据此可知当时社会风气和环境相对来说较为开化和宽松,A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与商品经济发展没有关系,排除B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对女性一直存在偏见和束缚,排除C项;题干涉及妇女在婚姻家庭内部的自由和活动空间,不能提现士族庶族不通婚的原则被打破,根据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庶族不通婚的原则没有被打破,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通过迁都洛阳和孝文帝改革,强制以汉话代替鲜卑语言,体现了少数民族汉化的趋势,A项正确;北魏的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没有直接触动统治阶级利益,不会加剧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排除B项;彻底完成了鲜卑族的封建化的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加速了北魏统一北方的步伐与“后魏初定中原”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3.B
【详解】胡服在中原地区的流行与少数民族对“宽衣大袖”的认可,都反映了当时的民族交融,B项正确;南北朝时期国家并未统一,也不是国家统促进服饰交融,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民族关系,并非中外关系,排除C项;胡服在中原地区普遍流行并不能说明汉人认可少数民族政权,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西魏在行政上采取汉人的统治政策,在军事上则建立起以鲜卑人为骨干、收编关陇豪强的乡兵的府兵制,这些举措有利于汉族和鲜卑族的民族交融和文化传承,C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未体现官僚机构的行政职能强化,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未体现对士人的倚重,排除B项;D项表述不全面,“加强了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只对应材料部分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根据材料“君子营......衣冠华族......重用汉儒张宾......北魏拓跋珪吸收汉族士人,制定典章制度,按照周秦以来中原王朝规模,建立北魏朝廷。”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政权中庸汉族士人,根据汉族制度制定典章制度,体现的是民族融合的内容,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北魏政权合法性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的汉化措施,有利于缓解民族冲突和矛盾,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及社会秩序的稳定,排除C项。故选D项。
16.A
【详解】据材料可知,唐太宗时期,朝臣与衰败的山东士族通婚,仍然要以大量钱帛作为聘礼,这表明当时门阀观念仍有较大影响,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唐朝初期豪强世族几近衰败,排除B项;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皇室地位并不低下,排除C项;材料并未反映当时婚姻习俗发生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7.C
【详解】据材料“炀帝此举,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并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在位时期开凿大运河,促进了南北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C项正确;隋文帝建立隋朝,排除A项;隋文帝建立隋朝,统一全国,排除B项;征伐高丽是隋炀帝暴政表现,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8.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终月而罢,所费巨万”可知,材料描述了隋炀帝穷奢极欲,以此向诸蕃酋长夸耀国家富强,B项正确;“诸蕃酋长”反映的是隋朝的对外关系而非民族关系,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隋炀帝穷奢极欲,隋朝社会经济发展空前繁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戏曲深受各酋长喜爱题干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9.B
【详解】依据“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可以看出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提高了洛阳的政治经济地位,B项正确;隋朝大运河强化了对中原的统治,排除A项;隋朝大运河有利于南粮北运,排除C项;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与丝绸之路并没有之间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20.D
【详解】据地图信息可知,由十六国与东晋的对峙,变为北齐、北周与陈朝的对峙,割据政权在减少,说明实现了局部统一,北方趋于统一,而且与东晋相比,陈朝统治区域明显减小,长江中上游的战略要地丧失,国家统一趋势逐步明朗,D项正确;南方统治范围在不断缩小,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逐渐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根据地图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基本是南北对峙为主,排除C项;故选D项。
21.A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隋炀帝大兴土木,三次征伐高丽,赋役沉重。百姓自残肢体是为了逃避来自政府的沉重徭役负担。这种风气沿袭到唐朝初年。A项正确;隋炀帝时期自残肢体表明了阶级矛盾激化,而这种现象延续到唐朝初年,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缓和了阶级矛盾。排除B项;古代中国国家治理下的百姓没有权利意识,不是百姓自残肢体的原因,排除C项;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但百姓自残肢体现象仍在,表明隋炀帝时期沉重的赋役深刻影响了百姓观念,排除D项。故选A项。
22.A
【详解】根据材料“其题记再现百首失传唐诗,涉及送别、民间故事、传统节日、崇佛、礼仪教化等诸多题材”可知,湖南长沙窑遗址出土的唐代瓷器,再现百首失传唐诗,涉及送别、民间故事、传统节日、崇佛、礼仪教化等诸多题材,说明这些文物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俗民情,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再现百首失传唐诗,而非唐诗的发展全貌,排除B项;材料描述在湖南长沙窑遗址出土的唐代瓷器,无法据此判定长沙制瓷工艺全国领先,排除C项;材料描述湖南长沙窑遗址出土的唐代瓷器再现百首失传唐诗,与海外贸易的繁荣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3.A
【详解】根据材料“本是突厥人的七种行军装备,初唐时期传入中原,逐渐被唐军吸收接纳……五品以上武官佩”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少数民族军事装备被唐王朝吸收,并成为中原王朝的武官装备,反映了当时民族交往加强,A项正确;藩镇割据是指唐朝中后期幽州、魏博等藩镇的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完全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不符合题干内容,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王朝吸收少数民族军事装备,体现了民族交往的加强现象,不代表军事制度完备,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王朝时期中原与周边民族之间的交流,不属于对外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
24.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书中关于‘茶性俭’‘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等论述,首次诠释了茶文化的思想内涵,卢全、皎然等人还用一批经典的诗歌将这种思想上升到‘道’的层面。”可见唐代茶文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重修身养性,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饮茶的受众如何,无法得出饮茶成为一种时代风尚,排除B项;唐朝时期,道学与儒学并未相互融合发展,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了个别诗人用诗歌诠释茶文化,无法以偏概全得出诗人积极宣扬饮茶文化,排除D项。故选A项。
25.C
【详解】根据材料“今日日本平安奈良城市以‘町’为单位,犹存唐代遗风(见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长安城平面图与日本平安京平面图城市布局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城市交通四通发达,犹如棋盘一样;宫城都位于京城北部的中央,体现了皇权的威严;城市规划严格讲求左右对称;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日本平安奈良城市建造时参考了唐代的都城建造风格,说明中华文明影响力大,C项正确;唐朝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日本参考了唐代的建造风格,而非“继承”,排除B项;材料与“盛唐时代的繁荣昌盛”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6.D
【详解】根据材料“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嫁给赞普赤德祖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对推动汉族与藏族的民族融合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D项正确;实现男女平等,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拓展唐朝版图,与材料信息描述不符,排除B项;西藏地区在唐朝时期尚不是唐政府管辖范围,排除C项。故选D项。
27.C
【详解】根据“三彩载物骆驼俑,大量考古发现骆驼俑是唐代常见随葬品。”可得出骆驼是沙漠之舟,这么多骆驼说明当时丝绸之路兴盛,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祥瑞的信息,排除A项;从骆驼看不出战乱和畜牧业,排除BD项。故选C项。
28.B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北方出现的这些割据政权的建立者基本上都是前朝的节度使,节度使拥兵自重,威胁中央集权,并最终取代中央政权,所以表格中反映的这一局面的出现实际上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继续与扩大,B项正确;这些政权的建立者基本上都是前朝的节度使,他们与统治者属于同一阶级,所以不是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排除A项;他们是以节度使的身份取得政权,是藩镇割据的扩大,并非是由于朋党之争导致的,排除C项;这些政权是前后相继的,并不是并立的,因此不能说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新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29.C
【详解】材料反映了唐朝地方藩镇割据现象,他威胁到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文官武将争权夺利的信息,排除B项;军事重镇的设立,节度使拥兵自重,加剧了边疆危机,排除D项。故选C项。
30.A
【详解】依据材料“安史之乱后,国家失去有效控制户口及田亩籍帐的实力,未获得中央批准”,可以看出安史之乱之后,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加剧了藩镇割据的局面,A项正确;题干涉及的是安史之乱对中央集权的影响,排除B项;题干并未涉及民族政权的独立,排除C项;题干侧重的是安史之乱对中央权力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31.C
【详解】根据“于是应试以前,士子们往往漫游天下,交结豪俊名流,激昂身价,从而形成一股漫游之风。”可得出学子通过漫游,结交有识之士,也可以提升自己的素养,从而提升官员素质,C项正确;材料与来源无关,来源都一样,排除A项;科举并不能保证平民利益,排除B项;材料没有针对士族势力,排除D项。故选C项。
32.B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使得中下层平民子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增加了社会流动和扩大了统治基础,对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B项正确;AC项只是科举制的作用之一,不是材料的主要原因,排除AC项;“实现了”说法绝对,科举制不能实现社会公平,排除D项。故选B项。
33.C
【详解】根据“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蓬瀛乍接神仙侣,江海回思耕钓人。九万抟扶排羽翼,十年辛苦涉风尘。升平时节逢公道,不觉龙门是险津”可得出材料中的”金榜“”十年辛苦“反映的是科举制之下,学子苦读,最后金榜题目的场景,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科举考试,而不是社会生活,排除A项;材料与科举有关,没有涉及到唐朝的中央官制,也不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排除BD项。非得说选C项。
34.D
【详解】材料“高门华族,有世及之荣;庶族寒门,无寸进之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变化体现的是阶层流动,主要得益于科举制的实行,平民可以靠自己的才能通过考试做官,D项正确;材料涉及选官制度,并未体现中央机构的调整,排除A项;隋唐时期门第观念并未消亡,排除B项;材料为选官制度,并未涉及改善地方吏治,排除C项。故选D项。
35.B
【详解】根据材料“进士科考经学、政事和文学,明经科考经学、史学、文学,明法科考法学,明书科考艺术,明算科考理学”可以看出,唐代科举制下,不同科目考查的内容不同,而且不同科目考查的内容与其实际要求相吻合,因此“具有明显的经世致用色彩”符合题意,B项正确;唐朝时期,门阀士族逐渐没落符合史实,但是材料不能直接得出此认识,排除A项;科举制的鼎盛期是在明清时期,C项表述不符史实,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进士科的主体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36.C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唐朝实行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可以用来佐证该观点的是三省六部制、科举制,C项正确;三公九卿制属于秦朝的中央官制,唐朝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察举制属于汉代的制度,依据孝廉选官。ABD项不符合材料描述,排除ABD项。故选C项。
3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材料中魏征来自秘书监,秘书监属于皇帝亲信部门,唐朝最高决策集团包括宰相,代表皇权利益的魏征加入有宰相参与决策集团无疑会削弱相权,唐肃宗时期地方节度使出身的郭子仪加衔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据所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当时的宰相,说明肃宗时期宰相数量增多,相权同样被削弱,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监察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唐朝皇帝的做法与行政效率不相关,那些做法主要强化了皇权,削弱了相权,排除C项;材料主要涉及皇权与相权关系,不涉及中央和地方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38.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下,中央各部门间分工明确、相互牵制,有利于国家决策的科学性,标志着中央官僚体制的成熟,是史无前例的“突破性进展”,A项正确;中央集权、地方分权与三省六部制的创立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服务皇权,并非独立施政,排除C项;皇权顶峰的标志是清代军机处的设立,排除D项。故选A项。
39.C
【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初年三省六部制度下,中枢机构官员分工明确,运作程序规范有序,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C项正确;唐朝初期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而非相权,排除A项;尚书省负责执行,并没有决策权,排除B项;门下省掌握的是审核而非执行权,排除D项。故选C项。
40.D
【详解】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的三省六部制有一定的决策程序,而政事堂的设立使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有助于简化程序,从而提高行政效率,故D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涉及的是中枢机构的变化,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项;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可知,这一变化主要是决策程序发生的变化,并没有涉及权力分割,排除B项;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可知,这一变化能够提高行政效率,但不一定就能避免决策失误,排除C项。故选D项。
41.C
【详解】本题是单项类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记载这一变化的史料是”,可知本题是正向类选择题。据题干“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在唐中后期发生了重要变化”,结合所学可知,唐中后期的赋税制度是两税法,分夏秋两次征税,C项正确;商鞅变法的内容是“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与唐朝无关,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是汉高祖时期实施,与唐朝无关,排除B项;“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现象出现在明清时期,反映的是资本主义萌芽,与唐朝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2.C
【详解】依据材料“魏晋的租调制到唐初的租庸调制,再到780年实行两税法”,可以看出赋税制度从租调制发展到两税法,租调制和租庸调制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而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政府掌控的土地减少,均田制遭到破坏,赋税制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时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项正确;正是由于均田制的破坏,赋税制度才发生变化,排除A项;两税法的实行,政府对农民的人身依附弱化,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赋税制度的变化,不能得出唐代生产和执政的重点,排除D项。故选C项。
43.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端临认为两税法是安史之乱后,国家控制人口锐减的情况下,恢复经济和解决政府财政困难的好办法,说明两税法顺应社会变革而产生,C项正确;两税法的推行导致天下大乱与“(两税法)乃救弊之良法也”不符,排除A项;材料分析的是两税法实行的背景,而非其加强了国家对农户的控制,排除B项;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的是租庸调而非两税法,排除D项。故选C项。
44.C
【详解】780年,唐朝政府实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以财产为主的征税标准,客观上减轻了封建官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项正确;租庸调制中,庸指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的生产耕作时间,排除A项;纳银代役有利于促进农产品商品化,两税法与农产品商品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两税法扩大了税收对象,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排除D项。故选C项。
45.A
【详解】唐宪宗时期,两税法已经实行,通过材料数据可以看出,当时国家财政收入中,户税和地税占比较高,这得益于两税法的规定,体现了两税法实施后的赋税种类权重,A项正确;材料显示的是静态数据,没有前后对比,无法得出财政减少结论,排除B项;这一时期实行的是两税法,排除C项;藩镇割据在材料信息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4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原因类。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汉朝、隋唐时期的中国。据题干材料可知主要结论:相比汉朝的“羽人”形象,隋唐佛教的“飞天”是长巾、长裙、无羽的形象。结合所学可知,随着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影响到了“飞天”形象的改变,反映了多元文化交流互鉴,C项正确;材料涉及中外文化的交流,不是民族政策、民族融合,排除A、B项;汉唐时期的审美并不趋同,且材料强调的是文化交融,排除D项。故选C项。
47.D
【详解】根据材料“南朝思想家范缜在《神灭论》中提出……他认为,精神与形体不可分离,形体存在,精神才存在;形体衰亡,精神也就归于消灭。”及所学可知,体现了范缜的唯物思想,结合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不安,促进了佛教的传播,这与儒家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冲突,激发了思想家的反佛意识,D项正确;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不安,选项表述有误。排除A项;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并未超过北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反映不出南北朝时期科技发展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48.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初唐时期,国家统一安定的局面稳定下来,“初唐四杰”开创了不同于宫廷诗人萎靡浮华的宫廷诗歌风气,诗歌题材从亭台楼阁、风花雪月的狭小领域扩展到江河山川、边塞江漠的辽阔空间,是唐代诗歌走向兴盛的准备阶段。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李白的诗想象力丰富,场面壮阔,情感激扬,用词奇绝,体现了蓬勃向上、自信豁达的浪漫主义诗风,杜甫生活的时代唐朝已经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他的诗歌真实地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唐是唐由盛转衰的时期,这时期的诗歌以表现社会动荡、人民疾苦为主流,白居易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要求诗文创作反映时代精神,反映社会生活,他的诗揭露社会矛盾,反映民生疾苦,抨击权贵,通俗易懂,得到了各阶层人民的欢迎。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诗风趋于卑弱,感伤色彩较浓,李商隐、杜牧的诗歌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表示了对国家命运的隐忧。可见唐朝各个时期的诗歌成就反映唐代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D项正确;唐代不同时期诗歌都取得了重要成就,不能简单地认为唐诗走向没落,排除A项;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诗赋考试促进了诗歌的发展,而非诗歌的发展推动了科举取士重视诗歌,排除B项;诗歌属于唐朝在文学而非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排除C项。故选D项。
49.D
【详解】据材料“越人信祥而易杀,傲化而偭仁”可知,柳州一带越地的人,迷信鬼神而且轻易杀生,傲慢地对待教化而不讲仁义;因此针对此种情况,柳宗元“去鬼息杀,而务趣于仁爱”,顺应了百姓的心理和习俗喜好,社会教化明显改善,儒学的统治地位得到巩固,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佛教取代儒道之势,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柳宗元在柳州任刺史时针对“越人的习俗采取的措施及作用”,有利于巩固儒学的统治地位,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化,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50.B
【详解】依据材料“甘肃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的佛像造型大都身形丰满圆润、阔脸、大眼、鼻梁挺拔;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佛像造型则体态修长……”,可以看出在西北的佛像还比较完整的继承了外来的佛像艺术,但是到了中原地区佛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反映佛教在中国传播渐趋本土化,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从西域到中原的佛像变化,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佛教的传播,并不是中原工匠的技术,排除D项。故选B项。
51.C
【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释道三家并立、民族交融、政权更迭、南方经济开发加快和科技文化成就辉煌等,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C项正确;春秋战国佛教尚未传入中国,道教也还没有产生,排除A项;五代十国时期并未在科学文化方面取得辉煌成就,排除B项;辽宋夏金元时期,国家从分裂走向了统一,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得以完成,排除D项。故选C项。
52.B
【详解】唐代乐舞中有东夷、北狄、南蛮、西戎等十四国之乐,体现了唐朝兼收并蓄的文化风貌,B项正确;唐代乐舞中有东夷、北狄、南蛮、西戎等十四国之乐,体现了唐朝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无法体现中外密切交往,也无法体现唐朝经济繁荣的社会生活,排除AC项;材料体现了唐朝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无法体现唐朝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排除D项。故选B项。
53.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白居易作为中唐时期颇具影响力的诗人,其描写商人妻子、农民田间劳作以及底层劳动者遭遇的作品,可以作为研究唐朝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间接史料,B项正确;文学作品不能不经辨析,直接当作史料应用,排除A项;唐诗不属于实物史料,排除C项;白居易的诗歌是其个人作品,不属于官修史料,排除D项。故选B项。
54.D
【详解】根据材料端午节“到了魏晋南北朝以后,端午节在人们心中的神秘恐怖的气氛有所减弱,习俗已带有一定的娱乐性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端午习俗带有娱乐性的原因与佛教、道教在此时广泛传播的原因相似,魏晋社会动荡,百姓困苦,通过“踏百草”、“竞渡”、“教鸲鹆作人语”等娱乐活动寻求慰藉,D项正确;“社会稳定”的说法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大环境不相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族交融”相关问题,排除B项;仅凭材料无法判断门阀士族制度对社会发展和国家统一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55.B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这些诗歌的内容都与生活劳动有关,说明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来源,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劳动对诗歌的影响,没有体现民族交融,排除A项;这些诗歌的内容和阶层流动无关,排除C项;诗歌的描述没有体现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56.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竹林七贤”为魏晋时期的七位名士,因不满暴政,一行人相约结伴于山阳作“竹林之游”,寄情山水,画面人物潇洒放任,不拘礼法, 体现了南朝时期士族知识分子崇尚自然、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B项正确;“最受尊崇”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图画不能反映儒学走向衰落,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佛教传播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57.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姨母贴》是王羲之的作品,D项正确;A项是颜真卿的作品,排除A项;B项是怀素的,排除B项;C项是柳公权的,排除C项。故选D项。
58.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佛教相关的音乐、舞蹈以及吐火等各种杂技,通过佛教徒传到中国,并在唐代盛行,成为唐朝文化的一部分,反映出对外交流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佛教对儒学正统地位的冲击及影响,排除B项;唐代音乐、舞蹈和杂技的丰富和发展,不足以说明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佛教传播方式,不能说明其是靠多类艺术活动外传的,排除D项。故选A项。
59.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发明的筷子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外传并在各国的得到了广泛应用,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交流的频繁,C项正确;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是在工业革命完成时,排除A项;汉唐时期中国是亚洲区域文化交流中心但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排除B项;筷子的使用比西方刀叉的使用更复杂,因使用简单而受到欢迎,选项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60.B
【详解】据材料“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以及通过南海传来的南亚文明,对唐文化的影响既深且远,使其呈现出中外、胡汉混合的显著特征”可知,唐文化深受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以及通过南海传来的南亚文明的影响,说明唐文化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具有包容性,B项正确;材料强调外来文化对唐文华的影响及唐文化由此产生的特征,这说明唐文化不具有封闭性,排除A项;材料强调外来文化对唐文华的影响及唐文化由此产生的特征,而不是唐文化的扩张性,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唐文化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未涉及对其评价,排除D项。故选B项。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