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领悟作者望月思亲的情感。
3、通过“阅读·对话”了解古诗情景交融,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激发课外阅读兴趣,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教学重点:
能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领悟作者望月思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对话”了解古诗情景交融,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激发阅读兴趣,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教学过程:
一、导——对话·诗情美。
同学们,五千年中华,三千年诗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千百年来,诗歌和节日相伴相生,相得益彰。
1、读读下面的诗句,看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
大屏幕出示: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元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的《清明》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明·唐寅《元宵》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3、齐读课题。质疑: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吗?
4、一提起中秋节,我们总会想起月亮,你积累了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
5、诗人简介。
大屏幕出示:
王建,唐代著名诗人,颍(y nɡ)川(今河南许昌)人。与张籍齐名,被世人称“张王”。王建出身寒微,从军走马十三年,晚年曾任陕州司马,有《王司马集》。
二、读——对话·韵律美
学生拿出课文纸,认真读三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读正确。
指名读古诗。指导难读的句子。
栖的读音:qī,组词,在诗句中的意思:指鸟停在树上。结尾处用了问号该怎么读
一男生读,指导;一女生读,评价;
教师领读;一起读。
2、读出节奏
指名说一说:你是如何划分节奏的?
请按照223的节奏再来读一读。评价。
3、教师范读
诗歌不但要注意节奏美,还讲究韵律美。请大家听一听老师读,再说一说:你听出了什么?
“鸦、花、家”这三个字就是这首诗的韵脚,找到了韵脚,我们在读的时候稍微拉长一点,古诗的味道就出来了。
自己练习读两遍;同桌相互读一读。
4、读出韵律
师生合作读一读,学生读前四字,老师读后三字,诗题和作者一起读;
互换一下,这次老师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诗题作者一起读。
三、悟——对话·表达美
1、结合注释,默读古诗,划出前两句所描写的景物,理解古诗大意。
强调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景物体会意境。
(1)诗人写中庭月色,“地白”二字,却给人以月光如水、澄澈透明、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让人仿佛置身于静谧清美的意境之中。
(2)“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从侧面写了月色之皎洁明亮,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3)“冷露”沾湿了桂花树,“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联想,体会月夜的清冷,和诗人的孤寂。
(4)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2、过渡:诗人伫立庭院,久久望月,联想到普天之下,不知还有多少人正饱受离恨之苦啊!所以不禁吟诵: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师引导学生品读体会“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可不可以把"落"改为"在"或“到”字呢 为什么
“落”:理解词语先思考什么意思,再联系诗句意思,品味词语在诗句中的具体意思,并与平常的用法作比较看好在哪里。
“落”字,有洒落的意思,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在”和“到”就显得平淡无奇,寡而无味了。
(3)本诗最能让人产生丰富联想的是哪一句话
诵读体会作者寄情于明月及思乡之情。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体会诗人望月怀人的心情。
(4)升华情感
“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5)你还知道哪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节日和习俗?
举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元日》
四、拓——对话·情结美。
1、识月亮意象:团圆、思乡、怀远……
在中国人眼里,月亮从来都不是一颗普通的星球。自古以来,神话传说、诗词歌赋都赋予了她深刻的文化内涵。这就是中国人的“月亮情节”,也是文学中的“意象”,顾名思义就是意念中的物象。在你的意念中,月亮代表着什么呢?
2、读诗句,说说月亮代表着什么?(大屏幕出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唐·李白
直到今天,我们还在望月!天空的明月还是那轮明月,阴晴圆缺,周而复始。正如我们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晚,月亮依然会升起,当我们再次抬头仰望时,一定会想起一个人——王建,一定会吟诵一首诗——《十五夜望月》,一起背诵这首诗。
请举起你的那轮明月,让她缓缓升上童年的星空,让我们再次对月吟诵——“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五、作业设计:
1、小结“三读古诗法”。
2、背诵并抄写古诗,搜集咏月的诗句。
教学反思
《十五夜望月》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在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是较为著名的一首。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因此,我将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作为基础知识目标,将学习重点确定为: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领悟作者望月思亲的情感。学习难点确定为:了解古诗情景交融,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积累中华经典诗文。那么,在古诗词教学中,如何实现阅读与对话的和谐统一呢?
课堂上,为了顺利达成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学习环节:
一、导——对话·诗情美
二、读——对话·韵律美
三、品——对话·意境美
四、悟——对话·表达美
五、拓——对话·情结美
导课环节,突出诗情美,贵在激趣。因为六年级学生没有接触到统编教材,关于我国传统节日的诗词积累的较少,我在上课伊始,就让学生诵读《元日》《清明》《元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经典诗句,知道诗歌与节日相伴相生,诗人在节日里借助诗歌表达的不同情感,以此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在“悟”的环节,为了突破难点,我重点抓住表达之美。前两句写景,字面没有一个“月”字却暗藏着“月”。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思念。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委婉的疑问语气,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的含蓄深沉。另外,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是的,把天上月、月下景、望月人组成一幅形象动感的画面。
古诗文教学重在激发学生兴趣,不宜要求过高,更不可照搬文学史,过分强调字词、主旨理解,最好可以多讲掌故,当堂吟诵。是啊,不管是哪种类型的语文课堂,只要教师善于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教学生态——对话场,就能实现阅读与对话的完美结合。这节古诗诵读课,希望能成为学生记忆中的那轮最圆最亮的明月,在孩子们童年的星空高高地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