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看不见的世界也精彩
教材分析
1
学情分析
2
教法和学法分析
3
教学过程设计
4
板书设计
5
教学反思
6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 第三节 物质的量,由它可导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物理量,这些物理量不但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阶段,而且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因此,物质的量概念的教学历来被认为是重点和难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学好本课题对于提高学生的化学基本计算能力和实验技能有很重要的作用,也是为进一步学习高中化学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分析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本课时新课标的内容要求:认识化学计量的基本单位——摩尔,能运用于相关的简单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为以后学习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一系列概念打基础,因此将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概念的建构定为教学的重点。
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概念,因此,构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概念的同时,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定为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
二、学情分析
1.经过初三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及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物质的量这一节课的概念比较抽象,不能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对本节知识的教学设计必须采用新思路,宜用推导的方法,由已知生活中的一些常识一步步推导出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等概念,增强这些概念的内部联系,使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落实“在体验中成长,在探究中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2.高一的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比较高,主观上有学好的愿望,但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上还很不成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1.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2.采用类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3.直观演示,引导学生总结概括
4.集体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5.实战演练,熟能生巧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四、教学过程设计
同学们,水是生命之源,我们要节约每一滴水,那你知道一滴水中大约有多少个水分子吗?
答案是:
1670000000000000000000
1.67×1021
发现问题:微观粒子数目巨大,用“个”来描述极不方便。
人们习惯以集体为单位统计个体数量
一打=12
当个体数量大时,人们怎样统计个体数量
(二)提出问题,阅读课本,引出“摩尔”
2个
12个
100年
个微粒(数量巨大)
1 双
1 打
1 世纪
1
阅读课文,给出答案
2个
12个
100年
个微粒
1 双
1 打
1 世纪
1
6.02X1023
摩尔
设计意图:水大家很熟悉,这一情景的创设与原有的旧知识经验相联系,这样新知识最容易被同化,理解和接受。学生自然会感觉到微观粒子数目巨大,若用个来描述非常不方便,那怎么办?联系生活:1打=12个,一双=2只,100年=1世纪
描述微观粒子采用集团计量,势在必行,问题继续推进:多少个作为一个集团合适呢?一个集团又应该称为什么呢?继续推进, 我们必须引入一个能够代表微粒“集团”的物理量,引入今天的课题,物质的量。
物理量 单位名称 单位符号
长度 L 米 m
质量 m 千克 Kg
时间 s 秒 s
电流 I 安[培] A
热力学温度 T 开[尔文] K
…… …… ……
物质的量
摩[尔]
mol
n
(三)对比分析,认识物质的量、摩尔
七个国际单位制:
长度
米
质量
千克
物体的长短
衡量
物体的轻重
衡量
单位
物理量
衡量
物质的量
摩尔
微粒数目
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物质的量
1摩尔氦气中约有6.02X1023个氦原子
(四)直观展示,引导学生总结
1摩尔水中约有6.02X1023个水分子
1mol的任何物质都含有约 个微粒
6.02×1023
(三)对比分析,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
1mol物质中约含有6.02×1023,
那么这个数字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保存在法国计量局的千克原器,是质量的一个单位1kg,它是人们为了使用、计算的方便而人为主观规定的。
12g
微粒
已知: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为 1.993 × 10-23g
求: 12g 这种碳中所含的碳原子数?
[计算]
解:
≈ 6.02×1023 个
12g
1.993 × 10-23g
碳原子数=
从而引出1mol粒子中所含粒子数的国际规定:
1mol粒子中所含粒子数与0.012kg12C
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约为6.02×1023.
阿佛加德罗常数的由来
阿伏加德罗,意大利化学家,于1776年6月9日生于意大利都灵市,他从水电解后产生的氢气的体积是氧气的两倍,推断水分子含有氢原子和氧原子数目比是2:1,并且,由于所收集到的氧气的重量是氢气的8倍,因此氧原子质量必定是氢原子的16倍。从阿伏加德罗假说还可以推论出1摩任何物质含有相同数目的微粒,这个数目就是6.02252×1023 ,现在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
Amedeo Avogadro
1776~1856
人们为了纪念他,将1mol任何粒子所含
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
通常用6.02×1023mol-1表示。(强调单位)
设计意图:
(1) 自己计算出问0.012kg12C中含有的碳原子数,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规定和数据的印象。
(2)让学生感觉到:其实每一个物理量或数据的出现,都是为了方便,人为规定的。
(3)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讲解:由来,符号,单位,近似值,总结其与1mol粒子的粒子数 与0.012Kg12C中所含原子数的关系。自然地感受到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大小。
教学意图:
讲述阿伏加德罗这位学者的生平和成就,让学生了解化学史,激发他们潜在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1 、将6.02 1023个一毛硬币排起来,可来回地球和太阳间400亿次之多。
2、如果1千克谷子有4万粒,
6.02 1023粒谷子有
1.505 1019千克,若按地
球上有60亿人,人均每年消
耗500千克,可供全世界人
用500万年!
那么,阿伏伽德罗常数6.02×1023有多大呢?
由此得出用它来描述宏观物质没有任何意义,所以物质
的量只能用来计量微观粒子,使用时,还必须用文字或符号
指明粒子的名称 。
从而引出使用物质的量时的注意事项:
(1) 物质的量--物理量,摩尔--单位;
(2) 研究对象--微观粒子
(3) 使用时必须指明微粒名称(一般用符号)
微粒(个) 物质的量 (摩尔)
1×(6.02×1023)
微粒数=
1mol水
2mol水
3mol水
3×(6.02×1023)
2×(6.02×1023)
物质的量×(6.02×1023)
(四)活动构建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四)活动构建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结合以上练习中物质的量与粒子数之间的换算,引导学生归纳出粒子的物质的量n、粒子个数N和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三者之间的关系:
n=N/NA
【练习】使概念得到完善和提升
判断正误:
1、NA通常用6.02×1023来表示;
2、1mol苹果;
3、1mol氢,2mol二氧化碳。
填空:
1、0.5molH2O中约含有_____个H2O,9.03×1023H2O为___mol;
2、1molSO2中含_____mol S,_____mol O,_____个SO2,____个O;
3、0.1mol(NH4)2SO4含_____molNH4+,_____molSO42-;
4、1molCO2中含有_____mol电子,8molNa+含_____个质子,
____mol电子。
【练习】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1、4molH2SO3中含____molO,约含____个H2SO3
2、1.806×1024个CO2的物质的量是_____mol,
含_____个O。
1、 1mol HF 约含—— 个HF分子,1.806×1024个CO分子的
物质的量是—— mol。(考查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2、 1.5mol H2SO3中含有—— mol H , —— mol S,
—— mol O, 共—— mol原子。
(考查由物质的量向所含原子数的运算方法)
3、 9.03×1023个Cl的物质的量是——mol,含——个电子,
含—— mol电子,含—— 个质子,含—— mol质子。
(考查由粒子个数计算粒子及其所含质子、电子的物质的量)
(六)课堂作业 检测反馈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一、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1、概念: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符号为n。
2、单位:摩[尔],符号mol。
国际上规定:1mol粒子集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kg 12C
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约为6.02*1023
3、阿伏加德罗常数:
1mol任何粒子所含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约为6.02×1023mol-1
4、n、N和NA之间的关系:n=N/NA
2
五、板书设计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物质的量概念及其单位的引出是一个焦点,如何能够将这个集合很顺利的介绍给同学,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只有将抽象的物质的量与生活联系在一起,通过类比的方法,由熟悉的事物学习陌生的概念,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做文章,才能快速建立物质的量的框架。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