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地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期末复习备考资料(2份打包,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地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期末复习备考资料(2份打包,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12-31 11:33:06

文档简介

期末复习
题型一:全等
1. 如图,点D是上的一个动点,,,,过点A作交的延长线于点F.设,,则y与x的关系式为______.
2. 如图,已知△ABC中,AB=AC=16cm,BC=10cm,点D为AB的中点.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2cm/s的速度由点B向点C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点C向点A运动,当以B、P、D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C、Q、P为顶点的三角形全等时,点Q的速度可能为_____.
3. 综合与实践
(1)如图1,在正方形ABCD中,点M、N分别在AD、CD上,若∠MBN=45°,则MN,AM,CN的数量关系为    .
(2)如图2,在四边形ABCD中,BC∥AD,AB=BC,∠A+∠C=180°,点M、N分别在AD、CD上,若∠MBN=∠ABC,试探索线段MN、AM、CN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猜想,并给予证明.
(3)如图3,在四边形ABCD中,AB=BC,∠ABC+∠ADC=180°,点M、N分别在DA、CD的延长线上,若∠MBN=∠ABC,试探究线段MN、AM、CN的数量关系为    .
4.已知,,,点D为直线上的一动点(点D不与B、C重合),以为边作(其中,,A、D、E按逆时针排列),连接CE.

(1)如图1,当点D在边上时.
①请写出和之间存在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②的关系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2)如图2,当点D在边的延长线上且其他条件不变时,(1)中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是否成立?若不成立,请直接写出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不证明;
(3)如图3,当点D在边的延长线上且其他条件不变时,补全图形(要求:尺规作图,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并直接写出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不证明.
题型二:轴对称图形
1. 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E、F分别是边AB、AC上的点,且AE=CF,且CE、BF交于点P,且EG⊥BF,垂足为G.
(1)求证:∠ACE=∠CBF;
(2)若PG=1,求EP的长度.
2. 如图在△ABC 中,AB、AC 边垂直平分线相交于点 O,分别交 BC 边于点 M、N,连接 AM,AN.
(1)若△AMN 的周长为 6,求 BC 的长;
(2)若∠MON=30°,求∠MAN 的度数;
(3)若∠MON=45°,BM=3,BC=12,求 MN 的长度.
3.的角平分线与角平分线交于点F,连接,若,,则为 度.
4. 如图,在△ABC中,AB=AC,∠BAC=90°,直角∠EPF的顶点P是BC的中点,两边PE、PF分别交AB、AC于点E、F,连接EF交AP于点G,以下五个结论:①∠B=∠C=45°;②AP=EF;③∠AFP和∠AEP互补;④△EP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⑤四边形AEPF的面积是△ABC面积的,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③④
题型三:勾股定理
1. 满足下列条件的,不是直角三角形的是( )
A. B.
C. D.
2. 直角三角形纸片ABC中,∠C=90°,AC=8,AB=10,AD是∠BAC的角平分线,则BD=__________.
3. 如图1、2(图2为图1的平面示意图),推开双门,双门间隙CD的距离为2寸,点C和点D距离门槛AB都为1尺(1尺=10寸),则AB的长是 _____.
题型四:实数
1. 在中,无理数有( )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2.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2+1,2020)所在象限是(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3. 用四舍五入法得到近似数为3.59万,精确到 ______位 .
4. 估计与0.5的大小关系是:______0.5.(填“>”、“=”、“<”)
5.(1)计算:;
(2)求中x的值.
6. 已知,则yx=_____.
7. 如图,在数轴上点表示的数为,在点的右侧作一个边长为的正方形,使对角线的另一端落在数轴负半轴的点处,则点表示的数是 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五:平面直角坐标系
1. 一次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以,为坐标的点在第几象限内( )
A. 一 B. 二 C. 三 D. 四
2. 若点关于原点的对称点在第四象限,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
3. 如图,将等边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点B在第一象限,将等边绕点O顺时针旋转得到,则点的坐标是 _____.
4.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7,0),B(7,24),点D在线段AB上,OD平分∠AOB,则AD=_____.
5.点P(x,y)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一个点,且它的横、纵坐标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a为任意实数),则当a变化时,点P一定不会经过(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题型六:一次函数
1. 如图,函数和的图象相交于点,则关于 x 的不等式 的解集为______.
2.如图,已知直线y=mx过点A(﹣2,﹣4),过点A的直线y=nx+b交x轴于点B(﹣4,0),则关于x的不等式组nx+b≤mx<0的解集为(  )
A.x≤﹣2 B.﹣4<x≤﹣2 C.x≥﹣2 D.﹣2≤x<0
3. 如图,等边△OAB的边长为2,以它的顶点O为原点,OB所在的直线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若直线y=x+b与△OAB的边界总有两个公共点,则实数b的范围是____.
4. 如图,点A,B,C在一次函数的图象上,它们的横坐标依次为,1,2,分别过这些点作x轴与y轴的垂线,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和是( )
A. 1 B. 3 C. D.
5. 如图,直线与x轴、y轴交于A、B两点,在y轴上有一点C(0,4),动点M从A点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x轴向左移动.当动到△COM 与△AOB全等时,移的时间t是( )
A. 2 B. 4 C. 2或4 D. 2或6
题型七:用一次函数解决问题
1. 甲、乙两人在笔直的人行道上同起点、同终点、同方向匀速步行1800米,先到终点的人原地休息.已知甲先出发3分钟,在整个步行过程中,甲、乙两人间的距离(米与甲出发后步行的时间(分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结论:①甲步行的速度为60米分;②乙走完全程用了22.5分钟;③乙用9分钟追上甲;④乙到达终点时,甲离终点还有270米.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2. 笔直的海岸线上依次有A,B,C三个港口,甲船从A港口出发,沿海岸线匀速驶向C港口,1小时后乙船从B港口出发,沿海岸线匀速驶向A港口,两船同时到达目的地,甲船的速度是乙船的1.25倍,甲、乙两船与B港口的距离y(km)与甲船行驶时间x(h)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给出下列说法:①A,B港口相距400km;②B,C港口相距300km;③甲船的速度为100km/h;④乙船出发4h时,两船相距220km,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 1 B. 2 C. 3 D. 4
3. 快车和慢车都从甲地驶向乙地,两车同时出发行在同一条公路上,途中快车休息1小时后加速行驶比慢车提前0.5小时到达目的地,慢车没有休息整个行驶过程中保持匀速不变.设慢车行驶的时间为x小时,快车行驶的路程为y1千米,慢车行驶的路程为y2千米,图中折线OAEC表示y1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线段OD表示y2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请解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地相距   千米,快车休息前的速度是   千米/时、慢车的速度是   千米/时;
(2)求图中线段EC所表示的y1与x之间的函数表达式;
(3)线段OD与线段EC相交于点F,直接写出点F的坐标,并解释点F的实际意义.
4. 某企业准备购买一批爱心物资捐赠给学校.经了解,若购买洗手液300瓶和口罩200包,则共需6000元;若购买洗手液500瓶和口罩300包,则共需9500元.
(1)问:每瓶洗手液和每包口罩的价格各是多少元?
(2)现计划购买洗手液和口罩,若购买这两种物资的总费用不超过11500元,洗手液瓶数和口罩的包数之和为1000,且洗手液的瓶数不大于口罩包数的3倍.设购买洗手液m瓶,购买这两种物资的总费用为W元,请写出W(元)与m(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W的最小值.
5.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随着春节即将到来,家家户户贴春联,挂灯笼,欢天喜地迎新年.重庆某百货超市计划购进春联和灯笼这两种商品.已知第一次购进5个灯笼和4副春联花费185元,第二次购进3个灯笼和8幅春联花费195.
(1)求每个灯笼和每副春联的进价各是多少元?
(2)由于灯笼和春联畅销,超市决定第三次用不超过5900元的资金购进灯笼和春联这两种商品共300件,其中春联的数量不多于灯笼的数量的3倍,且灯笼和春联的进价保持不变.若每个灯笼的售价为30元,每副春联的售价为25元,在销售中灯笼有的损坏,春联有的损坏.若第三次购进的灯笼和春联全部售出(损坏的灯笼和春联不能售出),请问当第三次购进灯笼多少个时,可使本次销售获得最大利润,最大利润是多少元?
题型八:一次函数和几何
1. 如图,直线l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点,以线段直角边在第一象限内作等腰直角三角形,,点为y轴上一个动点.
(1)请直接写出直线l的表达式;
(2)求出的面积;
(3)当与面积相等时,求实数a的值.
2. 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点B的坐标为,点C在y轴上,作直线.点B关于直线的对称点刚好在x轴上,连接.
(1)写出点的坐标,并求出直线对应的函数表达式;
(2)点D在线段上,连接,当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时,求点D坐标;
(3)如图2,在(2)的条件下,点P从点B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原点O运动,到达点O时停止运动,连接,过D作的垂线,交x轴于点Q,问点P运动几秒时是等腰三角形.
3.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AB为y=﹣x+b交y轴于点A(0,3),交x轴于点B,直线x=1交AB于点D,交x轴于点E,P是直线x=1上一动点,且在点D的上方,设P(1,n).
(1)求点B的坐标及点O到直线AB的距离;
(2)求△ABP的面积(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
(3)当S△ABP=时,在第一象限找点C,使△P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直接写出点C的坐标.
4.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B,的图象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D,E,且两个函数图象相交于点.
(1)填空:m=______,b=______;
(2)求的面积;
(3)在线段上是否存在一点M,使得的面积与四边形的面积比为?若存在,请求出点M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4)点P在线段上,连接,若是直角三角形,请直接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坐标.
5. 如图1,在矩形OACB中,点A,B分别在x轴、y轴正半轴上,点C在第一象限,OA=8,OB=6.
(1)请直接写出点C的坐标;
(2)如图②,点F在BC上,连接AF,把△ACF沿着AF折叠,点C刚好与线段AB上一点C′重合,求线段CF的长度;
(3)如图3,动点P(x,y)在第一象限,且点P在直线y=2x﹣4上,点D在线段AC上,是否存在直角顶点为P的等腰直角三角形BDP,若存在,请求出直线PD的的解析式;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6. 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AB与x轴交于点A,与y轴交于点B,与直线OC:y=x交于点C.
(1)若直线AB解析式为y=﹣2x+12,求:
①求点C的坐标;
②求△OAC的面积.
(2)在(1)的条件下,若P是x轴上的一个动点,直接写出当△POC是等腰三角形时P的坐标.
(3)如图2,作∠AOC的平分线OF,若,垂足为E,OA=4,P是线段AC上的动点,过点P作OC,OA的垂线,垂足分别为M,N,试问PM+PN的值是否变化,若不变,求出PM+PN的值;若变化,请说明理由.
题型九:作图
1.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4,-1),B(-5,-4),C(-1,-3).
(1)画△A'B'C',使△A'B'C'与△ABC关于y轴对称;
(2)在y轴上作一点P,使得PA+PC最短;
(3)将△ABC向右平移m个单位,向上平移n个单位,若点A落在第二象限内,且点C在第四象限内,则m的范围是 ,n的范围是 .
2.正方形网格中,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小格的顶点叫格点,小强按下列要求作图:①在正方形网格的三条不同的实线上各取一个格点,使其中任意两点不在同一条实线上;②连接三个格点,使之与图(1)中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你能帮小强做出这道题吗?

3.如图①,②,③都是的正方形网络,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称为格点,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在图①,②中已画出线段,在图③中已画出点A.按下列要求画图.
(1)在图①中,以格点为顶点,为一边画一个等腰非直角三角形;
(2)在图②中,以格点为顶点,为一边画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3)在图③中,以点A为一个顶点,另外两个顶点也在格点上,画一个面积最大的等腰三角形.
4.图①、图②均是的正方形网格,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称为格点,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线段的端点均在格点上,只用无刻度的直尺,在给定的网格中按要求画图.
(1)的长为_______________.
(2)在图①中画一个以为直角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3)在图②中画一个以为斜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题型十:最值问题
1. 如图,已知点C(1,0),直线y=﹣x+8与两坐标轴分别交于A、B两点,D、E分别是AB、OA上的动点,则△CDE周长的最小值是_____.
2.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为,点与点分别是直线及轴上的动点,则周长的最小值为( )
A.6 B.8 C.10 D.
3.如图,为等边的高,M、N分别为线段上的动点,且,当取得最小值时, .
题型十一:新定义问题
1.当m,n是正实数,且满足时,就称点为“美好点”.已知点与点B的坐标满足,且点B是“美好点”,则的面积为 .
2. 已知a,b,c分别是Rt△ABC的三条边长,c为斜边长,∠C=90°,我们把关于x的形如y=的一次函数称为“勾股一次函数”.若点P(﹣1,)在“勾股一次函数”的图象上,且Rt△ABC的面积是,则c的值是_____.
3. 如果一个三角形能被一条线段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那么称这条线段为这个三角形的双腰分割线,称这个三角形为双腰三角形.
(1)如图1,三角形内角分别为,,,请你画出这个三角形的双腰分割线,并标出每个等腰三角形各角的度数.
(2)如图2,中,,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交于点,交于点.求证:是的一条双腰分割线.
(3)如图3,已知中,,是三角形的双腰分割线,且.①求∠C的度数.②若,,求的长.
4.点P、点和点Q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三个点,给出如下定义:若,且,则称为点P关于点Q的等垂点.
(1)已知点Q的坐标为,
①如下图所示,若点P为原点,直接写出P关于Q的等垂点的坐标________;
②如下图所示,P为y轴上一点,且点P关于点Q的等垂点恰好在一次函数的图象上,求点的坐标;
(2)如下图所示,若点Q的坐标为,P为直线上一点,P关于点Q的等垂点位于y轴右侧,连接,,请问是否有最小值?若有,请求出最小值;若无,请说明理由.江苏地区 2023—2024 学年八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期末复习备考资料
题型一:全等
1. 如图,点 D是 上的一个动点,∠ = ∠ = 90°, = , = = 2,过点
A作 ⊥ 交 的延长线于点 F.设 = , = ,则 y与 x的关系式为______.
【答案】 y x 1
【解析】
【分析】先根据SAS证明 △ △ ,得到 = = ,∠ = ∠ = 45°,然后根据等
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可得 = = 2 = 1,进一步即得答案.
2
【详解】解:∵ CAE 90 , = ,
∴ ACE E 45 ,
∵∠ = ∠ = 90°,
∴∠ = ∠ ,
∵ = , = ,
∴ △ △ (SAS),
∴ = = ,∠ = ∠ = 45°,
∵ ⊥ ,
∴∠ = ∠ = 45°,
∴ 2 + 2 = 2, = ,
∴ = = 2 = 1,
2
∵ + = = 1,
∴ + = 1,
即 y x 1;
故答案为: y x 1.
2. 如图,已知△ABC中,AB=AC=16cm,BC=10cm,点 D为 AB的中点.如果点 P在线段 BC
上以 2cm/s 的速度由点 B 向点 C 运动,同时,点 Q 在线段 CA 上由点 C 向点 A 运动,当以 B、
P、D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 C、Q、P为顶点的三角形全等时,点 Q的速度可能为_____.
【答案】2或 3.2厘米/秒.
【解析】
【分析】因为 AB=AC,所以有∠B=∠C,故三角形 BDP与三角形 CQP中,B点和 C点为对应点,
DP与 PQ对应,所以分成两种情况进行讨论:①BP=CQ,BD=CQ;②BP=CP,BD=CQ,设运动时
间为 t,然后建立方程解出即可
【详解】因为 AB=AC,
所以有∠B=∠C,
故三角形 BDP与三角形 CQP中,B点和 C点为对应点,DP与 PQ对应,
所以以 B、P、D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 C、Q、P为顶点的三角形全等有两种情况
BP=CQ,BD=CQ时,则 Q的运动速度与 P的运动速度相等,为 2cm/s
②BP=CP,BD=CQ时,设运动时间为 t,
∵BC=10,
∴2t=10-2t,
5
解出 t=
2
∵AB=16,D为 AB中点
∴BD=8
∴CQ=8
5 16
8÷ =
2 5
所以 Q的运动速度可能是 2cm/s或者3.2cm/s
3. 综合与实践
(1)如图 1,在正方形 ABCD中,点 M、N分别在 AD、CD上,若∠MBN=45°,则 MN,AM,CN
的数量关系为    .
(2)如图 2,在四边形 ABCD中,BC∥AD,AB=BC,∠A+∠C=180°,点 M、N分别在 AD、CD
1
上,若∠MBN=2∠ABC,试探索线段 MN、AM、CN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猜想,并给予证
明.
(3)如图 3,在四边形 ABCD中,AB=BC,∠ABC+∠ADC=180°,点 M、N分别在 DA、CD的
1
延长线上,若∠MBN=2∠ABC,试探究线段 MN、AM、CN的数量关系为    .
【答案】(1)MN=AM+CN;(2)MN=AM+CN,理由见解析;(3)MN=CN-AM,理由见解析
【解析】
【分析】(1)把△ABM绕点 B顺时针旋转使 AB边与 BC边重合,则 AM=CM',BM=BM',∠A=∠
BCM',∠ABM=∠M'BC,可得到点 M'、C、N 三点共线,再由∠MBN=45°,可得∠M'BN=∠MBN,
从而证得△NBM≌△NBM',即可求解;
(2)把△ABM绕点 B顺时针旋转使 AB边与 BC边重合,则 AM=CM',BM=BM',∠A=∠BCM',∠
1
ABM=∠M'BC,由∠A+∠C=180°,可得点 M'、C、N三点共线,再由∠MBN=2∠ABC,可得到
∠M'BN=∠MBN,从而证得△NBM≌△NBM',即可求解;
(3)在 NC上截取 C M'=AM,连接 B M',由∠ABC+∠ADC=180°,可得∠BAM=∠C,再由 AB
=BC,可证得△ABM≌△CB M',从而得到 AM=C M',BM=B M',∠ABM=∠CB M',进而得到∠
1
MA M'=∠ABC,再由∠MBN=2∠ABC,可得∠MBN=∠M'BN,从而得到△NBM≌△NBM',即可求
解.
【详解】解:(1)如图,把△ABM绕点 B顺时针旋转使 AB边与 BC边重合,则 AM=CM',
BM=BM',∠A=∠BCM',∠ABM=∠M'BC,
在正方形 ABCD中,∠A=∠BCD=∠ABC=90°,AB=BC ,
∴∠BCM'+∠BCD=180°,
∴点 M'、C、N三点共线,
∵∠MBN=45°,
∴∠ABM+∠CBN=45°,
∴∠M'BN=∠M'BC+∠CBN=∠ABM+∠CBN=45°,
即∠M'BN=∠MBN,
∵BN=BN,
∴△NBM≌△NBM',
∴MN= M'N,
∵M'N= M'C+CN,
∴MN= M'C+CN=AM+CN;
(2)MN=AM+CN;理由如下:
如图,把△ABM 绕点 B 顺时针旋转使 AB 边与 BC 边重合,则 AM=CM',BM=BM',∠A=∠BCM',
∠ABM=∠M'BC,
∵∠A+∠C=180°,
∴∠BCM'+∠BCD=180°,
∴点 M'、C、N三点共线,
1
∵∠MBN=2∠ABC,
1
∴∠ABM+∠CBN=2∠ABC=∠MBN,
∴∠CBN+∠M'BC =∠MBN,即∠M'BN=∠MBN,
∵BN=BN,
∴△NBM≌△NBM',
∴MN= M'N,
∵M'N= M'C+CN,
∴MN= M'C+CN=AM+CN;
(3)MN=CN-AM,理由如下:
如图,在 NC上截取 C M'=AM,连接 B M',
∵在四边形 ABCD中,∠ABC+∠ADC=180°,
∴∠C+∠BAD=180°,
∵∠BAM+∠BAD=180°,
∴∠BAM=∠C,
∵AB=BC,
∴△ABM≌△CB M',
∴AM=C M',BM=B M',∠ABM=∠CB M',
∴∠MA M'=∠ABC,
1
∵∠MBN=2∠ABC,
1
∴∠MBN=2∠MA M'=∠M'BN,
∵BN=BN,
∴△NBM≌△NBM',
∴MN= M'N,
∵M'N=CN-C M',
∴MN=CN-AM.
故答案是:MN=CN-AM.
4.已知Rt △ , = ,∠ = 90°,点 D为直线 上的一动点(点 D不与 B、C重
合),以 为边作Rt △ (其中 = ,∠ =90°,A、D、E按逆时针排列),连接
CE.
(1)如图 1,当点 D在边 上时.
①请写出 和 之间存在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② 2 = + 的关系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2)如图 2,当点 D在边 的延长线上且其他条件不变时,(1)中 、 、 之间存在的
数量关系是否成立?若不成立,请直接写出 、 、 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不证明;
(3)如图 3,当点 D在边 的延长线上且其他条件不变时,补全图形(要求:尺规作图,不
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并直接写出 、 、 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不证明.
【答案】(1)① = , ⊥ ,理由见解析;②成立,理由见解析
(2) = 2 + ,理由见解析
(3) = 2 + ,图见解析
【分析】(1)①根据 = ,∠ = 90°, = ,∠ =90°,证 △ ≌ △
(SAS),推出 = , ⊥ 即可;
②由 = ,可得 = + = + ,结合 = 2 可得 2 = + ;
(2)求出∠ = ∠ ,证明 △ ≌ △ (SAS),推出 = 即可;
(3)画出图形后,证明 △ ≌ △ (SAS),推出 = 即可.
【详解】(1)解:① = , ⊥ ,理由如下:
∵ = ,∠ = 90°,
∴∠ = ∠ = 45°,
∵ = ,∠ =90°,
∴∠ ― ∠ = ∠ ― ∠ ,即∠ = ∠ ,
在 △ 与 △ 中,
=
∠ = ∠ ,
=
∴ △ ≌ △ (SAS),
∴BD CE, ABC ACE 45 ,
∴∠ = ∠ + ∠ = 45° +45° = 90°,
∴ ⊥ ;
② 2 = + 成立,理由如下:
由①得 = ,
∴ = + = + ,
∵ = ,∠ = 90°,
∴ = 2 ,
∴ 2 = + ;
(2)解:不成立,存在数量关系为: = 2 + ;
理由:由(1)同理可得:∠ = ∠ ,
在 △ 与 △ 中,
=
∠ = ∠ ,
=
∴ △ ≌ △ (SAS),
∴ = ,
∵ = ,∠ = 90°,
∴ = 2 ,
∴BD BC CD 2AC CD ,
∴ = 2 + ;
(3)解: = 2 + ,
如图所示:
理由:由(1)同理可得
在 △ 与 △ 中,
=
∠ = ∠ ,
=
∴ △ ≌ △ (SAS),
∴ = ,
∵ = ,∠ = 90°,
∴ = 2 ,
∴ = + = 2 + ,
∴ = 2 + .
题型二:轴对称图形
1. 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E、F分别是边 AB、AC上的点,且 AE=CF,且 CE、BF交于
点 P,且 EG⊥BF,垂足为 G.
(1)求证:∠ACE=∠CBF;
(2)若 PG=1,求 EP的长度.
【答案】(1)见解析;(2)PE=2
【解析】
【分析】(1)证明△ACE≌△CBF(SAS),即可得到∠ACE=∠CBF;
(2)利用由(1)知∠ACE=∠CBF,求出∠BPE=60°,又 EG⊥BF,即∠PGE=90°,得到∠
GEP=30°,根据在直角三角形中,30°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可求出 EP 的长.
【详解】(1)证明:∵△ABC是等边三角形,
∴AC=BC,∠A=∠BCF=60°,AB=AC,
在△ACE与△BCF中,
AC=BC,∠A=∠BCF,AE=CF,
∴△ACE≌△CBF(SAS),
∴∠ACE=∠CBF;
(2)解:∵由(1)知,∠ACE=∠CBF,
又∠ACE+∠PCB=∠ACB=60°,
∴∠PBC+∠PCB=60°,
∴∠BPE=60°,
∵EG⊥BF,即∠PGE=90°,
∴∠GEP=30°,
∴在 Rt△PGE中,PE=2PG,
∵PG=1,
∴PE=2.
2. 如图在△ABC 中,AB、AC 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点 O,分别交 BC 边于点 M、N,连接
AM,AN.
(1)若△AMN 的周长为 6,求 BC 的长;
(2)若∠MON=30°,求∠MAN 的度数;
(3)若∠MON=45°,BM=3,BC=12,求 MN 的长度.
【答案】(1)6;(2)120°(3)5.
【解析】
【分析】(1)根据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 BM=AM,CN=AN,再根据三角形的周长即可求出 BC;
(2)设射线 OM交 AB于 E,射线 ON交 AC于 F,根据四边形的内角和,即可求出∠EAF,再
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即可求出∠B+∠C,然后根据等边对等角即可求出∠MAB+∠NAC,从
而求出∠MAN;
(3)设射线 OM交 AB于 E,射线 ON交 AC于 F,根据四边形的内角和,即可求出∠EAF,再
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即可求出∠B+∠C,然后根据等边对等角即可求出∠MAB+∠NAC,从
而求出∠MAN,设 MN=x,根据勾股定理列出方程求出 x即可.
【详解】(1)∵AB、AC 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点 O,分别交 BC 边于点 M、N,
∴BM=AM,CN=AN
∵△AMN 的周长为 6,
∴AM+AN+MN=6
∴BC=BM+MN+CN= AM+MN+AN =6;
(2)设射线 OM交 AB于 E,射线 ON交 AC于 F,
在四边形 AEOF中,∠EAF=360°-∠AEO-∠AFO-∠MON=150°
∴∠B+∠C=180°-∠BAC=30°
∵BM=AM,CN=AN
∴∠MAB=∠B,∠NAC=∠C
∴∠MAB+∠NAC=30°
∴∠MAN=∠EAF-(∠MAB+∠NAC)=120°;
(3)设射线 OM交 AB于 E,射线 ON交 AC于 F,
在四边形 AEOF中,∠EAF=360°-∠AEO-∠AFO-∠MON=135°
∴∠B+∠C=180°-∠BAC=45°
∵BM=AM=3,CN=AN
∴∠MAB=∠B,∠NAC=∠C
∴∠MAB+∠NAC=45°
∴∠MAN=∠EAF-(∠MAB+∠NAC)=90°
设 MN=x,则 AN =CN=BC-BM-MN=9-x
在 Rt△AMN中,MN2=AM2+AN2
即 x2=32+(9-x)2
解得:x=5
即 MN=5
3. △ 的角平分线 与角平分线 交于点 F,连接 AF ,若∠ =25°, = ,则∠
为 度.
【答案】40
【分析】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知识,作 ⊥
于 M, ⊥ 于 N, ⊥ 于 P,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可证 AF 平分∠ .利用HL
证明Rt △ ≌Rt △ ,得出∠ = ∠ ,再证明∠ = ∠ .根据角平分线的
定义求出∠ = ∠ = 50°,进而求出∠ = 1∠ = 40°2 .
【详解】解:如图,作 ⊥ 于 M, ⊥ 于 N, ⊥ 于 P,
∵ △ 的角平分线 与角平分线 交于点 F,
∴ = , = ,
∴ = ,
∴ AF 平分∠ .
在Rt △ 与Rt △ 中,
=
= ,
∴Rt △ ≌Rt △ (HL),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是 △ 的角平分线,
∴∠ = 2∠ = 2∠ = 2 × 25° = 50°,
∠ = 2∠ = 2∠ = 50°,
∴∠ = 180° ― ∠ ― ∠ = 80°,
1
∴∠ = ∠ = 40°2 .
故答案为:40.
4. 如图,在△ABC中,AB=AC,∠BAC=90°,直角∠EPF的顶点 P是 BC的中点,两边 PE、
PF分别交 AB、AC于点 E、F,连接 EF交 AP于点 G,以下五个结论:①∠B=∠C=45°;②
AP=EF;③∠AFP和∠AEP互补;④△EP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⑤四边形 AEPF的面积是△ABC
3
面积的4,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出∠B=∠C,即可判断①;根据四边形内角和是 360°可判
1
断③,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求出 AP⊥BC,AP=2BC=PC,∠BAP=∠CAP=45°=∠C,求出∠FPC=
∠EPA,根据 ASA推出△APE≌△CPF,推出 AE=CF,PE=PF,S△APE=S△CPF,再逐个判断②④⑤
即可.
【详解】解:∵AB=AC,∠BAC=90°,直角∠EPF的顶点 P是 BC的中点,
1 1
∴∠B=∠C=2×(180°-90°)=45°,AP⊥BC,AP=2BC=PC,∠BAP=∠CAP=45°=∠C,
∵∠APF+∠FPC=90°,∠APF+∠APE=90°,
∴∠FPC=∠EPA,
在△APE和△CPF中,
∠ = ∠
= ,
∠ = ∠
∴△APE≌△CPF(ASA),
∴AE=CF,EP=PF,
∴△EP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故①④正确;
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EF= 2PE,
所以,EF随着点 E、F的变化而变化,
只有当点 E为 AB的中点时,EF= 2PE=AP,在其它位置时 EF≠AP,故②错误;
在四边形 AEPF中,∠BAC=90°,∠EPF=90°,
∴∠AFP+∠AEP=360°-(∠BAC+∠EPF)=180°,
即∠AFP和∠AEP互补,故③正确;
∵△APE≌△CPF,
∴S△APE=S△CPF,
∵BP=CP,
1
∴S△APC=2S△ABC,
∴四边形 AEPF的面积=S△APE+S△APF
=S△CPF+S△APF
=S△APC
1
=2S△ABC,故⑤错误,
故选 D.
题型三:勾股定理
1. 满足下列条件的 △ ,不是直角三角形的是( )
A. 2 = 2 ― 2 B. : : = 5:12:13
C. ∠ = ∠ ― ∠ D. ∠ :∠ :∠ = 3:4:5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进行计算即可解答.
【详解】解:A、 2 = 2 ― 2即 2 + 2 = 2,则 △ 是直角三角形,故该选项不符合题
意;
B、 : : = 5:12:13,设 = 5 , = 12 , = 13 ,
∴ 2 + 2 = 25 2 +144 2 = 169 2, 2 = 169 2,
∴ 2 + 2 = 2,则 △ 是直角三角形,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 = ∠ ― ∠ ,∠ + ∠ + ∠ = 180°,
∴2∠ = 180°,
∴∠ = 90°,则 △ 是直角三角形,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 :∠ :∠ = 3:4:5,∠ + ∠ + ∠ = 180°,
5
最大角为∠ = 180° × = 75°,则 △ 3 + 4 + 5 不是直角三角形,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2. 直角三角形纸片ABC中,∠C=90°,AC=8,AB=10,AD是∠BAC的角平分线,则BD=__________.
10
【答案】 3
【解析】
【分析】先根据勾股定理先求出 BC,作 DE⊥AB, 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到 CD=DE,设
BD=x,得到 DE=6-x,求出 BE=2,在 Rt△BDE中利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即可求解.
【详解】∵直角三角形纸片 ABC中,∠C=90°,AC=8,AB=10,
∴BC= AB2 AC 2 6
作 DE⊥AB,
∵AD是∠BAC的角平分线,
∴CD=DE,AE=AC=8
∴BE=2
设 BD=x,得到 DE=6-x,
在 Rt△BDE中 BD2=DE2+BE2
即 x2=(6-x)2+22
10
解得 x= 3 .
10
故答案为: 3 .
3. 如图 1、2(图 2为图 1的平面示意图),推开双门,双门间隙 CD的距离为 2寸,点 C和
点 D距离门槛 AB都为 1尺(1尺=10寸),则 AB的长是 _____.
【答案】101寸
【解析】
【分析】取 AB的中点 O,过 D作 DE⊥AB于 E,根据勾股定理解答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解:取 AB的中点 O,过 D作 DE⊥AB于 E,如图 2所示:
由题意得:OA=OB=AD=BC,
设 OA=OB=AD=BC=r寸,
1
则 AB=2r(寸),DE=10寸,OE=2CD=1寸,
∴AE=OA﹣OE=(r﹣1)寸,
在 Rt△ADE中,由勾股定理得:AE2+DE2=AD2,
即(r﹣1)2+102=r2,
解得:r=50.5,
∴AB=2r=101(寸),
故答案为:101寸.
题型四:实数
1. 在2 , ― 2,0,0.45445444 中,无理数有( )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无理数的定义,即可求解.
【详解】解:无理数有2 ,0.45445444 ,共 2个,
故选:C
2.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2+1,2020)所在象限是(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点的横纵坐标的正负判断即可.
【详解】解:因为 a2+1≥1,
所以点(a2+1,2020)所在象限是第一象限.
故选:A.
3. 用四舍五入法得到的近似数为 3.59万,精确到 ______位 .
【答案】百
【解析】
【分析】3.59万=35900,9在百位上,即得答案.
【详解】用四舍五入法得到的近似数为 3.59万,即 35900,精确到百位;
故答案为:百.
5 1 5 1
4. 估计 与 0.5的大小关系是: ______0.5.(填“>”、“=”、“<”)
2 2
【答案】>
【解析】
【分析】首先把两个数采用作差法相减,根据差的正负情况即可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
∵ 5 1 0.5 5 1 1 5 2【详解】解: ,
2 2 2 2
5 ― 2 > 0,
5 ― 2 > 0,
2
5 ― 1 > 0.5.
2
故答案为: > .
5.(1)计算:( ― 3)2 ― 81 + 3 27;
(2)求3( ― 1)2 ― 75 = 0中 x的值.
【答案】(1)3;(2) = 6或 = ― 4
【解析】
【分析】(1)先求算术平方根和立方根,再计算即可;
(2)利用开平方求解即可.
【详解】解:(1)( ― 3)2 ― 81 + 3 27,
=9 ― 9 + 3,
=3;
(2)3( ― 1)2 ― 75 = 0,
( ― 1)2 = 25,
― 1 = ± 5,
= 6或 = ― 4.
6. 已知 x 2 2 x y 4 ,则 yx=_____.
【答案】16
【解析】
【分析】根据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列出不等式,分别求出 x、y,根据有理数的乘方法则
求出 yx即可.
【详解】解:由题意得,x-2≥0,2-x≥0,
解得,x=2,
则 y=-4,
∴yx=(-4)2=16,
故答案为:16.
7. 如图,在数轴上点 表示的数为1,在点 的右侧作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 BACD ,使对角
线的另一端落在数轴负半轴的点 处,则点 表示的数是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 2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实数与数轴,正方形的性质,先根据勾股定理计算 的长,可得 BC BM ,
再确定 M点表示的数.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特点.
【详解】解:∵在数轴上点 表示的数为1,在点 的右侧作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 BACD ,
∴ = 12 + 12 = 2, = 1,
根据题意可得: = = 2,
∴ = ― = 2 ― 1,
∵ 点在原点 的左侧,
∴点 表示的数是 ― 2 ― 1 = 1 ― 2,
故答案为:1 ― 2.
题型五:平面直角坐标系
1. 一次函数 y kx b 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以 , 为坐标的点( , )在第几象限内( )
A. 一 B. 二 C. 三 D. 四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一次函数图象的位置确定出 k与 b的正负,即可作出判断.
【详解】解:根据数轴上直线的位置得: < 0, < 0,
则以 k、b为坐标的点( , )在第三象限内.
故选:C.
2. 若点 (3 ― 1,2 +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 ′在第四象限,则 的取值范围是
____________.
【答案】 2
1
m
3
【解析】
3 ― 1 < 0
【分析】根据题意易得 2 + > 0 ,然后求解不等式组即可.
【详解】解:∵点 (3 ― 1,2 +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 ′在第四象限,则点 P在第二象限,
3 ― 1 < 0 1
∴ 2 + > 0 ,解得: 2 m ;3
1
故答案为 2 m .
3
3. 如图,将等边 △ 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 A的坐标为(0,4),点 B在第一象限,将
等边 △ 绕点 O顺时针旋转75°得到 △ ′ ′,则点 ′的坐标是 _____.
【答案】 ―2 2, ― 2 2
【解析】
【分析】过点 ′作 ′ ⊥ 轴于点 E,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到∠ = 60°,
= = 4,进而得到 BOE 30 ,再利用旋转的性质,得到∠ ′ = 75°, ′ = 4,
从而得到∠ ′ = 45°,证明 △ ′ 是等腰指直角三角形,最后利用勾股定理求出 = ′
= 2 2,即可得到点 ′的坐标.
【详解】解:过点 ′作 ′ ⊥ 轴于点 E,
∵ 点 A的坐标为(0,4),
∴ = 4,
∵△ 是等边三角形,
∴ ∠ = 60°, = = 4,
∴ ∠ = 30°,
∵△ 绕点 O顺时针旋转75°得到 △ ′ ′,
∴ ∠ ′ = 75°, ′ = = 4,
∴ ∠ ′ = ∠ ′ ― ∠ = 75 ― 30° = 45°,
∴△ ′ 是等腰指直角三角形,
∴ = ′ ,
由勾股定理得, ′ 2 = 2 + ′ 2 = 2 = 2 ′ = 4,
∴ = ′ = 2 2,
∵ 点 ′在第四象限,
∴ 点 ′的坐标是 ―2 2, ― 2 2 ,
故答案为: ―2 2, ― 2 2 .
4.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 A(7,0),B(7,24),点 D在线段 AB上,OD平分∠
AOB,则 AD=_____.
21
【答案】
4
【解析】
【分析】作 DH⊥OB 于 H,Rt△ODH≌Rt△ODA,推出 OH=OA=7,设 DH=AD=x,在 Rt△OAB 中,
求出 OB=25,推出 BH=OB-OH=25-7=18,在 Rt△BHD中,根据 BH2+DH2=BD2,推出 182+x2=
(24-x)2,解方程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解:如图,作 DH⊥OB于 H,
∵OD平分∠AOB,DH⊥OB,DA⊥OA,
∴DH=DA,
在 Rt△ODH和 Rt△ODA中,
=
= ,
Rt△ODH≌Rt△ODA,
∴OH=OA=7,设 DH=AD=x,
在 Rt△OAB中,OB= 72 + 242=25,
∴BH=OB-OH=25-7=18,
在 Rt△BHD中,∵BH2+DH2=BD2,
∴182+x2=(24-x)2,
21
∴x= ,
4
21
即 AD= ,
4
21
故答案为: .
4
5.点 P(x,y)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一个点,且它的横、纵坐标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的解(a为任意实数),则当 a变化时,点 P一定不会经过(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答案:C
题型六:一次函数
1. 如图,函数 = ―3 和 y kx b 的图象相交于点 ( ,4),则关于 x 的不等式
kx b 3x 0的解集为______.
< ― 4【答案】 3
【解析】
【分析】先把点 A的坐标代入 = ― 3 中求解 m的值,然后根据一次函数与不等式的关系
可进行求解.
【详解】解:由题意得:
把点 A代入 = ―3 可得 ― 3 = 4,
4
解得:m ,
3
4
∴点 A的坐标为 A ,4 ,
3
由图象可得当关于 x 的不等式 kx b 3x 0时,则需满足在点 A 的右侧,即 y kx b 的
图象在 = ― 3 的图象下方,
∴不等式 kx b 3x 0 4的解集为 < ― 3;
4
故答案为: < ― 3.
2.如图,已知直线 y=mx 过点 A(﹣2,﹣4),过点 A 的直线 y=nx+b 交 x 轴于点 B(﹣4,
0),则关于 x的不等式组 nx+b≤mx<0的解集为(  )
A.x≤﹣2 B.﹣4<x≤﹣2 C.x≥﹣2 D.﹣2≤x<0
答案:D
3. 如图,等边△OAB的边长为 2,以它的顶点 O为原点,OB所在的直线为 x轴,建立平面直
角坐标系.若直线 y=x+b与△OAB的边界总有两个公共点,则实数 b的范围是____.
【答案】 ― 2 < < 3 ― 1
【解析】
【分析】由题意,可知点 A坐标为(1, 3 ),点 B坐标为(2,0),由直线 = + 与△OAB
的边界总有两个公共点,有截距 b在线段 CD之间,然后分别求出点 C坐标和点 D坐标,即
可得到答案.
【详解】解:如图,过点 A作 AE⊥x轴,
.∵△ABC是等边三角形,且边长为 2,
∴OB=OA=2,OE=1,
∴ = 22 ― 12 = 3,
∴点 A为(1, 3 ),点 B为(2,0);
当直线 = + 经过点 A(1, 3 )时,与△ABC边界只有一个交点,
则1 + = 3,解得:b 3 1,
∴点 D的坐标为(0, 3 ― 1);
当直线 = + 经过点 B(2,0)时,与△ABC边界只有一个交点,
则2 + = 0,解得:b 2,
∴点 C的坐标为(0, ― 2);
∴直线 = + 与△OAB的边界总有两个公共点时,截距 b在线段 CD之间,
∴实数 b的范围是: ― 2 < < 3 ― 1;
故答案为: ― 2 < < 3 ― 1.
4. 如图,点 A,B,C在一次函数 = ― 2 + 的图象上,它们的横坐标依次为 1,1,2,
分别过这些点作 x轴与 y轴的垂线,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和是( )
2
A. 1 B. 3 C. 3(b 1) D. 3( ― 2)
【答案】B
【解析】
【分析】设直线 = ―2 + 与 y轴交于点 D, ⊥ 轴于点 E,利用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
标特征可得出点 A,D 的坐标,进而可得出 , 的长,利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求
出 DAE 的面积,同理可得出另外两个小三角形的面积均为 1,再将三个小三角形的面积
相加即可求出结论.
【详解】解:设直线 = ―2 + 与 y轴交于点 D, ⊥ 轴于点 E,如图所示.
当 =0时, = ― 2 × 0+ = ,
∴点 D的坐标为(0, );
当 = ―1时, = ― 2 × ( ― 1) + =2+ ,
∴点 A的坐标为( ― 1,2 + ),
∴点 E的坐标为(0,2 + ), = 1,
∴ DE 2 b b 2 ,
∴ 1 = =
1 × 1 × 2=1
2 2 .
同理,可求出另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均为 1(阴影部分组成的小三角形),
∴阴影部分面积之和 1 1 1 3.
故选:B.
1
5. 如图,直线 = ― + 22 与 x轴、y轴交于 A、B两点,在 y轴上有一点 C(0,4),动点
M从 A点发以每秒 1个单位的速度沿 x轴向左移动.当动到△COM 与△AOB全等时,移的时
间 t是( )
A. 2 B. 4 C. 2或 4 D. 2或 6
【答案】D
【解析】
【分析】先求解 , 的坐标,再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解 = 2, 再结合轴对称的性质可
得答案.
1
【详解】解: ∵ 直线 = ― + 22 与 x轴、y轴交于 A、B两点,
令 = 0, 则 = 2,
令 = 0 ― 1,则 + 2 = 0,2
∴ = 4,
∴ (4,0), (0,2), 而 (0,4),
∴ = = 4,
当 (0,2)时, = = 2, 而∠ = ∠ = 90°,
∴△ ≌ △ ,
∴ = 4 ― 2 = 2, = 2,
如图,当 , 1关于 轴对称时,
此时 △ 1 ≌ △ ,
此时 1 = = 2, 1 = 2 + 4 = 6,
∴ = 6,
故选:D
题型七:用一次函数解决问题
1. 甲、乙两人在笔直的人行道上同起点、同终点、同方向匀速步行 1800米,先到终点的人
原地休息.已知甲先出发 3分钟,在整个步行过程中,甲、乙两人间的距离 (米)与甲出发
后步行的时间 (分)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结论:①甲步行的速度为 60米 / 分;②乙走完
全程用了 22.5分钟;③乙用 9分钟追上甲;④乙到达终点时,甲离终点还有 270米.其中
正确的结论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函数图像中的数据可以判断各个小题中的结论是否正确,从而可以解答
本题.
【详解】解:由图可得,
甲步行的速度为:180 ÷ 3 = 60米 / 分,故①正确,
乙走完全程用的时间为:1800 (12 60 9) 22.5 (分钟),故②正确,
乙追上甲用的时间为:12 ― 3 = 9(分钟),故③正确,
乙到达终点时,甲离终点距离是:1800 (3 22.5) 60 270米,故④正确,
故选: .
2. 笔直的海岸线上依次有 A,B,C三个港口,甲船从 A港口出发,沿海岸线匀速驶向 C港
口,1小时后乙船从 B港口出发,沿海岸线匀速驶向 A港口,两船同时到达目的地,甲船的
速度是乙船的 1.25倍,甲、乙两船与 B港口的距离 y(km)与甲船行驶时间 x(h)之间的
函数关系如图所示给出下列说法:①A,B港口相距400km;②B,C港口相距300km;③甲船的速
度为 100km/h;④乙船出发 4h时,两船相距 220km,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 1 B. 2 C. 3 D. 4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图象可知 A、B港口相距 400km,从而可以判断①;根据甲船从 A港口出发,
沿海岸线匀速驶向 C港,1小时后乙船从 B港口出发,沿海岸线匀速驶向 A港,两船同时到
达目的地.甲船的速度是乙船的 1.25倍,可以计算出 B、C港口间的距离,从而可以判断②;
根据图象可知甲船 4个小时行驶了 400km,可以求得甲船的速度,从而可以判断③;根据题
意和图象可以计算出乙出发 4h时两船相距的距离,从而可以判断④.
【详解】解:由题意和图象可知, A、B港口相距 400km,故①正确;
∵甲船的速度是乙船的 1.25倍,
∴乙船的速度为:100÷1.25=80(km/h),
∵乙船的速度为 80km/h,
∴400÷80=(400+ )÷100-1,
解得: =200km, 故②错误;
∵甲船 4个小时行驶了 400km,
∴甲船的速度为:400÷4=100(km/h), 故③正确;
乙出发 4h时两船相距的距离是:4×80+(4+1-4)×100=420(km), 故④错误.
故选 B
3. 快车和慢车都从甲地驶向乙地,两车同时出发行在同一条公路上,途中快车休息 1小时
后加速行驶比慢车提前 0.5小时到达目的地,慢车没有休息整个行驶过程中保持匀速不
变.设慢车行驶的时间为 x小时,快车行驶的路程为 y1千米,慢车行驶的路程为 y2千米,
图中折线 OAEC表示 y1与 x之间的函数关系,线段 OD表示 y2与 x之间的函数关系,请解答
下列问题:
(1)甲、乙两地相距   千米,快车休息前的速度是   千米/时、慢车的速度是   
千米/时;
(2)求图中线段 EC所表示的 y1与 x之间的函数表达式;
(3)线段 OD与线段 EC相交于点 F,直接写出点 F的坐标,并解释点 F的实际意义.
【答案】(1)300,75,60;(2)y1=100x﹣150(3≤x≤4.5);(3)点 F 的坐标为(3.75,
225),点 F代表的实际意义是在 3.75小时时,快车与慢车行驶的路程相等
【解析】
【分析】(1)根据图象可直接得出甲、乙两地的距离;根据图象可得 A、B 两点坐标,然后
利用速度=路程÷时间求解即可;
(2)根据快车休息 1小时可得点 E坐标,根据快车比慢车提前 0.5小时到达目的地可得点 C
坐标,然后利用待定系数法求解即可;
(3)易得 y2与 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然后只要求直线 EC 与直线 OD 的交点即得点 F 坐标,
为此只要解由直线 EC与直线 OD的的解析式组成的方程组即可,进而可得点 F的实际意
义.
【详解】解:(1)甲、乙两地相距 300千米,快车休息前的的速度为:150÷2=75千米/小
时,慢车的速度为:150÷2.5=60千米/小时.
故答案为:300,75,60;
(2)由题意可得,
点 E的横坐标为:2+1=3,则点 E的坐标为(3,150),
快车从点 E到点 C用的时间为:300÷60﹣0.5=4.5(小时),则点 C的坐标为(4.5,300),
设线段 EC所表示的 y1与 x之间的函数表达式是 y1=kx+b,把 E、C两点代入,得:
4.5 + = 300 = 100
3 + = 150 ,解得: = ―150,
即线段 EC所表示的 y1与 x之间的函数表达式是 y1=100x﹣150(3≤x≤4.5);
(3)y2与 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2 = 60 ,设点 F的横坐标为 a,则 60a=100a﹣150,
解得:a=3.75,则 60a=225,
即点 F的坐标为(3.75,225),点 F代表的实际意义是在 3.75小时时,快车与慢车行驶的
路程相等.
4. 某企业准备购买一批爱心物资捐赠给学校.经了解,若购买洗手液 300瓶和口罩 200包,
则共需 6000元;若购买洗手液 500瓶和口罩 300包,则共需 9500元.
(1)问:每瓶洗手液和每包口罩的价格各是多少元?
(2)现计划购买洗手液和口罩,若购买这两种物资的总费用不超过 11500元,洗手液瓶数
和口罩的包数之和为 1000,且洗手液的瓶数不大于口罩包数的 3倍.设购买洗手液 m瓶,
购买这两种物资的总费用为 W元,请写出 W(元)与 m(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 W
的最小值.
【答案】(1)每瓶洗手液和每包口罩的价格分别为 10元、15元;(2)W=﹣5m+15000,W的
最小值是 11250.
【解析】
【分析】(1)根据题意,可以列出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从而可以求得每瓶洗手液和每包
口罩的价格各是多少元;
(2)根据题意可以写出 W(元)与 m(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 W的最小值.
【详解】解:(1)设每瓶洗手液和每包口罩的价格分别为 a元、b元,
300 + 200 = 6000
500 + 300 = 9500,
= 10
解得 = 15,
答:每瓶洗手液和每包口罩的价格分别为 10元、15元;
(2)由题意可得,
W=10m+15(1000﹣m)=﹣5m+15000,
∴W随 m的增大而减小,
∵购买这两种物资的总费用不超过 11500元,洗手液瓶数和口罩的包数之和为 1000,且洗
手液的瓶数不大于口罩包数的 3倍,
―5 + 15000 ≤ 11500
∴ ≤ 3(1000 ― ) ,
解得 700≤m≤750,
∴当 m=750时,W取得最小值,此时 W=11250,
答:W(元)与 m(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 W=﹣5m+15000,W的最小值是 11250.
5.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随着春节即将到来,家家户户贴春联,挂灯笼,欢
天喜地迎新年.重庆某百货超市计划购进春联和灯笼这两种商品.已知第一次购进 5个灯笼
和 4副春联花费 185元,第二次购进 3个灯笼和 8幅春联花费 195.
(1)求每个灯笼和每副春联的进价各是多少元?
(2)由于灯笼和春联畅销,超市决定第三次用不超过 5900元的资金购进灯笼和春联这两种商
品共 300件,其中春联的数量不多于灯笼的数量的 3倍,且灯笼和春联的进价保持不变.若
每个灯笼的售价为 30元,每副春联的售价为 25元,在销售中灯笼有3%的损坏,春联有6%
的损坏.若第三次购进的灯笼和春联全部售出(损坏的灯笼和春联不能售出),请问当第三
次购进灯笼多少个时,可使本次销售获得最大利润,最大利润是多少元?
【答案】(1)每个灯笼的进价是25元,每副春联的进价是15元;
(2)第三次购进灯笼 75个时,可使本次销售获得最大利润,最大利润是 2220元
【分析】本题考查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一元一次列不等式组的应用,一次函数的应用,
根据题意正确列方程求解是解题关键.
(1)设每个灯笼的进价是 元,每副春联的进价是 元,根据题意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即
可;
(2)设第三次购进灯笼 个,则第三次购进春联(300 ― )幅,根据题意列不等式组,求出
的取值范围,再设第三次销售获得的利润为 ,根据题意得出 = ― 4.4 + 2550,然后利
用一次函数的性质求解即可.
【详解】(1)解:设每个灯笼的进价是 元,每副春联的进价是 元,
5 + 4 = 185①
由题意得: 3 + 8 = 195②,
① × 2 ― ②得:7 = 175,
解得: = 25,
将 = 25代入①得:5 × 25 + 4 = 185,
解得: = 15,
答:每个灯笼的进价是25元,每副春联的进价是15元;
(2)解:设第三次购进灯笼 个,则第三次购进春联(300 ― )幅,
25 + 15(300 ― ) ≤ 5900①
由题意得: 300 ― ≤ 3 ② ,
解得:75 ≤ ≤ 140,
设第三次销售获得的利润为 ,
则 = (1 ― 3%) × 30 ― 25 + (300 ― ) (1 ― 6%) × 25 ― 15(300 ― ) = ―
4.4 + 2550,
∵ 4.4 < 0,
∴ 当 = 75时, 有最大值,最大值为 ― 4.4 × 75 + 2550 = 2220,
答:第三次购进灯笼75个时,可使本次销售获得最大利润,最大利润是2220元
题型八:一次函数和几何
1. 如图,直线 l与 x轴、y轴分别交于点 (3,0)、点 (0,2),以线段 为直角边在第一
象限内作等腰直角三角形 ,∠ = 90°,点 (0, )为 y轴上一个动点.
(1)请直接写出直线 l的表达式;
(2)求出 △ 的面积;
(3)当 △ 与 △ 面积相等时,求实数 a的值.
【答案】(1)直线 l的表达式为: = ― 2 + 23 ;
(2) △ 13的面积为 2
19 7
(3) = 或 = ―3 3.
【解析】
【分析】(1)将点 A、B的坐标代入一次函数表达式: y kx b ,即可求解;
(2)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即可求解;
(3)分点 P在 y轴正半轴和负半轴两种情况,分别求解即可.
【小问 1详解】
解:设直线 所在的表达式为: y kx b ,
0 = 3 + = ― 2
则 = 2 ,解得: 3, = 2
2
故直线 l的表达式为: = ― + 23 ;
【小问 2详解】
解:在Rt △ 中,
由勾股定理得: 2 = 2 + 2 = 32 + 22 = 13,
∵ △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1
∴ = 2 = 13△ 2 2 ;
【小问 3详解】
解:①当 P在 y轴正半轴时, (0, ),如图 1所示:
S 1 13 ABP AO BP ,2 2
∵ = 3,
∴ BP
13

3
∵ (0,2),
∴ a
13
2 ,
3
∴ = 193 ;
②)①当 P在 y轴负半轴时,如图 2所示:
△ = △ + △ =
13
2 ,
∵ △ = 3,
13 7
∴ △ = ― 3 =2 2,
1 7
即有: AO PO ,
2 2
∴ = 73,
∵P在 y轴负半轴,
∴ = ― 73.
19
综上: = 或 = ― 73 3.
2. 如图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 A的坐标为(3,0),点 B的坐标为(0,4),点 C在 y轴上,
作直线 .点 B关于直线 的对称点 ′刚好在 x轴上,连接 ′.
(1)写出点 ′的坐标,并求出直线 对应的函数表达式;
(2)点 D在线段 上,连接 、 ′、 ′,当 △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时,求点 D坐标;
(3)如图 2,在(2)的条件下,点 P从点 B出发以每秒 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原点 O运动,
到达点 O时停止运动,连接 ,过 D作 的垂线,交 x轴于点 Q,问点 P运动几秒时 △
是等腰三角形.
1 3
【答案】(1)( ―2,0); y x (2)(1,1)
2 2
(3)点 P运动 1或5 ― 5 15或 秒时, △ 是等腰三角形4
【解析】
【分析】(1)由题意求出 ,根据 与 ′关于直线 对称,求出 ′坐标,设点 (0, ),求出
(0,3),设直线 的解析式为 = + ( ≠ 0),把 A,C代入可得 表达式;
(2)由已知可得 △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过点 作 ⊥ 轴, ⊥ 轴,证明
1 3
△ ≌ △ ′,得出 DF DE ,设点 ( , )代入 y x 中,即可求出点 D坐标;
2 2
(3)过点 D作 ⊥ 轴, ⊥ 轴,由(2)可得 PDF QDE ,证明
△ ≌ △ ,得到 PF QE ,分①当 = 时,②当 AQ AD 时,③当 = 时,
三种情况分别进行讨论.
【小问 1详解】
解:∵点 A的坐标为(3,0),点 B的坐标为(0,4),
∴ = 3, = 4,
∵∠ = 90°,
∴ = 5,
∵B与 ′关于直线 对称,
∴ 垂直平分 ′,
∴ = ′, ′ = = 5,
∴ ′( ―2,0),
设点 (0, ),
∴ = ,
∴ ′ = = 4 ― ,
∵在Rt △ ′中,∠ ′ = 90°,
∴ 2 + 22 = (4 ― )2,
∴ = 32,
∴ 0, 3 ,
2
设直线 的解析式为 = + ( ≠ 0),
把 (3,0), 0, 3 代入得:
2
3 + = 0 = ― 1
3 ,解得: 2 = = 32 2
1 3
∴直线 的解析式为 y x ;
2 2
【小问 2详解】
解:∵ 垂直平分 ′,
∴ = ′,
∵ △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 = 90°,
过点 D作 ⊥ 轴, ⊥ 轴,
∴∠ = ∠ = ∠ ′ = 90°,
∵∠ = 360° ― ∠ ― ∠ ― ∠ ,∠ = 90°,
∴∠ = 90°,
∴∠ = ∠ ′,
∴∠ = ∠ ′,
∴ △ ≌ △ ′(AAS),
∴ DF DE ,
设点 ( , ),
y 1代入 x 3 中,得:
2 2
= ― 1 + 3
2 2,解得: = 1,
∴ (1,1);
【小问 3详解】
解:过点 D作 ⊥ 轴, ⊥ 轴,
同(2)可得 PDF QDE ,
∵ = = 1,∠ = ∠ = 90°,
∴ △ ≌ △ (AAS),
∴ PF QE ,
当 = 时,
∵ ⊥ 轴,
∴ = = 2,
∴ = = 2,
∴ = ― = 1,
∴点 P运动时间为 1秒;
②当 AQ AD 时,
∵ (3,0)、 (1,1),
∴ = 5,
∴ = 5 ― 2,
∴ = = 5 ― 2,
∴ = ― = 5 ― 5,
∴点 P的运动时间为 5 ― 5 秒;
③当 = 时,
设 = ,
则 = = 2 ― ,
在Rt △ 中,∠ = 90°,
∴12 + 2 = (2 ― )2,
= 3∴ 4,
∴ = = 34,
= + = 15∴ ,
4
15
∴点 P的运动时间为 秒;
4
5 ― 5 15综上所述:点 P的运动时间为 1秒或 秒或 秒.4
3
3.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 AB为 y=﹣4x+b交 y轴于点 A(0,3),交 x轴于点
B,直线 x=1交 AB于点 D,交 x轴于点 E,P是直线 x=1上一动点,且在点 D的上方,设 P
(1,n).
(1)求点 B的坐标及点 O到直线 AB的距离;
(2)求△ABP的面积(用含 n的代数式表示);
7
(3)当 S△ABP=2时,在第一象限找点 C,使△P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直接写出点 C的坐
标.
12
【答案】(1)B(4,0), 5
2 ― 9(2) 2
9 7
(3)(5,7)或(8,3)或(2,2)
【解析】
【分析】(1)求出直线 AB的解析式,可求点 B坐标,由面积法可求解;
(2)求出点 D坐标,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求解;
7
(3)先计算当 S△ABP=2时,P的坐标,以 PB为边在第一象限作等腰直角三角形 BPC,分三种
情况讨论:分别以三个顶点为直角顶点画三角形,根据图形可得 C的坐标.
【小问 1详解】
3
解:∵直线 AB为 y= ― 4x+b交 y轴于点 A(0,3),
∴b=3,AO=3,
3
∴直线 AB解析式为:y= ― 4x+3,
3
令 y=0,则 0= ― 4x+3,x=4,
∴B(4,0),
∴OB=4,
∴AB= 2 + 2=5,
1 1
∴S△AOB=2×OA×OB=2×AB×点 O到直线 AB的距离,
3 4 12
∴点 O到直线 AB的距离= = 5 ;5
【小问 2详解】
∵点 D在直线 AB上,
9 9
∴当 x=1时,y=4,即点 D(1,4),
9
∴PD=n-4,
∵OB=4,
1 9
∴S 9△ABP= ― × 42 =2 ―4 2;
【小问 3详解】
7
当 S△ABP= 时,2 ―
9 = 7
2 2 2,解得 n=4,
∴点 P(1,4),
∵E(1,0),
∴PE=4,BE=3,
第 1种情况,如图,当∠CPB=90°,BP=PC时,过点 C作 CN⊥直线 x=1于点 N.
∵∠CPB=90°,
∴∠CPN+∠BPE=90°,又∠CPN+∠PCN=90°,
∴∠BPE=∠PCN,
又∵∠CNP=∠PEB=90°,BP=PC,
∴△CNP≌△PEB(AAS),
∴PN=EB=3,PE=CN=4,
∴NE=NP+PE=3+4=7,
∴C(5,7);
第 2种情况,如图,当∠PBC=90°,BP=BC时,过点 C作 CF⊥x轴于点 F.
同理可证:△CBF≌△BPE(AAS),
∴CF=BE=3,BF=PE=4,
∴OF=OB+BF=4+4=8,
∴C(8,3);
第 3种情况,如图 3,当∠PCB=90°,CP=CB时,
过点 C作 CH⊥BE,垂足为 H,过点 P作 PG⊥CH,垂足为 G,
同理可证:△PCG≌△CBH(AAS),
∴CG=BH,PG=CH,
∵PE=4,BE=3,设 CG=BH=x,PG=CH=y,
则 PE=GH=x+y=4,BE=PG-BH=y-x=3,
1 7
解得:x=2,y=2,
9 7
∴C(2,2),
9
∴以 PB 为边在第一象限作等腰直角三角形 BPC,点 C 的坐标是(5,7)或(3,8)或(2,
7
2).
4.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次函数 1= + 2的图象与 x轴,y轴分别交于点 A,B, 2
= ― 1 +
3 的图象与 x轴,y轴分别交于点 D,E,且两个函数图象相交于点 ( ,5).
(1)填空:m=______,b=______;
(2)求 △ 的面积;
(3)在线段 上是否存在一点 M,使得 △ 的面积与四边形 的面积比为4:21?
若存在,请求出点 M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4)点 P在线段 上,连接 ,若 △ 是直角三角形,请直接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 P
坐标.
【答案】(1)3,6 (2) △ 的面积为 50
(3)存在,点 M的坐标为(6,0)
(4)所有符合条件的点 P坐标为(3,0)或(8,0)
【解析】
1
【分析】(1)由 ( ,5)是一次函数 1 = + 2与 2 = ― + 3 的图象的交点,即可解出;
(2)由两个一次函数解析式分别求出它们与 x轴的交点坐标,得到 的长,从而算出 △
的面积;
(3)由已知条件可得 △ 的面积,进而得出 的长,即可得点 M的坐标;
(4)由 △ 是直角三角形、∠ 是锐角,分∠ = 90°和∠ = 90°两种情况讨论,
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解.
【小问 1详解】
解:∵ ( ,5)是一次函数 1 = + 2
1
与 2 = ― + 3 的图象的交点,
∴ + 2 = 5,解得 = 3,
1
∴ 3 b 5,解得 = 6,
3
故答案为:3,6;
【小问 2详解】
解:一次函数 1 = + 2中,当 1 = 0时, = ―2;当 = 0时, 1 = 2,
∴ ( ― 2,0), (0,2),
1
一次函数 2 = ― + 6中,当 2 = 0时, = 183 ,
∴ (18,0),
∴ AD 18 ( 2) 20 ,
∴ △ =
1 × 20 × 5 = 50
2 ,
∴ △ 的面积为 50;
【小问 3详解】
解:如图:
在线段 上存在一点 M,使得 △ 的面积与四边形 的面积比为4:21,
∵ △ 的面积与四边形 的面积比为4:21,
4 4
∴ △ = 4 + 21 △ = 25 × 50 = 8,
1 AM OB 8 1∴ ,即 AM 2 8,
2 2
∴ AM 8,
∵点 M在线段 上,
∴点 M的坐标为(6,0);
【小问 4详解】
解:点 P在线段 上,∠ 是锐角,若 △ 是直角三角形,则∠ = 90°或∠ = 90
°,
当∠ = 90°时, 2 + 2 = 2,
设 = ,
∴ 2 = 2,
∵ ( ― 2,0), (3,5),
∴ 2 = (3 + 2)2 + 52 = 50, 2 = 52 = 25,
∴ 2 + 2 = 2 +25 = 50,
解得 =± 5, = ― 5舍去,
∴ = 5,
∵ ( ― 2,0)
∴点 P坐标为(3,0);
当∠ = 90°时, AC 2 PC 2 AP2 ,
设点 ( ,0),
∵ A( 2,0),C(3,5),
∴ AC 2 (3 2)2 52 , AP2 ( p 2)2 , PC 2 ( p 3)2 52,
∴ ( p 2)2 (3 2)2 52 ( p 3)2 52 ,
解得 = 8,
∴点 P坐标为(8,0);
综上所述,所有符合条件的点 P坐标为(3,0)或(8,0).
5. 如图 1,在矩形 OACB中,点 A,B分别在 x轴、y轴正半轴上,点 C在第一象限,OA=8,
OB=6.
(1)请直接写出点 C的坐标;
(2)如图②,点 F在 BC上,连接 AF,把△ACF沿着 AF折叠,点 C刚好与线段 AB上一点
C′重合,求线段 CF的长度;
(3)如图 3,动点 P(x,y)在第一象限,且点 P 在直线 y=2x﹣4 上,点 D 在线段 AC 上,
是否存在直角顶点为 P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BDP,若存在,请求出直线 PD的的解析式;若不
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8,6)
(2)CF=3 (3)存在,y=-3x+26
【解析】
【分析】(1)根据矩形性质和坐标与图形性质可求解;
(2)由折叠性质得 = ′ , = ′,∠ = ∠ ′ = 90 ,利用勾股定理求解 、 即
可;
(3)分两种情况:点 P在 BC上方和点 P在 BC下方两种情况,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
质求得 PF=BE,EP=DF即可求解.
【小问 1详解】
解:∵四边形 OACB是矩形,OA=8,OB=6,
∴AC=OB=6,BC=OA=8,∠OAC=90°,
∴点 C坐标为(8,6);
【小问 2详解】
解:由折叠性质得: = ′ , = ′ = 6,∠ = ∠ ′ = ∠ ′ = 90 ,
∵OA=8,OB=6,∠AOB=90°,
∴AB= 2 + 2=10,则 ′=10-6=4,
在 Rt△ ′ 中,BF=8-CF,由勾股定理得42 + 2 = (8 ― )2,
解得:CF=3;
【小问 3详解】
解:存在,设 P(a,2a-4),
当点 P在 BC上方时,如图,过点 P作 EF ∥ BC交 y轴于 E,交 DC延长线于 F,
则∠BEP=∠PFD=90°,EF=BC=8,
∵∠BPE+∠EBP=90°,∠BPE+∠DPF=90°,
∴∠EBP=∠DPF,又 BP=PD,
∴△BEP≌△PFD(AAS),
∴BE=PF=2a-4-6=2a-10,DF=PE=a,
∴EF=PE+PF=3a-10=8,解得:a=6,
∴P(6,8),D(8,2),
设直线 PD的解析式为 y=kx+b,
6 + = 8 = ―3
则 8 + = 2,解得: = 26,
∴直线 PD的解析式为 y=-3x+26;
当点 P在 BC下方时,如图,过点 P作 EF ∥ BC交 y轴于 E,交 AC于 F,
则∠BEP=∠PFD=90°,EF=BC=8,
同理可得△BEP≌△PFD(AAS),
∴BE=6-(2a-4)=10-2a,DF=PE=a,
∴EF=PE+PF=10-a=8,解得:a=2,
∴P(2,0),这与点 P在第一象限不符,故舍去,
综上,直线 PD的解析式为 y=-3x+26.
6. 如图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 AB与 x轴交于点 A,与 y轴交于点 B,与直线 OC:y
=x交于点 C.
(1)若直线 AB解析式为 y=﹣2x+12,求:
①求点 C的坐标;
②求△OAC的面积.
(2)在(1)的条件下,若 P是 x轴上的一个动点,直接写出当△POC是等腰三角形时 P的
坐标.
(3)如图 2,作∠AOC 的平分线 OF,若 ⊥ ,垂足为 E,OA=4,P 是线段 AC 上的动点,
过点 P作 OC,OA的垂线,垂足分别为 M,N,试问 PM+PN的值是否变化,若不变,求出 PM+PN
的值;若变化,请说明理由.
【答案】(1)①(4,4);②12
(2)(4,0)或(8,0)或( 4 2 ,0)或(- 4 2 ,0)
(3)不变,2 2
【解析】
【分析】(1)①当 2x+12=x时,解方程即可;
②当 y=0时,则 2x+12=0,得出点 A的坐标,即可得出答案;
(2)首先利用勾股定理得出 OC的长,再分 OC=OP,CO=CP,PO=PC三种情形,进而得出
答案;
(3)首先利用 ASA证明△AOE≌△COE,得 OA=OC=4,再利用面积法可得 PN+PM=AH,再
利用勾股定理求出 AH的长即可.
【小问 1详解】
解:①由题意得 2x+12=x,
解得 x=4,
∴y=4,
∴点 C(4,4);
②当 y=0时, 2x+12=0,
∴x=6,
∴A(6,0),
∴OA=6,
1
∴△OAC的面积为 × 6 × 4 = 122 ;
【小问 2详解】
解:∵C(4,4),
∴ = 42 + 42 = 4 2,
当 OC=OP= 4 2 时,
点 P( 4 2 ,0)或( ― 4 2,0),
当 CO=CP时,点 P(8,0),
当 PO=PC时,点 P(4,0),
综上:点 P(4,0)或(8,0)或( 4 2 ,0)或(- 4 2 ,0);
【小问 3详解】
解:PM+PN的值不变,连接 OP,作 AH⊥OC于 H,
∵OF平分∠AOC,
∴∠AOE=∠COE,
∵OF⊥AB,
∴∠AEO=∠CEO,
∵OE=OE,
∴△AOE≌△COE(ASA),
∴OA=OC=4,
∵ = + ,
1 1 1
∴2OC×AH=2OC×PN+2OC×PM,
∴PN+PM=AH,
∵直线 OC的解析式为 y=x,
∴∠AOC=45°,
∴ = 2 = 2 2,
2
∴ + = 2 2.
∴PM+PN的值不变,为2 2.
题型九:作图
1.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 A(-4,-1),B(-5,-4),
C(-1,-3).
(1)画△A'B'C',使△A'B'C'与△ABC关于 y轴对称;
(2)在 y轴上作一点 P,使得 PA+PC最短;
(3)将△ABC向右平移 m个单位,向上平移 n个单位,若点 A落在第二象限内,且点 C在
第四象限内,则 m的范围是 ,n的范围是 .
【答案】(1)见详解;(2)见详解;(3)1 < < 4,1 < < 3.
【解析】
【分析】(1)利用关于 y轴对称点的性质得出各对应点位置,进而得出答案;
(2)由(1)点 C'是点 C关于 y轴的对称点,连接 A C',与 y轴相交于点 P,点 P为所求;
(3)根据题意,由点 A为( ― 4, ― 1),点 C为( ― 1, ― 3),结合平移的规则,有点 A平
移后的坐标为( ―4 + , ―1 + );点 C平移后的坐标为( ― 1 + , ― 3 + ); 然后联
合成不等式组,即可得到 m、n的取值范围.
【详解】解:(1)如图所示;
(2)连接 A C',与 y轴相交于点 P,点 P为所求;
(3)根据题意,
∵点 A为( ― 4, ― 1),点 C为( ― 1, ― 3),
∴点 A平移后的坐标为:( ― 4 + , ― 1 + );
∴点 C平移后的坐标为:( ― 1 + , ― 3 + );
∵点 A落在第二象限内,且点 C在第四象限内,
―4 + < 0 ―1 + > 0
∴ ―1 + > 0, ―3 + < 0,
解得:1 < < 4,1 < < 3;
故答案为:1 < < 4;1 < < 3.
2.正方形网格中,小正方形的边长为 1,小格的顶点叫格点,小强按下列要求作图:①在正方
形网格的三条不同的实线上各取一个格点,使其中任意两点不在同一条实线上;②连接三个
格点,使之与图(1)中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你能帮小强做出这道题吗?
【答案】见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格点三角形的作图,做此类题要熟悉勾股定理,三角形的基本性质,注意
题干条件“①在正方形网格的三条不同的实线上各取一个格点,且任意两点不在同一条实线
上,②构成的三角形与图(1)中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即可解题
【详解】解: ∵ 小正方形的边长为 1,由图(1)知 = 12 + 22 = 5, = 22 + 42 = 2
5,∠ = 90°,
∴ △ = 5 × 2 5 ×
1 = 5
2 .
由题干条件,可画图如下:
3.如图①,②,③都是4 × 4的正方形网络,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称为格点,每个小正方形
的边长均为 1.在图①,②中已画出线段 ,在图③中已画出点 A.按下列要求画图.
(1)在图①中,以格点为顶点, 为一边画一个等腰非直角三角形;
(2)在图②中,以格点为顶点, 为一边画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3)在图③中,以点 A为一个顶点,另外两个顶点也在格点上,画一个面积最大的等腰三角
形.
【答案】(1)图见解析;(2)图见解析;(3)图见解析.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网格点等腰三角形的作图问题,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可以画出
与线段 等长的线段,注意线段两端点必须在网格顶点处.
(2)本题主要考查利用全等思想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一线三直角模型是最直接的想法,
直接构造两个直角三角形即可,并让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即可构画出一个等腰直角三角
形.
(3)本题主要即考查等腰三角形,有考查做出面积最大的三角形,首先先满足等腰三角形
的条件,那么就要分析先以 A为顶角的等腰三角形,
再分析以 A为底角的等腰三角形,直观发现都能做出等腰三角形,但是 A为顶角的三角形以
面积并不是最大的,最终选择以 A底角画出等腰三角形即可.
【详解】(1)如图①,只要在网格顶点中找到使 = 线段即可,答案不唯一.
(2)如图②,可以过点 B作 ⊥ 交格点或过点 A作 ⊥ ,再由全等检验边相等,当
然也可以先满足边相等,在看是否满足直角.
(3)如图③,多种情况讨论:分别以 A为顶角和以 A为底角顶点讨论;
分析先以 A为顶角的等腰三角形,再分析以 A为底角的等腰三角形,直观发现都能做出等腰
三角形,但是 A为顶角的三角形以面积并不是最大的,见图④,最终选择以 A底角画出等腰
三角形 面积最大,通过全等验证 = .
4.图①、图②均是10 × 10的正方形网格,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称为格点,每个小正方形的
边长均为 1,线段 的端点均在格点上,只用无刻度的直尺,在给定的网格中按要求画
图.
(1) 的长为_______________.
(2)在图①中画一个以 为直角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
(3)在图②中画一个以 为斜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ABD.
【答案】(1) 34;
(2)作图见解析图;
(3)作图见解析图.
【分析】(1)根据勾股定理解题;
(2)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题;
(3)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题;
本题考查网格与勾股定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
键.
【详解】(1)由网格可知: = 32 + 52 = 34,
故答案为: 34;
(2)
如图, = 34, = 34, = 82 + 22 = 68,
则 = , 2 + 2 = 2,
∴ △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Rt △ 即为所求;
(3)
如图, = 34, = 12 + 42 = 17, = 12 + 42 = 17,
则 = , 2 + 2 = 2,
∴ △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Rt △ 即为所求;
题型十:最值问题
1. 如图,已知点 C(1,0),直线 y=﹣x+8与两坐标轴分别交于 A、B两点,D、E分别是
AB、OA上的动点,则△CDE周长的最小值是_____.
【答案】 130
【解析】
【分析】点 C关于 OA的对称点 C′(-1,0),点 C关于直线 AB的对称点 C″(8,7),连接
C′C″与 AO交于点 E,与 AB交于点 D,此时△DEC周长最小,可以证明这个最小值就是线
段 C′C″.
【详解】解:如图,点 C关于 OA的对称点 C′(-1,0),点 C关于直线 AB的对称点 C″,
∵直线 AB的解析式为 y=-x+8,
设直线 CC″的解析式为 y=x+b,将 C(1,0)代入,
得:b=-1,
∴直线 CC″的解析式为 y=x-1,
9
y = ―x + 8 =
由 y = x ― 1 ,解得:
2
= 7

2
9 7
∴直线 AB与直线 CC″的交点坐标为 K(2,2),
∵K是 CC″中点,
∴可得 C″(8,7).
连接 C′C″与 AO交于点 E,与 AB交于点 D,此时△DEC周长最小,
△DEC的周长=DE+EC+CD=EC′+ED+DC″=C′C″= 92 + 72= 130,
故答案为: 130.
2.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 的坐标为(0,2),点 ( ,4 ― )与点 分别是直线 及
轴上的动点,则 △ 周长的最小值为( )
A.6 B.8 C.10 D.2 10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了轴对称的性质、勾股定理,作点 关于 轴的对称点 ′,关于直线 的对
称点 ″,连接 ′ ″,交直线 于点 ,交 轴于点 ,则 = ′ , = ″ ,当点 ″、 、 、
′在同一直线上时, △ 的周长最小,最小值为 ′ ″的长,根据点 ( ,4 ― ),可知点
在直线 = ― + 4上运动,据此解答即可,熟练掌握以上知识点并灵活运用是解此题的
关键.
【详解】解:如图,作点 关于 轴的对称点 ′,关于直线 的对称点 ″,连接 ′ ″,交直线
于点 ,交 轴于点 ,

则 = ′ , = ″ ,
∴△ 的周长 = + + = ″ + ′ + ,
∴ 当点 ″、 、 、 ′在同一直线上时, △ 的周长最小,
∴△ 周长的最小值为 ′ ″的长,
∵ 点 ( ,4 ― ),
∴ 点 在直线 = ― + 4上运动,
令直线 于 轴交于点 ,交 轴于 ,连接 A D ,
在 = ― + 4中,当 = 0时, = 4,当 = 0时, ― + 4 = 0,解得 = 4,
∴ (0,4), (4,0),
∴ = = 4,
∴△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 = 45°,
由轴对称的性质可得:∠ ″ = ∠ = 45°, = ″ ,
∴ ∠ ″ = 90°,
∵ (0,2),
∴ ′(0, ― 2),
∴ = 2, ′ = 2, = 2,
∴ = ″ = 2, ′ = 6,
∴ ′ ″ = ′ 2 + ″ 2 = 62 + 22 = 2 10,
故选:D.
3.如图, 为等边 △ 的高,M、N分别为线段 、 上的动点,且 = ,当BM CN
取得最小值时,∠ = .
【答案】105°
【分析】解:如图,作 ⊥ ,使 BE AB ,连接 交 于点 F,连接 NE ,则
∠ = ∠ = 45°.可证∠ = ∠ ,从而得证 △ ≌ △ (AAS),于是 = ,
+ = + ≥ .当点 N与点 F重合时,BM CN 取最小值.于是∠ = ∠
= ∠ + ∠ = 105°.
【详解】解:如图,作 ⊥ ,使 BE AB ,连接 交 于点 F,连接 NE ,
∵ △ 是等边三角形,
∴∠ = 60°, = .
∴ = ,
∴∠ = ∠ = 45°,
∵∠ = ∠ = 90°,
∴ ∥ .
∴∠ = ∠ .
又∵ = , = ,
∴ △ ≌ △ (AAS).
∴ = .
∴ + = + ≥ .
当点 N与点 F重合时, + = ,取最小值,则BM CN 取最小值.
此时,∠ = ∠ = ∠ + ∠ = 60° +45° = 105°.
故答案为:105°
题型十一:新定义问题
1.当 m,n是正实数,且满足 + = 时,就称点 , 为“美好点”.已知点 (9,0)与

点 B的坐标满足 y x b,且点 B是“美好点”,则 △ 的面积为 .
【答案】18
【分析】本题考查了新定义运算,先根据点 A坐标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 = ― + 9,设
=
点 ( , ― + 9),根据题意, = ― + 9,结合 m,n是正实数,且满足 m,n是正实数,得


+1 =
= 1
,得到 ― 1 = ― + 9,计算 (5,4),根据 △ = 2 | |计算即可.
【详解】∵点 (9,0)与点 B的坐标满足 y x b,且点 B是“美好点”,
∴0 = ― 9 + ,
解得 = 9,
∴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 = ― + 9,
设点 ( , ― + 9),
=
根据题意, = ― + 9,


∵m,n是正实数,且满足 m,n是正实数,∴ +1 = ,
=
∴ ― 1 = ― + 9,
解得 = 5,
∴ (5,4),
= 1 | | = 1∴ △ × 9 × 4 = 182 2 .
故答案为:18.
2. 已知 a,b,c分别是 Rt△ABC的三条边长,c为斜边长,∠C=90°,我们把关于 x的形
a x b如 y= 的一次函数称为“勾股一次函数”.若点 P(﹣1, 2)在“勾股一次函数”
c c 2
9
的图象上,且 Rt△ABC的面积是2,则 c的值是_____.
【答案】6
【解析】
【分析】由点 P(﹣1, 2)在“勾股一次函数”的图象上将 P点坐标代入计算可得 a,b,c
2
1 9
之间的关系 2 ―2 + 2 = 22 ,再根据Rt ABC 的面积是2,可求解 ab=9,再结合勾股定
理计算可求解.
【详解】解:∵点 P(﹣1, 2)在“勾股一次函数”的图象上,
2
∴ 2 = ―
2
+ ,

即 ― = 2 ,
2
∴( ― )2 = 1 22 ,
∴ 2 ― 2 + 2 = 1 22 ,
∵Rt ABC 9的面积是2,
1
∴ = 92 2,
∴ab=9,
∴ 2 ―18 + 2 = 12
2,
∵ 2 + 2 = 2,
∴ 2 ― 18 = 1 22 ,
解得 c=6(舍去负值),
故答案为:6.
3. 如果一个三角形能被一条线段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那么称这条线段为这个三角形的
双腰分割线,称这个三角形为双腰三角形.
(1)如图 1,三角形内角分别为80°,25°,75°,请你画出这个三角形的双腰分割线,并标
出每个等腰三角形各角的度数.
(2)如图 2, △ 中, B 2 C ,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交 于点 ,交 于点 .求
证: 是 △ 的一条双腰分割线.
(3)如图 3,已知 △ 中,∠ = 64°, 是三角形 的双腰分割线,且 = .①求∠
C的度数.②若 AB 3, = 5,求 的长.
【答案】(1)见解析 (2)见解析
(3)①32° 16;② 3
【解析】
【分析】(1)从 三个顶点出发各作一条线段,根据等边对等角,求出角度,看是否符合另
一个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
(2)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求解可得.
(3)①由 是三角形 的双腰分割线,且 = .得 = = ,∠ = ∠ = 64°,
1
从而求得∠ = ∠ = ∠ = 32°;②过点 作 ⊥ 于点 ,Rt △ 中, 2 = 2
2
― 2 = 32 ― 2,Rt △ 中, 2 = 52 ―(3 + )2,得32 ― 2 = 52 ― (3 + )2,解方程即
可.
【小问 1详解】
解:线段 是 △ 的双腰分割线,每个等腰三角形各角的度数如图:
【小问 2详解】
证明: ∵ 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交 于点 ,
∴ = ,
∴△ 是等腰三角形,
C DAC ,
∴ ∠ = ∠ + ∠ = 2∠ ,
∵ ∠ = 2∠ ,
∴ ∠ = ∠ ,
∴ = ,
∴△ 是等腰三角形,
∴ 是 △ 的一条双腰分割线.
【小问 3详解】
① ∵ 是三角形 的双腰分割线,且 = .
∴ = = ,
∴ ∠ = ∠ = 64°,
∵ = ,
∴ ∠ = ∠ = 1∠ = 32°
2 ;
②过点 作 ⊥ 于点 ,
∵ = = = 3,
BE DE ,
设 BE 为 ,
∵ Rt △ 中, 2 = 2 ― 2 = 32 ― 2,
Rt △ 中, 2 = 52 ― (3 + )2,
∴ 32 ― 2 = 52 ― (3 + )2,
解得, = 76,
∴ = 7 × 2 + 3 = 166 3 .
4.点 P、点 ′和点 Q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三个点,给出如下定义:若 = ′ ,且∠ ′
= 90°,则称 ′为点 P关于点 Q的等垂点.
(1)已知点 Q的坐标为(4,0),
①如下图所示,若点 P为原点,直接写出 P关于 Q的等垂点 ′的坐标________;
②如下图所示,P为 y轴上一点,且点 P关于点 Q的等垂点 ′恰好在一次函数 = 2 + 3的
图象上,求点 ′的坐标;
(2)如下图所示,若点 Q的坐标为(1, ― 2),P为直线 = 2上一点,P关于点 Q的等垂点 ′位
于 y轴右侧,连接 ′, ′,请问OP QP 是否有最小值?若有,请求出最小值;若无,
请说明理由.
【答案】(1)①(4,4)或(4, ― 4)② ′ ― 7 , ― 4 或 ′ 1 ,4 (2) 85
2 2
【分析】(1)①根据新定义,得到 ′ ⊥ 轴,且 ′ = 4,求解即可;②分点 在 轴正半轴
和在 轴负半轴上,两种情况进行求解即可;
(2)过点 作 ⊥ 直线 = 2,过点 ′作 ′ ⊥ ,证明 △ ≌ △ ′ ,得到点 ′在直线
= 5上运动,作点 关于直线 = 5的对称点 ′(9, ― 2),得到 ′ + ′ = ′ + ′ ′ ≥ ′,
进而得到当 , ′, ′三点共线时, ′ + ′ 的值最小,为 ′的长,进行求解即可.
【详解】(1)解:①∵点 P为原点,点 Q的坐标为(4,0),
∴ ′ = = 4, ′ ⊥ 轴,
∴ ′(4,4)或 ′(4, ― 4);
故答案为:(4,4)或(4, ― 4);
②当点 在 轴负半轴上时:过点 ′作 ′ ⊥ ,
则:∠ ′ = ∠ ′ = ∠ = 90°,
∴∠ ′ = ∠ = 90° ― ∠ ′,
又 = ′ ,
∴ △ ′ ≌ △ ,
∴ ′ = = 4,即:点 ′的纵坐标为4,
∵点 ′在直线 = 2 + 3上,当 = 4时, = 12,
∴ ′ 1 ,4 ;
2
当点 在 轴正半轴上时:过点 ′作 ′ ⊥ ,
同法可得: △ ′ ≌ △ ,
∴ ′ = = 4,即:点 ′的纵坐标为 ― 4,
当 = ―4时, = ― 72,
∴ ′ ― 7 , ― 4 ;
2
综上: ′ ― 7 , ― 4 或 ′ 1 ,4 ;
2 2
(2)如图,过点 作 ⊥ 直线 = 2,过点 ′作 ′ ⊥ ,
∵ (1, ― 2),点 在直线 = 2上,
∴ AQ 4,
同(1)②法可得: △ ≌ △ ′ ,
∴ ′ = = 4,
∴点 ′的横坐标为5,即:点 ′在直线 = 5上运动,
作点 关于直线 = 5的对称点 ′(9, ― 2),
∴ ′ + ′ = ′ + ′ ′ ≥ ′,
∴当 , ′, ′三点共线时, ′ + ′ 的值最小,为 ′的长,
∵ ′(9, ― 2),
∴ ′ = 92 + 22 = 85.期末复习
题型一:全等
1.如 图,点 D是 上的一个动点,∠ = ∠ = 90°, = , = = 2,过点
A作 ⊥ 交 的延长线于点 F.设 = , = ,则 y与 x的关系式为______.
2. 如图,已知△ABC中,AB=AC=16cm,BC=10cm,点 D为 AB的中点.如果点 P在线段 BC
上以 2cm/s 的速度由点 B 向点 C 运动,同时,点 Q 在线段 CA 上由点 C 向点 A 运动,当以 B、
P、D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 C、Q、P为顶点的三角形全等时,点 Q的速度可能为_____.
3. 综合与实践
(1)如图 1,在正方形 ABCD中,点 M、N分别在 AD、CD上,若∠MBN=45°,则 MN,AM,CN
的数量关系为    .
(2)如图 2,在四边形 ABCD中,BC∥AD,AB=BC,∠A+∠C=180°,点 M、N分别在 AD、CD
1
上,若∠MBN=2∠ABC,试探索线段 MN、AM、CN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猜想,并给予证
明.
(3)如图 3,在四边形 ABCD中,AB=BC,∠ABC+∠ADC=180°,点 M、N分别在 DA、CD的
1
延长线上,若∠MBN=2∠ABC,试探究线段 MN、AM、CN的数量关系为    .
4.已知Rt △ , = ,∠ = 90°,点 D为直线 上的一动点(点 D不与 B、C重
合),以 为边作Rt △ (其中 = ,∠ =90°,A、D、E按逆时针排列),连接
CE.
(1)如图 1,当点 D在边 上时.
①请写出 和 之间存在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② 2 = + 的关系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2)如图 2,当点 D在边 的延长线上且其他条件不变时,(1)中 、 、 之间存在的
数量关系是否成立?若不成立,请直接写出 、 、 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不证明;
(3)如图 3,当点 D在边 的延长线上且其他条件不变时,补全图形(要求:尺规作图,不
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并直接写出 、 、 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不证明.
题型二:轴对称图形
1. 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E、F分别是边 AB、AC上的点,且 AE=CF,且 CE、BF交于
点 P,且 EG⊥BF,垂足为 G.
(1)求证:∠ACE=∠CBF;
(2)若 PG=1,求 EP的长度.
2. 如图在△ABC 中,AB、AC 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点 O,分别交 BC 边于点 M、N,连接
AM,AN.
(1)若△AMN 的周长为 6,求 BC 的长;
(2)若∠MON=30°,求∠MAN 的度数;
(3)若∠MON=45°,BM=3,BC=12,求 MN 的长度.
3. △ 的角平分线 与角平分线 交于点 F,连接 AF ,若∠ =25°, = ,则∠
为 度.
4. 如图,在△ABC中,AB=AC,∠BAC=90°,直角∠EPF的顶点 P是 BC的中点,两边 PE、
PF分别交 AB、AC于点 E、F,连接 EF交 AP于点 G,以下五个结论:①∠B=∠C=45°;②
AP=EF;③∠AFP和∠AEP互补;④△EP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⑤四边形 AEPF的面积是△ABC
3
面积的4,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③④
题型三:勾股定理
1. 满足下列条件的 △ ,不是直角三角形的是( )
A. 2 = 2 ― 2 B. : : = 5:12:13
C. ∠ = ∠ ― ∠ D. ∠ :∠ :∠ = 3:4:5
2. 直角三角形纸片ABC中,∠C=90°,AC=8,AB=10,AD是∠BAC的角平分线,则BD=__________.
3. 如图 1、2(图 2为图 1的平面示意图),推开双门,双门间隙 CD的距离为 2寸,点 C和
点 D距离门槛 AB都为 1尺(1尺=10寸),则 AB的长是 _____.
题型四:实数
1. 在2 , ― 2,0,0.45445444 中,无理数有( )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2.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2+1,2020)所在象限是(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

3. 用四舍五入法得到的近似数为 3.59万,精确到 ______位 .
5 1 5 1
4. 估计 与 0.5的大小关系是: ______0.5.(填“>”、“=”、“<”)
2 2
5.(1)计算:( ― 3)2 ― 81 + 3 27;
(2)求3( ― 1)2 ― 75 = 0中 x的值.
6. 已知 x 2 2 x y 4 ,则 yx=_____.
7. 如图,在数轴上点 表示的数为1,在点 的右侧作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 BACD ,使对角
线的另一端落在数轴负半轴的点 处,则点 表示的数是 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五:平面直角坐标系
1. 一次函数 y kx b 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以 , 为坐标的点( , )在第几象限内( )
A. 一 B. 二 C. 三 D. 四
2. 若点 (3 ― 1,2 +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 ′在第四象限,则 的取值范围是
____________.
3. 如图,将等边 △ 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 A的坐标为(0,4),点 B在第一象限,将
等边 △ 绕点 O顺时针旋转75°得到 △ ′ ′,则点 ′的坐标是 _____.
4.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 A(7,0),B(7,24),点 D在线段 AB上,OD平分∠
AOB,则 AD=_____.
5.点 P(x,y)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一个点,且它的横、纵坐标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的解(a为任意实数),则当 a变化时,点 P一定不会经过(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题型六:一次函数
1. 如图,函数 = ―3 和 y kx b 的图象相交于点 ( ,4),则关于 x 的不等式
kx b 3x 0的解集为______.
2.如图,已知直线 y=mx 过点 A(﹣2,﹣4),过点 A 的直线 y=nx+b 交 x 轴于点 B(﹣4,
0),则关于 x的不等式组 nx+b≤mx<0的解集为(  )
A.x≤﹣2 B.﹣4<x≤﹣2 C.x≥﹣2 D.﹣2≤x<0
3. 如图,等边△OAB的边长为 2,以它的顶点 O为原点,OB所在的直线为 x轴,建立平面直
角坐标系.若直线 y=x+b与△OAB的边界总有两个公共点,则实数 b的范围是____.
4. 如图,点 A,B,C在一次函数 = ― 2 + 的图象上,它们的横坐标依次为 1,1,2,
分别过这些点作 x轴与 y轴的垂线,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和是( )
2
A. 1 B. 3 C. 3(b 1) D. 3( ― 2)
1
5. 如图,直线 = ― + 22 与 x轴、y轴交于 A、B两点,在 y轴上有一点 C(0,4),动点
M从 A点发以每秒 1个单位的速度沿 x轴向左移动.当动到△COM 与△AOB全等时,移的时
间 t是( )
A. 2 B. 4 C. 2或 4 D. 2或 6
题型七:用一次函数解决问题
1. 甲、乙两人在笔直的人行道上同起点、同终点、同方向匀速步行 1800米,先到终点的人
原地休息.已知甲先出发 3分钟,在整个步行过程中,甲、乙两人间的距离 (米)与甲出发
后步行的时间 (分)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结论:①甲步行的速度为 60米 / 分;②乙走完
全程用了 22.5分钟;③乙用 9分钟追上甲;④乙到达终点时,甲离终点还有 270米.其中
正确的结论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2. 笔直的海岸线上依次有 A,B,C三个港口,甲船从 A港口出发,沿海岸线匀速驶向 C港
口,1小时后乙船从 B港口出发,沿海岸线匀速驶向 A港口,两船同时到达目的地,甲船的
速度是乙船的 1.25倍,甲、乙两船与 B港口的距离 y(km)与甲船行驶时间 x(h)之间的
函数关系如图所示给出下列说法:①A,B港口相距400km;②B,C港口相距300km;③甲船的速
度为 100km/h;④乙船出发 4h时,两船相距 220km,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 1 B. 2 C. 3 D. 4
3. 快车和慢车都从甲地驶向乙地,两车同时出发行在同一条公路上,途中快车休息 1小时
后加速行驶比慢车提前 0.5小时到达目的地,慢车没有休息整个行驶过程中保持匀速不
变.设慢车行驶的时间为 x小时,快车行驶的路程为 y1千米,慢车行驶的路程为 y2千米,
图中折线 OAEC表示 y1与 x之间的函数关系,线段 OD表示 y2与 x之间的函数关系,请解答
下列问题:
(1)甲、乙两地相距   千米,快车休息前的速度是   千米/时、慢车的速度是   
千米/时;
(2)求图中线段 EC所表示的 y1与 x之间的函数表达式;
(3)线段 OD与线段 EC相交于点 F,直接写出点 F的坐标,并解释点 F的实际意义.
4. 某企业准备购买一批爱心物资捐赠给学校.经了解,若购买洗手液 300瓶和口罩 200包,
则共需 6000元;若购买洗手液 500瓶和口罩 300包,则共需 9500元.
(1)问:每瓶洗手液和每包口罩的价格各是多少元?
(2)现计划购买洗手液和口罩,若购买这两种物资的总费用不超过 11500元,洗手液瓶数
和口罩的包数之和为 1000,且洗手液的瓶数不大于口罩包数的 3倍.设购买洗手液 m瓶,
购买这两种物资的总费用为 W元,请写出 W(元)与 m(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 W
的最小值.
5.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随着春节即将到来,家家户户贴春联,挂灯笼,欢
天喜地迎新年.重庆某百货超市计划购进春联和灯笼这两种商品.已知第一次购进 5个灯笼
和 4副春联花费 185元,第二次购进 3个灯笼和 8幅春联花费 195.
(1)求每个灯笼和每副春联的进价各是多少元?
(2)由于灯笼和春联畅销,超市决定第三次用不超过 5900元的资金购进灯笼和春联这两种商
品共 300件,其中春联的数量不多于灯笼的数量的 3倍,且灯笼和春联的进价保持不变.若
每个灯笼的售价为 30元,每副春联的售价为 25元,在销售中灯笼有3%的损坏,春联有6%
的损坏.若第三次购进的灯笼和春联全部售出(损坏的灯笼和春联不能售出),请问当第三
次购进灯笼多少个时,可使本次销售获得最大利润,最大利润是多少元?
题型八:一次函数和几何
1. 如图,直线 l与 x轴、y轴分别交于点 (3,0)、点 (0,2),以线段 为直角边在第一
象限内作等腰直角三角形 ,∠ = 90°,点 (0, )为 y轴上一个动点.
(1)请直接写出直线 l的表达式;
(2)求出 △ 的面积;
(3)当 △ 与 △ 面积相等时,求实数 a的值.
2. 如图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 A的坐标为(3,0),点 B的坐标为(0,4),点 C在 y轴上,
作直线 .点 B关于直线 的对称点 ′刚好在 x轴上,连接 ′.
(1)写出点 ′的坐标,并求出直线 对应的函数表达式;
(2)点 D在线段 上,连接 、 ′、 ′,当 △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时,求点 D坐标;
(3)如图 2,在(2)的条件下,点 P从点 B出发以每秒 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原点 O运动,
到达点 O时停止运动,连接 ,过 D作 的垂线,交 x轴于点 Q,问点 P运动几秒时 △
是等腰三角形.
3
3.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 AB为 y=﹣4x+b交 y轴于点 A(0,3),交 x轴于点
B,直线 x=1交 AB于点 D,交 x轴于点 E,P是直线 x=1上一动点,且在点 D的上方,设 P
(1,n).
(1)求点 B的坐标及点 O到直线 AB的距离;
(2)求△ABP的面积(用含 n的代数式表示);
7
(3)当 S△ABP=2时,在第一象限找点 C,使△P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直接写出点 C的坐
标.
4.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次函数 1= + 2的图象与 x轴,y轴分别交于点 A,B, 2
= ― 1 +
3 的图象与 x轴,y轴分别交于点 D,E,且两个函数图象相交于点 ( ,5).
(1)填空:m=______,b=______;
(2)求 △ 的面积;
(3)在线段 上是否存在一点 M,使得 △ 的面积与四边形 的面积比为4:21?
若存在,请求出点 M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4)点 P在线段 上,连接 ,若 △ 是直角三角形,请直接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 P
坐标.
5. 如图 1,在矩形 OACB中,点 A,B分别在 x轴、y轴正半轴上,点 C在第一象限,OA=8,
OB=6.
(1)请直接写出点 C的坐标;
(2)如图②,点 F在 BC上,连接 AF,把△ACF沿着 AF折叠,点 C刚好与线段 AB上一点
C′重合,求线段 CF的长度;
(3)如图 3,动点 P(x,y)在第一象限,且点 P 在直线 y=2x﹣4 上,点 D 在线段 AC 上,
是否存在直角顶点为 P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BDP,若存在,请求出直线 PD的的解析式;若不
存在,请说明理由.
6. 如图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 AB与 x轴交于点 A,与 y轴交于点 B,与直线 OC:y
=x交于点 C.
(1)若直线 AB解析式为 y=﹣2x+12,求:
①求点 C的坐标;
②求△OAC的面积.
(2)在(1)的条件下,若 P是 x轴上的一个动点,直接写出当△POC是等腰三角形时 P的
坐标.
(3)如图 2,作∠AOC 的平分线 OF,若 ⊥ ,垂足为 E,OA=4,P 是线段 AC 上的动点,
过点 P作 OC,OA的垂线,垂足分别为 M,N,试问 PM+PN的值是否变化,若不变,求出 PM+PN
的值;若变化,请说明理由.
题型九:作图
1.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 A(-4,-1),B(-5,-4),
C(-1,-3).
(1)画△A'B'C',使△A'B'C'与△ABC关于 y轴对称;
(2)在 y轴上作一点 P,使得 PA+PC最短;
(3)将△ABC向右平移 m个单位,向上平移 n个单位,若点 A落在第二象限内,且点 C在
第四象限内,则 m的范围是 ,n的范围是 .
2.正方形网格中,小正方形的边长为 1,小格的顶点叫格点,小强按下列要求作图:①在正方
形网格的三条不同的实线上各取一个格点,使其中任意两点不在同一条实线上;②连接三个
格点,使之与图(1)中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你能帮小强做出这道题吗?
3.如图①,②,③都是4 × 4的正方形网络,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称为格点,每个小正方形
的边长均为 1.在图①,②中已画出线段 ,在图③中已画出点 A.按下列要求画图.
(1)在图①中,以格点为顶点, 为一边画一个等腰非直角三角形;
(2)在图②中,以格点为顶点, 为一边画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3)在图③中,以点 A为一个顶点,另外两个顶点也在格点上,画一个面积最大的等腰三角
形.
4.图①、图②均是10 × 10的正方形网格,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称为格点,每个小正方形的
边长均为 1,线段 的端点均在格点上,只用无刻度的直尺,在给定的网格中按要求画
图.
(1) 的长为_______________.
(2)在图①中画一个以 为直角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
(3)在图②中画一个以 为斜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ABD.
题型十:最值问题
1. 如图,已知点 C(1,0),直线 y=﹣x+8与两坐标轴分别交于 A、B两点,D、E分别是
AB、OA上的动点,则△CDE周长的最小值是_____.
2.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 的坐标为(0,2),点 ( ,4 ― )与点 分别是直线 及
轴上的动点,则 △ 周长的最小值为( )
A.6 B.8 C.10 D.2 10
3.如图, 为等边 △ 的高,M、N分别为线段 、 上的动点,且 = ,当BM CN
取得最小值时,∠ = .
题型十一:新定义问题
1.当 m,n是正实数,且满足 + = 时,就称点 , 为“美好点”.已知点 (9,0)与

点 B的坐标满足 y x b,且点 B是“美好点”,则 △ 的面积为 .
2. 已知 a,b,c分别是 Rt△ABC的三条边长,c为斜边长,∠C=90°,我们把关于 x的形
a
如 y= x
b
的一次函数称为“勾股一次函数”.若点 P(﹣1, 2)在“勾股一次函数”
c c 2
9
的图象上,且 Rt△ABC的面积是2,则 c的值是_____.
3. 如果一个三角形能被一条线段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那么称这条线段为这个三角形的
双腰分割线,称这个三角形为双腰三角形.
(1)如图 1,三角形内角分别为80°,25°,75°,请你画出这个三角形的双腰分割线,并标
出每个等腰三角形各角的度数.
(2)如图 2, △ 中, B 2 C ,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交 于点 ,交 于点 .求
证: 是 △ 的一条双腰分割线.
(3)如图 3,已知 △ 中,∠ = 64°, 是三角形 的双腰分割线,且 = .①求∠
C的度数.②若 AB 3, = 5,求 的长.
4.点 P、点 ′和点 Q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三个点,给出如下定义:若 = ′ ,且∠ ′
= 90°,则称 ′为点 P关于点 Q的等垂点.
(1)已知点 Q的坐标为(4,0),
①如下图所示,若点 P为原点,直接写出 P关于 Q的等垂点 ′的坐标________;
②如下图所示,P为 y轴上一点,且点 P关于点 Q的等垂点 ′恰好在一次函数 = 2 + 3的
图象上,求点 ′的坐标;
(2)如下图所示,若点 Q的坐标为(1, ― 2),P为直线 = 2上一点,P关于点 Q的等垂点 ′位
于 y轴右侧,连接 ′, ′,请问OP QP 是否有最小值?若有,请求出最小值;若无,
请说明理由.期末复习
题型一:全等
1. 如图,点D是上的一个动点,,,,过点A作交的延长线于点F.设,,则y与x的关系式为______.
【答案】
【解析】
【分析】先根据证明,得到,然后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可得,进一步即得答案.
【详解】解:∵,,
∴,
∵,
∴,
∵,,
∴,
∴,
∵,
∴,
∴,,
∴,
∵,
∴,
即;
故答案为:.
2. 如图,已知△ABC中,AB=AC=16cm,BC=10cm,点D为AB的中点.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2cm/s的速度由点B向点C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点C向点A运动,当以B、P、D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C、Q、P为顶点的三角形全等时,点Q的速度可能为_____.
【答案】2或3.2厘米/秒.
【解析】
【分析】因为AB=AC,所以有∠B=∠C,故三角形BDP与三角形CQP中,B点和C点为对应点,DP与PQ对应,所以分成两种情况进行讨论:①BP=CQ,BD=CQ;②BP=CP,BD=CQ,设运动时间为t,然后建立方程解出即可
【详解】因为AB=AC,
所以有∠B=∠C,
故三角形BDP与三角形CQP中,B点和C点对应点,DP与PQ对应,
所以以B、P、D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C、Q、P为顶点的三角形全等有两种情况
BP=CQ,BD=CQ时,则Q的运动速度与P的运动速度相等,为2cm/s
②BP=CP,BD=CQ时,设运动时间为t,
∵BC=10,
∴2t=10-2t,
解出t=
∵AB=16,D为AB中点
∴BD=8
∴CQ=8
8÷=
所以Q的运动速度可能是2cm/s或者cm/s
3. 综合与实践
(1)如图1,在正方形ABCD中,点M、N分别在AD、CD上,若∠MBN=45°,则MN,AM,CN的数量关系为    .
(2)如图2,在四边形ABCD中,BC∥AD,AB=BC,∠A+∠C=180°,点M、N分别在AD、CD上,若∠MBN=∠ABC,试探索线段MN、AM、CN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猜想,并给予证明.
(3)如图3,在四边形ABCD中,AB=BC,∠ABC+∠ADC=180°,点M、N分别在DA、CD的延长线上,若∠MBN=∠ABC,试探究线段MN、AM、CN的数量关系为    .
【答案】(1)MN=AM+CN;(2)MN=AM+CN,理由见解析;(3)MN=CN-AM,理由见解析
【解析】
【分析】(1)把△ABM绕点B顺时针旋转使AB边与BC边重合,则AM=CM',BM=BM',∠A=∠BCM',∠ABM=∠M'BC,可得到点M'、C、N三点共线,再由∠MBN=45°,可得∠M'BN=∠MBN,从而证得△NBM≌△NBM',即可求解;
(2)把△ABM绕点B顺时针旋转使AB边与BC边重合,则AM=CM',BM=BM',∠A=∠BCM',∠ABM=∠M'BC,由∠A+∠C=180°,可得点M'、C、N三点共线,再由∠MBN=∠ABC,可得到∠M'BN=∠MBN,从而证得△NBM≌△NBM',即可求解;
(3)在NC上截取C M'=AM,连接B M',由∠ABC+∠ADC=180°,可得∠BAM=∠C,再由AB=BC,可证得△ABM≌△CB M',从而得到AM=C M',BM=B M',∠ABM=∠CB M',进而得到∠MA M'=∠ABC,再由∠MBN=∠ABC,可得∠MBN=∠M'BN,从而得到△NBM≌△NBM',即可求解.
【详解】解:(1)如图,把△ABM绕点B顺时针旋转使AB边与BC边重合,则AM=CM',BM=BM',∠A=∠BCM',∠ABM=∠M'BC,
在正方形ABCD中,∠A=∠BCD=∠ABC=90°,AB=BC ,
∴∠BCM'+∠BCD=180°,
∴点M'、C、N三点共线,
∵∠MBN=45°,
∴∠ABM+∠CBN=45°,
∴∠M'BN=∠M'BC+∠CBN=∠ABM+∠CBN=45°,
即∠M'BN=∠MBN,
∵BN=BN,
∴△NBM≌△NBM',
∴MN= M'N,
∵M'N= M'C+CN,
∴MN= M'C+CN=AM+CN;
(2)MN=AM+CN;理由如下:
如图,把△ABM绕点B顺时针旋转使AB边与BC边重合,则AM=CM',BM=BM',∠A=∠BCM',∠ABM=∠M'BC,
∵∠A+∠C=180°,
∴∠BCM'+∠BCD=180°,
∴点M'、C、N三点共线,
∵∠MBN=∠ABC,
∴∠ABM+∠CBN=∠ABC=∠MBN,
∴∠CBN+∠M'BC =∠MBN,即∠M'BN=∠MBN,
∵BN=BN,
∴△NBM≌△NBM',
∴MN= M'N,
∵M'N= M'C+CN,
∴MN= M'C+CN=AM+CN;
(3)MN=CN-AM,理由如下:
如图,在NC上截取C M'=AM,连接B M',
∵在四边形ABCD中,∠ABC+∠ADC=180°,
∴∠C+∠BAD=180°,
∵∠BAM+∠BAD=180°,
∴∠BAM=∠C,
∵AB=BC,
∴△ABM≌△CB M',
∴AM=C M',BM=B M',∠ABM=∠CB M',
∴∠MA M'=∠ABC,
∵∠MBN=∠ABC,
∴∠MBN=∠MA M'=∠M'BN,
∵BN=BN,
∴△NBM≌△NBM',
∴MN= M'N,
∵M'N=CN-C M',
∴MN=CN-AM.
故答案是:MN=CN-AM.
4.已知,,,点D为直线上的一动点(点D不与B、C重合),以为边作(其中,,A、D、E按逆时针排列),连接CE.

(1)如图1,当点D在边上时.
①请写出和之间存在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②的关系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2)如图2,当点D在边的延长线上且其他条件不变时,(1)中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是否成立?若不成立,请直接写出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不证明;
(3)如图3,当点D在边的延长线上且其他条件不变时,补全图形(要求:尺规作图,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并直接写出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不证明.
【答案】(1)①,,理由见解析;②成立,理由见解析
(2),理由见解析
(3),图见解析
【分析】(1)①根据,,,,证,推出,即可;
②由,可得,结合可得;
(2)求出,证明,推出即可;
(3)画出图形后,证明,推出即可.
【详解】(1)解:①,,理由如下:
∵,,
∴,
∵,,
∴,即,
在与中,

∴,
∴,
∴,
∴;
②成立,理由如下:
由①得,
∴,
∵,,
∴,
∴;
(2)解:不成立,存在数量关系为:;
理由:由(1)同理可得:,
在与中,

∴,
∴,
∵,,
∴,
∴,
∴;
(3)解:,
如图所示:

理由:由(1)同理可得
在与中,

∴,
∴,
∵,,
∴,
∴,
∴.
题型二:轴对称图形
1. 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E、F分别是边AB、AC上的点,且AE=CF,且CE、BF交于点P,且EG⊥BF,垂足为G.
(1)求证:∠ACE=∠CBF;
(2)若PG=1,求EP的长度.
【答案】(1)见解析;(2)PE=2
【解析】
【分析】(1)证明△ACE≌△CBF(SAS),即可得到∠ACE=∠CBF;
(2)利用由(1)知∠ACE=∠CBF,求出∠BPE=60°,又EG⊥BF,即∠PGE=90°,得到∠GEP=30°,根据在直角三角形中,30°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可求出EP 的长.
【详解】(1)证明:∵△ABC是等边三角形,
∴AC=BC,∠A=∠BCF=60°,AB=AC,
在△ACE与△BCF中,
AC=BC,∠A=∠BCF,AE=CF,
∴△ACE≌△CBF(SAS),
∴∠ACE=∠CBF;
(2)解:∵由(1)知,∠ACE=∠CBF,
又∠ACE+∠PCB=∠ACB=60°,
∴∠PBC+∠PCB=60°,
∴∠BPE=60°,
∵EG⊥BF,即∠PGE=90°,
∴∠GEP=30°,
∴在Rt△PGE中,PE=2PG,
∵PG=1,
∴PE=2.
2. 如图在△ABC 中,AB、AC 边垂直平分线相交于点 O,分别交 BC 边于点 M、N,连接 AM,AN.
(1)若△AMN 的周长为 6,求 BC 的长;
(2)若∠MON=30°,求∠MAN 的度数;
(3)若∠MON=45°,BM=3,BC=12,求 MN 的长度.
【答案】(1)6;(2)120°(3)5.
【解析】
【分析】(1)根据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BM=AM,CN=AN,再根据三角形的周长即可求出BC;
(2)设射线OM交AB于E,射线ON交AC于F,根据四边形的内角和,即可求出∠EAF,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即可求出∠B+∠C,然后根据等边对等角即可求出∠MAB+∠NAC,从而求出∠MAN;
(3)设射线OM交AB于E,射线ON交AC于F,根据四边形的内角和,即可求出∠EAF,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即可求出∠B+∠C,然后根据等边对等角即可求出∠MAB+∠NAC,从而求出∠MAN,设MN=x,根据勾股定理列出方程求出x即可.
【详解】(1)∵AB、AC 边垂直平分线相交于点 O,分别交 BC 边于点 M、N,
∴BM=AM,CN=AN
∵△AMN 的周长为 6,
∴AM+AN+MN=6
∴BC=BM+MN+CN= AM+MN+AN =6;
(2)设射线OM交AB于E,射线ON交AC于F,
在四边形AEOF中,∠EAF=360°-∠AEO-∠AFO-∠MON=150°
∴∠B+∠C=180°-∠BAC=30°
∵BM=AM,CN=AN
∴∠MAB=∠B,∠NAC=∠C
∴∠MAB+∠NAC=30°
∴∠MAN=∠EAF-(∠MAB+∠NAC)=120°;
(3)设射线OM交AB于E,射线ON交AC于F,
在四边形AEOF中,∠EAF=360°-∠AEO-∠AFO-∠MON=135°
∴∠B+∠C=180°-∠BAC=45°
∵BM=AM=3,CN=AN
∴∠MAB=∠B,∠NAC=∠C
∴∠MAB+∠NAC=45°
∴∠MAN=∠EAF-(∠MAB+∠NAC)=90°
设MN=x,则AN =CN=BC-BM-MN=9-x
在Rt△AMN中,MN2=AM2+AN2
即x2=32+(9-x)2
解得:x=5
即MN=5
3.的角平分线与角平分线交于点F,连接,若,,则为 度.
【答案】40
【分析】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知识,作于M,于N,于P,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可证平分.利用证明,得出,再证明.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进而求出.
【详解】解:如图,作于M,于N,于P,
∵的角平分线与角平分线交于点F,
∴,
∴,
∴平分.
在与中,

∴,
∴,
∴,
∵,
∴.
∵是的角平分线,
∴,

∴,
∴.
故答案为:40.
4. 如图,在△ABC中,AB=AC,∠BAC=90°,直角∠EPF的顶点P是BC的中点,两边PE、PF分别交AB、AC于点E、F,连接EF交AP于点G,以下五个结论:①∠B=∠C=45°;②AP=EF;③∠AFP和∠AEP互补;④△EP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⑤四边形AEPF的面积是△ABC面积的,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出∠B=∠C,即可判断①;根据四边形内角和是360°可判断③,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求出AP⊥BC,AP=BC=PC,∠BAP=∠CAP=45°=∠C,求出∠FPC=∠EPA,根据ASA推出△APE≌△CPF,推出AE=CF,PE=PF,S△APE=S△CPF,再逐个判断②④⑤即可.
【详解】解:∵AB=AC,∠BAC=90°,直角∠EPF的顶点P是BC的中点,
∴∠B=∠C=×(180°-90°)=45°,AP⊥BC,AP=BC=PC,∠BAP=∠CAP=45°=∠C,
∵∠APF+∠FPC=90°,∠APF+∠APE=90°,
∴∠FPC=∠EPA,
在△APE和△CPF中,

∴△APE≌△CPF(ASA),
∴AE=CF,EP=PF,
∴△EP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故①④正确;
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EF=PE,
所以,EF随着点E、F的变化而变化,
只有当点E为AB的中点时,EF=PE=AP,在其它位置时EF≠AP,故②错误;
在四边形AEPF中,∠BAC=90°,∠EPF=90°,
∴∠AFP+∠AEP=360°-(∠BAC+∠EPF)=180°,
即∠AFP和∠AEP互补,故③正确;
∵△APE≌△CPF,
∴S△APE=S△CPF,
∵BP=CP,
∴S△APC=S△ABC,
∴四边形AEPF的面积=S△APE+S△APF
=S△CPF+S△APF
=S△APC
=S△ABC,故⑤错误,
故选D.
题型三:勾股定理
1. 满足下列条件的,不是直角三角形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进行计算即可解答.
【详解】解:A、即,则是直角三角形,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设,
∴,,
∴,则是直角三角形,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
∴,
∴,则是直角三角形,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
最大角为,则不是直角三角形,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2. 直角三角形纸片ABC中,∠C=90°,AC=8,AB=10,AD是∠BAC的角平分线,则BD=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分析】先根据勾股定理先求出BC,作DE⊥AB, 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到CD=DE,设BD=x,得到DE=6-x,求出BE=2,在Rt△BDE中利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即可求解.
【详解】∵直角三角形纸片ABC中,∠C=90°,AC=8,AB=10,
∴BC=
作DE⊥AB,
∵AD是∠BAC的角平分线,
∴CD=DE,AE=AC=8
∴BE=2
设BD=x,得到DE=6-x,
在Rt△BDE中BD2=DE2+BE2
即x2=(6-x)2+22
解得x=.
故答案为:.
3. 如图1、2(图2为图1的平面示意图),推开双门,双门间隙CD的距离为2寸,点C和点D距离门槛AB都为1尺(1尺=10寸),则AB的长是 _____.
【答案】101寸
【解析】
【分析】取AB中点O,过D作DE⊥AB于E,根据勾股定理解答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解:取AB的中点O,过D作DE⊥AB于E,如图2所示:
由题意得:OA=OB=AD=BC,
设OA=OB=AD=BC=r寸,
则AB=2r(寸),DE=10寸,OE=CD=1寸,
∴AE=OA﹣OE=(r﹣1)寸,
在Rt△ADE中,由勾股定理得:AE2+DE2=AD2,
即(r﹣1)2+102=r2,
解得:r=505,
∴AB=2r=101(寸),
故答案为:101寸.
题型四:实数
1. 在中,无理数有( )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无理数的定义,即可求解.
【详解】解:无理数有,共2个,
故选:C
2.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2+1,2020)所在象限是(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点的横纵坐标的正负判断即可.
【详解】解:因为a2+1≥1,
所以点(a2+1,2020)所在象限是第一象限.
故选:A.
3. 用四舍五入法得到近似数为3.59万,精确到 ______位 .
【答案】百
【解析】
【分析】3.59万=35900,9在百位上,即得答案.
【详解】用四舍五入法得到的近似数为3.59万,即35900,精确到百位;
故答案为:百.
4. 估计与0.5的大小关系是:______0.5.(填“>”、“=”、“<”)
【答案】>
【解析】
【分析】首先把两个数采用作差法相减,根据差的正负情况即可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
【详解】解:,



故答案为:.
5.(1)计算:;
(2)求中x的值.
【答案】(1)3;(2)或
【解析】
【分析】(1)先求算术平方根和立方根,再计算即可;
(2)利用开平方求解即可.
【详解】解:(1),
=,
=3;
(2),


或.
6. 已知,则yx=_____.
【答案】16
【解析】
【分析】根据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列出不等式,分别求出x、y,根据有理数的乘方法则求出yx即可.
【详解】解:由题意得,x-2≥0,2-x≥0,
解得,x=2,
则y=-4,
∴yx=(-4)2=16,
故答案为:16.
7. 如图,在数轴上点表示的数为,在点的右侧作一个边长为的正方形,使对角线的另一端落在数轴负半轴的点处,则点表示的数是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实数与数轴,正方形的性质,先根据勾股定理计算的长,可得,再确定M点表示的数.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特点.
【详解】解:∵在数轴上点表示的数为,在点的右侧作一个边长为的正方形,
∴,,
根据题意可得:,
∴,
∵点在原点的左侧,
∴点表示的数是,
故答案为:.
题型五:平面直角坐标系
1. 一次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以,为坐标的点在第几象限内( )
A. 一 B. 二 C. 三 D. 四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一次函数图象的位置确定出k与b的正负,即可作出判断.
【详解】解:根据数轴上直线的位置得:,,
则以k、b为坐标的点在第三象限内.
故选:C.
2. 若点关于原点的对称点在第四象限,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易得,然后求解不等式组即可.
【详解】解:∵点关于原点的对称点在第四象限,则点P在第二象限,
∴,解得:;
故答案为.
3. 如图,将等边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点B在第一象限,将等边绕点O顺时针旋转得到,则点的坐标是 _____.
【答案】
【解析】
【分析】过点作轴于点E,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到,,进而得到,再利用旋转的性质,得到,,从而得到,证明是等腰指直角三角形,最后利用勾股定理求出,即可得到点的坐标.
【详解】解:过点作轴于点E,
点A的坐标为,

是等边三角形,
,,

绕点O顺时针旋转得到,
,,

是等腰指直角三角形,

由勾股定理得,,

点在第四象限,
点的坐标是,
故答案为:.
4.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7,0),B(7,24),点D在线段AB上,OD平分∠AOB,则AD=_____.
【答案】
【解析】
【分析】作DH⊥OB于H,Rt△ODH≌Rt△ODA,推出OH=OA=7,设DH=AD=x,在Rt△OAB中,求出OB=25,推出BH=OB-OH=25-7=18,在Rt△BHD中,根据BH2+DH2=BD2,推出182+x2=(24-x)2,解方程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解:如图,作DH⊥OB于H,
∵OD平分∠AOB,DH⊥OB,DA⊥OA,
∴DH=DA,
在Rt△ODH和Rt△ODA中,

Rt△ODH≌Rt△ODA,
∴OH=OA=7,设DH=AD=x,
在Rt△OAB中,OB==25,
∴BH=OB-OH=25-7=18,
在Rt△BHD中,∵BH2+DH2=BD2,
∴182+x2=(24-x)2,
∴x=,
即AD=,
故答案:.
5.点P(x,y)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一个点,且它的横、纵坐标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a为任意实数),则当a变化时,点P一定不会经过(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答案:C
题型六:一次函数
1. 如图,函数和的图象相交于点,则关于 x 的不等式 的解集为______.
【答案】
【解析】
【分析】先把点A的坐标代入中求解m的值,然后根据一次函数与不等式的关系可进行求解.
【详解】解:由题意得:
把点A代入可得,
解得:,
∴点A的坐标为,
由图象可得当关于x的不等式时,则需满足在点A的右侧,即的图象在的图象下方,
∴不等式的解集为;
故答案为:.
2.如图,已知直线y=mx过点A(﹣2,﹣4),过点A的直线y=nx+b交x轴于点B(﹣4,0),则关于x的不等式组nx+b≤mx<0的解集为(  )
A.x≤﹣2 B.﹣4<x≤﹣2 C.x≥﹣2 D.﹣2≤x<0
答案:D
3. 如图,等边△OAB的边长为2,以它的顶点O为原点,OB所在的直线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若直线y=x+b与△OAB的边界总有两个公共点,则实数b的范围是____.
【答案】
【解析】
【分析】由题意,可知点A坐标为(1,),点B坐标为(2,0),由直线与△OAB的边界总有两个公共点,有截距b在线段CD之间,然后分别求出点C坐标和点D坐标,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解:如图,过点A作AE⊥x轴,
.∵△ABC是等边三角形,且边长为2,
∴OB=OA=2,OE=1,
∴,
∴点A为(1,),点B为(2,0);
当直线经过点A(1,)时,与△ABC边界只有一个交点,
则,解得:,
∴点D的坐标为();
当直线经过点B(2,0)时,与△ABC边界只有一个交点,
则,解得:,
∴点C的坐标为(0,);
∴直线与△OAB的边界总有两个公共点时,截距b在线段CD之间,
∴实数b的范围是:;
故答案为:.
4. 如图,点A,B,C在一次函数的图象上,它们的横坐标依次为,1,2,分别过这些点作x轴与y轴的垂线,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和是( )
A. 1 B. 3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设直线与y轴交于点D,轴于点E,利用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可得出点A,D的坐标,进而可得出的长,利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求出的面积,同理可得出另外两个小三角形的面积均为1,再将三个小三角形的面积相加即可求出结论.
【详解】解:设直线与y轴交于点D,轴于点E,如图所示.
当时,,
∴点D的坐标为;
当时,,
∴点A的坐标为,
∴点E的坐标为,,
∴,
∴.
同理,可求出另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均为1(阴影部分组成的小三角形),
∴阴影部分面积之和.
故选:B.
5. 如图,直线与x轴、y轴交于A、B两点,在y轴上有一点C(0,4),动点M从A点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x轴向左移动.当动到△COM 与△AOB全等时,移的时间t是( )
A. 2 B. 4 C. 2或4 D. 2或6
【答案】D
【解析】
【分析】先求解的坐标,再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解 再结合轴对称的性质可得答案.
【详解】解: 直线与x轴、y轴交于A、B两点,
令 则
令,则

当时, 而
如图,当关于轴对称时,
此时
此时
故选:D
题型七:用一次函数解决问题
1. 甲、乙两人在笔直的人行道上同起点、同终点、同方向匀速步行1800米,先到终点的人原地休息.已知甲先出发3分钟,在整个步行过程中,甲、乙两人间的距离(米与甲出发后步行的时间(分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结论:①甲步行的速度为60米分;②乙走完全程用了22.5分钟;③乙用9分钟追上甲;④乙到达终点时,甲离终点还有270米.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函数图像中的数据可以判断各个小题中的结论是否正确,从而可以解答本题.
【详解】解:由图可得,
甲步行的速度为:米分,故①正确,
乙走完全程用的时间为:(分钟),故②正确,
乙追上甲用的时间为:(分钟),故③正确,
乙到达终点时,甲离终点距离是:米,故④正确,
故选:.
2. 笔直的海岸线上依次有A,B,C三个港口,甲船从A港口出发,沿海岸线匀速驶向C港口,1小时后乙船从B港口出发,沿海岸线匀速驶向A港口,两船同时到达目的地,甲船的速度是乙船的1.25倍,甲、乙两船与B港口的距离y(km)与甲船行驶时间x(h)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给出下列说法:①A,B港口相距400km;②B,C港口相距300km;③甲船的速度为100km/h;④乙船出发4h时,两船相距220km,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 1 B. 2 C. 3 D. 4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图象可知A、B港口相距400km,从而可以判断①;根据甲船从A港口出发,沿海岸线匀速驶向C港,1小时后乙船从B港口出发,沿海岸线匀速驶向A港,两船同时到达目的地.甲船的速度是乙船的1.25倍,可以计算出B、C港口间的距离,从而可以判断②;根据图象可知甲船4个小时行驶了400km,可以求得甲船的速度,从而可以判断③;根据题意和图象可以计算出乙出发4h时两船相距的距离,从而可以判断④.
【详解】解:由题意和图象可知, A、B港口相距400km,故①正确;
∵甲船的速度是乙船的1.25倍,
∴乙船的速度为:100÷1.25=80(km/h),
∵乙船速度为80km/h,
∴400÷80=(400+)÷100-1,
解得:=200km, 故②错误;
∵甲船4个小时行驶了400km,
∴甲船的速度为:400÷4=100(km/h), 故③正确;
乙出发4h时两船相距的距离是:4×80+(4+1-4)×100=420(km), 故④错误.
故选B
3. 快车和慢车都从甲地驶向乙地,两车同时出发行在同一条公路上,途中快车休息1小时后加速行驶比慢车提前0.5小时到达目的地,慢车没有休息整个行驶过程中保持匀速不变.设慢车行驶的时间为x小时,快车行驶的路程为y1千米,慢车行驶的路程为y2千米,图中折线OAEC表示y1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线段OD表示y2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请解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地相距   千米,快车休息前的速度是   千米/时、慢车的速度是   千米/时;
(2)求图中线段EC所表示的y1与x之间的函数表达式;
(3)线段OD与线段EC相交于点F,直接写出点F的坐标,并解释点F的实际意义.
【答案】(1)300,75,60;(2)y1=100x﹣150(3≤x≤4.5);(3)点F的坐标为(3.75,225),点F代表的实际意义是在3.75小时时,快车与慢车行驶的路程相等
【解析】
【分析】(1)根据图象可直接得出甲、乙两地的距离;根据图象可得A、B两点坐标,然后利用速度=路程÷时间求解即可;
(2)根据快车休息1小时可得点E坐标,根据快车比慢车提前0.5小时到达目的地可得点C坐标,然后利用待定系数法求解即可;
(3)易得y2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然后只要求直线EC与直线OD的交点即得点F坐标,为此只要解由直线EC与直线OD的的解析式组成的方程组即可,进而可得点F的实际意义.
【详解】解:(1)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快车休息前的的速度为:150÷2=75千米/小时,慢车的速度为:150÷2.5=60千米/小时.
故答案为:300,75,60;
(2)由题意可得,
点E的横坐标为:2+1=3,则点E的坐标为(3,150),
快车从点E到点C用的时间为:300÷60﹣0.5=4.5(小时),则点C的坐标为(4.5,300),
设线段EC所表示的y1与x之间的函数表达式是y1=kx+b,把E、C两点代入,得:,解得:,
即线段EC所表示的y1与x之间的函数表达式是y1=100x﹣150(3≤x≤4.5);
(3)y2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设点F的横坐标为a,则60a=100a﹣150,解得:a=3.75,则60a=225,
即点F的坐标为(3.75,225),点F代表的实际意义是在3.75小时时,快车与慢车行驶的路程相等.
4. 某企业准备购买一批爱心物资捐赠给学校.经了解,若购买洗手液300瓶和口罩200包,则共需6000元;若购买洗手液500瓶和口罩300包,则共需9500元.
(1)问:每瓶洗手液和每包口罩的价格各是多少元?
(2)现计划购买洗手液和口罩,若购买这两种物资的总费用不超过11500元,洗手液瓶数和口罩的包数之和为1000,且洗手液的瓶数不大于口罩包数的3倍.设购买洗手液m瓶,购买这两种物资的总费用为W元,请写出W(元)与m(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W的最小值.
【答案】(1)每瓶洗手液和每包口罩的价格分别为10元、15元;(2)W=﹣5m+15000,W的最小值是11250.
【解析】
【分析】(1)根据题意,可以列出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从而可以求得每瓶洗手液和每包口罩的价格各是多少元;
(2)根据题意可以写出W(元)与m(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W的最小值.
【详解】解:(1)设每瓶洗手液和每包口罩的价格分别为a元、b元,

解得,
答:每瓶洗手液和每包口罩的价格分别为10元、15元;
(2)由题意可得,
W=10m+15(1000﹣m)=﹣5m+15000,
∴W随m的增大而减小,
∵购买这两种物资的总费用不超过11500元,洗手液瓶数和口罩的包数之和为1000,且洗手液的瓶数不大于口罩包数的3倍,
∴,
解得700≤m≤750,
∴当m=750时,W取得最小值,此时W=11250,
答:W(元)与m(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W=﹣5m+15000,W的最小值是11250.
5.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随着春节即将到来,家家户户贴春联,挂灯笼,欢天喜地迎新年.重庆某百货超市计划购进春联和灯笼这两种商品.已知第一次购进5个灯笼和4副春联花费185元,第二次购进3个灯笼和8幅春联花费195.
(1)求每个灯笼和每副春联的进价各是多少元?
(2)由于灯笼和春联畅销,超市决定第三次用不超过5900元的资金购进灯笼和春联这两种商品共300件,其中春联的数量不多于灯笼的数量的3倍,且灯笼和春联的进价保持不变.若每个灯笼的售价为30元,每副春联的售价为25元,在销售中灯笼有的损坏,春联有的损坏.若第三次购进的灯笼和春联全部售出(损坏的灯笼和春联不能售出),请问当第三次购进灯笼多少个时,可使本次销售获得最大利润,最大利润是多少元?
【答案】(1)每个灯笼的进价是元,每副春联的进价是元;
(2)第三次购进灯笼75个时,可使本次销售获得最大利润,最大利润是2220元
【分析】本题考查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一元一次列不等式组的应用,一次函数的应用,根据题意正确列方程求解是解题关键.
(1)设每个灯笼的进价是元,每副春联的进价是元,根据题意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即可;
(2)设第三次购进灯笼个,则第三次购进春联幅,根据题意列不等式组,求出的取值范围,再设第三次销售获得的利润为,根据题意得出,然后利用一次函数的性质求解即可.
【详解】(1)解:设每个灯笼的进价是元,每副春联的进价是元,
由题意得:,
得:,
解得:,
将代入①得:,
解得:,
答:每个灯笼的进价是元,每副春联的进价是元;
(2)解:设第三次购进灯笼个,则第三次购进春联幅,
由题意得:,
解得:,
设第三次销售获得的利润为,
则,

当时,有最大值,最大值为,
答:第三次购进灯笼个时,可使本次销售获得最大利润,最大利润是元
题型八:一次函数和几何
1. 如图,直线l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点,以线段直角边在第一象限内作等腰直角三角形,,点为y轴上一个动点.
(1)请直接写出直线l的表达式;
(2)求出的面积;
(3)当与面积相等时,求实数a的值.
【答案】(1)直线l的表达式为:;
(2)的面积为
(3)或.
【解析】
【分析】(1)将点A、B的坐标代入一次函数表达式:,即可求解;
(2)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即可求解;
(3)分点P在y轴正半轴和负半轴两种情况,分别求解即可.
【小问1详解】
解:设直线所在的表达式为:,
则,解得:,
故直线l的表达式为:;
【小问2详解】
解:在中,
由勾股定理得:,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
【小问3详解】
解:①当P在y轴正半轴时,,如图1所示:

∵,
∴,
∵,
∴,
∴;
②)①当P在y轴负半轴时,如图2所示:

∵,
∴,
即有:,
∴,
∵P在y轴负半轴,
∴.
综上:或.
2. 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点B的坐标为,点C在y轴上,作直线.点B关于直线的对称点刚好在x轴上,连接.
(1)写出点的坐标,并求出直线对应的函数表达式;
(2)点D在线段上,连接,当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时,求点D坐标;
(3)如图2,在(2)的条件下,点P从点B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原点O运动,到达点O时停止运动,连接,过D作的垂线,交x轴于点Q,问点P运动几秒时是等腰三角形.
【答案】(1); (2)
(3)点P运动1或或秒时,是等腰三角形
【解析】
【分析】(1)由题意求出,根据与关于直线对称,求出坐标,设点,求出,设直线的解析式为,把A,C代入可得表达式;
(2)由已知可得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过点作轴,轴,证明 ,得出,设点代入中,即可求出点D坐标;
(3)过点D作轴,轴,由(2)可得,证明,得到,分①当时,②当时,③当时,三种情况分别进行讨论.
【小问1详解】
解:∵点A的坐标为,点B的坐标为,
∴,
∵,
∴,
∵B与关于直线对称,
∴垂直平分,
∴,
∴,
设点,
∴,
∴,
∵在中,,
∴,
∴,
∴,
设直线的解析式为,
把,代入得:
,解得:
∴直线的解析式为;
【小问2详解】
解:∵垂直平分,
∴,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过点D作轴,轴,
∴,
∵,
∴,
∴,
∴,
∴,
∴,
设点,
代入中,得:
,解得:,
∴;
【小问3详解】
解:过点D作轴,轴,
同(2)可得,
∵,
∴,
∴,
当时,
∵轴,
∴,
∴,
∴,
∴点P运动时间为1秒;
②当时,
∵、,
∴,
∴,
∴,
∴,
∴点P的运动时间为秒;
③当时,
设,
则,
在中,,
∴,
∴,
∴,
∴,
∴点P的运动时间为秒;
综上所述:点P的运动时间为1秒或秒或秒.
3.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AB为y=﹣x+b交y轴于点A(0,3),交x轴于点B,直线x=1交AB于点D,交x轴于点E,P是直线x=1上一动点,且在点D的上方,设P(1,n).
(1)求点B的坐标及点O到直线AB的距离;
(2)求△ABP的面积(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
(3)当S△ABP=时,在第一象限找点C,使△P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直接写出点C的坐标.
【答案】(1)B(4,0),
(2)
(3)(5,7)或(8,3)或(,)
【解析】
【分析】(1)求出直线AB的解析式,可求点B坐标,由面积法可求解;
(2)求出点D坐标,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求解;
(3)先计算当S△ABP=时,P的坐标,以PB为边在第一象限作等腰直角三角形BPC,分三种情况讨论:分别以三个顶点为直角顶点画三角形,根据图形可得C的坐标.
【小问1详解】
解:∵直线AB为y=x+b交y轴于点A(0,3),
∴b=3,AO=3,
∴直线AB解析式为:y=x+3,
令y=0,则0=x+3,x=4,
∴B(4,0),
∴OB=4,
∴AB==5,
∴S△AOB=×OA×OB=×AB×点O到直线AB的距离,
∴点O到直线AB距离==;
【小问2详解】
∵点D在直线AB上,
∴当x=1时,y=,即点D(1,),
∴PD=n-,
∵OB=4,
∴S△ABP==;
【小问3详解】
当S△ABP=时,,解得n=4,
∴点P(1,4),
∵E(1,0),
∴PE=4,BE=3,
第1种情况,如图,当∠CPB=90°,BP=PC时,过点C作CN⊥直线x=1于点N.
∵∠CPB=90°,
∴∠CPN+∠BPE=90°,又∠CPN+∠PCN=90°,
∴∠BPE=∠PCN,
又∵∠CNP=∠PEB=90°,BP=PC,
∴△CNP≌△PEB(AAS),
∴PN=EB=3,PE=CN=4,
∴NE=NP+PE=3+4=7,
∴C(5,7);
第2种情况,如图,当∠PBC=90°,BP=BC时,过点C作CF⊥x轴于点F.
同理可证:△CBF≌△BPE(AAS),
∴CF=BE=3,BF=PE=4,
∴OF=OB+BF=4+4=8,
∴C(8,3);
第3种情况,如图3,当∠PCB=90°,CP=CB时,
过点C作CH⊥BE,垂足为H,过点P作PG⊥CH,垂足为G,
同理可证:△PCG≌△CBH(AAS),
∴CG=BH,PG=CH,
∵PE=4,BE=3,设CG=BH=x,PG=CH=y,
则PE=GH=x+y=4,BE=PG-BH=y-x=3,
解得:x=,y=,
∴C(,),
∴以PB为边在第一象限作等腰直角三角形BPC,点C的坐标是(5,7)或(3,8)或(,).
4.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B,的图象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D,E,且两个函数图象相交于点.
(1)填空:m=______,b=______;
(2)求的面积;
(3)在线段上是否存在一点M,使得的面积与四边形的面积比为?若存在,请求出点M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4)点P在线段上,连接,若是直角三角形,请直接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坐标.
【答案】(1)3,6 (2)的面积为50
(3)存在,点M的坐标为
(4)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坐标为或
【解析】
【分析】(1)由是一次函数与的图象的交点,即可解出;
(2)由两个一次函数解析式分别求出它们与x轴的交点坐标,得到的长,从而算出的面积;
(3)由已知条件可得的面积,进而得出的长,即可得点M的坐标;
(4)由是直角三角形、是锐角,分和两种情况讨论,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解.
【小问1详解】
解:∵是一次函数与的图象的交点,
∴,解得,
∴,解得,
故答案为:3,6;
【小问2详解】
解:一次函数中,当时,;当时,,
∴,
一次函数中,当时,,
∴,
∴,
∴,
∴的面积为50;
【小问3详解】
解:如图:
在线段上存在一点M,使得的面积与四边形的面积比为,
∵的面积与四边形的面积比为,
∴,
∴,即,
∴,
∵点M在线段上,
∴点M的坐标为;
【小问4详解】
解:点P在线段上,是锐角,若是直角三角形,则或,
当时,,
设,


,,

解得,舍去,

∴点P坐标为;
当时,,
设点,
∵,
∴,,,
∴,
解得,
∴点P坐标为;
综上所述,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坐标为或.
5. 如图1,在矩形OACB中,点A,B分别在x轴、y轴正半轴上,点C在第一象限,OA=8,OB=6.
(1)请直接写出点C的坐标;
(2)如图②,点F在BC上,连接AF,把△ACF沿着AF折叠,点C刚好与线段AB上一点C′重合,求线段CF的长度;
(3)如图3,动点P(x,y)在第一象限,且点P在直线y=2x﹣4上,点D在线段AC上,是否存在直角顶点为P的等腰直角三角形BDP,若存在,请求出直线PD的的解析式;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8,6)
(2)CF=3 (3)存在,y=-3x+26
【解析】
【分析】(1)根据矩形性质和坐标与图形性质可求解;
(2)由折叠性质得,,,利用勾股定理求解、即可;
(3)分两种情况:点P在BC上方和点P在BC下方两种情况,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求得PF=BE,EP=DF即可求解.
【小问1详解】
解:∵四边形OACB是矩形,OA=8,OB=6,
∴AC=OB=6,BC=OA=8,∠OAC=90°,
∴点C坐标为(8,6);
【小问2详解】
解:由折叠性质得:,,,
∵OA=8,OB=6,∠AOB=90°,
∴AB==10,则=10-6=4,
在Rt△中,BF=8-CF,由勾股定理得,
解得:CF=3;
【小问3详解】
解:存在,设P(a,2a-4),
当点P在BC上方时,如图,过点P作EFBC交y轴于E,交DC延长线于F,
则∠BEP=∠PFD=90°,EF=BC=8,
∵∠BPE+∠EBP=90°,∠BPE+∠DPF=90°,
∴∠EBP=∠DPF,又BP=PD,
∴△BEP≌△PFD(AAS),
∴BE=PF=2a-4-6=2a-10,DF=PE=a,
∴EF=PE+PF=3a-10=8,解得:a=6,
∴P(6,8),D(8,2),
设直线PD的解析式为y=kx+b,
则,解得:,
∴直线PD的解析式为y=-3x+26;
当点P在BC下方时,如图,过点P作EFBC交y轴于E,交AC于F,
则∠BEP=∠PFD=90°,EF=BC=8,
同理可得△BEP≌△PFD(AAS),
∴BE=6-(2a-4)=10-2a,DF=PE=a,
∴EF=PE+PF=10-a=8,解得:a=2,
∴P(2,0),这与点P在第一象限不符,故舍去,
综上,直线PD的解析式为y=-3x+26.
6. 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AB与x轴交于点A,与y轴交于点B,与直线OC:y=x交于点C.
(1)若直线AB解析式为y=﹣2x+12,求:
①求点C的坐标;
②求△OAC的面积.
(2)在(1)的条件下,若P是x轴上的一个动点,直接写出当△POC是等腰三角形时P的坐标.
(3)如图2,作∠AOC的平分线OF,若,垂足为E,OA=4,P是线段AC上的动点,过点P作OC,OA的垂线,垂足分别为M,N,试问PM+PN的值是否变化,若不变,求出PM+PN的值;若变化,请说明理由.
【答案】(1)①(4,4);②12
(2)(4,0)或(8,0)或(,0)或(-,0)
(3)不变,
【解析】
【分析】(1)①当 2x+12=x时,解方程即可;
②当y=0时,则 2x+12=0,得出点A的坐标,即可得出答案;
(2)首先利用勾股定理得出OC的长,再分OC=OP,CO=CP,PO=PC三种情形,进而得出答案;
(3)首先利用ASA证明△AOE≌△COE,得OA=OC=4,再利用面积法可得PN+PM=AH,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H的长即可.
【小问1详解】
解:①由题意得 2x+12=x,
解得x=4,
∴y=4,
∴点C(4,4);
②当y=0时, 2x+12=0,
∴x=6,
∴A(6,0),
∴OA=6,
∴△OAC的面积为;
【小问2详解】
解:∵C(4,4),
∴,
当OC=OP= 时,
点P(,0)或(,0),
当CO=CP时,点P(8,0),
当PO=PC时,点P(4,0),
综上:点P(4,0)或(8,0)或(,0)或(-,0);
【小问3详解】
解:PM+PN的值不变,连接OP,作AH⊥OC于H,
∵OF平分∠AOC,
∴∠AOE=∠COE,
∵OF⊥AB,
∴∠AEO=∠CEO,
∵OE=OE,
∴△AOE≌△COE(ASA),
∴OA=OC=4,
∵,
∴OC×AH=OC×PN+OC×PM,
∴PN+PM=AH,
∵直线OC的解析式为y=x,
∴∠AOC=45°,
∴,
∴.
∴PM+PN的值不变,为.
题型九:作图
1.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4,-1),B(-5,-4),C(-1,-3).
(1)画△A'B'C',使△A'B'C'与△ABC关于y轴对称;
(2)在y轴上作一点P,使得PA+PC最短;
(3)将△ABC向右平移m个单位,向上平移n个单位,若点A落在第二象限内,且点C在第四象限内,则m的范围是 ,n的范围是 .
【答案】(1)见详解;(2)见详解;(3),.
【解析】
【分析】(1)利用关于y轴对称点的性质得出各对应点位置,进而得出答案;
(2)由(1)点C'是点C关于y轴的对称点,连接A C',与y轴相交于点P,点P为所求;
(3)根据题意,由点A为(4,1),点C为(1,3),结合平移的规则,有点A平移后的坐标为();点C平移后的坐标为(); 然后联合成不等式组,即可得到m、n的取值范围.
【详解】解:(1)如图所示;
(2)连接A C',与y轴相交于点P,点P为所求;
(3)根据题意,
∵点A为(4,1),点C为(1,3),
∴点A平移后的坐标为:();
∴点C平移后的坐标为:();
∵点A落在第二象限内,且点C在第四象限内,
∴,,
解得:,;
故答案为:;.
2.正方形网格中,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小格的顶点叫格点,小强按下列要求作图:①在正方形网格的三条不同的实线上各取一个格点,使其中任意两点不在同一条实线上;②连接三个格点,使之与图(1)中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你能帮小强做出这道题吗?

【答案】见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格点三角形的作图,做此类题要熟悉勾股定理,三角形的基本性质,注意题干条件“①在正方形网格的三条不同的实线上各取一个格点,且任意两点不在同一条实线上,②构成的三角形与图(1)中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即可解题
【详解】解: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由图(1)知,,,

由题干条件,可画图如下:

3.如图①,②,③都是的正方形网络,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称为格点,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在图①,②中已画出线段,在图③中已画出点A.按下列要求画图.
(1)在图①中,以格点为顶点,为一边画一个等腰非直角三角形;
(2)在图②中,以格点为顶点,为一边画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3)在图③中,以点A为一个顶点,另外两个顶点也在格点上,画一个面积最大的等腰三角形.
【答案】(1)图见解析;(2)图见解析;(3)图见解析.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网格点等腰三角形的作图问题,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可以画出与线段等长的线段,注意线段两端点必须在网格顶点处.
(2)本题主要考查利用全等思想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一线三直角模型是最直接的想法,直接构造两个直角三角形即可,并让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即可构画出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3)本题主要即考查等腰三角形,有考查做出面积最大的三角形,首先先满足等腰三角形的条件,那么就要分析先以A为顶角的等腰三角形,
再分析以A为底角的等腰三角形,直观发现都能做出等腰三角形,但是A为顶角的三角形以面积并不是最大的,最终选择以A底角画出等腰三角形即可.
【详解】(1)如图①,只要在网格顶点中找到使线段即可,答案不唯一.
(2)如图②,可以过点B作交格点或过点A作,再由全等检验边相等,当然也可以先满足边相等,在看是否满足直角.
(3)如图③,多种情况讨论:分别以A为顶角和以A为底角顶点讨论;
分析先以A为顶角的等腰三角形,再分析以A为底角的等腰三角形,直观发现都能做出等腰三角形,但是A为顶角的三角形以面积并不是最大的,见图④,最终选择以A底角画出等腰三角形面积最大,通过全等验证.

4.图①、图②均是的正方形网格,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称为格点,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线段的端点均在格点上,只用无刻度的直尺,在给定的网格中按要求画图.
(1)的长为_______________.
(2)在图①中画一个以为直角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3)在图②中画一个以为斜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答案】(1);
(2)作图见解析图;
(3)作图见解析图.
【分析】()根据勾股定理解题;
()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题;
()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题;
本题考查网格与勾股定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1)由网格可知:,
故答案为:;
(2)
如图,,,,
则,,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即为所求;
(3)
如图,,,,
则,,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即为所求;
题型十:最值问题
1. 如图,已知点C(1,0),直线y=﹣x+8与两坐标轴分别交于A、B两点,D、E分别是AB、OA上的动点,则△CDE周长的最小值是_____.
【答案】
【解析】
【分析】点C关于OA的对称点C′(-1,0),点C关于直线AB的对称点C″(8,7),连接C′C″与AO交于点E,与AB交于点D,此时△DEC周长最小,可以证明这个最小值就是线段C′C″.
【详解】解:如图,点C关于OA的对称点C′(-1,0),点C关于直线AB的对称点C″,
∵直线AB的解析式为y=-x+8,
设直线CC″的解析式为y=x+b,将C(1,0)代入,
得:b=-1,
∴直线CC″的解析式为y=x-1,
由,解得:,
∴直线AB与直线CC″的交点坐标为K(,),
∵K是CC″中点,
∴可得C″(8,7).
连接C′C″与AO交于点E,与AB交于点D,此时△DEC周长最小,
△DEC周长=DE+EC+CD=EC′+ED+DC″=C′C″==,
故答案为:.
2.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为,点与点分别是直线及轴上的动点,则周长的最小值为( )
A.6 B.8 C.10 D.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了轴对称的性质、勾股定理,作点关于轴的对称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连接,交直线于点,交轴于点,则,,当点、、、在同一直线上时,的周长最小,最小值为的长,根据点,可知点在直线上运动,据此解答即可,熟练掌握以上知识点并灵活运用是解此题的关键.
【详解】解:如图,作点关于轴的对称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连接,交直线于点,交轴于点,

则,,
的周长,
当点、、、在同一直线上时,的周长最小,
周长的最小值为的长,
点,
点在直线上运动,
令直线于轴交于点,交轴于,连接,
在中,当时,,当时,,解得,
,,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由轴对称的性质可得:,,



,,,
,,

故选:D.
3.如图,为等边的高,M、N分别为线段上的动点,且,当取得最小值时, .
【答案】105°
【分析】解:如图,作,使,连接交于点F,连接,则.可证,从而得证,于是,.当点N与点F重合时,取最小值.于是.
【详解】解:如图,作,使,连接交于点F,连接,
∵是等边三角形,
∴,.
∴,
∴,
∵,
∴.
∴.
又∵,
∴.
∴.
∴.
当点N与点F重合时,,取最小值,则取最小值.
此时,.
故答案为:

题型十一:新定义问题
1.当m,n是正实数,且满足时,就称点为“美好点”.已知点与点B的坐标满足,且点B是“美好点”,则的面积为 .
【答案】18
【分析】本题考查了新定义运算,先根据点A坐标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设点,根据题意,,结合m,n是正实数,且满足m,n是正实数,得,得到,计算,根据计算即可.
【详解】∵点与点B的坐标满足,且点B是“美好点”,
∴,
解得,
∴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
设点,
根据题意,,
∵m,n是正实数,且满足m,n是正实数,∴,
∴,
解得,
∴,
∴.
故答案为:18.
2. 已知a,b,c分别是Rt△ABC的三条边长,c为斜边长,∠C=90°,我们把关于x的形如y=的一次函数称为“勾股一次函数”.若点P(﹣1,)在“勾股一次函数”的图象上,且Rt△ABC的面积是,则c的值是_____.
【答案】6
【解析】
【分析】由点P(﹣1,)在“勾股一次函数”的图象上将P点坐标代入计算可得a,b,c之间的关系,再根据的面积是,可求解ab=9,再结合勾股定理计算可求解.
【详解】解:∵点P(﹣1,)在“勾股一次函数”的图象上,
∴,
即,
∴,
∴,
∵的面积是,
∴,
∴ab=9,
∴,
∵,
∴,
解得c=6(舍去负值),
故答案为:6.
3. 如果一个三角形能被一条线段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那么称这条线段为这个三角形的双腰分割线,称这个三角形为双腰三角形.
(1)如图1,三角形内角分别为,,,请你画出这个三角形的双腰分割线,并标出每个等腰三角形各角的度数.
(2)如图2,中,,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交于点,交于点.求证:是的一条双腰分割线.
(3)如图3,已知中,,是三角形的双腰分割线,且.①求∠C的度数.②若,,求的长.
【答案】(1)见解析 (2)见解析
(3)①;②
【解析】
【分析】(1)从 三个顶点出发各作一条线段,根据等边对等角,求出角度,看是否符合另一个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
(2)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求解可得.
(3)①由是三角形的双腰分割线,且.得,,从而求得;②过点作于点,中,,中,,得,解方程即可.
【小问1详解】
解:线段是的双腰分割线,每个等腰三角形各角的度数如图:
【小问2详解】
证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交于点,

是等腰三角形,





是等腰三角形,
是的一条双腰分割线.
【小问3详解】
①是三角形的双腰分割线,且.




②过点作于点,


设为,
中,,
中,,

解得,,

4.点P、点和点Q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三个点,给出如下定义:若,且,则称为点P关于点Q的等垂点.
(1)已知点Q的坐标为,
①如下图所示,若点P为原点,直接写出P关于Q的等垂点的坐标________;
②如下图所示,P为y轴上一点,且点P关于点Q的等垂点恰好在一次函数的图象上,求点的坐标;
(2)如下图所示,若点Q的坐标为,P为直线上一点,P关于点Q的等垂点位于y轴右侧,连接,,请问是否有最小值?若有,请求出最小值;若无,请说明理由.
【答案】(1)①或②或(2)
【分析】(1)①根据新定义,得到轴,且,求解即可;②分点在轴正半轴和在轴负半轴上,两种情况进行求解即可;
(2)过点作直线,过点作,证明,得到点在直线上运动,作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得到,进而得到当三点共线时,的值最小,为的长,进行求解即可.
【详解】(1)解:①∵点P为原点,点Q的坐标为,
∴轴,
∴或;
故答案为:或;
②当点在轴负半轴上时:过点作,
则:,
∴,
又,
∴,
∴,即:点的纵坐标为,
∵点在直线上,当时,,
∴;
当点在轴正半轴上时:过点作,
同法可得:,
∴,即:点的纵坐标为,
当时,,
∴;
综上:或;
(2)如图,过点作直线,过点作,
∵,点在直线上,
∴,
同(1)②法可得:,
∴,
∴点的横坐标为,即:点在直线上运动,
作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
∴,
∴当三点共线时,的值最小,为的长,
∵,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