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课件1

文档属性

名称 《空城计》课件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26 22:06: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概念: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1.正面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2.侧面描写别人的态度或反应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通常是景物的描写通常暗示了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小说阅读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精神品质事件的深层含义主旨小说考点1.整体感知内容,把握小说的情节;2.明确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4.理解重点词句的作用,品味小说语言特色;5.对小说艺术技巧,如构思,情节的设置等加以评价;6.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理解小说的主题,谈体会,感悟。主要题型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用填空方式概括小说的部分情节 收二川, 排八阵, 六出七擒, 五丈原前, 点四十九盏明灯, 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 定南蛮,东和北拒, 中军帐里, 变 金木土革爻卦, 水面偏能用火攻。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 赏对联 猜英雄 空城计,三十六计中的第三十二计,其战略是“ 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计,奇而复奇。”这是一种心理战术,在己方无力守城情况下,故意向敌方暴露我城内空虚,就是所谓“虚者虚之”,敌方产生怀疑,就会犹豫不前,即“疑中生疑”,诸葛亮的空城计名闻天下,把诸葛亮“智绝”的形象推向巅峰。
1.了解小说常识,掌握基础知识, 积累生字新词。
2.学会概括故事情节,理清小说的开端、
发展、高潮、结局。
3.学会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分析个性 鲜明的人物形象。学习目标 罗贯中 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
《空城计》选自《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代表着我国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
作者作品四大名著《三国演义》 罗贯中 元末明初《水浒传》 施耐庵 元末明初《红楼梦》 曹雪芹 清代《西游记》吴承恩 明代巩固训练1、本文选自 ,
作者 是 的小说家。
2、与《三国演义》并称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的其他三部为       、     、       。 《三国演义》罗贯中元末明初《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写起,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全国统一止,共97年的历史。它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五十回以前(赤壁之战以前),写出了中华大地上无数军阀割据的局面及这些军阀各自消长沉浮的命运;五十回以后,则集中写魏、蜀、吴三个政权各自的发展及相互间的关系。字词检查一、朗读课文,注意字音。懿( ) 旌( )旗 隐匿( )城铺( ) 擅( )动 鹤氅( ) 纶( )巾 携( )琴 焚( )香掬( ) 汝( )辈 麈( )尾抚( )掌 骇( )然 言讫( )yìjīnɡnìpùshànchǎnɡɡuānxié fénjūrǔzhǔfǔhàiqì二、准确解释下面的词语。引( )五千兵马 尽皆( )失色 诸( )君 吾( )自有计 凭( )栏 遂( )止住三军 看毕( ) 兴、苞二人在彼( )等候 远遁( ) 得不为 ( )司马懿所擒乎?带领全都众;许多我依,靠于是完那里逃跑怎能不1、司马懿( ) 鹤氅( )
2、纶( )巾 言讫( )
3、犒( )赏 旌 ( )旗
4、笑容可掬( ) 大骇( )
5.隐匿 ( ) 蜂拥( )妄行出入( )
6.远遁( ) 抚掌( ) 城铺( )yìchǎngguānqìkàojū预习检测jīnghài故 事 情 节开端(1):发展(2):高潮(3-4):结局(5-6):(司马懿)兵临西城(诸葛亮)临危施计(司马懿)司马中计(诸葛亮)孔明释计自学指导:
默读课文,概括故事内容第一部分(1自然段):  第一部分主要写施用空城计的背景,突出一个“危”字。
具体写“危”的内容有哪些?“司马懿引大军15万,望西城蜂拥而来”;而诸葛亮仅有五千兵,却还有一半去运粮草,城中仅余二千五百人,诸葛亮“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课文一开始就渲染了一种危急的气氛,司马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大兵压境,而诸葛亮身边只有一班文官,士兵二千五百人,兵力如此众寡悬殊,诸葛亮一开始就陷入了不可避免的失败境地!开端(兵临西城)。第二部分(2自然段):     在这近乎绝境中诸葛亮都做了些什么? 他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着百姓,洒扫街道”他自己“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在这一部分中,通过他有条不紊地发布一系列命令,他所采取的措施都是围绕“空”字做文章,就是让司马懿看到一座空城。他还严肃纪律,谨防露出破绽,同时还安抚属下,“吾自有计”。这些语言、行动描写鲜明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表现了他临危不惧、处变不惊、沉着应战的统帅风采。发展(临危施计)。第三部分(3、4自然段) :  这一部分重点写谁?是怎样写这个人物的?以司马懿为重点,写他的所见所思所感,先写他“笑而不信”,再写他“看毕大疑”,即令退兵,后面写司马懿父子的对话,写出了他的心理活动。这两段写诸葛亮只写一句:“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而把更多的笔墨用来刻画司马懿一个人物。从反面衬托了诸葛亮的高超智慧。高潮(司马中计)。第四部分(5、6自然段):   写故事余波。
通过诸葛亮的解释,表现其足智多谋。结局(孔明释计)。①诸葛亮笑了几次?
②找出描写他“笑”的词语。
③是真笑还是假笑?
④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心理?
⑤体现了他怎样的形象特点?
小组讨论孔明的 “笑”笑容可掬抚掌而笑拍手大笑假笑真笑真笑故作轻松高兴、庆幸嘲笑、自豪三临危不惧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笑容可掬故做轻松 诸葛亮的三次笑抚掌而笑拍手大笑如释重负自豪、嘲笑课文第三部分,转为对司马懿的重点刻画,作者都写了他的什么内容?写所见所思所为,初闻“笑而不信”,既而疑惑不解,而后即令退军。司马懿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通过司马氏父子的对话可以看出。他疑心病重、骄傲自负。司马懿并非平庸,他对诸葛亮十分了解,他不相信诸葛亮会如此“弄险”,对于诸葛亮的长于谋略,他也早有领教,此时他不进西城也并非没有道理,因此不是他太愚蠢,而是诸葛亮太聪明了!司马懿的老谋深算,更衬托出诸葛亮的高超智慧。认识司马懿老奸巨滑骄傲自负狡诈多端疑心病重司马懿人物形象分析
足智多谋 处乱不惊
神机妙算 临危不惧
疑心病重 老谋深算
刚愎自用 狡诈多端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对比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歇后语3、司马懿退兵的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4、诸葛亮之所以敢使空城计,是因为什么? (用原文回答)
“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当堂训练 “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拓 展 延 伸 《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除了诸葛亮和司马懿,你还知道哪些人物呢?
刘备、关羽、张飞、赵云、曹操、
吕布 、董卓、孙权、黄盖、周瑜刘备曹操孙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空城计的故事,了解了诸葛亮、司马懿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特点,懂得了写人的一些方法。课堂总结课外作业: 诸葛亮几乎成为智慧的代名词,请同学们课后搜集有关他的故事。《三国演义》中表现诸葛亮智慧的故事火烧新野 舌战群儒
草船借箭 巧借东风
赤壁之战 三气周瑜
七擒孟获 智赚荆州
计取成都 平定汉中
你知道吗?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祝老师工作愉快!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