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年级下教科版选读8《草船借箭》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四年级下教科版选读8《草船借箭》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27 19:07: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73张PPT。草船借箭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在这条文化长河中,有四大名著始终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你们知道是哪四大名著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讲的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三国演义》的第四十六回的相关内容改编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认真读读课文,看看草船借箭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查字典弄清“神机妙算”这个词语的意思,想想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这部小说写的是三国时期魏、蜀、吴的故事,书中塑造的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张飞、关羽等人物形象,家喻户晓。书中的许多故事,如“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空城计”,广为流传。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三国演义》的第四十六回的相关内容改编的。资料袋 北魏(曹操)
打败 攻打

西蜀(刘备) 联合 东吴(周瑜)
(诸葛亮) (鲁肃)三国形势图背景介绍作者简介草船借箭 罗贯中,明朝小说家,生于元末明初(约1330—约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山西太原府,一说山西省祁县;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隋唐演义》据说和施耐庵合著《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诸葛亮 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茅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千古风流人物”,成了《三国演义》中蒙受最大冤屈的人物。 鲁肃: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曹操大军南征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商战守大计。赤壁战后,他又力主扶刘抗曹。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忌曹督甘鲁延幔私寨擂援呐丞妒写生字瑜弩认生字dùjìcáodūgānlǔyánmànsīzhàiléinàyuánchéngyúnǔ周瑜丞相弓弩擂鼓水寨私自青布幔子都督曹操妒忌词语心甘情愿推却迟延 探听调度呐喊支援军令状自有妙用 神机妙算惩罚多音字擂léi 擂鼓lèi 打擂调相tiáo 调解 diào 调职xiàng 丞相xiāng 相信长江北曹吴课文赏析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 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推却:拒绝;推辞。都:dū都市;首都
dōu都是;都要委托:请人或机构等代办。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有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既(j ì ):既然 既而军令状:接受军令的保证书。甘受:心甘情愿的接受。惩罚:处罚。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只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麽打算,回来报告我。假:jiǎ真假 假货
jià假期 暑假迟延:拖延。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只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自有妙用:自然有巧妙的用处。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果然: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疑惑:本课指心里不明白调度:管理并安排。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去取箭。”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一万多名弓努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虚实:虚和实,泛指实际情况。弓弩:弩弓,古代兵器,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 :“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丞相:古代辅佐君主的职位最高的大臣。里:长度单位,一市里等于150丈,合500米。 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到江边搬箭。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长叹:深深的叹息。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课堂讨论 课题中的“借”换成“取”“骗”“偷”行不行,为什么?1.从“太阳出来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看出,用“借”好,因为骗箭不用谢。3.用“借箭”更能突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如果用“骗”,作者就不是赞美诸葛亮了。2.联系“火烧赤壁”来看,也应用“借”,因为火烧赤壁时,诸葛亮把箭都还给曹操了。默读起因部分,请你思考: 1、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的?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诸葛亮,于是以共商军事,作战急需用箭为名,暗里是设下陷阱,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从周瑜不动声色的话中反映出他的险恶用心。 一方面诸葛亮顾全大局,为了维护蜀、吴联盟和战胜曹操的十万大军,所以不和周瑜计较。另一方面诸葛亮对于向曹操借箭的计划早就成竹在胸,所以他欣然地立下了周瑜想置他于死地的“军令状”,表现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2、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曹操生性心疑,为什么在关键时刻他却没有放火箭? 大家都知道三国中有不少是火箭的,但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事先准备好的,当时的火箭是极易受潮,不便保管的,火烧赤壁时是用了火箭的,因为在战前已经准备充分,草船借箭是在曹操没有防备的时候突发事件,至于船上是真人还是假人,当时不在曹操考虑范围内,所以迅速的以普通弓箭击退敌军是自然而然的选择。 “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诸葛亮为什么要把船连接起来?为了增大受箭面积。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借箭?为了使敌人不明真相。 “诸葛亮下令……,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为什么下令军士擂鼓呐喊?为了制造进攻的假象。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诸葛亮为什么先下令船头朝西,船尾朝东;然后又下令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为了撤退的方便,节省时间。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地方?②熟悉气象。④布置周密、准确。①诸葛亮对周瑜的险恶用心早已了然于胸。③对曹操和鲁肃的个性把握准确透彻。一字摆开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虚张声势)借箭经过:连船靠近曹营一字摆开擂鼓呐喊受箭调转船头再受箭谢箭回营人物关系分析回首页神机妙算借造箭加害周瑜派鲁肃诸葛亮曹操借箭依靠挫败打探帮忙教师总结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5)水的作用。(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4)士兵作用。(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3)曹操多疑之心。(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调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2)船的作用。(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1)雾的作用。(冬季,雾在四更最浓。)请你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曹操:生性多疑,不睹虚实,不敢轻意出击 。写法:人物性格鲜明。周瑜:心胸狭窄,凶狠狡诈,妒能忌贤,不顾抗曹大局,一心想刁难,加害诸葛亮。诸葛亮:顾全大局,豁达大度,足智多谋、才华卓越。鲁肃:忠厚老实,顾全大局。诸葛亮神机妙算知天文 “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经算准了这场大雾。表现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和神机妙算。诸葛亮神机妙算懂地理 “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体会:诸葛亮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位置,并且进行了巧妙的安排。诸葛亮神机妙算识人心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体会:诸葛亮料事如神,算准了曹操多疑不敢出兵;识鲁肃忠厚老实,不会将安排告诉周瑜。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知周瑜知鲁肃知曹操识天象晓地利险恶用心
自尊自傲
嫉贤妒能忠厚守信
顾全大局疑心重
用兵谨慎大雾漫天顺风顺水诸葛亮巧妙安排:一妙:青布幔子遮船,曹军看不清虚实。二妙:草靶子排在船两边,吓唬曹营军士,还可以保护自己。三妙:二十只船一字排开,两面受箭,面积大。保证了借箭的数量,保持了船的平衡。四妙:二十只船来去顺风顺水,曹军望船兴叹。五妙:船上军士擂鼓呐喊,虚张声势。小结:诸葛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己知彼,周密谋划。他足智多谋,具有非凡的才干。 笑自己神机妙算(自信的笑)笑鲁肃忠厚老实(幽默、宽厚的笑)笑周瑜不自量力(胜利的笑)笑曹操不敢出兵(胜利的笑)诸葛亮的性格:周瑜的性格:大将风度谦虚有礼宽宏大量料事如神足智多谋妒才忌能气量狭窄把故事编成了文字:草船借箭不寻常, 要论成败有文章。
都督周瑜欲陷害, 孔明先生巧应对。
妙算天文雾漫天, 通晓地利蒙曹操。
洞悉人心妙计成, 箭如雨下满载归。
神机妙算诸葛亮, 世世代代美名扬。喜欢的同学读一读,也可以背诵下来。第一段(1—2自然段)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小结: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第三段(6—9自然段)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第二段(3—5自然段)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扩展阅读 长坂坡之战发生于中国三国时代,地点在荆州当阳附近的长坂坡,战斗双方是刘备和曹操。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派曹仁南下袭击新野,被刘备军击退。次年,在平定北方之后,曹操亲自率军南下荆州。当年八月,刘表病逝,次子刘琮即位后即不战而降,驻扎在樊城的刘表客卿刘备闻讯向江陵撤退,同时通知关羽率水军到江陵会合,民众十余万随行。九月,曹操闻讯派出曹纯领精骑五千急袭江陵,在当阳附近追上刘军。曹军轻军前进,曹纯率精骑5000追击刘备军。刘备军一触即溃,刘备弃民先走,令张飞率二十骑断后。后赵云于乱民中遗失了刘备家小,回身寻找。曹操前军追杀刘备,余部围杀赵云。后曹军大部赶上,赵云奋力杀透重围,救出刘备妻甘夫人和刘禅。张飞以大喝吓阻曹军,使得赵云有时间护送刘备妻甘夫人和刘禅逃回,以免刘备妻子和刘阿斗被俘。刘备放弃转往江陵的计划,转为前往江夏和刘表长子刘琦会合。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胜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战争日期在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日。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 三国(公元220年~280年,另有184年、190年或208年起始说),是中国历史上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分裂对峙时期,有曹魏(魏国)、蜀汉(蜀国)、东吴(吴国)三个政权。三国时代波澜壮阔,充满生机,它们三分东汉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称王称霸,互相对峙,魏、蜀、吴三国鼎立期间,虽然兼并战争仍旧继续进行,但是,由于三国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都比较重视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安定。这种政治局面习称为“三国鼎立”。歇后语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草船借箭——有误(雾) 诸葛亮开口——尽是计谋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诸葛亮草船借箭——神机妙算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涂 诸葛亮立军令状——面不改色心不跳后人赞美诸葛亮的诗: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有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正史中的草船借箭
? ?? ? 《三国演义》是小说,虚构成分极多,正史上草船借箭是发生在孙权与曹操的濡须之战,孙权坐船亲自去刺探曹操的军情,被曹操发现命令士兵射箭攻击,孙权的船被射歪差点沉了,他便让船掉个头让箭继续射,这样一来船就平衡了,孙权就把船开走了。孙权的聪明让曹操十分感叹,留下一句名言“生子当如孙仲谋”。此外周瑜的心胸也十分宽广,“嫉妒诸葛亮”纯粹是《三国演义》为抬高诸葛亮贬低周瑜而虚构。 诸葛亮“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读了这段故事,常常使人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然而,诸葛亮的 一生并没有干过这件事。那么,这个故事是不是罗贯中凭空杜撰的呢?那也不是,因为他确有所本。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并且鼓乐齐鸣,但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整肃威武,恐怕有诈,不敢出战,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随后,曹操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孙军安全返航。曹操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 ? ?? ? 由此可见,“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并且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以后五年。负荆请罪( ) 完璧归赵( )
精兵简政( ) 铁杵成针( )
惊弓之鸟( ) 凿壁偷光( )
卧薪尝胆( ) 望梅止渴( )
纸上谈兵( ) 刮目相看( )
髀肉复生( ) 四面楚歌( )
闻鸡起舞( ) 指鹿为马(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蔺相如 廉颇李鼎铭 李白 更羸 匡衡 勾践 曹操 赵括 赵高 祖逖 诸葛亮 刘备 项羽吕蒙 精忠报国( )
( )的居所--开门见山
( )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 ) 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乐不思蜀( )

入木三分( )煮豆燃萁--( )
围魏救赵----( )毛遂自荐--( )
背水一战----( ) 四面楚歌---( )王羲之 刘禅 曹操 诸葛亮 愚公 岳飞 韩信曹植项羽望梅止渴---( )曹操孙膑毛遂破釜沉舟( ) 图穷匕见( )
杀妻求将( ) 南柯一梦( )
东施效颦( ) 赴汤蹈火( )
江郎才尽( ) 投笔从戎( )
鹤立鸡群( )
多行不义必自毙( )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 景皓 共叔段 嵇康 班超 江郎 周瑜 吴起 东施 荆柯 项羽 淳于棼 1. 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说话人的不同语气。4. 默读课文,想一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在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2. 抄写本课新学到的词语。5.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作业设计3. 搜集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草船借箭》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
   中的一个故事。文中写的人物是  、
  、  、  ,其中主要人物是  。
“草船借箭”的表面起因是        ,
实际起因是       ;这件事的结果,
表面是       ,实际是     。
从中看出,周瑜是一个       的人。回首页谢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