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9张PPT。马 说韩 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散文家、诗人,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擢(zhuó)用,“而志不得通”。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常常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
“马说”即谈马、论马。lè zhǐrǔpiáncáo lìshí sù dànsìxiànyécè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读音、停顿和语气。
学生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找学生朗读。
学生齐读,要读得响亮、流畅、沉稳。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
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本名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马。?:只是。?:(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槽枥,喂牲口用的槽。?: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故:因此虽:即使奴隶人:仆役课文串讲第一段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一食:吃一顿。或:有时外现:表现在外面。见,通“现”。且:犹,尚且。食sì:通“饲”,喂。是:这虽:即使食:吃等:相等安:怎么 其:它,代指千里马第二段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策之:鞭打马。
策,用鞭子打马。以其道 :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道,正确的方法。食:通“饲”,喂。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通“才”。临:面对呜乎:表示惊叹,相当于“唉”。其:表反问,“难道”。 其:其实 第三段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找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才美不外见
3、食之不能尽其材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食:通“饲”,喂见:通“现”,表现材:通“才”,才能一词多义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骈死于槽枥之间
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才能,能力能够用鞭子打马鞭子助词“的”代词,指“千里马”助词,无意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连词,表转折,但是
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吃,动词
通“饲” 喂,动词
即使
虽然
难道(反问语气)
其实一词多义作业布置1、熟背课文。
2、试译课文。疏通文意结合课下注释和参考书、工具书,疏通语句意思。
小组内交流、互助、合作,通译全文。
检查,明确。马 说 韩愈参考翻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参考翻译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参考翻译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马 说二、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一、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三、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讽刺。再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课文研讨阅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用原文语句回答。
1、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5、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
其真不知马也。 品读赏析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千里马人才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终被埋没,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马说伯乐能识人才的统治者(贤明的君主)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问题研究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2.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本文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马“才美不外现”写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拓展延伸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以“人才发展”为话题,结合现今社会的状况及自己身边的情况,试着从多个角度,谈谈你对“人才发展”的看法。拓展延伸
祝同学们成为驰骋于生活中的一匹千里马!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作业布置1、抄写课文、译文两遍。
2、完成课时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