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 家乡的风俗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 家乡的风俗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30 10:07: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亲身体验,及查阅资料、问问长辈,深入了解家乡的风俗。
2.围绕中心句,能从不同方面,将家乡的风俗写清楚,写具体。习作时,能够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3.学会在叙事中穿插介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将作文写得更加具体。
课前准备:
查阅资料或问问长辈,深入了解某一种风俗;欣赏自己参加某种风俗活动的照片或视频。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畅聊风俗
1.(出示本单元课文目录《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寒食》《十五夜望月》)“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几篇课文,了解了不同节日、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风俗。
2.我们还补充分享了和传统习俗有关的一些诗词。对不同的风俗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3.俗话说,“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出示教材中的三幅插图)这三幅图讲了什么习俗呢?
4.在《北京的春节》中,老舍先生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哪些方面?重点介绍了什么?
5.在我的家乡,大家是怎样过节的呢?如,人们会做些什么?会吃些什么?会玩些什么?这些活动有什么样的意义?寓意着什么?象征着什么?
6.学生分小组交流分享。
(1)做什么?(小年送灶王爷,贴春联,正月初五迎财神爷)
(2)吃什么?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蕴含了一定的文化。下面根据出示的春节美食图,说说这些美食所蕴含的寓意。
(3)玩什么?(鞭炮、舞龙、迎财神)
二、读读要求,学习写法
1.大家的分享精彩极了!我们把这些精彩的风俗写出来,整理成一本民俗作品集,一定很有趣。
2.这次习作,我们可以写什么?又怎样写呢?请你先读一读教材中的习作要求。
3.学生读后交流。
4.小结:
(1)写什么?
①你可以介绍一种风俗,写成介绍性的作文,《北京的春节》就属于这一类,这篇课文从不同方面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
②你也可以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写成叙事类的作文,如沈从文《腊八粥》就属于这一类,课文主要讲述了“等腊八粥”和“喝腊八粥”这些事情。在作文中,你需要把主人公写成是“我”。
(2)怎么写?
①如果你要写介绍一种风俗,则需要对这种风俗有深入的、较为全面的了解。课前,已经布置大家查阅资料、问问长辈,了解了某种风俗。在介绍这种风俗时,也可以适当写写自己的体验。(出示例文片段。)
运用“中心句+”的构段方式,使作文的层次更清晰。参考《北京的春节》中的部分段落,如“除夕真热闹。……”“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先概括地说,再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展开来说,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②如果你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则可以抓住叙事六要素,将事情的前后过程写清楚。
你还可以把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
(出示《食饼筒》)
在这篇作文中,通过“我”和妈妈的对话,穿插交代了台州人过端午吃食饼筒的来历。
三、运用写法,完成片段
1.围绕中心句,写一写当地的风俗。可以写一写饮食的文化,可以写一写玩乐、活动。
下面的开头,供你参考。
1.我查资料得知,元宵象征着……
2.**节这一天,我最关心的要数……
3.提到过节,不得不这样的一件趣事。……
4.中堡的庙会真是热闹啊!……
5.听爸爸说,这个习俗大有来历呢?……
友情提醒:
有些话题,涉及到场面描写,你可以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出过节时的热闹气氛;
有些话题,你可以试着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从而将风俗写得更加具体。
2.学生动笔完成片段。
3.分享交流,点评。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我们分享了精彩的民风民俗。学习了围绕中心句,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抓住重点写出风俗的特点;还学习了叙事中的穿插,将风俗内容写得更为具体。
2.课后,将课堂小练笔补充完整。
3.整理汇编民俗作品集,可以添加照片。
附:
端午节吃食饼筒
五天,四天,三天,两天,一天,终于盼到这一天了。今天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在我的家乡路桥,每户人家的中餐或者晚餐,都会吃食饼筒。
早上,妈妈叫我起床去买做食饼筒的食饼皮,去迟了中午没得吃。我漫不经心地回答:“慌什么,还这么早。”
啊!今天人真多,都排成一排了,我也只好也排着了,我一看前面,都是爷爷奶奶这一辈的人了,有的伸长脖子往前瞧一瞧,看看什么时候能轮到自己;有的时不时看看手上的手表,看一下几点了;还有的直跺脚,嘴上还嘀咕着:“好了没啊!这么慢。”过了一个半钟头,我才轮到,我瞧了一瞧,只见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婆婆在那里摊麦饼,旁边还坐着一位老爷爷。只见,老婆婆先熟练地从面团中取出一点面,铺在平底锅上,接着把面团均匀地铺满整个平底锅,过了一分钟左右,老爷爷再把食饼翻个身,又过了一分钟,一张完整的食饼皮就好了。
我回到家已经临近中午,妈妈已炒好了馅。哇!馅的品种这么丰富!有炒米面,红烧肉,黄鳝丝,蛋丝,鱿鱼丝,鲜虾仁,洋葱,茭白,包菜……每样夹一点,用食饼皮包裹住,卷着吃,混合着海鲜、禽蛋、蔬菜的鲜味,真是意想不到的美味,令人齿颊留香。
吃着香喷喷的食饼筒,我问妈妈:“为什么别的地方吃粽子,我们这里却要吃食饼桶?”
妈妈说:“别的地方吃粽子,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投江的日子。我们台州吃食饼筒来纪念另一位民族英雄——戚继光将军。”
我又问了问妈妈:“为什么要纪念他呢?”
妈妈说:“戚继光虽然不是浙江人,但他在台州抗击倭寇使得倭寇不敢再犯台州沿海,为台州人民保卫家园,赢得了台州人民崇高的敬意。相传得胜后家家户户做了菜肴向犒劳大军。但怎么送去军营着实是个难题,路远不便携带,总不能连碗送过去吧?于是聪慧的渔家女就做了饼皮,裹上菜,把菜包进去送给士兵们,只要没骨头没刺的。都可以包入食饼筒当中。”(一问一答,通过“我”和妈妈的对话,穿插介绍了食饼筒的由来。)
听了妈妈的故事,我觉得食饼筒的滋味更美妙了!
亲爱的读者朋友,你看了我的介绍,有没有流口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