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对“美猴王”作理性思考,从他“拜师学艺”的过程中体会他身上所具有的聪明好学、不畏艰险、有勇有谋、敢作敢当的精神品质,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韵味。
2. 根据课文的描述,合理推测“美猴王”拜师学艺的具体情形,讲一段话。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理解石猴出世的神奇,感受其“石破天惊”的作用。
教学难点:
1. 领会石猴身世和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韵味。
2. 体会石猴聪明好学、不畏艰险、有勇有谋、敢作敢当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 你知道《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怎么被唐僧取名为“孙行者”的?
2.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人物形象,在“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等故事中他智斗妖魔,保护师傅的生动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是你们知道吗?孙悟空曾是一个普通的猴子,为了能学到本领,不惧艰险,克服重重困难,拜师学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猴王出世》。(板书课题)
3. 简介《西游记》。(让学生简单介绍他们所了解的《西游记》,调动学生学习本文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指名读课文,并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本文是节选自《西游记》第一回,那原著的第一回写了什么?写了石猴的什么经历?
《西游记》中第一回写了美猴王出世的神奇过程,以及他在花果山称王的过程。重点写了石猴从石头中孕育迸裂而出,以及他生活的一片天地是如此的神奇、秀丽。引导学生注意这一部分内容在全书中的作用,它为后面的故事情节作了铺垫。
(2)课文主要写了石猴的哪些事情?试着给每段列一个小标题。
石猴出世——山中寻源——欢喜畅快——家喻户晓。
(3)根据小标题的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一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与小标题相对应。
第一段(第1自然段):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环境。
第二段(第2自然段):群猴嬉戏玩耍和石猴“欢喜畅快,通宵不寐”。
第三段(第3自然段):石猴想到水帘洞并找到水帘洞和众猴一起“拜石猴为王”。
(四)深入局部,品读课文。
1. 石猴出世这一神奇的过程是怎样的?找一找课文中相关的语句加以说明。并读一读这一神奇的句子,读出你的感受。(让学生先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进行阅读体会,然后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
(1)“那座山正当顶上……也似一座桥。”这几句话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花果山的地理环境非常神奇、秀丽。)
(2)“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你读到这里有什么感受?(石猴出世非常神奇。作者把一个圆圆的石卵置于花果山这样的神奇、秀丽的环境中孕育成长,暗示了这神奇的猴子一定非同寻常。)
(3)“五官俱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这几句话写出了幼年石猴的可爱和机灵。在妈妈生下石猴后,“五官俱备,四肢皆全”,说明他是一个发育正常的幼年猴子。“便就学爬学走”说明他具有极高的天赋和极强的模仿能力。“拜了四方”则表现出他的机灵和懂事。这些描写都让人感受到幼年石猴的可爱和机灵。
2. 细读课文中众猴到山涧采桃子、花果山上玩耍、石猴呼唤猴子们到水帘洞容身、群猴进入水帘洞这四段文字,想一想:这些段落分别从哪些方面写石猴?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可以和同桌交流。(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看法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