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能够正确读写。
2. 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3. 初步体会“草船借箭”一文的构思之巧,领悟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感知“草船借箭”的经过,了解周瑜、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培养学生初步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教师开课先简介《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它不仅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恢宏的体制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代表了我国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而且也深受读者的喜爱。在作者笔下,生动、细致地描绘了魏、蜀、吴三国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其中有许多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情节,直至今天对我们现代人仍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今天我们要学的《草船借箭》就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各自轻声朗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生词。
(2)指名朗读,纠正读音。
(3)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讲的是什么事?
(4)指名说一说。
(5)互相交流自己的意见。
(6)再读课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如: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怎样借箭的?结果又怎样?……等简单问题,意在让学生大致了解故事梗概即可。
2. 默读课文,想想文中有哪些主要人物,这些人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3. 汇报交流情况。
指名说一说哪些人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为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有关内容。如:周瑜:妒忌;诸葛亮:神机妙算……
4. 再读课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如:草船借箭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是怎样的?结果又如何?……等简单问题,意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故事梗概即可。另外在初步了解了周瑜、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写作之妙,他的人物形象刻画的成功之处在于不是简单的而是通过一个“计”来使两个人物鲜明的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也就是故事的高潮部分——草船借箭的经过。
5. 默读课文,找一找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再试着复述故事的大意。同位互相交流一下自己所找的内容。然后指名复述故事大意。师生评议后,再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构思之妙。
6. 课外作业: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四、作业与评价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讲时注意表现出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讲完后再请家人评一评。
3. 课外延伸:读一读与诸葛亮有关的其他故事如“空城计”“木牛流马”等或者是《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讲给同学听。也可以自己试着写一写。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继续学习课文,了解草船借箭的经过,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 初步认识诸葛亮的才华横溢、足智多谋。
3. 初步学习、运用“从……中体会……的句式”。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草船借箭的经过,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诸葛亮的才华横溢、足智多谋。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 指名朗读课文,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教师谈话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草船借箭的起因和周瑜、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深入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同时要注意学习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
(二)、突出重点,精讲精练。
1. 学习第二部分:借箭经过。
(1)齐读课文第3—10自然段,讲了什么?在括号里写上概括的词语。(借箭)
(2)再读课文,思考:诸葛亮是怎样借箭的?用笔划出有关句子。再谈谈你的体会。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组织交流。(划出有关句子后说说自己的体会)
(3)引导学生抓住有关描写的语句深入体会:如“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是什么季节?会有这么大的雾?在这场大雾中诸葛亮会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这对借箭有什么帮助?再如“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还有哪些句子能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如“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这里的“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写出了什么?这样写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什么关系?又如“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从对话中又一次体会到了什么?)
(4)再读课文第3—10自然段,思考:诸葛亮到底在哪些地方做得好?(周密安排)教师补充介绍“神机妙算”一词,“神机妙算”是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从中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5)指导朗读:体会周瑜的吃惊、鲁肃的不敢相信和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等语气语调。
2. 学习第三部分:借箭的结果。
(1)齐读课文第11—15自然段。
(2)组织学生交流这部分内容,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三天后江面上大雾漫天……曹操在有生之年为什么没能统一中国?”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理解问题并加以解决。
(3)指导朗读:表现出周瑜的不得不服和自叹不如的情感。
3. 小结全文。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并陷害他,导致被诸葛亮“借箭”成功而使周瑜不得不佩服。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应该了解、体会到人物的特点及其重要方面——人物的智慧是不可估量的,“英雄”就是“智慧”加上“胆识”。所以我们要学习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周瑜的忌贤妒能等性格特点。同时也要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通过具体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和品质。我们今后在写作中也可以尝试运用这种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同学们课后要多读一些历史故事书,从中了解更多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底蕴!
(三)作业与评价
结合课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如果周瑜不刁难诸葛亮,要他三天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会怎么做?这又说明什么?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来回答,但要合情合理。通过回答这个问题进一步加深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以及理解作者所刻画的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再进一步思考:《草船借箭》这篇文章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从文章的构思、人物形象的刻画等方面来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见解来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