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30 20:01: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故事的主要内容。
2. 认识“浣、斟”等8个生字,正确书写“故、鲁”等10个生字,正确读写“故乡、月亮”等词语。
3. 整合文本,以读促写,尝试迁移作者的表达方法,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习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以读促写,尝试迁移作者的表达方法,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习作水平。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可爱的家乡,生在故乡,长在故乡,对故乡有着特殊的感情。作家季羡林也如此,几十年漂泊在外,到了晚年,最怀念的仍是故乡的美好情景。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季羡林一起走进他的童年,去感受他对故乡的深深怀念之情吧!(板书课题:月是故乡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检查读书效果。
(1)出示新词:
框架 戍边 秉性 伐木 竹筛 恍惚 愁怨 旷课 擀面杖 瓷碗 拴住 纠正 忍心 坑坑洼洼 栖身 恩赐 缠着 连翘花 白桦林 徘徊
(2)指名读,相机指导读正确。注意“栖”的读音及“戍”“桓”的写法。
3. 再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季先生回忆了哪两个故乡?为什么他要选择留在济南?这两个故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在文中圈画出来。
(2)汇报交流。
预设:
生1:一个是鲁镇的故乡,一个是济南。
生2:还有作者的童年故乡。
生3:季先生回忆的鲁镇的月亮很亮,是他童年的美好记忆。
生4:季先生在济南的时间最长,感受也最深。文中说:“到济南两年多了……我走的地方不算少,天上……和在北平看的一样清楚。”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季先生在济南的时间比较长。而且“两年多了”,离开济南的时间不算短,可后面的排比句中作者只列举了国内外的许多地方及国家,唯独没有写济南,说明作者对济南的月亮最难忘,可对济南的月亮没有感彩方面的描述,有悖常理。只能是作者故意遗漏的。作者把济南称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对它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故选择留在济南。而“童年时代的故乡”应该是指鲁镇,是作者遥远的记忆中的故乡。三个故乡在作者的心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一个是生他养他的故乡;一个是他离开较长时间且有着很深感情的第二故乡;一个则是他久远记忆中的童年故乡。这三个故乡都让作者难以割舍。
(3)根据前后文内容及下面的阅读链接中提到的《还乡梦》一文可以知道,“这个梦”是指作者的爱国之梦——回到祖国怀抱的梦。因为文中有“爱国不必言家”句,也是结尾“大家的心中……温暖的故乡的人”的注释;“不承认这个切”应该是指不承认现实的残酷;而“中国”是指祖国;“真正的家”则是指祖国。“所以一想到这个……”是说每当作者想到自己不能回到祖国的怀抱尽孝而难过时,“在梦中也都又回到祖国去”这句话则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想回到祖国尽孝道。因此可以归纳出:本文表达了作者身在异国心系祖国的情怀。(板书:身在异国 心系祖国)
4. 再读全文,思考: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的?文中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你有何启发?
5. 小结:从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文章的内容了解的比较清晰了。(板书:回忆童年生活)那么老师有个疑问想请教大家:文章主要是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的,而题目却是“月是故乡明”,是不是跑题了呢?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很好!作者就是借助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板书:月是故乡明)这种借助某一事物来抒发情感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能尝试着运用这种写法。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深入理解课文,品味精彩语言,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2. 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乡之情,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通过月亮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难点:能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去体会作者的感情,并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回顾。
1. 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指名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 齐读课题。
3.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谈到了两个故乡,一个是他出生的故乡鲁镇,一个是他后来生活的第二故乡济南。哪个故乡在作者心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4. 指名答。(“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可以算出作者在济南生活了10+3=13年,而在鲁镇只生活了四年;“到济南两年多了”可以算出作者离开济南的时间并不长,只有两年多,所以对济南的感情很深。)
5. 小结:尽管作者离开鲁镇只有四年多的时间,但那里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处风景都令他魂牵梦绕。在作者心中鲁镇是他永远难以割舍的故乡。
6. 过渡:作者用他细腻而深情的笔触向我们描述了他对鲁镇深深的怀念之情。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看这一幅幅鲁镇的美景图中最令作者难忘的是哪一个?(童年的故乡)好!我们就先来看看作者对童年的故乡最难忘的是什么!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段落读一读。
(二)品读课文,感悟情感。
1. 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最让作者难忘的是什么?(和小伙伴们玩耍的情景。)
(1)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一抬头看到了……过家家”等。)
(2)过渡:作者只写了孩子吃月饼、分火烧这件事吗?(还有摘莲蓬的事。)同学们看屏幕,(出示插图及文中相关句子)这是多么富有情趣的事呀!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部分内容,待会儿告诉老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自由读这段话后,指名答。)从哪里看出来的?(“大圆盘……在上面采的”等。)
(3)小结:同学们看屏幕(出示插图),多美呀!碧绿的莲蓬、红红的莲花、清清的湖水……难怪作者说:(屏幕出示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到了晚上……实在有趣之极啊!”多美的画面呀!谁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这句话!(生读)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真的感受到了那“实在有趣之极啊!”的童年生活。我也想加入到这有趣的活动中,可以吗?(播放视频:“我和小伙伴们‘过家家’的玩耍情景。”并由解说员配音。)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在音乐中自由表达。)这种趣就在字里行间呀!同学们再有滋有味地读一读这一段吧!(生自由朗读)
2. 过渡:是呀!童年是幸福的、难忘的,可是我们的作者却在这样的童年生活中离开了故乡。(出示句子:“我四岁……走了。”)这四年的时光是那么的短暂,可是这四年的记忆却是那么的绵长。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哪些事让作者念念不忘?可以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生边读边圈画后写下自己的感受,然后交流。)谁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