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中学高一年级第二次月考试卷 地 理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全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3年10月5日8时24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后将
遥感三十九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如右图所示。据此完成1~2题。
1.在轨工作的遥感三十九号卫星所属最低级别的天
体系统是
A.银河系 B. 太阳系
C.地月系 D. 河外星系
2.下列地理现象对遥感三十九号卫星发射会产生影
响的是
A.太阳辐射强烈
B. 极地出现极光
C. 全球气候变暖
D.太阳活动活跃
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古生物化石群形成于距今2.2亿年前(晚三叠纪)的海湾环境,主要以海 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化石为特色,是多门类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共同繁盛的珍稀化石生物群, 是我国近年来发现最重要的古生物化石群保存地之一。右图示意关岭古生物化石群中的海百
合化石。据此完成3~4题。
3.化石群中的海百合生存的地质年代是
A.太古宙
B.中生代
C.新生代
D.古生代
4.脊椎动物出现的地质时期
A.早期人类出现
B.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
C. 蕨类植物繁盛
D.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形成
下图示意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等值线分布,据此完成5~6题
5.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分布特征大致表现为
A. 由西向东递减 B.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C.由南向北递增 D. 由西南向东北递增
6.结合图示可知,与地壳厚度大小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A. 太阳辐射总量 B.海拔高度 C.降水量 D.人口密度
2023年5月25日,维珍银河公司的“团结25号”太空船发射升空,成功携带游客试飞抵达 太空边缘并安全返回地表,标志着太空旅行即将进入新的时代。右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据此
完成7~9题。
7.低层大气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A.干洁空气、水汽、杂质
B.二氧化碳、氧气
C. 臭氧、二氧化碳
D.干洁空气、臭氧
8.“团结25号”太空船自发射至进入③层大气前,途经大气温
度变化情况是
A. 不断下降
B.先上升,后下降
C.不断上升
D. 先下降,后上升
9.下列关于各层大气说法正确的是
A.① 层内适合航天飞行 B.②层内对流旺盛
C.②层内存在臭氧层 D.③ 层内多云雨现象
2022年春节期间,北京市为了冬奥会能够顺利举办,明确全面禁止北京地区居民在春节期 间燃放烟花爆竹。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0~12题。
10.图中大气受热环节
A.① 辐射属于长波辐射
B.②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C.③ 是近地面大气热源
D.⑤ 表示大气反射作用
11.与月球相比,地球上多的辐射环节是
A. 地表吸收
C.地表反射
12.北京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主要影响是 A. 杂质减少,大气透明度提高
C. 云量增加,地表温度降低
B. 大气辐射
D.太阳辐射
B. 减弱太阳辐射,减缓温室效应
D.增强地面辐射,减小昼夜温差
读某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单位:百帕),完成13~14题。
13.a、b、c、d四地中风力最大的是
A.a地 B.b 地 C.c地 D.d 地
14.甲地的风向为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 西北风
2021年7月份,河南省普降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导致全省多地遭遇特大洪涝灾害,大 面积房屋及农作物被淹没。右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5~17题。
15.表示海陆间水循环类型的组成是
A.F-E-D-H B.F-G-B-A
C.A-B-C-D D.B-C-D-G
16.实现海陆间矿物质迁移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
A.E B.G
C.D D.A
17.与大面积房屋及农作物被淹关系最密切的水循环环节是
A.D B.F C.C D.B
读某地区图,完成18~19题。
18.图中甲海区盐度高的主要原因有
①降水量小,蒸发量大 ②两岸径流大量流入
③海区封闭,不利于海水交换④污水排放,盐
度升高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19.图中乙海区位于河流入海口,盐度最小值出
现在
A.1 月 B.3 月
C.8 月 D.12 月
世界洋流的分布受盛行风、大陆轮廓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图示意北太平洋部分洋流分布。
据此完成20~22题。
20.图中渔场规模最大的地点最可能是
A. 甲 B. 乙 C.丙 D. 丁
21.白令海内部
A.② 洋流为寒流 B. 西部沿岸气温相对较高
C.①洋流为暖流 D. 东部沿岸湿度相对较高
22.白令海南侧群岛多海雾,其成因是
A. 纬度较高 B. 风力较弱 C. 冷海水上泛 D.洋流交汇
暑假期间,某校高一年级教师跟随旅游团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甲、乙两图为旅游期间
拍摄的部分景观照,据此完成23~25题。
甲 乙
23.结合甲、乙景观照,推测教师们的旅游地最可能分别是
A. 云南 山东 B.贵州 新疆 C.北京 江苏 D. 内蒙古 青海
24.游览甲地景观时,下列最可能是地理老师对其进行讲解的内容是
①组成该地貌的岩石具有可溶性 ②主要由海浪侵蚀形成 ③构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是石
钟乳、石柱 ④该地貌多分布在降水稀少的地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5.前往乙地旅游时
A.可以看到沙子移动方向较为一致 B. 随处可见携带大量泥沙奔腾的河流
C. 需要携带好雨伞、雨靴等用品 D.高大植被下是躲避烈日的最佳选择
下图为位于台湾岛东北部的野柳地质公园中一块形似“金钱豹”的岩石,每年只能在农历大潮的 退潮期间见到。后来在一次勘查时,发现“豹头”掉在地上。下图分别为“豹头”掉落前后景观图,读图 完成26~27题。
26.该“金钱豹”景观所属的地貌类型是
A.风沙地貌 B.流水地貌 C. 海岸地貌 D.喀斯特地貌
27.“豹头”掉落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 风力侵蚀 B. 冰川沉积 C.流水侵蚀 D.海浪侵蚀
下图为我国东南丘陵地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28~29题。
28.图中①⑤两地相对高度可能是
A.100 米 B.130米 C.220 米 D.270 米
29.若在图示地区进行地貌的观察,最好的观察点位于
A.① B.② C.③ D.④
吉林省气象台2021年11月29日06:35发布寒潮蓝色预警信号:预计未来24小时辽源东 部、通化、长白山保护区等地最低气温下降7~9℃,部分地方可达12℃以上。吉林省应急管理 厅、吉林省气象局联合提醒注意做好预防工作。据此完成30~31题。
30.此次寒潮给吉林省大部分地区可能带来的灾害天气有
①大风、降温天气②强降水、冰雹天气③干旱、沙尘暴天气④雨雪、冰冻天气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1.下列预防措施较不合理的是
A. 暂停当地公共交通运输 B.做好牲畜以及农作物保温防冻措施
C. 适当储备物资,减少外出 D. 政府人员做好道路结冰的应急措施
北京时间2023年9月8日06时42分,四川内江市威远县(29.55°N,104.79°E)发生5.4 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据此完成32~33题。
32.关于此次地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此次地震有1个震级 B.距离震中越远震感越强烈
C. 此次地震有多个烈度 D. 对岩石圈造成一定影响
33.针对地震合理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是
①提升地震的监测水平②加强地震应急救灾训练 ③及时远离高大建筑物 ④户外避震
应选择在墙脚处蹲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③④
应急管理部7月7日发布2023年上半年全国自然灾害情况。上半年,我国自然灾害以洪 涝、风雹、干旱、低温冷冻和雪灾为主。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4876.4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倒 塌房屋2700间,严重损坏1.1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4724.7千公顷,其中绝收214.1千公顷; 直接经济损失382.3亿元。据此完成34~35题。
34.对我国2023年上半年农作物危害性最大的自然灾害是
A. 旱涝 B. 冻害 C.风雹 D. 火灾
35.相较于气象灾害,我国地质灾害
A. 发生频率高 B.危害范围大 C. 预测难度大 D. 季节变化小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2023年4月6日,我国第39 次南极科考圆满完成,考察队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 察国内基地码头。下面左图示意考察队乘坐的“雪龙2号”科考船返回时部分航线,右图示
意不同纬度海水盐度随深度变化。
(
盐度(%)
深度
(m)
)
(1)描述“雪龙2号”科考船返程时途经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变化特点。(2分
(2)指出甲、乙、丙海域海水盐度随深度变化规律对应右图中的曲线,并说出判断依据。 (6分)
(3)说出甲、乙、丙三地船舶吃水深度(指船舶没在水里的深度)最小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2分)
37.下面左图示意亚欧大陆内部某河流三角洲位置变化,右图示意该河流最终注入的湖泊水位 变化,湖泊水位的变化影响着三角洲面积大小。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说出形成三角洲的主要外力作用及河口至入湖处沉积物颗粒的大小变化。(3分) (2)描述图示时期,该河流三角洲面积变化特点。(4分)
(3)结合右图推测,1980~2000年该三角洲面积变化趋势,并说出依据。(3分)
3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中新社多伦多2021年11月17日电:近日,罕见强降水令加拿大西部不列颠哥伦比亚 省多地发生洪涝灾害,西部山区发生滑坡、泥石流,如下图所示。持续的强降水从11月14 日开始,14日当日,该省部分地区降雨量在一天内就达到200毫米,堪比同一地区一个月的
降雨量。
(1)分析加拿大西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洪水产生的自然条件。(4分)
(2)说出此次滑坡、泥石流可能给当地带来的主要危害。(2分)
(3)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此次灾害中可发挥的作用。(4分)府谷中学高一年级第二次月考试卷·地理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2.D3.B4.C5.A6.B7.A8.D9.C10.D11.B12.A13.A14.B15.D16.B
17.A18.D19.C20.C21.D22.D23.B24.C25.A26.C27.D28.C29.D30.C31.A
32.B33.A34.A35.C
36.(1)从极地行至赤道地区,海水温度不断上升:从赤道行至上海码头,沿途行经海域表层海水温度不断下降。
(每条1分,共2分)
(2)甲、乙、丙对应曲线依次是③②①。(3分)依据:表层海水盐度总体自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地区递
减,甲所在极地地区的温度最低,蒸发最弱,海水盐度最低:乙位于赤道附近,温度高,但降水量大,盐度较
低:丙位于副热带地区,降水少,蒸发量大,盐度最高。(每条1分,共3分)
(3)位置:甲地(1分)理由:海水密度越大,对船舶的浮力越大,甲地海水密度最高,浮力最大,船舶吃水深度
最小。(1分)
37.(1)外力作用:流水堆积。(1分)变化:自河口至入湖处沉积物颗粒越来越细。(2分)
(2)三角洲面积总体不断增大;三角洲增加的面积呈减小趋势;不同位置增加的幅度存在差异。(每条2分,
答对2条得4分,共4分)
(3)趋势:三角洲面积总体呈现为不断减小。(1分)依据:1980~2000年湖泊水位快速上升,淹没部分三角
洲,致使三角洲面积变小。(2分)
38.(1)持续性的强降水,降水集中且强度大,水量大:河流上游山区汇水速度快;中下游地势平坦,排水不畅等。
(每条2分,答对2条得4分,共4分)
(2)摧毁山区森林植被;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堆积物堵塞河道,可能导致堰塞湖,构成安全威胁;
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每条1分,答对2条得2分,共2分)
(3)遥感技术:实时监测洪水、山体滑坡、泥石流的影响范围;持续强降水的气象监测。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进行精确定位,帮助用户在灾害中及时报告位置,缩短救援搜寻时间。地理信息系统:利用数据进行自然灾
害的动态监测、预报预警,快速确定受灾范围及受灾情况,为制定减灾预案、评估灾害损失和指导灾后恢复
重建等提供依据。(每条2分,答对2条得4分,共4分)
【高一年级第二次月考试卷·地理参考答案】
241403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