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30 10:35: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表格预习,初步了解中国建筑的九种特征及本文的说明方法。
2.通过情境模拟、小组合作探究,理解中国建筑的“美”与“文化”。
3.通过本文的学习,发现生活中自己周边建筑的“美”与“文化”。
教学重点:通过情景模拟、合作探究,理解中国建筑的“美”与“文化”。
教学难点:发现生活中自己周边建筑的“美”与“文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很高兴能有这样一次机会与在座的各位同学一起分享梁思成的这篇说明文《中国建筑的特征》。
这篇文章有很多的专业术语给大家带来一定的阅读难度。
同学们觉得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
——明确:建筑专业的学者。
①本文选自《建筑学报》(关注课文注释)
②“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否则我们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中国‘文章’的。”(关注人称“我们”)
虽然这篇文章有很多的专业术语,但同学们依然很出色地完成了预习工作。
二、初读课文,预习呈现
1.呈现预习
那么“由结构到装饰”又是什么说明顺序呢?
参考:从主到次。
2.探究“图示法”
在“平面布置”的“说明方法”中,我们班金洋洋同学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发现,她写的是“列图表”,关注到了课文旁边的这幅图,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1)如果我把这两张图片隐去,你读过来会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明确:没有图片,纯粹文字,更抽象,只能对文字进行想象,有了图片,更为具体,对说明对象有更清晰的认识。
——板书:清晰
(2)那我们很多文章里也有很多插图,也可以让我们对描写对象有清晰的认识,那梁思成的这幅插图与文学性文章中的插图有什么区别?
明确:文学性文章中的插图侧重于形象性,说明文中的图示是对文字内容的补充,是文本内容之一。
——板书:简明、补充
(3)补充了哪些文章中文字所未能表达的内容?
参考:疏密相间、对称之美、和谐之美、规整之美、主次分明、文化(宗法伦理观念)载体……
明确:图示法:是对文字说明进行补充、辅助的一种方法,使说明对象简明清晰。
3.研习“打比方”
同学们在预习中很准确地找到了“词汇”“文法”“文章”“可译性”四个打比方的具体指向内容,现在我们一起明确、补充。
建筑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建筑的“文法”:是指中国建筑千百年来形成的普遍受到承认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在构件与构件之间或个别建筑与个别建筑之间为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其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表现在建筑上,即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建筑的“文章”:指不同风格、不同形式、不同功能的建筑类型。
建筑的“可译性”:指各民族建筑的功能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同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不相同。
(阐述、分析:语言学中,词汇依据一定的文法构成不同的文章,不同民族的同一母题或同一题材的文章之间存在可译性。建筑的构件依据一定的规则和惯例形成不同形式的建筑类型,各民族的建筑在性能或功能相一致的情况下,存在“可译性”。)
——打比方:形象、贴切
三、合作探究,体味“美”与“文化”
1.通过颜色比较,探求建筑的“美”与“文化”
当我拿到同学们的预习学案时,有一点让我很诧异,我们班有十几位同学提出“为什么用大胆的朱红作为建筑屋身的主要颜色”这一问题。当我来到我们学校,我才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同学提出这个问题。
校方为什么要将教学楼的颜色由原先的白色改为朱红色?
自由回答:
(1)审美的需要:红色相对于白色而言,更具视觉冲击力;
(2)实用的需要:白色不耐脏,红色更耐脏;
(3)文化的需要:红色象征着红红火火,寓意着学校能取得更好的成绩;是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的体现;
明确:建筑又是艺术创造。人类对他们所使用的工具、衣服、器皿、武器等,从石器时代的遗物中我们就可看出,在这些实用器物的实用要求之外,总要有某种加工,以满足美的要求,也就是文化的要求,在住屋也是一样。——梁思成《建筑是什么》
2.情境模拟
作为高中生的林雅,对中国建筑的“美”或“文化”有浓厚的兴趣,想要写一篇介绍性的文章发表在期刊上,但苦于很难确定自己的写作角度,请同学们帮她选择一个角度,并结合《中国建筑的特征》的文本内容阐述选择此角度的理由。
示例:中国建筑的“美”之(均齐的布置)
中国建筑的“美”之( )
中国建筑的“文化”之( )
自由回答:
(1)中国建筑的“美”之细致的装饰:梁头做成“桃尖梁头”或“蚂蚱头”;额枋出头做成“霸王拳”;昂的下端做成“昂嘴”,上端做成“六分头”或“菊花头”……
板书:装饰
(2)中国建筑的“美”之多样的雕刻:木上刻花,石面上作装饰浮雕,砖墙上也加雕刻。
板书:雕刻
(板书内容以学生自己发现的角度为准)
(3)中国建筑的“文化”之惯例与规则: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
板书:惯例、规则
(4)中国建筑的“文化”之民族情感: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
板书:情感
(5)中国建筑的“文化”之民族智慧: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劳动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板书:智慧
3.屋顶的“美”与“文化”
请大家结合刚刚所学内容,联系生活经验,试着用一段话阐述屋顶中包含的“美”与“文化”。(小组讨论)
学生阐述后示例:以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屋顶为例。无论是宫殿、庙宇、亭还是百姓人家的轩楼,中国传统中的屋顶瓦片均呈现出一套墨守成规的曲面、曲线轮廓。那一道道似乎如出一辙的曲线暗含着中国传统的美学,又与屋顶的功能如此相契合。就颜色而言,百姓人家的屋顶瓦片基本以暗色为主,青瓦一片,而皇家则以金黄色为主,彰显贵气与王道。颜色上似乎就有这样一种规则所在,用颜色来区分等级,用颜色来显示中国传统社会的秩序。关于屋顶的收束,不长不短,甚是恰到好处。屋顶的收束部分,不会在雨天殃及橱窗,不会在晴天遮住阳光,似乎因为屋顶的收束,人们可以与这自然的关系更为紧密……
四、总结
兼具艺术家的修养与建筑学家的知识的梁思成为我们打开了关于建筑学的兴趣之门,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说明文中的图示法,也知道了中国建筑所包含的“美”与“文化”。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多发些身边建筑的“美”与“文化”。
五、作业
请同学们为自己母校的某一建筑特征(“美”或“文化”)写一段介绍性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