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这个单元主要讲述名人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名人的风采。对于初中生来说,了解这些杰出人物的经历,感受他们的崇高品格。学习他们的良好习惯和治学方法是非常有益的。这篇课文是相对简单的文言文,结合《教师用书》对本单元的要求,运用“精读”法来学习,从而把握人物的性格。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经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疏通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在本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层次的“读”,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通过分析人物对话来把握人物性格,感受“读书学习的益处”!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2.理清情节,分析人物对话,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把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的基础上,理解文中语气词和称谓语的含义。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和注释,自主合作疏通文意,小组合作交流。
2.找出孙权、吕蒙、鲁肃的对话,朗读、品味、揣摩人物各自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教学难点:
1.通过品味人物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感知人物性格。
2.理解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并能够从中获得启迪。
教学方法:
朗读法、比较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的意思吗?这两个成语就出自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孙权劝学》(板书)
二、简介《资治通鉴》与作者:(学生参考课下注释和预习资料);
简介故事背景。
三、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卿 邪 孰 遂 岂
2.听教师范读,读准停顿: 蒙辞以军中多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同桌互读课文,相互解说文章写了什么事?
四、细读课文,读出感情
再读课文,读出课文的三个层次。文中写了哪三个人物?这三个人物与题目中的哪个字有关系?(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请你找出文中两个成语分别概括吕蒙前后的形象?(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趣味朗读,体味“劝学”不易: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的感叹号能否改成句号?试着读一读,想想为什么?(语气坚决,不能不学,严厉之中充满关心与期待)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的感叹号能否改成问号?为什么?(不悦,责备,不满,失望)
(3)“卿言多务,孰若孤?”的问号能否改成感叹号?为什么?(强烈不满,现身说法)
五、演读课文,感受形象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感叹语气,译为“啊”。
------尝试读出自豪感、幽默感。从侧面反映出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的是哪一句话?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尝试读出鲁肃说这句话时神态。
同桌互读,请比较孙权与吕蒙的对话和吕蒙与鲁肃的对话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语气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关系;鲁肃的话充满善意的调侃,将同僚关系展现在内心深处。
------文章通过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擅“劝”的孙权和一个善“学”的吕蒙,也看到一个惜才、爱才的鲁肃。
六、读出生活,读出启示
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参考)劝导别人可以现身说法,更有说服力。后天学习很重要,善于听取别人建议,改变自己。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事物,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结交良友。
七、作业布置:
依据文章内容,背读课文。
《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课外)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八、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劝
吕蒙就学-------学
鲁肃赞学-------学
课后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相对简单的文言文,在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我的设计是想通过朗读、对比、分析的方法来感知人物形象。在朗读的指导上,方法有些单一,言语实践活动设计的目标性应该再加强,从读与写,读与背之间再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能得心应手的当堂熟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