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竹节人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0 竹节人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30 12:52: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年级上册《竹节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快速浏览课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阅读,达到阅读目的。
2. 能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行文思路。
3. 能说出对竹节人的制作和游戏过程的看法和感受。
重难点:
1. 重点:能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快速浏览课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阅读,达到阅读目的。
2. 难点:能说出对竹节人的制作和游戏过程的看法和感受。
教学过程:
一、精彩导入
同学们,你们玩过哪些有趣的玩具呢?有没有自己动手制作过玩具呢?今天,我们要认识一种传统的玩具――竹节人。它是用竹子制作而成的,形状像人,非常有趣。想知道竹节人是怎么制作和玩耍的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竹节人》这篇课文吧!
通过这个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对竹节人产生浓厚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
二、生字词学习
- 豁(huō):裂开;舍弃,狠心付出某种代价。
- 凛(lǐn):严肃,严厉;寒冷。
- 疙(gē):皮肤上突起或结成的硬疤;小球形或块状的东西。
- 瘩(da):皮肤上突起或结成的硬疤;小球形或块状的东西。
- 棍(gùn):棍子,棒。
- 裁(cái):用剪子剪布或用刀子割纸;减除,去掉一部分;决定,判断。
- 筹(chóu):计数的用具,多用竹子制成;谋划。
- 橡(xiàng):橡树,栎树的通称;橡胶树;(Xiàng)姓。
- 雕(diāo):在竹木、玉石、金属等上面刻画;雕刻成的艺术品。
- 跺(duò):用力踏地;脚用力踏地时发出的声音。
- 颓(tuí):崩坏,倒塌;消沉,委靡。
- 沮(jǔ):阻止;(神色)败坏。
- 丧(sàng):丢掉,失去;情绪低落,失意。
- 趴(pā):胸腹朝下卧倒;身体向前靠在东西上。
- 屉(tì):抽屉;笼屉。
- 威风凛凛(wēi fēng lǐn lǐn):形容气概威严,令人敬畏。
- 别出心裁(bié chū xīn cái):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 技高一筹(jì gāo yī chóu):指技艺比别人高出一截。
- 弄巧成拙(nòng qiǎo chéng zhuō):本想卖弄聪明,做得好些,结果却做了蠢事或把事情弄糟。
- 虎视眈眈(hǔ shì dān dān):像老虎要扑食那样注视着。形容贪婪而凶狠地注视。
- 大步流星(dà bù liú xīng):形容脚步迈得大,走得快。
- 怒气冲冲(nù qì chōng chōng):形容非常生气的样子。
三、作者简介
范锡林,195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9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已发表小说、童话、散文300多万字,作品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等。
范锡林的作品带有浓浓的传统色彩和民族气息,被称为“中国味”。他的代表作品有小说集《避邪铜钱》《秘道》等。
四、课文详细讲解
【第1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描述了作者小时候的玩具制作情况。在那个时候,孩子们的玩具都是自己动手制作的,因为没有其他途径获得玩具。
当有一个孩子做出一件新鲜有趣的玩意儿时,大家都会感到很新奇,很快这件新鲜玩意儿就会在全班甚至全校范围内流行起来。
这段文字通过描述孩子们自己制作玩具的情况,强调了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玩具,不仅能够锻炼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还能够培养合作精神和分享意识。
同时,这段文字也反映了当时物质条件的匮乏,孩子们没有太多的玩具可供选择,因此只能自己动手制作。这也让孩子们更加珍惜自己制作的玩具,并且在制作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就感和乐趣。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表达了对童年时期自己制作玩具的怀念和感慨,强调了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在物质条件匮乏的情况下,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造力获得乐趣的精神。
【第2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描述了制作竹节人的过程。首先,将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这就是竹节人的脑袋和身躯。然后,在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
接着,再锯八截短的,分别做竹节人的四肢。最后,用一根纳鞋底的线将它们穿在一起,就完成了竹节人的制作。
在锯毛笔杆和短截时要小心,因为如果不小心弄裂了,就会前功尽弃,需要重新开始制作。
这段文字通过详细描述制作竹节人的过程,强调了制作过程中的细心和耐心,以及对材料的珍惜。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斗竹节人这一游戏的热爱和着迷。
【第3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描述了作者小时候的一些生活细节。首先,妈妈总是怪作者把毛笔弄丢,而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则生意特别好。这表明作者小时候经常需要用毛笔,而且经常弄丢,导致妈妈需要经常购买,而卖毛笔的老头则因此生意特别好。
接着,作者描述了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课桌的裂缝比作黄河长江,形象地表现了课桌的破旧程度。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学校的条件比较艰苦,课桌等设备比较陈旧。
最后,作者说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这表明由于课桌的破旧,铅笔等文具很容易从裂缝中掉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不便。
这段文字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但也充满了童趣和生活气息。
【第4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小时候的回忆和感慨。作者提到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有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这些裂缝以前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不便,但现在却被用来玩竹节人。
作者认为那个发明竹节人的家伙,准也是坐这种课桌长大的。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发明者的理解和共鸣,认为发明者也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因此能够创造出这种有趣的玩具。
这段文字通过对课桌裂缝的描述,以及对发明者的猜测,表达了作者对小时候生活的怀念和感慨,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尊重和欣赏。
【第5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竹节人的制作和玩耍过程。
作者将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然后在下面拉紧,这样竹节人就站在了裂缝上,叉腿张胳膊,威风凛凛,像一个壮士。作者通过与现今健美比赛中的小伙子进行比较,形象地表现了竹节人的强壮和威武。
接着,作者将鞋线一松一紧,竹节人就会手舞之、身摆之地动起来。这表明竹节人的动作是通过拉紧和放松鞋线来控制的,非常简单而有趣。
最后,作者将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它们就开始搏斗了,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不会倒下。这表明竹节人的玩耍方式非常简单,但却能够带来很多乐趣。
这段文字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竹节人的制作和玩耍过程的乐趣,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期的怀念和感慨。
【第6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描述了孩子们用冰棍棒儿、针织机上废弃的钩针等简单的材料制作竹节人,并给它们起了各种各样的名字和称号,如“齐天小圣”“金钩大王”等,显得非常神气。
作者通过描写孩子们制作竹节人的过程和玩耍的情景,表达了对童年时期的怀念和感慨。孩子们用简单的材料和创造力,制作出了自己喜欢的玩具,并且在玩耍中体验到了乐趣和成就感。
这段文字充满了童趣和生活气息,让读者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天真和快乐,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尊重和欣赏。
【第7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描述了孩子们用各种材料制作竹节人的武器和装备,并给它们起了更威风、更吓人、叫得更响的名号,把破课桌变成了一个叱咤风云的古战场。
作者通过描写孩子们制作竹节人的过程和玩耍的情景,表达了对童年时期的怀念和感慨。孩子们用简单的材料和创造力,制作出了自己喜欢的玩具,并且在玩耍中体验到了乐趣和成就感。
这段文字充满了童趣和生活气息,让读者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天真和快乐,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尊重和欣赏。
【第8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描述了孩子们在玩耍竹节人时的情景。其中一个孩子给自己的竹节人粘上了一个橡皮擦雕成的脑袋和一套纸盔甲,想技高一筹,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在战斗中,竹节人的脑袋和盔甲都被磕飞了,对方大呼胜利。
作者通过描写孩子们玩耍竹节人的过程和情景,表达了对童年时期的怀念和感慨。孩子们用简单的材料和创造力,制作出了自己喜欢的玩具,并且在玩耍中体验到了乐趣和成就感。
这段文字充满了童趣和生活气息,让读者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天真和快乐,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尊重和欣赏。
【第9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描述了下课后孩子们玩竹节人的热闹场景以及上课后孩子们仍然偷偷玩竹节人的调皮行为。
作者通过描写孩子们下课后在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观战的情景,表现了竹节人游戏的吸引力和孩子们的热情。孩子们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形象地展现了他们的兴奋和投入。
接着,作者描述了上课时孩子们依然兴致勃勃,手痒痒地想继续玩竹节人。他们将课本竖在面前当屏风,偷偷地在课桌上继续搏将起来,表现了孩子们的调皮和对游戏的执着。
这段文字充满了童趣和生活气息,让读者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天真和快乐,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童年时期的怀念和感慨。
【第10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描述了孩子们在上课时偷偷玩竹节人被老师发现并没收的情景。
作者通过描写后面的同学伸长脖子,恨不得从肩膀上探过来的神态,表现了他们对竹节人游戏的着迷。而老师的怒气冲冲和伸手一拂,“屏风”颓然倒了的描写,则展现了老师的严厉和孩子们的惊恐。
最后,作者用“不消说”来表达孩子们的无奈和失落,他们费了许多功夫制作的竹节人,建立了赫赫伟绩,却在鏖战犹酣时被老师一把抓去。
这段文字充满了童趣和生活气息,让读者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天真和快乐,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童年时期的怀念和感慨。
【第11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描述了孩子们在办公室外面等待老师扔出被没收的竹节人的情景。
作者通过描写孩子们在冬青丛里转悠,瞪大眼睛寻找被老师扔掉的竹节人的动作和神态,表现了他们的期待和焦急。然而,他们一无所获,正准备离去时,却发现同桌趴在窗玻璃旁看得津津有味。
最后,作者用“咦,看见了什么 ”来引起读者的好奇心,让读者也想探头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段文字充满了童趣和生活气息,让读者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天真和快乐,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童年时期的怀念和感慨。
【第12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描述了老师在办公室里玩竹节人的情景。
作者通过描写老师在办公桌上玩竹节人的动作和神态,表现了老师对竹节人的喜爱和投入。老师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完全没有注意到孩子们在偷看。他脸上的神情跟孩子们玩得入迷时一模样,说明老师也被竹节人的魅力所吸引。
这段文字充满了童趣和生活气息,让读者感受到了老师和孩子们之间的亲近和互动,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童年时期的怀念和感慨。
【第13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描述了孩子们看到老师也在玩竹节人后的反应。
作者通过描写“我”和同桌相视一笑,轻手轻脚地溜了的动作和神态,表现了孩子们的满足和释然。虽然他们没有找回被没收的竹节人,但看到老师也在玩,心中的怨恨和沮丧都化为乌有了。
这段文字充满了童趣和生活气息,让读者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天真和快乐,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童年时期的怀念和感慨。
五、总结:
《竹节人》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制作和玩耍竹节人的经历。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总结:
- 文章介绍了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包括材料的选择和制作的过程。通过描述制作竹节人的细节,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这个游戏的热爱和投入。
- 作者回忆了小时候与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竹节人的情景,描述了他们如何用竹节人进行比赛和对战,以及在玩耍过程中的欢乐和紧张。
- 文章通过对竹节人的制作和玩耍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和对简单游戏的喜爱。同时,也反映了孩子们在游戏中培养创造力和竞争意识的过程。
- 结尾部分,作者提到了现在的孩子们已经很少有机会接触到竹节人这样的传统游戏,表达了对传统文化逐渐流失的遗憾。
总的来说,《竹节人》是一篇充满童趣和怀旧情感的文章,通过对竹节人这个传统游戏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呼吁人们重视和传承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