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桂花雨》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3《桂花雨》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30 19:23: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桂花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理解,学生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桂花雨的象征意义,学习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事物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析重点语句,训练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验作者的情感变化,学习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情感,体会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并掌握文中关键语句和段落,理清文章脉络,领悟作者通过对桂花雨的描写所寄托的思乡之情和童年的美好回忆。
2.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理解“桂花雨”背后的深层含义,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生活的独特情感体验,并尝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同时,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培养其对自然美、生活美的敏锐感知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闻过桂花的香味?那种淡淡的、甜甜的香气,仿佛能让人的心情都变得愉快起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桂花雨》就是一篇描述桂花和与之相关的美好记忆的文章。
(教师可以在此时展示一些桂花的照片或视频片段,或者播放一段桂花香气的音频,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教师:桂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之一,不仅因其美丽的花朵和浓郁的香气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更因为其象征着吉祥、富贵和美好的寓意而在许多文化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师可以简单介绍桂花的文化背景和象征意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在《桂花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回忆童年时期与家人一起摇桂花、赏桂花、品桂花酒等情景,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怀念,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珍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关于桂花的记忆和感受,或者提问关于桂花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教师:那么,让我们一起走进《桂花雨》的世界,品味那醉人的香气,感受那份温馨的情感,体验那份深深的乡愁。
二、字词学习
1. 桂(guì):指桂树,文中指的是桂花。
2. 袭(xí):文中“香气袭人”中的“袭”,意思是香气扑过来。
3. 簇(cù):聚集的意思,在文中用来形容桂花密集地聚在一起。
4. 铺(pū):文中指桂花撒落一地,好像铺了一层黄色的地毯。
5. 糕(gāo):桂花糕,一种以桂花为原料制作的传统食品。
6. 摇曳(yáo yè):文中形容桂花在风中摇动的样子。
7. 粟(sù):文中比喻桂花如粟米般细小繁多。
三、作者简介
《桂花雨》的作者是当代女作家琦君(原名潘希真,1917年7月24日—2006年6月7日)。她是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人,中国台湾著名散文家和小说家。琦君的作品以其深沉的情感、细腻的笔触、浓郁的乡愁情感和传统文化内涵深受读者喜爱。
琦君的作品涵盖散文、小说、儿童文学等领域,其中以散文最为突出。她的散文多描写童年记忆、家庭生活以及对故乡风土人情的深深怀念,如《橘子红了》、《髻》、《母亲的金手表》等,都充满了浓厚的人文关怀和深深的思乡之情。《桂花雨》就是一篇典型的描绘江南风情及童年美好回忆的散文作品。
四、课文详细讲解
【第1自然段讲解】
中秋节,又称月圆节或团圆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庆祝。这个节日象征着家庭团聚和和睦,人们在这一天通常会聚在一起,共享丰盛的晚餐,欣赏满月,庆祝丰收和家庭团聚。
中秋节前后的桂花盛开不仅仅是季节的变迁和自然的韵律,更是人们对于团圆、和谐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这种情感与桂花的芬芳、美丽和寓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中秋节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
【第2自然段讲解】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对于花卉的态度和喜好。起初,他对于各种花卉并无太多感觉,即使父亲努力地为他介绍不同的花,如梅花、木兰花等,他也只是记住了它们的名字,但并没有真正喜欢上它们。
然而,桂花却是个例外。桂花树的样子虽然看起来“笨笨的”,没有梅树那种优雅的姿态,但是桂花却有着独特的魅力。当桂花树不开花时,它的叶子密密麻麻,覆盖了整个树冠;而一旦开花,那些小花隐藏在树叶之间,需要仔细地寻找才能看到。
但最重要的是桂花的香气。作者用“太迷人了”来形容桂花的香味,这种香气独特、浓郁,能深深地吸引人。桂花的香气不仅让人感到愉悦,还能唤起人们对家乡和美好时光的回忆。在许多地方,桂花被视为秋天的象征,它的香气似乎能弥漫整个季节,让人们感受到秋天的温暖和宁静。
这段文字通过作者对桂花的喜爱,表达了对家乡和童年的深深眷恋。同时,也展现了桂花作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植物,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第3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进一步描绘了作者故乡的环境和家庭生活,特别是在桂花盛开的八月,家庭生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
首先,作者提到故乡靠海,八月是台风季节。这一地理环境的描述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背景信息,还突出了故乡人民对于自然的敬畏和依赖。台风季节的到来往往伴随着狂风暴雨,对当地的农作物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
接下来,作者通过母亲的担忧展示了家庭成员对于桂花的深厚情感。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台风的到来。这种担忧不仅是因为台风可能会损坏桂花树和花朵,更是因为桂花对于家庭的经济和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检查桂花的情况,这表明了她对桂花的细心照料和对家庭生活的责任感。
同时,母亲还念叨着桂花丰收后的分享计划:“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这句话不仅展示了母亲的慷慨和善良,也揭示了故乡人民之间的互助和分享精神。胡家老爷爷和毛家老婆婆是当地以制作糕饼闻名的家庭,母亲计划将收获的桂花送给他们,这既是对他们手艺的认可,也是对他们友情的珍视。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描绘台风季节中的家庭生活和对桂花的特殊情感,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故乡的认知。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在回忆中流露出的对家乡和家人的深深眷恋。
【第4自然段】
这段文字描述了桂花盛开时的香气和摇桂花的必要性。
作者用“香飘十里”这个词来形容桂花的香气之浓烈。这是一个夸张的表述方式,旨在强调桂花的香气非常浓郁。然后,作者说“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这个描述展示了桂花的香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之大,让整个社区都沉浸在香气之中。
【第5自然段】
在摇桂花的过程中,作者描述了自己和家人兴奋、欢快的场景。他们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享受着桂花的落下和香气。作者形容这种感觉就像下雨一样,满头满身都是桂花,十分美好。这表达了作者对于桂花的喜爱和对于家乡的怀念。
通过描述作者童年时摇桂花的经历和感受,展现了家乡的美好、童年的快乐以及对于家乡和家人的深厚情感。同时,也强调了桂花的珍贵和人们对它的珍视。
【第6自然段】
“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这里描述了桂花的两种常见用途。一是将桂花加入茶叶中泡茶,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加茶的香气,还可以为茶增添一种独特的口感。二是过年时用桂花做糕饼,这体现了桂花在传统节日中的重要地位,也展现了乡村过年时的喜庆与祥和。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句话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桂花对乡村的影响。桂花的香气持久而浓郁,即使经过处理,其香气仍然能够弥漫在整个村子中。这种香气不仅是一种自然的恩赐,更是乡村生活的一部分,它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了乡村的一种标志。
【第7自然段】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这句话说明了作者的家庭在那个时期搬到了杭州。接着,“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这句话描述了杭州小山的桂花树盛开时的壮观景象,强调了桂花的香气飘散得很远。
“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展示了母亲对家乡桂花的深厚感情和看法。在母亲看来,即使是在杭州这样美丽的地方,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种看法源于母亲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对家乡美好事物的怀念。
【第8自然段】
“于是,我又想起了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话意味着作者在提及杭州的桂花之后,思绪自然而然地转向了故乡童年时代的摇桂花的经历和感受。这种情感的转折和连贯性加强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摇花乐”和“桂花雨”这些形象的描写,作者将童年的快乐和美好与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幅生动而美好的故乡画面,让人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