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6《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30 12:53: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3. 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2. 难点: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教学过程:
一、精彩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抗日战争时期,有这样五位英雄,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为祖国和人民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赞歌。他们就是狼牙山五壮士。
狼牙山五壮士,是指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 1 军分区 1 团 7 连 6 班的 5 名战士,他们分别是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1941 年 8 月,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 7 万余人的兵力,对晋察冀边区所属的北岳、平西(今北京西部)根据地进行毁灭性“大扫荡”。9 月 25 日,日伪军约 3500 余人围攻易县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区,企图歼灭该地区的八路军和地方党政机关。第 7 连奉命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完成任务撤离时,留下第 6 班马宝玉等 5 名战士担负后卫阻击,掩护全连转移。第 6 班 5 名战士坚定沉着,利用有利地形,奋勇还击,打退日伪军多次进攻,毙伤 90 余人。次日,为了不让日伪军发现连队转移方向,他们边打边撤,将日伪军引向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日伪军误认咬住了八路军主力,遂发起猛攻。5 位战士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5 位战士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感受五位壮士的英勇和无畏。
二、生字词学习
- 庙(miào):庙宇,供奉神佛或历史上有名人物的处所。
- 务(wù):从事,致力;必须,一定。
- 葛(gě):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可编篮做绳,纤维可织布,块根肥大,称“葛根”,可制淀粉,亦可入药(通称“葛麻”);姓。
- 吼(hǒu):兽大声叫;人在激怒时的呼喊;(风、汽笛、大炮等)发出巨大的声响。
- 腔(qiāng):动物身体中空的部分;器物的中空部分;说话的语调、语气等;曲调;指说话的声音、语气。
- 崎(qí):形容山路不平。
- 尸(shī):尸体,人或动物死后的躯体。
- 斩(zhǎn):砍断。
- 坠(zhuì):落,掉下;往下沉;系挂在器物上垂着的东西。
- 雹(báo):冰雹,空中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冰粒或冰块,常在夏季随暴雨下降。
- 仇(chóu):仇敌;怨恨。
- 恨(hèn):仇视;怨恨。
- 眺(tiào):望,往远处看。
三、作者简介
沈重(1915年-1986年),原名沈大经,男,汉族,浙江吴兴县人,中共党员,身有残疾,一目失明。1936年进入上海复旦大学土木系,1938年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参加革命,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沈重担任《晋察冀日报》特派记者,主要参与冀西游击区的军事活动和地方政治活动。代表作品为《狼牙山五壮士》。
四、课文详细讲解
【第1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出自《狼牙山五壮士》,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晋察冀根据地与日寇进行游击战争的情况。
1941 年秋天,日寇集中兵力对晋察冀根据地进行大规模进攻。当时,七连奉命在狼牙山一带进行游击战争,经过一个多月的英勇奋战,七连决定向龙王庙转移。
在转移过程中,为了保护群众和连队的安全,七连将掩护任务交给了六班。六班的战士们临危受命,勇敢地承担起了这一艰巨的任务。
这段文字通过简洁明了的叙述,展示了八路军战士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和坚韧,以及他们为保护人民和根据地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战争的紧张和残酷。
【第2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描述了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在狼牙山进行的一场激烈战斗。他们为了拖住敌人,有计划地将大批敌人引上狼牙山,并利用险要的地形进行有效的防御。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令开火,以增加命中率。副班长葛振林每打一枪都大吼一声,表达了他对敌人的愤怒和仇恨。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时总要把胳膊抡个一圈,以使出最大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则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毫不畏惧。
战斗进行了很久,敌人始终无法前进,山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这段文字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战士们的英勇和坚韧,以及他们在战斗中所表现出的智慧和战术技巧。
【第3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描述了五位战士在完成掩护任务后面临的选择。他们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但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里三面都是悬崖绝壁。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走向棋盘陀这条路。他的决定斩钉截铁,显示出他对任务的坚定信念和对战友的责任感。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身后,他们明白班长的意图,知道他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这段文字通过简洁而有力的叙述,展现了战士们的果敢和牺牲精神。他们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选择了一条危险的道路,将自己置于绝境之中。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体现了他们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
【第4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描述了五位壮士在狼牙山山峰顶的英勇战斗。他们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不断给敌人造成伤亡。到了狼牙山峰顶,他们继续居高临下射击,使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
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也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当他正要拧开盖子时,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并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呼喊让同志们用石头砸敌人。
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砸向敌人,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和中国人民的仇恨。山坡上传来敌人的惊叫声,他们纷纷滚落深谷。
这段文字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五位壮士在绝境中的英勇和顽强。他们利用地形优势,不断给敌人造成伤害,并在最后关头用石头作为武器,表达了他们对敌人的仇恨和对祖国的热爱。
【第5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描述了马宝玉在面对又一群扑上来的敌人时,迅速做出反应并使用手榴弹进行攻击的情景。
首先,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形象地表现了他的动作迅速而果断。然后,他拧开盖子,准备投出手榴弹。这里的“拧开盖子”是使用手榴弹的必要步骤,也显示了马宝玉的熟练操作。
接下来,马宝玉“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突出了他的决心和力量。这一动作不仅需要力量,还需要准确性,以确保手榴弹能够命中敌人。
最后,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形象地描述了手榴弹爆炸的威力和效果。这句话也暗示了手榴弹对敌人造成的伤害和威慑。
这段文字通过简洁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马宝玉在战斗中的果敢和英勇,以及他对敌人的坚决抵抗。同时,也表现了战斗的激烈和紧张气氛。
【第6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描述了五位壮士在狼牙山顶峰完成任务后,选择纵身跳下深谷的壮烈场景。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这句话表达了他们对完成任务的自豪和满足。
马宝玉把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这个动作显示了他对敌人的仇恨和对武器的蔑弃。然后,他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他们的行动展现了坚定的决心和无畏的勇气。
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些口号表达了他们对侵略者的愤慨和对祖国的热爱。
这段文字通过描写五位壮士的英勇行为和壮烈口号,展现了他们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以及对敌人的仇恨。他们以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利益,体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第7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表达了对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精神的赞美。这声音指的是五位壮士在跳下悬崖时高呼的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形容其非常响亮、震撼人心,并且充满了豪迈和气势。这两个词语强调了声音的力量和影响力,表达了五位壮士的坚定信念和无畏精神。
这段文字通过对口号声音的描写,强调了英雄的中国人民在面对敌人时的坚强不屈和英勇无畏。他们以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利益,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表达了对英雄的敬仰和对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强调了这种精神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五、总结:
《狼牙山五壮士》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在狼牙山英勇抗击日军和伪满洲国军的战斗故事。
全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五个部分: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峰顶歼敌、跳下悬崖。作者通过对五壮士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展现了他们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了革命事业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精神。
这篇文章表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的英勇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是对历史的铭记和对英雄的敬仰。同时,它也教育读者要珍惜和平、热爱祖国,并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定信念、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