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2-30 19:52: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地球的运动》课时教学设计
课时及课题 揭秘地球脉动——地球的运动
课型新授课
1.教学内容分析
(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在单元中的位置,核心内容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功能价值分析,蕴含的正确价值观念,已学内容与本课内容的关联。可用结构图示呈现)本节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教材的内容有:
①地球自转,②地球公转,③五带的划分。
本节内容也是初中地理教材中公认的难点。教材围绕“地球自转、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这一主线而展开,图文并茂,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一段课文,内容较简单,为了使学生能获得感性知识,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转的小实验和一段阅读材料。“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一段课文,涉及的地球基础知识是比较多的,但这里抓住了一点,即地轴是倾斜的与公转轨道面有夹角,且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倾斜方向始终不变,然后从现象入手,得出规律。
2.学习者分析
(学生与本课时学习相关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科能力水平、学生兴趣与需求分析,学生发展需求、发展路径分析,学习本课时可能遇到的困难)七年级学生在小学科学中地球的运动形式已有初步的认识。但他们收集信息的能力、分析能力、空间思维、逻辑思维能力不足。学生对公转的过程及产生的地理现象了解非常少,所以需要通过分析材料、模拟实验,进行探究学习,进而解决问题。
3.学习目标确定(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进阶,描述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应达成的目标和学生应能够做到的事情。可分条表述)
【区域认知】在宇宙背景下,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
【综合思维】通过实验操作并结合生活实例说明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并理解其与人们生产生活的联系。扩展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建立爱护地球的观念。
【地理实践力】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能说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培养动手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索地的精神。
4.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公转的特征及意义。
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及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5. 第二课时——地球的运动 1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今年 9月 2日,我国神舟 14号航天员完成首次出舱任务,并且安全返回了问天实验舱。每天坐在教室里,我们感觉到地球是静止不动的,那么从空间站中看地球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天宫 TV发回的视频。播放从空间站中看地球的视频,引导学生仔细观看,引出地球的运动。让学生齐读核心素养目标。 观看视频,思考现象。 视频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 一、地球的自转(过渡)地球的运动在不断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首先我们来看生活中的第一个情境,通过北京与新疆中学作息时间,你发现了什么?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地球的自转。(过渡)你能用手中的地球仪是地球自转吗?1.展示地球自转特征表格,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动画自己演示地球自转你完成表格。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老师纠正,强调注意事项:地球仪摆放、地轴指向、方向、自转转满 360°等。(过渡)如果从不同角度看地球的自转是怎样的?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观察,画出示意图。 观察现象,思考原因。完成导学案探究一。认真观察并尝试自己演示地球自转。 让学生演示地球自转,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一、地球的自转 (过渡)了解完地球自转的特征,那么让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探究地球自转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1.实验演示: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地球仪和手电筒,按照黑板上的探究步骤自己来演示,完成导学案探究二。指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运用手中的地球仪和手电筒,演示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2.角色扮演:指导学生上台模仿北京的畅畅和纽约的姨妈打电话的场景,并讲解原因。3.拓展延伸:刚才我们了解到,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和时间的差异,那么我们在地球上每天能看到一次日出日落,但是在空间站中一天能够看 15次的日出日落,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空间站中宇航员的作息是怎样的,让我们通过一个视频一起来了解一下。今年我们国家的空间站就要全面建成了,希望在座的同学们有朝一日也能进入我们自己国家的空间站,一天看十五次日出日落。 演示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完成导学案探究二。展示学习结果。 通过小组演示探究,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科学探索的精神
三、地球的公转 过渡: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生活中的第二个情境。这是前几天老师在微信群中收到的两条消息,从中你有什么发现。这又与什么有关?让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探究地球的公转。 1. 地球公转的特征:首先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三球仪,这里红色代表的是太阳,蓝色代表的地球,白色代表的是月球。(边演示边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地球自转过程,完成导学案探究三。 思考现象产生的原因。 2.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地球的公转是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的。地球公转过程中产生了 24节气,我们就重点来研究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拿出课前准备的教具,演示教具用法,强调演示时的注意事项(演示过程中始终保持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始终指向北。公转过程中保持地球仪和水瓶始终紧贴桌面。)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教具一演示地球公转过程中,当地球公转至二分二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学生上台边演示边讲解) 3.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随着地球公转到不同位置,太阳直射点在不断的移动,那么在太阳直射点不断移动的过程中,昼夜长短也在发生着变化。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动画,观察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讲解动画上的太阳直射光线、昼夜半球、昼夜长短。) 4.太阳照射与地面所获得的光热情况:由于地球是一个球体,并且地轴始终是倾斜的,那么在公转过程中,当太阳光线照射到地球表面的时候,地球表面获得的光热是均衡的吗?利用教具,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讲解太阳直射和斜射时地面获得的光热情况。教师总结:所以当太阳直射时,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比较多,斜射获得的太阳光热少。这时候我们来看,当夏至日前后一段时间,太阳直射北半球,此时北半球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在一年中是最多的,就形成了北半球的夏季。到了冬至日前后一段时间,太阳直射南半球,此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在一年中是最少的,形成了北半球的冬季。当春分和秋分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比夏季少,比冬季多,分别形成了春季和秋季。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学校有不同季节的作息时间表。 观察地球公转的特征。 小组合作演示地球公转过程,观察当地球公转至二分二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完成导学案探究四第一题。仔细观察当地球公转至二分二至点时,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完成导学案探究四第二题 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四季的变化。 教师正确演示,形成正确的思维定位。学生通过演示观察,动手操作,形成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落实地理核心素养 联系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以及人地协调观
总结 这节课马上就要接近尾声了,哪位同学来分享一下你学到了什么?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本节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教材的内容有:①地球自转,②地球公转,③五带的划分。本节内容也是初中地理教材中公认的难点。教材围绕“地球自转、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这一主线而展开,图文并茂,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一段课文,内容较简单,为了使学生能获得感性知识,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转的小实验和一段阅读材料。“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一段课文,涉及的地球基础知识是比较多的,但这里抓住了一点,即地轴是倾斜的与公转轨道面有夹角,且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倾斜方向始终不变,然后从现象入手,得出规律。 七年级学生在小学科学中地球的运动形式已有初步的认识。但他们收集信息的能力、分析能力、空间思维、逻辑思维能力不足。学生的特点是对本节课有所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知道一些地理现象,但是认识的不够深入,因此我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分析蕴含在生活现象背后的地理知识,学有所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七年级的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偏弱,但是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很高,具有很强的表现欲,因此我在讲课的过程中给学生更多参与的空间,更多展现学生的风采个性。秉承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尊重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使地理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通过演示、视频、建立模型等解释原理,在学生掌握地理规律的同时,通过事例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让他们能学以致用,熟练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我的语言不够精炼,有时候过于啰嗦,一再重复。 各环节之间的过渡还比较生硬,个别活动没利用好,应该给学生做出相应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其次是教具的使用,应先给学生演示具体的操作方法,或者呈现具体的操作步骤,让学生更明白教具的用法。实验演示确实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与此同时有同学在小组合作中缺乏他人意识也表现出来,自己会做只顾做自己的,让其他同学看着,导致有些学生参与不进来。最后还有对整节课的时间掌握不好,还可以节奏再慢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