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吟咏,当堂实记。
2.了解作者,掌握“如、钩、何当、走”等字的含义,并拓展延伸。
3.根据声韵理解含义,把握主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难点: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方法
1. 吟诵教学法。
2. 互动讲解法。
教学目标
1.反复吟咏,当堂实记。
2.了解作者,掌握“如、钩、何当、走”等字的含义,并拓展延伸。
3.根据声韵理解含义,把握主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初诵文本,走近作者,解读题目。
1.诵读全诗:领诵,全班齐诵。
2.走近作者。(播放小视频加深理解)
李贺(791—817),字长吉,河南洛阳人,唐室宗亲,太祖第八子郑王李亮之后。后世因其居住在昌谷而亦称之为“李昌谷”。李唐宗室后裔。有“诗鬼”之称,与李白、李商隐称为“三李”。其诗多瑰丽神奇,想象丰富。科举时有小人借其父亲名字“李晋肃”的“晋”跟进士的“进”同音,进谗言说因犯“家讳”李贺不应参加科举考试,结果断送了李贺的出仕前程。年仅二十七岁,他便忧郁病重而亡。
1. 再吟全诗:领吟,全班齐吟。
2. 进行题解。
本诗题中所言的马,指的是战马。
《马诗》共计二十三首,是李贺的组诗作品,歌咏的都是名马、良马,有的言驰骋之志,有的叹遭际之惨,总之都是比喻人才之意。本篇为其第五首。
三、理解诗意,体会声韵。
1.理解诗意。
[1]马:意寓人才。
[2]大漠:意寓边塞。
[3]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一说是今河北北部燕山。两者均是边疆地区。意寓边塞。
[4]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的弯刀。
[5] 何当:何时能够。
[6]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华贵。意寓受到赏识和重用,渴望伯乐。
[7]清秋:意寓秋高气爽,强调爽朗。
2.体会声韵
[1]韵:这首诗的韵字是“钩”“秋”,押的是“尤”韵。韵母是“ou”。属于中等开口音,其声音悠长,有回荡之感。
[2]入声字: 这首诗第一句“漠”“雪”,第二句“月”,第三句“络”,第四句“踏”均是入声字。“漠”“雪”字读高读短,表现出大漠的肃杀之气,“月”强调了兵家必争之地的紧张气氛。“踏”字顿挫有力,强调了作者的决心和愿望。
[3]格律:
第一句“漠”这一入声字读高读短,奠定了整首诗的节奏和基调,有决绝和肃杀之感。“如”字拖长,与“漠”字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大漠的广袤无边。
第二句“燕”“山”二字拖长,表现了燕山山脉和东北边境广袤。“月似”读的高,强调边塞环境之恶劣。
第三句“当”字拖长,使读者似有等待之感,表现作者期待建功立业之急切。“络”字读高读短,强调得到重用。
第四句“快走”读高,强调酣畅淋漓的痛快。“清秋”拖长,有开阔无际之感。
四、明确主题,立德树人。
1.明确主题
这首诗的主题是“咏物言志”。
李贺在这首诗中以战马自喻,希望这匹马受到将军的赏识,在边塞沙场恶劣的环境中尽情奔驰,为国家杀敌,为社稷建功。而李贺自己却空有一腔热血,却没有被伯乐相中,没有机会展露才华,也没有机会驰骋疆场。所以这匹良马就成了作者内心的寄托,是他远大志向的真实写照。
2.立德树人。
中国古代文人都有济世安民、建功立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凭借自己的才华与能力治理国家,向君王进言,造福天下百姓是一种方式;为祖国驰骋疆场,抵御外敌也是一种方式。唐代大量边塞诗的出现,是文人对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一种称颂和向往,这也是济世安民的儒士精神的一种表现。
人庸庸碌碌、蝇营狗苟是一生,胸怀天下、经天纬地也是一生。既然人生不能重来,那么我们就应该尽量活得精彩,活得有意义,活得不后悔,相信有着天下为公的远大抱负,并为了这个理想和抱负不断提升自己。即便是最后没能实现,我们的一生也能够无怨无悔,并且坦然地面对一切艰难险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