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石灰的特点。
2.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重难点:
重点: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难点:联系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志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
观察这幅图片,看看图片上的树和一般的树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回答:树干上刷的有石灰,既可以保暖,也可以防治病虫害)
出示石灰图片:
这就是我们今天课堂的主角——石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就是——《石灰吟》。
二、教学过程
1.释题
解释“吟”:赞美、吟诵,也是古代一种文体,比如《游子吟》、《暮江吟》。
2.回顾上一首诗的写法——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从这个概念中找出两个关键词:
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3.托物言志之物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诗,注意“凿”的读音和写法划分诗歌节奏,并根据节奏再读诗歌。
(2)出示幻灯片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将我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这时我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我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结合石灰自述再读诗歌。根据石灰自述以及诗歌内容,给出四幅打乱顺序的图片,四幅图片就是石灰由深山的石头到石灰的过程。
学生排列顺序。
(3)诗中描写了怎样的“物”?它经历了什么?请从诗中找出关键词。(学生讨论,师生总结)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
(4)用几句连贯的话说说这是怎样的石灰。(学生讨论,回答)刚才顺序打乱的图片调正确顺序并出示。结合图片、结合诗师生一起说诗歌大意。
作者给我们展现了这样的石灰,那么,通过这样的“物”作者想言说怎样的“志”呢?
4.托物言志之志
(1)想要明白作者在本首诗中表达的志,我们必须先了解作者。出示作者简介:
于谦(1398-1457),浙江杭州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山西、河南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为官清正,不畏强权,深受人民爱戴。公元1457年,被奸官诬陷杀害。
出示:吟石灰例:我赞美石灰,因为“千锤万凿”一词,我读出了石灰不畏艰难。我赞美石灰,因为“
”一词,我读出了石灰的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同时老师板书)
板书:
物 志千锤万凿 不畏艰难烈火分
手 坚贞不屈粉骨碎身 不怕牺牲清
白 洁身自好
(2)可以说石灰的一生就是于谦一生的写照。12岁那年,于谦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话贴在床头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在石灰窑前看到了工人煅烧石灰的过程,挥笔写下了《石灰吟》这首诗。那时的于谦满腔少年的热血,让我们带着少年热血再读这首诗。(学生诵读)出示幻灯片:
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
这是中年英勇无畏的于谦,让我们再次诵读这首诗,读出于谦的英勇无畏。(学生再次诵读)出示:
景泰八年,景帝病重,英宗复位,于谦却遭受诬蔑被定为谋逆罪,于谦没有辩解被判处死刑。
那是一个阴冷的冬日,于谦拖着沉重的枷锁走上刑场,也许那一刻,大雪纷飞,没有为自己做任何辩解的于谦慨然赴死。让我们再次诵读这首诗,读出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视死如归。(学生再次诵读)于谦的一生就是石灰的一生,《石灰吟》每一句都代表了于谦一个人生阶段,同学们请一一对应做连线题。出示:
千锤万凿出深山 宁死不屈,玉洁冰清的高大形象永存后人心中
烈火焚烧若等闲 少年立志,发奋苦读,成为国家栋梁
粉骨碎身浑不怕 身在官场,从容不迫面对一切考验
要留清白在人间 不畏强权,视死如归,不向恶势力低头
(学生连线)一个人用一生诠释一首诗的精神,一个人用自己的
一生活成一首诗,现在让我们高声诵读这首诗每一句所对应的于谦的精神品质。出示:
千锤万凿出深山 -- 少年立志,发奋苦读,成为国家栋梁
烈火焚烧若等闲 --- 身在官场,从容不迫面对一切考验
粉骨碎身浑不怕 --- 不畏强权,视死如归,不向恶势力低头
要留清白在人间 --- 宁死不屈,玉洁冰清的高大形象永存后人心中
最后,让我们带着于谦所给予我们的这份感动来完成以下课堂作业。
小练笔:
二选一:
1.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改写《石灰吟》,可以写石灰艰辛不屈的一生,也可以描写石灰的心路历程。
2. 从于谦的角度写自己宛如石灰一般的一生。(可以只选一个时间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