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年级 历史 学科教学设计
课 题 第3课 古代印度 课 型 新授课 时 间
主备教师 审核教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印度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教学重点 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 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教学流程 具体内容 教学随笔
情境导入 目标展示 教师多媒体展示唐僧取经的图片,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他们师徒四人是到何处取经吗?由此导入。 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印度河流域的文明概况。 2、知道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3、掌握佛教的创立、教义及传播。
自主学习 初探新知 1、古印度文明的位置(地理位置、所处流域)。 2、古印度政权的产生、建立、强盛及其强盛的表现。 3、古印度的文明成就有哪些? 4、种姓制度中有哪些等级?该制度有何特点? 5、佛教的创立时间、创始人、教义、和地位。
合作探究 教师点拨 合作探究一: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古印度文明的位置(地理位置、所处流域)。 教师总结: ①地理位置: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 ②所处流域: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 2、古印度文明的发展历程 引导学生总结: 早期文明:公元前23世纪——公元前18世纪,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 小国出现: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 鼎盛时期:孔雀王朝统治时期,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农业和工商业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后来多次遭到外族入侵。 3、文明成就 ①阿拉伯数字②种姓制度③佛教 合作探究二:种姓制度 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种姓制度的建立、内容、实质、特点分别是什么? 归纳总结: 形成: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内容:第一等级婆罗门,掌管祭祀。第二等级刹帝利,掌握军政大权。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是首陀罗,由被征服者构成。随着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 实质: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种姓制度的特点:世代相袭,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材料:种姓制度及其相关的许多东西是完全不协调的、反动的、拘束的,并且是进步的障碍。在它的体制之内是不可能有地位上和机会上的平等的,也不可能有政治上的民主,更不可能有经济上的民主。 阅读以上材料归纳种姓制度的影响? 引导学生归纳:激化了社会矛盾,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 合作探究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佛教创立的背景、时间、创始人、教义及传播情况 引导学生总结: 背景:在奴隶制的发展中,等级制度越来越引起人民的不满、婆罗门教日益遭到反对,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 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教义:佛教教义是“众生平等”、忍耐顺从 传播: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人中国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佛教往南经锡兰,传到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限时记忆 练习巩固 限时记忆: 必背知识清单: 1、古印度文明的成就有哪些? 2、种姓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3、佛教创立的时间、地点、创始人? 练习巩固: 下列文明成果中,属于古印度人民创造的是( ) A.楔形文字 B.汉谟拉比法典 C.种姓制度 D.金字塔 2、电视剧《西游记》中描述的“如来佛”这一角色,其原型来自于历史人物( ) A.乔达摩·悉达多 B.耶稣C.“真主”安拉D.宙斯神 3.下列示意图能够反映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是( ) A B C D
归纳总结 拓展新知 古代印度是亚洲南部的奴隶制国家,在雅利安人进入古印度后,公元前3世纪,印度半岛除南端外一度统一。在印度奴隶制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体现了鲜明的阶级性,成为印度奴隶社会的重要特点。随着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婆罗门和其他等级的矛盾激化,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逐渐发展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此教学设计,A4纸正反双面打印,表内文字五号宋体,行距20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