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1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2024名师导航】中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学案(全国版)(原卷版 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21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2024名师导航】中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学案(全国版)(原卷版 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30 19:07:1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名师导航】中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学案
(全国版)
专题21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原卷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重视科学技术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许多研究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导弹、原子弹的研制成功和人造卫星的上天,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说明我国在尖端科技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和推广大大提高了世界粮食的产量。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迁,见证了时代的进步。
认识“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取得的科技等成就及其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通过新时代中国在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及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的史事,特别是取得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全面坚持小康社会的史事,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及对世界的贡献。
知识点一 科技文化成就
1.“两弹一星”
(1)原子弹:  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 爆炸成功。
(2)导弹: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3)氢弹:1967年,我国第一颗   爆炸成功。
(4)人造地球卫星:   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    ,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5)代表人物:钱学森、  等。
(6)意义: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漫步天空
(1)1999年11月,   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2)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
(3)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   。
3.杂交水稻
(1)培育: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   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2)贡献: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以及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
(3)荣誉: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被称为“   ”。
4.青蒿素
(1)发现: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药学家   领导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2)荣誉:屠呦呦获得2015年   。
5.文化事业的发展
(1)指导方针: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   ”方针。
(2)成就:①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   、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作品。②2012年中国作家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核心素养——(1)史料实证: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东方红一号
邓稼先 钱学森
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 翟志刚—实现太空行走
(2)历史解释:
1.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
答案:
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答案:
(3)家国情怀:
“两弹一星”精神?
答案:
知识点二 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1)根本原因:   政策的实行。
(2)表现
1.衣:改革开放前:(1)买衣服要凭 ,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
改革开放后:(2)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服饰成为人们 、 的方式。
2.食:
改革开放前:(1)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 问题。
改革开放后:(2)人们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 、粗细搭配, 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深入人心。
3.住:改革开放前:(1)住房比较 ,室内设施简单。
改革开放后:(2)人均住房面积扩大, 和 明显改善。
4.行:改革开放前:(1)交通条件 。
改革开放后:(2)铁路、 、 、水运和地下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已形成 运输网。
5.用:改革开放前:(1)人均可支配收入、纯收入低。
改革开放后:(2) 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6.我国人民衣食住行用发生如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一)交通运输的发展:
(1)截至 2010 年底,中国的 已居世界第二位。
(2)公路运输获得较快发展,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已居 。
(3)中国已成为世界 大国。
(4)城市道路建设发展迅速,很多城市大力发展 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5)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二)电信事业的发展:
电信事业:
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增加对电信事业的投资,逐渐形成全国电信网络。
②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快速发展,我国的 均居全球第一。
互联网:起步晚,但发展迅速,中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
影响: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 生活方式。
核心素养——(1)史料实证:
(2)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1.新中国人民物质生活质量提高的原因和影响。
答案:
2.我国人民衣食住行用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1. “双百”方针的目的是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2.改革开放前,人们买粮食买布要凭票,主要是因为当时经济发展水平低。
3.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巨大变化,其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1.(2023年湖南省衡阳市)2023年6月4日7时,神舟十五号飞船返回舱安全着陆,湘籍航天员张陆出舱后激动地说:“眼有星辰大海,胸怀赤胆忠心——祖国一直在我心中!”铿锵的话语令国人感到自豪。请向神舟十五号飞船主要体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哪一方面的成就( )
A.原子能技术 B.计算机技术 C.航天技术 D.生物工程
2.(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2023年5月22日,在湖南长沙稻作公园内,举行了一场隆重的石像揭幕仪式。石像纪念的人,为解决人类温饱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 )
A.钱学森 B.邓稼先 C.袁隆平 D.屠呦呦
3.(2023年江苏省宿迁市)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保障粮食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指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对这一国家战略作出重大贡献的是( )
A.邓稼先 B.屠呦呦 C.袁隆平 D.焦裕禄
4.(2023年山东省东营市)我国第一艘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的载人飞船是( )
A.东方红一号 B.神舟一号 C.神舟五号 D.神舟七号
5.(2023年湖南省株洲市)“信息时代知识炸,足不出户知天下。QQ微信和扫码,衣食住行智能化。”推动现代社会出现上述变化的关键性技术是( )
A.航天技术 B.生物技术 C.合成材料技术 D.计算机网络技术
6.(2023年辽宁省营口市)他不仅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而且始终走在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前沿,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 )
A.袁隆平 B.邓稼先 C.屠呦呦 D.钱学森
7.(2023年四川省宜宾市)下表中周年大事件与其认识搭配正确的是( )
选项 时间 事件 认识
A 1883年 德国工程师研制出内燃机 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B 1943年 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
C 1953年 中国实施“一五计划” 社会主义工业化完整体系建立
D 2003年 神舟五号发射,杨利伟登上太空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重大突破
A.A B.B C.C D.D
8.(2023年陕西省A卷)下列是某校同学举办的图片展。请为他们选择一个恰当的主题( )
A.航天科技,创新发展 B.文化事业,欣欣向荣
C.民生保障,共同富裕 D.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9.(2023年山东省临沂市)与图1所反映的我国科技成就相比,图2所展示的科技进步是( )

图1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图2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翟志刚太空漫步
杨利伟走出舱门
A.开启了飞天之旅 B.实现了载人航天
C.进行了太空行走 D.建成太空实验室
10.(2023年安徽省)196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实施《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动员和组织全国的科学技术力量,自力更生地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关键性的科学技术问题。下列属于这一“规划”时期的科技成就有( )
A.第一辆解放牌汽车诞生 B.“两弹一星“研制成功
C.神舟五号飞船顺利着陆 D.“辽宁舰”交接入列
11.(2023年四川省达州市)某校八年级同学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军事、科技、社会生活等领域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主题,搜集了下面的资料图片,并对其所涉及的史实进行解读。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

A.图1: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多种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B.图2:我国海军武器装备不断更新换代,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C.图3:2008年9月,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
D.图4:人们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搬进了规划整齐的居民小区,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单元房
12.(2023年辽宁省抚顺市、本溪市、铁岭市、辽阳市、葫芦岛市五市)“两弹一星”的成功,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为此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有( )
①屠呦呦 ②邓稼先 ③钱学森 ④袁隆平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3.(2023年湖南省张家界市)他是国际知名的火箭专家,于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是下图中的( )
A.焦裕禄 B.王进喜 C.钱学森 D.屠呦呦
14.(2023年吉林省)邓稼先的一生是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默默奉献的一生,他所从事的研究( )
A.打破了有核大国的核垄断 B.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
C.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D.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15.(2023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有这样一位院士,“他有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为梦想执着追求,全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使中国水稻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以实际行动践行‘奋斗终生’的诺言……”。这位院士是( )
A.袁隆平 B.钱学森 C.邓稼先 D.钱三强
16.(2023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后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开启。2003年,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圆满完成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是( )
A.邓稼先 B.钱学森 C.杨利伟 D.翟志刚
17.(2023年湖南省衡阳市)沈从文是从湘西凤凰走出的著名文学家,他的作品生动地勾画了古朴神奇的湘西风情。其代表作是( )
A.《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B.《暴风骤雨》
C.《山乡巨变》 D.《边城》
18.(2023年四川省宜宾市)中医学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下表信息反映了,中医学( )
姓名 时期 主要成就
扁鹊 东周 总结“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张仲景 东汉 写成《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李时珍 明朝 编写《本草纲目》,丰富了中医药学宝库,广为流传
屠呦呦 当代 萃取中医文化的精华,开创了有效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A.成果丰硕,守正创新 B.实验为主,技术先进
C.中西结合,影响深远 D.着眼著书,传播世界
19.(202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下面这组图片可以用于研究( )
口耳相传 邮驿通信

有线电话 互联网
A.人类社会生活的变迁 B.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增强
C.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 D.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20.(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如图反映的是1984年山东胶县某乡妇女正在围观上海发廊的画报。据统计,此前几年,该乡进入发廊烫发的女性不过3人,但仅1984年一年,就有万人烫发。这体现了( )
A.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B.人们个性解放的要求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 D.全面对外开放的影响
21.(2023年山东省枣庄市)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下列成就不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是( )
A.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B.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投产
C.港珠澳大桥开通 D.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通车
22.(2022年山东青岛)《世界歌唱你的梦》中唱道:“你把禾下乘凉梦献给未来,你是天空最亮星辰。……稻浪回响一首歌,世界歌唱你的梦。”这首歌赞颂的人物是( )
A.焦裕禄 B.钱学森 C.袁隆平 D.邓稼先
23.(2022年山东烟台)钱三强说:“稼先同志,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怎样?”当晚,邓稼先回去后与夫人只说要去干一件工作,并且说:“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家中的事和两个孩子全靠你了。”“放一个大炮仗”的决策实现的标志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
C.神舟一号飞行试验成功 D.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24.(2022年广东广州)1970年4月,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5年11月,我国又成功地发射了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颗卫星在正常运行后,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这反映了我国( )
A.核能技术的进步 B.航天技术的发展C.高考制度的恢复 D.共同富裕的实现
25.(2022年贵州铜仁)199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了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以下内容与“两弹一星”史实不符合的是( )
A.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实验成功
C.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D.1973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
26.(2022年四川绵阳)2022 年3月23日下午,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开讲天宫课堂”, 给同学们展示科技 发展的魅力。这堂课主要得益于( )
A.航天技术与通信技术 B.核能技术与通信技术
C.生物技术与航天技术 D.基因技术与核能技术
27.(2022年山东枣庄)北京时间2022年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创造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中国航天员首次在轨飞行并成功返回地面乘坐的飞船是( )
A.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 B.神舟五号飞船
C.神舟六号飞船 D.神舟七号飞船
28.(2022年山东潍坊)20世纪,中国涌现出许多以下图为代表的优秀作品。它们强大的生命力在于( )
A.符合大众审美 B.顺应时代潮流 C.创作技法高超 D.表现形式多样
29.(2022年山东菏泽)下表中的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正确的是( )
历史史实 历史解释
A 开国大典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B 建国后的土地改革 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土地私有制
C 一五计划的完成 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化
D 两弹一星的成功 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A.A B.B C.C D.D
30.(2022年山东济南)2022年4月16日,神舟13号飞船成功返回地球,三名航天员结束了长达半年的太空之旅,创造了新的航天壮举。回望历史,我国太空探索开始于(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第一艘载人飞船试验成功
31.(2022年广西贵港)我国的航天技术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是( )
A. B.
C. D.
32.(2022年贵州六盘水)2021年东京奥运会,年仅14岁的中国10米跳台选手全红婵碾压式夺冠!她的教练告诉记者:贫困的家庭、湛江体校简陋的训练条件都未能阻挡全红婵前进的脚步,她对待训练的态度在同年龄同一批的运动员里面是最投入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她能够 ( )
①降低要求从容面对②接纳自己乐观坚强③直面困难自信自强④孜孜不倦我行我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3.(2023年江苏省扬州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为新中国成立之初宣传画《发展科学,奖励发明,为加强祖国工业,农业,国防建设而奋斗!》(局部)。
——沈榆、孙弋《强国图志:从宣传画里看新中国发展之路》
材料二 邓小平强调,如果科学技术水平不能得到应有的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也就得不到改善,“我们国家的安全就没有可靠的保障”。“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摘编自侯强《邓小平关于科技改革重要论述的时代特征及现实启示》
(1)据材料一,说说你对画作内容的理解。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70年代中国重大科技成就。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的理由。
34.(2023年天津市节选)天津海鸥表与中国工业化同命运共成长。结合以下时间轴进行探究。
(3)海鸥表和中国工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各领域科技创新。请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建国以来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两位科学家及其成就。
35.(2023年重庆市B卷)阅读材料,完成任务。
在上图呈现的中国古代史和现代史内容中各选一例,结合所学,从中国对世界影响的角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36.(2023年江苏省泰州市节选)科技创新是国家强盛之基、民族进步之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三 整体而言,计划经济时期的技术引进,以自主研发为主体、以快速实现技术追赶并建立完整工业体系为目标。中国在这一时期所选择的是一条植根于独立自主的技术进步路线,在一些高精尖技术领域进行了艰难的研发和攻关。
——摘编自王丹莉《新中国技术引进的历史检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技术发展的特点。举出20世纪六七十年中国在“高精尖技术领域”的一例非凡成就。
材料四 随着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科技企业的崛起,美国开始了对华科技企业的种种打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随着我国科技强国的加快建设,美国正不断调整对华科技政策。中美科技的竞争仍在继续,智慧应对是我们的不二选择。
——摘编自陈淑梅《中美科技竞争的态势与前景》
(4)根据材料四,中国如何应对中美之间的科技竞争
37.(2023年湖北省荆州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士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精神。……20世纪60年代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经过了数百次实验,终于在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御疟疾的青蒿素。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劳模评选标准:1950年至1976年,受表彰的先进对象来自工、农、教、文、卫、体等各条战线,如“铁人”王进喜等。1977年至1988年,“先进”即各条战线的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袁隆平等知识分子和科研工作者成为劳动模范队伍中的新成员。1989年至今,将“对社会有突出贡献”作为劳模评选的重要条件,并且在评价指标中增加了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职业道德等要素。个体经营者、私营企业主等均可参加全国劳模评选。
——整理自《人民日报》刊登的《劳模评选制度如何形成》
(1)根据材料一,分析我国科技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回答2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不同时期“劳模评选”标准有何共同点?(回答2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8.(2023年湖南省衡阳市节选)今年五一假期,各景点游客量出现高峰,许多网红城市热度攀升,赴淄博吃烧烤、到洛阳赏牡丹、去长沙看烟花……三年疫情之后,人间烟火气又回到我们身边。烟火气是百姓多姿多彩生活的写照,是社会稳定、经济向好、人民幸福的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五 以下是一个名叫“衡佗”的人对于家庭生活变化的回忆,反映出百姓生活质量日益提升
1980年,衡佗家的黑白电视机前充满了邻居们的欢声笑语。
1990年,衡佗妈妈如愿以偿添置了洗衣机和冰箱。
2000年,打电话问候家乡的爷爷奶奶是衡佗最爱做的事。
2010年,有了小汽车,假期里衡佗经常载着父母探访青山绿水
2020年,衡佗全家搬入带有智能家居设备的花园小区。
(3)“衡佗”家拥有的电话和汽车都是哪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促使“衡佗”家的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六 2012年11月,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他强调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4)为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其中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实现。请问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什么?
(5)人间烟火气,升腾的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在中华民族踏上第二个百年征程之际,请你就如何持续提升人民幸福感提出建议。
39.(2023年江西省节选)轮子的历史构成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1937年,我国共有铁路约2.18万千米,到1949年,全国铁路又增至2.44万余千米。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铁路营业总里程达12.1万千米,规模居世界第二,其中高速铁路1.9万千米,位居世界第一。今天的中国人正成为轮子上的新人类。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参考用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轮子时代”的变迁谈谈你的感想。
40.(2023年江重庆市A卷节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某班历史老师以“生活·采风”为主题设计了下列探究活动,请你完成相关任务。
【任务三现代新风】
老师指导同学们根据《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体育大事记》等,整理并绘制了以下示意图。
(3)根据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不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
A.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共同纲领》,规定“提倡国民体育”。( )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民健身运动不断发展,健身已成为人们的休闲生活方式之一。( )
(4)根据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得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体育工作的原因。(答出两个方面即可)
41.(2023年河南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部分经济数据对比表
国内生产总值 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1953-1980年1981-1985年2.6%8.75%
1980年 1985年 年均增长率
4588亿元 9099亿元 10.6%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中国城乡社会呈现新的气象。不少人开始告别“铁饭碗”,纷纷“下海”;每年春节前后的务工人员返乡和入城高峰,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人口流动的独特景观;喇叭裤、红裙子、文化衫、牛仔裤等风靡一时;社会上出现“读书热”和“外语热”,欣赏电影、电视剧、流行歌曲日益成为大众热衷的文化生活方式。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据材料一,概括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城乡社会呈现了哪些方面的新气象。
(3)从材料一与材料二内容的联系中,你能得到怎样的认识?
42.(2023年福建省)学校开展“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项目式学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料实证——着装变化】
材料一 改革开放前,受经济等条件制约,人们的穿着需求主要集中在坚实、保暖、耐磨、耐脏上,民众服装的主要色调是蓝、黑、灰色。
——摘编自朱汉国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改革开放前我国民众着装的特点。
材料二
——摘编自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等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我国民众着装的新趋势。
【历史解释——奥运佳绩】
材料三
1995年,我国开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后来,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来保护和支持社会体育的发展。
——摘编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体育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88-2008年我国在夏季奥运会上所获金牌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名师导航】中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学案
(全国版)
专题21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解析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重视科学技术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许多研究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导弹、原子弹的研制成功和人造卫星的上天,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说明我国在尖端科技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和推广大大提高了世界粮食的产量。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迁,见证了时代的进步。
认识“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取得的科技等成就及其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通过新时代中国在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及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的史事,特别是取得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全面坚持小康社会的史事,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及对世界的贡献。
知识点一 科技文化成就
1.“两弹一星”
(1)原子弹: 1964 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 原子弹 爆炸成功。
(2)导弹: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3)氢弹:1967年,我国第一颗 氢弹 爆炸成功。
(4)人造地球卫星: 1970 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  东方红一号 ,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5)代表人物:钱学森、 邓稼先 等。
(6)意义: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漫步天空
(1)1999年11月, 神舟一号 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2)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
(3)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 太空行走 。
3.杂交水稻
(1)培育: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 袁隆平 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2)贡献: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以及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
(3)荣誉: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被称为“ 杂交水稻之父 ”。
4.青蒿素
(1)发现: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药学家 屠呦呦 领导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2)荣誉:屠呦呦获得2015年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5.文化事业的发展
(1)指导方针: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方针。
(2)成就:①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 《东方红》 、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作品。②2012年中国作家 莫言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核心素养——(1)史料实证: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东方红一号
邓稼先 钱学森
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 翟志刚—实现太空行走
(2)历史解释:
1.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
答案:
(1)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
(2)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新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
(3)为了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维护国家安全。
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答案: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科技发展提供了保障。
(2)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成立专门的机构,中共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制定科技发展的远景规划。
(3)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情投入和海外一些中国优秀科学家纷纷回国。
(4)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使科学技术同生产力进一步结合,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5)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经济快速发展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3)家国情怀:
“两弹一星”精神?
答案:
“两弹一星”精神是指: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活生生的体现。
知识点二 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1)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 政策的实行。
(2)表现
1.衣:改革开放前:(1)买衣服要凭 布票 ,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
改革开放后:(2)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服饰成为人们 显示风度 、展示个性 的方式。
2.食:
改革开放前:(1)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 温饱 问题。
改革开放后:(2)人们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 营养均衡 、粗细搭配, 绿色食品 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深入人心。
3.住:改革开放前:(1)住房比较 拥挤 ,室内设施简单。
改革开放后:(2)人均住房面积扩大, 室内装修 和 居住环境 明显改善。
4.行:改革开放前:(1)交通条件 落后 。
改革开放后:(2)铁路、 公路 、 民用航空 、水运和地下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已形成 综合 运输网。
5.用:改革开放前:(1)人均可支配收入、纯收入低。
改革开放后:(2)休闲娱乐 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6.我国人民衣食住行用发生如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一)交通运输的发展:
(1)截至 2010 年底,中国的 铁路营运里程 已居世界第二位。
(2)公路运输获得较快发展,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已居 世界前列 。
(3)中国已成为世界 民航 大国。
(4)城市道路建设发展迅速,很多城市大力发展 轨道 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5)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二)电信事业的发展:
电信事业:
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增加对电信事业的投资,逐渐形成全国电信网络。
②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快速发展,我国的 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 均居全球第一。
互联网:起步晚,但发展迅速,中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
影响: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 生活方式。
核心素养——(1)史料实证:
(2)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1.新中国人民物质生活质量提高的原因和影响。
答案:
(1)原因: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废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②改革开放为生产力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影响:①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人民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②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③人们购买力和消费能力的提高,刺激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人民消费水平的提档升级。
2.我国人民衣食住行用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3)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
1. “双百”方针的目的是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2.改革开放前,人们买粮食买布要凭票,主要是因为当时经济发展水平低。
3.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巨大变化,其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1.(2023年湖南省衡阳市)2023年6月4日7时,神舟十五号飞船返回舱安全着陆,湘籍航天员张陆出舱后激动地说:“眼有星辰大海,胸怀赤胆忠心——祖国一直在我心中!”铿锵的话语令国人感到自豪。请向神舟十五号飞船主要体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哪一方面的成就( )
A.原子能技术 B.计算机技术 C.航天技术 D.生物工程
【答案】C
【详解】据题干“神舟十五号飞船返回舱安全着陆,湘籍航天员张陆出舱后激动地说:‘眼有星辰大海,胸怀赤胆忠心——祖国一直在我心中’”结合所学可知,载人飞船属于航天事业的发展,C项正确;原子能技术、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都与载人飞船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BD项。故选C项。
2.(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2023年5月22日,在湖南长沙稻作公园内,举行了一场隆重的石像揭幕仪式。石像纪念的人,为解决人类温饱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 )
A.钱学森 B.邓稼先 C.袁隆平 D.屠呦呦
【答案】C
【详解】由题干“石像纪念的人,为解决人类温饱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并结合所学可知,他是袁隆平。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有重要贡献,C项正确;钱学森和邓稼先为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作出重要贡献,排除AB项;屠呦呦发现了能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3年江苏省宿迁市)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保障粮食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指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对这一国家战略作出重大贡献的是( )
A.邓稼先 B.屠呦呦 C.袁隆平 D.焦裕禄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障粮食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C项正确;邓稼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排除A项;屠呦呦发明了对抗疟疾的青蒿素,排除B项;“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英雄人物,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3年山东省东营市)我国第一艘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的载人飞船是( )
A.东方红一号 B.神舟一号 C.神舟五号 D.神舟七号
【答案】C
【详解】根据“我国第一艘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的载人飞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杨利伟成为我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C项正确;东方红一号是人造地球卫星,排除A项;神舟一号是无人飞船,排除B项;神州七号是在神舟五号之后发射,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3年湖南省株洲市)“信息时代知识炸,足不出户知天下。QQ微信和扫码,衣食住行智能化。”推动现代社会出现上述变化的关键性技术是( )
A.航天技术 B.生物技术 C.合成材料技术 D.计算机网络技术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普及率越来越高。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题干中,“信息时代知识炸,足不出户知天下。QQ微信和扫码,衣食住行智能化”,这些变化的关键性技术是计算机网络技术,D项正确;航天技术、 生物技术、 合成材料技术都与题干“QQ微信和扫码,衣食住行智能化”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6.(2023年辽宁省营口市)他不仅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而且始终走在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前沿,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 )
A.袁隆平 B.邓稼先 C.屠呦呦 D.钱学森
【答案】A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袁隆平是我国著名农学家,他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A项正确;邓稼先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重大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排除B项;屠呦呦是我国著名医学家,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排除C项;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排除D项。故选A项。
7.(2023年四川省宜宾市)下表中周年大事件与其认识搭配正确的是( )
选项 时间 事件 认识
A 1883年 德国工程师研制出内燃机 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B 1943年 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
C 1953年 中国实施“一五计划” 社会主义工业化完整体系建立
D 2003年 神舟五号发射,杨利伟登上太空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重大突破
A.A B.B C.C D.D
【答案】D
【详解】2003年“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和返回,杨利伟登上太空,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D项正确;工业革命时期,瓦特改良蒸汽机,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内燃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排除A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排除B项;1953年中国实施“一五计划”,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但社会主义工业化完整体系还没有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
8.(2023年陕西省A卷)下列是某校同学举办的图片展。请为他们选择一个恰当的主题( )
A.航天科技,创新发展 B.文化事业,欣欣向荣
C.民生保障,共同富裕 D.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揭开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序幕,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我国的载人航天迈出了重大一步,之后,我国的航天科技在创新中发展,A项正确;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体现了文化事业欣欣向荣,排除B项;到建党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生保障共同富裕,排除C项;实行科教兴国战略体现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排除D项。故选A项。
9.(2023年山东省临沂市)与图1所反映的我国科技成就相比,图2所展示的科技进步是( )

图1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图2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翟志刚太空漫步
杨利伟走出舱门
A.开启了飞天之旅 B.实现了载人航天
C.进行了太空行走 D.建成太空实验室
【答案】C
【详解】综合所学可知,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C项正确;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排除A项;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实现了载人航天,排除B项;天宫空间站是我国的空间实验室,排除D项。故选C项。
10.(2023年安徽省)196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实施《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动员和组织全国的科学技术力量,自力更生地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关键性的科学技术问题。下列属于这一“规划”时期的科技成就有( )
A.第一辆解放牌汽车诞生 B.“两弹一星“研制成功
C.神舟五号飞船顺利着陆 D.“辽宁舰”交接入列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 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1967 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 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B项正确;1956年,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来,排除A项;2003 年 10 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排除C项;2012 年 9 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排除D项。故选B项。
11.(2023年四川省达州市)某校八年级同学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军事、科技、社会生活等领域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主题,搜集了下面的资料图片,并对其所涉及的史实进行解读。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

A.图1: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多种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B.图2:我国海军武器装备不断更新换代,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C.图3:2008年9月,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
D.图4:人们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搬进了规划整齐的居民小区,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单元房
【答案】C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图3信息“翟志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3年10月,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C选项与史实不符,符合题意。C项正确;根据图1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多种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A项与史实符合,排除A项;根据图2信息“辽宁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B项与史实符合,排除B项;根据图4信息“美丽乡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人们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搬进了规划整齐的居民小区,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单元房。D项与史实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
12.(2023年辽宁省抚顺市、本溪市、铁岭市、辽阳市、葫芦岛市五市)“两弹一星”的成功,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为此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有( )
①屠呦呦 ②邓稼先 ③钱学森 ④袁隆平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两弹一星’的成功,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立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②③正确,B项正确;①屠呦呦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与题干信息不符;④袁隆平在20世纪70年代,经过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与题干信息不符,ACD项中含有①或者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13.(2023年湖南省张家界市)他是国际知名的火箭专家,于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是下图中的( )
A.焦裕禄 B.王进喜 C.钱学森 D.屠呦呦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钱学森在美国学习工作期间,始终心系祖国,密切关注国内局势变化,归国后参与“两弹一星”研发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C项正确;焦裕禄被称作“党的好干部”,排除A项;王进喜被称为“铁人”,排除B项;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排除D项。故选C项。
14.(2023年吉林省)邓稼先的一生是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默默奉献的一生,他所从事的研究( )
A.打破了有核大国的核垄断 B.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
C.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D.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邓稼先参与研究“两弹一星”,先后自主研发第一颗原子弹、氢弹,打破了当时由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A项正确;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排除B项;屠呦呦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排除C项;神舟一号发射成功,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排除D项。故选A项。
15.(2023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有这样一位院士,“他有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为梦想执着追求,全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使中国水稻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以实际行动践行‘奋斗终生’的诺言……”。这位院士是( )
A.袁隆平 B.钱学森 C.邓稼先 D.钱三强
【答案】A
【详解】由材料“‘他为梦想执着追求,全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对袁隆平的描述。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袁隆平不仅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而且始终走在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前沿,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A项正确;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都是研制“两弹一星”的重要科学家,与杂交水稻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16.(2023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后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开启。2003年,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圆满完成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是( )
A.邓稼先 B.钱学森 C.杨利伟 D.翟志刚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2003年,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圆满完成飞行任务的航天员。”可知,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完成了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杨利伟是进入太空的中国第一位航天人,C项正确;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排除A项;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排除B项;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排除D项。故选C项。
17.(2023年湖南省衡阳市)沈从文是从湘西凤凰走出的著名文学家,他的作品生动地勾画了古朴神奇的湘西风情。其代表作是( )
A.《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B.《暴风骤雨》
C.《山乡巨变》 D.《边城》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沈从文是中国著名作家,其代表作有《边城》,《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边城镇)为背景,D项正确;《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现代作家丁玲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山乡巨变》是现代作家周立波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排除ABC项。故选D项。
18.(2023年四川省宜宾市)中医学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下表信息反映了,中医学( )
姓名 时期 主要成就
扁鹊 东周 总结“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张仲景 东汉 写成《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李时珍 明朝 编写《本草纲目》,丰富了中医药学宝库,广为流传
屠呦呦 当代 萃取中医文化的精华,开创了有效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A.成果丰硕,守正创新 B.实验为主,技术先进
C.中西结合,影响深远 D.着眼著书,传播世界
【答案】A
【详解】根据“总结‘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被中医沿用”“写成《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编写《本草纲目》,丰富了中医药学宝库,广为流传”等可知,材料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中医学成果丰硕,并不断有所创新,A项正确;材料反映我国中医学以总结为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都是中医学方面的内容,没有反映中西结合,排除C项;着眼著书,传播世界与“总结‘望、闻、问、切’四诊法”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9.(202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下面这组图片可以用于研究( )
口耳相传 邮驿通信

有线电话 互联网
A.人类社会生活的变迁 B.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增强
C.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 D.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类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互换,从最初的“口耳相传”到“邮驿通信”再到工业革命后的“有线电话”,最后到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的“互联网”,人类的交流与沟通更加的方便和快捷,体现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变迁,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人类之间的沟通交流变化,没有涉及发展中国家力量是否增强,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人类之间的沟通交流变化,无法得出“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的结论,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人类之间的沟通交流变化,与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0.(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如图反映的是1984年山东胶县某乡妇女正在围观上海发廊的画报。据统计,此前几年,该乡进入发廊烫发的女性不过3人,但仅1984年一年,就有万人烫发。这体现了( )
A.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B.人们个性解放的要求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 D.全面对外开放的影响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此前几年,该乡进入发廊烫发的女性不过3人,但仅1984年一年,就有万人烫发。”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变化的原因是改革开放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解放,D项正确;题干材料主要强调对外开放的影响,未涉及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排除A项;题干材料主要强调对外开放的影响,未体现人们个性解放的要求,排除B项;题干材料主要强调对外开放的影响,未阐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排除C项。故选D项。
21.(2023年山东省枣庄市)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下列成就不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是( )
A.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B.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投产
C.港珠澳大桥开通 D.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通车
【答案】C
【详解】本题是逆向型选择题,根据所学可知,港珠澳大桥于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时正式通车,不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成就,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于1957年10月,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投产于1956年7月,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1954年12月25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通车,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22.(2022年山东青岛)《世界歌唱你的梦》中唱道:“你把禾下乘凉梦献给未来,你是天空最亮星辰。……稻浪回响一首歌,世界歌唱你的梦。”这首歌赞颂的人物是( )
A.焦裕禄 B.钱学森 C.袁隆平 D.邓稼先
【答案】C
【详解】根据“禾下”、“稻浪”等信息可以与水稻的培植有关,结合所学可知歌颂的人物是培育籼型杂交水稻的袁隆平,C项正确;焦裕禄是“党的好干部”,钱学森是物理学家,邓稼先是两弹元勋,他们都和杂交水稻的培育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23.(2022年山东烟台)钱三强说:“稼先同志,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怎样?”当晚,邓稼先回去后与夫人只说要去干一件工作,并且说:“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家中的事和两个孩子全靠你了。”“放一个大炮仗”的决策实现的标志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
C.神舟一号飞行试验成功 D.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稼先同志,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调你去做这项工作”,结合所学知识,邓稼先是中国两弹元勋,所以“放一个大炮仗”的决策实现的标志是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A项正确;东方红一号是人造地球卫星,排除B项;神舟一号飞行试验属于载人航天工程,排除C项;籼型杂交水稻是袁隆平培育,排除D项。故选A项。
24.(2022年广东广州)1970年4月,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5年11月,我国又成功地发射了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颗卫星在正常运行后,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这反映了我国( )
A.核能技术的进步 B.航天技术的发展C.高考制度的恢复 D.共同富裕的实现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1970年4月,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5年11月,我国又成功地发射了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颗卫星在正常运行后,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结合所学可知,人造卫星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表现,B项正确;核能技术的进步、高考制度的恢复、共同富裕的实现与题干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25.(2022年贵州铜仁)199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了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以下内容与“两弹一星”史实不符合的是( )
A.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实验成功
C.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D.1973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
【答案】D
【详解】“两弹”指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籼型杂交水稻与“两弹一星”无关,D项符合题意;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26.(2022年四川绵阳)2022 年3月23日下午,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开讲天宫课堂”, 给同学们展示科技 发展的魅力。这堂课主要得益于( )
A.航天技术与通信技术 B.核能技术与通信技术
C.生物技术与航天技术 D.基因技术与核能技术
【答案】A
【详解】s根据所学可知,随着我国航天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大发展,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了大发展,神舟十三号顺利升空,这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A项正确;核电站体现了核能技术的和平利用,克隆技术体现了 生物技术、 基因技术的成果,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27.(2022年山东枣庄)北京时间2022年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创造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中国航天员首次在轨飞行并成功返回地面乘坐的飞船是( )
A.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 B.神舟五号飞船
C.神舟六号飞船 D.神舟七号飞船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杨利伟是中国首次进入太空的航天员,B项正确;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没有载人,排除A项;CD项不是首次进入太空的载人飞船,排除。故选B项。
28.(2022年山东潍坊)20世纪,中国涌现出许多以下图为代表的优秀作品。它们强大的生命力在于( )
A.符合大众审美 B.顺应时代潮流 C.创作技法高超 D.表现形式多样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狂人日记》、《愚公移山》、《黄河大合唱》”并结合所学可知,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新文化运动期间的著作,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创作之时,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黄河大合唱》是抗日战争期间,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这些作品都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B项正确;ACD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故选B项。
29.(2022年山东菏泽)下表中的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正确的是( )
历史史实 历史解释
A 开国大典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B 建国后的土地改革 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土地私有制
C 一五计划的完成 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化
D 两弹一星的成功 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A.A B.B C.C D.D
【答案】D
【详解】据所学可知,“两弹一星”的成功,打破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D项正确;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蒋介石败退台湾,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结束,排除A项;1950--1952年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排除B项;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
30.(2022年山东济南)2022年4月16日,神舟13号飞船成功返回地球,三名航天员结束了长达半年的太空之旅,创造了新的航天壮举。回望历史,我国太空探索开始于(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第一艘载人飞船试验成功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2022年4月16日,神舟13号飞船成功返回地球”可知表述的是航空航天技术,回望历史,我国太空探索开始于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C项正确;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属于核领域的成就,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A、B两项;1999年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试验成功,不属于“开始”,排除D项。故选C项。
31.(2022年广西贵港)我国的航天技术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是( )
A. B.
C. D.
【答案】C
【详解】图A是是2003年服役的歼10战斗机,图C是我国1970年成功发射的东方红人造地球卫星,图D是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排除AD,C项正确;图B是1964年成功爆炸的的原子弹,属于国防科技成就,排除B项。故选C项。
32.(2022年贵州六盘水)2021年东京奥运会,年仅14岁的中国10米跳台选手全红婵碾压式夺冠!她的教练告诉记者:贫困的家庭、湛江体校简陋的训练条件都未能阻挡全红婵前进的脚步,她对待训练的态度在同年龄同一批的运动员里面是最投入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她能够 ( )
①降低要求从容面对②接纳自己乐观坚强③直面困难自信自强④孜孜不倦我行我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详解】题干中全红婵之所以能在东京奥运会上获得冠军,这与她艰苦训练是分不开的,启示我们实现梦想要坚持不懈地努力,要直面困难,扎实苦干,自信自强,接纳自己,乐观坚强,②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①④做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33.(2023年江苏省扬州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为新中国成立之初宣传画《发展科学,奖励发明,为加强祖国工业,农业,国防建设而奋斗!》(局部)。
——沈榆、孙弋《强国图志:从宣传画里看新中国发展之路》
材料二 邓小平强调,如果科学技术水平不能得到应有的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也就得不到改善,“我们国家的安全就没有可靠的保障”。“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摘编自侯强《邓小平关于科技改革重要论述的时代特征及现实启示》
(1)据材料一,说说你对画作内容的理解。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70年代中国重大科技成就。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的理由。
【答案】
(1)政府通过科技奖励,调动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增强了创新的自信心和内生动力,促进了我国科技的发展。
(2)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东方红一号。
(3)在当今世界,科技已经成为了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在当今世界,科技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当今世界,科技已经成为了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在当今世界,科技已经成为了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发展科学,奖励发明,为加强祖国工业,农业,国防建设而奋斗!”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政府的科技奖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科技奖励是科技评价的重要指挥棒和风向标,旨在通过奖赏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团队和科技创新成就,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于是,它起到了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增强创新的自信心和内生动力,促进我国科技发展的作用。据此可知,对材料一的理解为:政府通过科技奖励,调动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增强了创新的自信心和内生动力,促进了我国科技的发展。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0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1973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3)根据材料二“我们国家的安全就没有可靠的保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利益,也是一个国家的生存之本。在当今世界,科技已经成为了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就是为了保障国家安全;根据材料二“如果科学技术水平不能得到应有的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的重要任务,也是一个国家的强盛之道。在当今世界,科技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我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就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二“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地位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国家的强盛之道。在当今世界,科技已经成为了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因此,我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就是为了提高国际地位;根据材料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也就得不到改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生福祉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任务,也是一个国家的强盛之道。在当今世界,科技已经成为了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就是为了提高民生福祉。
34.(2023年天津市节选)天津海鸥表与中国工业化同命运共成长。结合以下时间轴进行探究。
(3)海鸥表和中国工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各领域科技创新。请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建国以来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两位科学家及其成就。
【答案】
(3)科学家及成就:钱学森: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实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邓稼先:参与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详解】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以来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两位科学家及其成就有钱学森: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实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邓稼先:参与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35.(2023年重庆市B卷)阅读材料,完成任务。
在上图呈现的中国古代史和现代史内容中各选一例,结合所学,从中国对世界影响的角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
观点:我国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论述:北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在13世纪和造纸术火药指南针一起传入欧洲,极大地促进了欧洲各地的思想和文化解放,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也对传播知识以及促进世界文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结论:综上所述,我国的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其他观点及其论述只要符合题目即可)
【详解】
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注意理论结合。根据题目要求“在上图呈现的中国古代史和现代史内容中各选一例”,如:选择“活字印刷术”和“发现青蒿素”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观点“我国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根据观点,运用这两个历史事实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述,可从活字印刷术和青蒿素对世界的影响方面分析作答,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最后,简要地对论述加以总结即可。
如:观点:我国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论述:北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在13世纪和造纸术火药指南针一起传入欧洲,极大地促进了欧洲各地的思想和文化解放,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也对传播知识以及促进世界文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结论:综上所述,我国的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36.(2023年江苏省泰州市节选)科技创新是国家强盛之基、民族进步之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三 整体而言,计划经济时期的技术引进,以自主研发为主体、以快速实现技术追赶并建立完整工业体系为目标。中国在这一时期所选择的是一条植根于独立自主的技术进步路线,在一些高精尖技术领域进行了艰难的研发和攻关。
——摘编自王丹莉《新中国技术引进的历史检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技术发展的特点。举出20世纪六七十年中国在“高精尖技术领域”的一例非凡成就。
材料四 随着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科技企业的崛起,美国开始了对华科技企业的种种打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随着我国科技强国的加快建设,美国正不断调整对华科技政策。中美科技的竞争仍在继续,智慧应对是我们的不二选择。
——摘编自陈淑梅《中美科技竞争的态势与前景》
(4)根据材料四,中国如何应对中美之间的科技竞争
【答案】
(3)特点:以自主研发为主体、以快速实现技术追赶并建立完整工业体系为目标,在一些高精尖技术领域进行了艰难的研发和攻关。
成就:“两弹一星”成就(答“原子弹爆炸、成功进行发射导弹核武器试验、氢弹爆炸、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中的任意一例也可);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屠呦呦提取出青蒿素等。(任答一例即可)
(4)应对: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科技强国的建设等。(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3)特点:根据材料三中的“以自主研发为主体、以快速实现技术追赶并建立完整工业体系为目标”可知,这一时期我国技术发展的特点是实行独立自主的技术进步路线,以自主研发为主体、以快速实现技术追赶并建立完整工业体系为目标;从“在一些高精尖技术领域进行了艰难的研发和攻关”可知,这一时期我国在一些高精尖技术领域进行了艰难的研发和攻关,并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也是我国这一时期技术发展的特点。
成就: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我国在“高精尖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就,如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件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等,这些显著成就被概括为“两弹一星”;除此之外,20世纪70年代,我国著名农业科学家袁隆平袁老培育出了杂交水稻,实现了粮食增产,屠呦呦带领团队提取出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等,这些也是我国当时在“高精尖技术领域”取得的非凡成就,从中任选一项作答即可。
(4)应对:本小题为开放性试题,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材料二中的“以自主研发为主体”启示我们,我们应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随着我国科技强国的加快建设,美国正不断调整对华科技政策”可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科技强国的建设,是应对中美之间科技竞争的有效方式。
37.(2023年湖北省荆州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士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精神。……20世纪60年代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经过了数百次实验,终于在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御疟疾的青蒿素。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劳模评选标准:1950年至1976年,受表彰的先进对象来自工、农、教、文、卫、体等各条战线,如“铁人”王进喜等。1977年至1988年,“先进”即各条战线的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袁隆平等知识分子和科研工作者成为劳动模范队伍中的新成员。1989年至今,将“对社会有突出贡献”作为劳模评选的重要条件,并且在评价指标中增加了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职业道德等要素。个体经营者、私营企业主等均可参加全国劳模评选。
——整理自《人民日报》刊登的《劳模评选制度如何形成》
(1)根据材料一,分析我国科技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回答2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不同时期“劳模评选”标准有何共同点?(回答2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答案】
(1)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科学家们的奉献担当精神;科学家们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坚持团队协作;吸取中国古代传统智慧等。(回答2点,意思相近、言之有理也可)
(2)强调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要求具有引领示范作用;要有敬业奉献精神;劳模涉及领域广泛(或各条战线)等。(回答2点,意思相近、言之有理也可)
(3)民族复兴需要全体中国人的智慧和努力;需要紧跟世界科技前沿,不断地自主创新,追求卓越;坚持科教兴国战略;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需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需要坚持和不断深化对内改革;需要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需要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等。(回答1点即可,意思相近、言之有理也可)
【详解】
(1)原因:由材料“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可知,我国科技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科学家们的奉献担当精神;科学家们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坚持团队协作;由材料“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经过了数百次实验,终于在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御疟疾的青蒿素。”可知,我国科技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吸取中国古代传统智慧等。
(2)共同点:由材料“1950年至1976年,受表彰的先进对象来自工、农、教、文、卫、体等各条战线”“1977年至1988年,‘先进’即各条战线的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1989年至今,将‘对社会有突出贡献’作为劳模评选的重要条件,并且在评价指标中增加了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职业道德等要素。”可知,不同时期“劳模评选”标准都强调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要求具有引领示范作用;要有敬业奉献精神;劳模涉及领域广泛(或各条战线)等。
(3)如何实现: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体中国人的智慧和努力;需要紧跟世界科技前沿,不断地自主创新,追求卓越;坚持科教兴国战略;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需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需要坚持和不断深化对内改革;需要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需要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等。
38.(2023年湖南省衡阳市节选)今年五一假期,各景点游客量出现高峰,许多网红城市热度攀升,赴淄博吃烧烤、到洛阳赏牡丹、去长沙看烟花……三年疫情之后,人间烟火气又回到我们身边。烟火气是百姓多姿多彩生活的写照,是社会稳定、经济向好、人民幸福的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五 以下是一个名叫“衡佗”的人对于家庭生活变化的回忆,反映出百姓生活质量日益提升
1980年,衡佗家的黑白电视机前充满了邻居们的欢声笑语。
1990年,衡佗妈妈如愿以偿添置了洗衣机和冰箱。
2000年,打电话问候家乡的爷爷奶奶是衡佗最爱做的事。
2010年,有了小汽车,假期里衡佗经常载着父母探访青山绿水
2020年,衡佗全家搬入带有智能家居设备的花园小区。
(3)“衡佗”家拥有的电话和汽车都是哪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促使“衡佗”家的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六 2012年11月,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他强调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4)为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其中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实现。请问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什么?
(5)人间烟火气,升腾的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在中华民族踏上第二个百年征程之际,请你就如何持续提升人民幸福感提出建议。
【答案】
(3)第二次工业革命;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5)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鼓励改善社会环境,加强公民文化建设,提倡合理消费行为,加强居民就业保障等。(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3)成果:据所学可知,电话、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
原因:据材料五“衡佗”家庭生活变化的回忆可知,1980年以后,他的家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活条件越来越来。结合所学可知,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4)据所学可知,为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5)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鼓励改善社会环境,加强公民文化建设,提倡合理消费行为,加强居民就业保障等。
39.(2023年江西省节选)轮子的历史构成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1937年,我国共有铁路约2.18万千米,到1949年,全国铁路又增至2.44万余千米。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铁路营业总里程达12.1万千米,规模居世界第二,其中高速铁路1.9万千米,位居世界第一。今天的中国人正成为轮子上的新人类。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参考用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轮子时代”的变迁谈谈你的感想。
【答案】
(3)技术创新推动社会发展;制度创新推动交通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有利于交通的发展;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对人类进步作出了伟大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交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详解】
(3)根据材料一“中国是世界上较早进入轮子时代的国家。”可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对人类进步作出了伟大贡献。根据材料二“1825年9月27日,英国发明家斯蒂芬森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旅行号”蒸汽机车,装载着90吨货物和450名乘客,以时速20公里的速度,驶进了一个全新的轮子时代。”可知,技术创新推动社会发展,制度创新推动交通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根据材料三“1937年,我国共有铁路约2.18万千米,到1949年,全国铁路又增至2.44万余千米。”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交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根据材料三“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铁路营业总里程达12.1万千米,规模居世界第二,其中高速铁路1.9万千米,位居世界第一。今天的中国人正成为轮子上的新人类。”可知,综合国力的增强有利于交通的发展。
40.(2023年江重庆市A卷节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某班历史老师以“生活·采风”为主题设计了下列探究活动,请你完成相关任务。
【任务三现代新风】
老师指导同学们根据《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体育大事记》等,整理并绘制了以下示意图。
(3)根据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不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
A.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共同纲领》,规定“提倡国民体育”。( )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民健身运动不断发展,健身已成为人们的休闲生活方式之一。( )
(4)根据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得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体育工作的原因。(答出两个方面即可)
【答案】
(3)错误 正确
(4)为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详解】
(3)根据所学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是在1949年9月2日到30日召开的,是为筹备新中国做的准备会议,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召开的,故A错误。根据材料联系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民健身运动不断发展,健身已成为人们的休闲生活方式之一是正确的。
(4)根据材料联系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体育工作的原因是为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41.(2023年河南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部分经济数据对比表
国内生产总值 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1953-1980年1981-1985年2.6%8.75%
1980年 1985年 年均增长率
4588亿元 9099亿元 10.6%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中国城乡社会呈现新的气象。不少人开始告别“铁饭碗”,纷纷“下海”;每年春节前后的务工人员返乡和入城高峰,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人口流动的独特景观;喇叭裤、红裙子、文化衫、牛仔裤等风靡一时;社会上出现“读书热”和“外语热”,欣赏电影、电视剧、流行歌曲日益成为大众热衷的文化生活方式。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据材料一,概括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城乡社会呈现了哪些方面的新气象。
(3)从材料一与材料二内容的联系中,你能得到怎样的认识?
【答案】
(1)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增长;居民消费水平迅速提高。(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就业;人口流动;服饰;文化生活。(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3)经济改变生活。(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部分经济数据对比表”可知,1980—1985年,国内年均增长率大幅上升;1981—1985年全国居民消费税年均增长率大幅上升,居民消费水平迅速提高。
(2)材料二“不少人开始告别‘铁饭碗’,纷纷‘下海’”反映的是就业方面;“每年春节前后的务工人员返乡和入城高峰”反映的是人口流动;“喇叭裤、红裙子、文化衫、牛仔裤等风靡一时”反映的是服饰方面;“喇叭裤、红裙子、文化衫、牛仔裤等风靡一时;社会上出现“读书热”和“外语热”,欣赏电影、电视剧、流行歌曲日益成为大众热衷的文化生活方式”反映的是文化生活。
(3)材料一反映的是20世纪80年代经济的发展,材料二反映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城乡社会呈现新的气象。两则材料体现了经济改变生活。
42.(2023年福建省)学校开展“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项目式学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料实证——着装变化】
材料一 改革开放前,受经济等条件制约,人们的穿着需求主要集中在坚实、保暖、耐磨、耐脏上,民众服装的主要色调是蓝、黑、灰色。
——摘编自朱汉国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改革开放前我国民众着装的特点。
材料二
——摘编自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等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我国民众着装的新趋势。
【历史解释——奥运佳绩】
材料三
1995年,我国开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后来,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来保护和支持社会体育的发展。
——摘编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体育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88-2008年我国在夏季奥运会上所获金牌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答案】
(1)特点:经济实用;色彩单调(作答1点即可)
(2)新趋势:款式由单一到多元;色彩由单调到丰富;衣着需求从“穿暖”到“穿美”转变;着装理念从大众化到个性化。(任答2点即可。或其他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
(3)变化:稳步上升。
原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综合国力持续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和初步建立,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经济实力;国家政策、法规的保护和支持。全民体育参与意识的增强;国际体育交流的推动;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奥运健儿的拼搏精神;北京申奥成功的推动。(回答3点即可。或其他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
【详解】
(1)根据题干材料“人们的穿着需求主要集中在坚实、保暖、耐磨、耐脏上,民众服装的主要色调是蓝、黑、灰色。”可知,改革开放前我国民众着装的特点是经济实用;色彩单调。
(2)根据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21世纪的的中国女性着装”。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民众着装的新趋势有:新趋势:款式由单一到多元;色彩由单调到丰富;衣着需求从“穿暖”到“穿美”转变;着装理念从大众化到个性化。
(3)根据材料三“1988——2008年我国在夏季奥运会上所获的金牌数统计图”,可知,1988-2008年我国在夏季奥运会上所获金牌数稳步上升。根据题干材料“1995年,我国开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后来,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来保护和支持社会体育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夏季奥运会产生变化的原因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综合国力持续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和初步建立,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经济实力;国家政策、法规的保护和支持。全民体育参与意识的增强;国际体育交流的推动;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奥运健儿的拼搏精神;北京申奥成功的推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