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28张PPT+内嵌视频) 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28张PPT+内嵌视频) 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8.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30 23:02: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学习目标
本课重点:知道“两弹一星”的含义及研制意义;知道杂交水稻与青蒿素的社会意义
本课难点:认识科技文化的重要性
1
3
2
能说出我国“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的伟大成就及意义
能知道杂交水稻技术与青蒿素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突出贡献
能了解“双百方针”的内涵以及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自学任务
1、读课本P90-P91页,找出“两弹一星”的组成部分、研制成功的时间以及影响。
2、读课本P92页,勾画出863计划的内容和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过程。
3、读课本P93-P94页,找出袁隆平和屠呦呦的科技成就及其影响。
4、读课本P94-P95页,找到“双百” 方针含义,并圈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两弹一星”
“两弹” 核弹 原子弹 年
氢弹 年
导弹 年
“一星” 年
1964
1967
1964
1970
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一) “两弹一星”
导学内容
主题一:“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意义:
(1)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2)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我国的核承诺: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
知识链接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美国海军部次长甚至说:“无论到哪里,他都值五个师,我宁可把他枪毙,也不让他离开美国!”后经周恩来总理亲自出面,中国政府多方呼吁,美国政府只好妥协。1955年,钱学森终于回到祖国。之后,他投身于我国的航天事业,在发展国防科学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我国导弹核武器的研究建立了功勋。
知识链接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1987年和1989年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4年获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85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1987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15年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知识链接
邓稼先
邓稼先领导完成了中国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他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载人航天
20世纪90年代 开始实施
1999年11月 “神舟1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开启我国飞天之旅
2003年10月 “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2008年9月 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太空行走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神舟7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二) 载人航天
知识链接
“863计划”
1986年,根据王淦昌、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建议下,我国制定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并且因为四位科学家的建议和邓小平的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而得名“863计划”。
《863计划纲要》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将海洋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探究主题一: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城占有一席之地》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情 景:
讨论1:为什么我国克服困难也要研制“两弹一星”?
讨论1:为什么我国克服困难也要研制“两弹一星”?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新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中国只有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才能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人民才能过上安宁的日子。
讨论2:假如你是参与原子弹研制工作的一名科研人员,你见证了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场景,当时在现场的你对于这一场面有什么感想?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言之有理即可。
讨论3:你知道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科学家有哪些吗(至少列举两位),我们能从他们身上学到怎样的精神品质呢?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邓稼先;钱学森。
精神品质:爱国精神;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籼型杂交水稻
(1)概况
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2)影响
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一)袁隆平与籼型杂交水稻
主题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青蒿素
(1)概况
屠呦呦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2)影响
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提高了疟疾的治愈率,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屠呦呦与青蒿素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探究主题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屠呦呦以及另外两位外国医学家。屠呦呦的获奖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
——摘自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下册
情 景 1:
讨论1:屠呦呦凭借什么发明被授予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这一发明带来了什么影响?
讨论1:屠呦呦凭借什么发明被授予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这一发明带来了什么影响?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青蒿素。
影响:
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提高了疟疾的治愈率,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情 景 2:
讨论2:观看视频,简要说明我国在医药领域产生青蒿素这一原创性成果的主要途径。
讨论2:简要说明我国在医药领域产生青蒿素这一原创性成果的主要途径。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途径: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双百方针
(1)概况:
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2)影响:
文学领域出现繁荣景象
主题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文化成就
《东方红》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1.有一位科学家、物理学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妻子说:“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这位科学家是
A.焦裕禄
B.邓稼先
C.钱学森
D.黄继光
【答案】B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2.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系统“收官之星”发射成功,中国人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即将全面建成。1970年,我国在空间技术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
【答案】C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3.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成就非凡。下列选项中对此成果描述不准确的是
A.“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使我国的国防能力大大增强
B.袁隆平荣获多项国际大奖是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
C.青蒿素能够治疗疟疾对人类生命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D.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标志着中国文化开始走向世界
【答案】D
下节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