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岳麓版历史选修四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第4课“千古一帝”秦始皇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岳麓版历史选修四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第4课“千古一帝”秦始皇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1-20 15:13:07

文档简介

岳麓版历史选修四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第4课“千古一帝”秦始皇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秦孝公保崤函之固,以广雍州之地,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国富兵强,长雄诸侯,周室归籍,四方来贺,为战国霸君,秦遂以强,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谋也。”西汉刘向的论述说明(  )
A.秦始皇对完成统一所起作用不大
B.商鞅变法是吞并六国的重要因素
C.秦国吞并六国有着优越的条件
D.秦孝公时已具备完成统一的条件
【答案】B
【知识点】秦始皇
【解析】【分析】材料信息表明,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日益强大,最终完成国家统一。故B项的说法最符合材料的意思。故选B。
【点评】考查秦国最终完成统一的主要原因
2.“天下六合铸就大秦瑞气, 巨星陨落化为一声叹息。你长袖一挥, 胡人不敢南下牧马, 士不敢穹弓报怨。你诀世一去, 良将劲弩不见当初豪气, 金城千里尽失昔日威严。万世霸业,竟从内里崩溃, 千古功过, 任由世人评说。”材料称颂的是(  )
A.周武王 B.秦始皇 C.唐太宗 D.康熙帝
【答案】B
【知识点】秦始皇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的“天下六合”等信息可知是秦始皇,秦始皇统一全国,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选B。
【点评】考查秦始皇的功劳
3.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把渭河比做天体的银河“天河”,把各座宫殿比做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  )
A.皇位从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
B.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神化皇权,万世一统
【答案】C
【知识点】秦始皇
【解析】【分析】从“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可见当时政治理念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故选C。
【点评】考查秦始皇的治国理念
4.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秦王,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他为能够有效地“制六合”而采取的政治措施是(  )
A.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统一文字
C.统一货币 D.统一度量衡
【答案】A
【知识点】秦始皇
【解析】【分析】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和管理,保障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B、C、D三项属于文化和经济制度的内容。故选A。
【点评】考查秦始皇的政治措施
5.“焚书坑儒”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秦始皇个性暴虐 B.秦始皇视传统文化为统治障碍
C.秦朝统治严酷残暴 D.君主专制扩展到思想文化领域
【答案】D
【知识点】秦始皇
【解析】【分析】“焚书坑儒”反映了思想控制的加强,是君主专制扩展到思想文化领域的表现。故选D。
【点评】考查“焚书坑儒”的实质
6.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
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答案】A
【知识点】秦始皇
【解析】【分析】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前,我国奴隶社会盛行的分封制下的贵族政治,而秦始皇建立的君主专制制度打破贵族政治,转而建立了以皇帝为核心的官僚集团政治。故选A。
【点评】考查秦始皇时皇权加强
7.秦在统一的过程中灭掉了六国,下列国家被秦灭亡的先后顺序应是 (  )。
①韩国 ②魏国 ③楚国 ④齐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①③④②
【答案】A
【知识点】秦始皇
【解析】【分析】秦在统一过程中,采取先弱后强,先近后远的策略。六国灭亡的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故选A。
【点评】考查秦灭六国的顺序
8.秦统一最重要的意义是(  )。
A.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B.彻底摧毁了奴隶主贵族统治
C.中国从此开始以统一为发展主流
D.有利于人民安定生活和发展生产
【答案】C
【知识点】秦始皇
【解析】【分析】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虽然也存在过夏商周等名义上统一的国家,但是不论从民族形态、政治结构还是社会经济形式来看,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大帝国。中华帝国的形成,是从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开始的。除了在政治上建立皇帝制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外,秦始皇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也作了一些统一的工作。这些对以后中国以统一为发展主流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故选C。
【点评】考查秦统一的意义
9.秦始皇对中国历史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是(  )。
A.建立了封建制度
B.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D.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答案】D
【知识点】秦始皇
【解析】【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A说法有误,BC不全面。D项最确切。故选D。
【点评】考查秦始皇的贡献
10.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
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确立三公九卿制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颁布秦律
【答案】A
【知识点】秦始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秦朝时中央机构(三公九卿),地方机构的郡县制,乃至秦律的颁布,都是为至高无上的皇权服务的,所以皇权的至高无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故选A。
【点评】考查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
11.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导致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交通的发展 B.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C.疆域的拓展 D.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答案】D
【知识点】秦始皇
【解析】【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郡县长官皆由皇帝任免,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D。
【点评】考查郡县制的实行的原因
12.秦《峄山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秦始皇针对上述问题,“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为使“兵不复起”所采取的措施是(  )。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修筑长城 D.颁布秦律通行全国
【答案】B
【知识点】秦始皇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材料“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可知西周的分封制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为改变这一状况,秦始皇推行郡县制。故选B。
【点评】考查郡县制推行的原因
13.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势所必然”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
B.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
C.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
D.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
【答案】C
【知识点】秦始皇
【解析】【分析】秦始皇置郡县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巩固中央集权,而不是强化地方独立。故选C。
【点评】考查郡县制
14.秦朝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  )。
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地方推荐 D.皇帝任命
【答案】D
【知识点】秦始皇
【解析】【分析】自秦朝开始,中央、地方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考试选拔的科举制是隋唐以后的事情。故选D。
【点评】考查秦朝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
15.古人对秦朝短命而亡原因的分析,最接近事实的是(  )。
A.“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B.“所以殄灭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
C.“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D.“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答案】A
【知识点】秦始皇
【解析】【分析】秦亡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残暴统治,A项体现了这一点。故选A。
【点评】考查秦灭亡的原因
16.“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记功石碑说的是(  )
A.周天子分封天下 B.秦始皇统一中国
C.汉武帝开拓疆土 D.忽必烈一定乾元
【答案】B
【知识点】秦始皇
【解析】【分析】“六合”代表的是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六国,“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说明六国已被统一;而“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说明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封建社会“家天下”的本质。故选B。
【点评】考查秦始皇统一中国
17.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答案】C
【知识点】秦始皇
【解析】【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推行郡县制。A项与统一不符;B项造纸术最早出现于西汉;D项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发明了。故选C。
【点评】考查秦朝实行郡县制
18.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
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 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答案】A
【知识点】秦始皇
【解析】【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规定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丞相的主要职责就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西汉前期继承秦制,使这一制度得以沿袭。故选A。
【点评】考查丞相的主要职责
19.古代把皇帝称为“陛下”。“陛”本意指宫殿的台阶,后来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臣民要同皇帝说话,常常要通过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陛下”称谓的由来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突出特征是(  )
A.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B.专制皇权不可逾越
C.中央机关权力分化 D.皇帝推崇君权神授
【答案】B
【知识点】秦始皇
【解析】【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关键句“臣民要同皇帝说话,常常要通过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再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B。
【点评】考查皇权的至高无上
20.在一次探究活动课上A、B、C、D四位同学分别分析了秦王嬴政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你认为哪一个同学的表述最准确(  )
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使秦具备了完成统一的实力
B.秦王嬴政广泛搜罗人才,统一的战略得当
C.战国末期诸侯国数目的减少利于统一
D.广大人民渴望统一,秦王嬴政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
【答案】D
【知识点】秦始皇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ABC均是秦灭六国的主要原因,但只有D是根本原因。故选D。
【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点评】考查秦灭六国的根本原因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材料二 
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材料三 ……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材料四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以上材料均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1)上述材料辩论的焦点是什么?材料一对此持何种态度?
(2)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建议各有其根据,明显不同的用词是什么?
(3)材料三提出了什么建议?其目的是什么?
(4)材料四中秦始皇赞成哪一种主张?他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1)地方实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材料一拥护郡县制反对分封制。
(2)“师古”和“师今”。
(3)材料三提出焚书的建议,目的在于严禁儒生谈论诗书、以古非今,从而维护统治。
(4)秦始皇赞成“师今”、实行郡县制的主张。理由是诸侯国的存在是战乱的根源。
【知识点】秦始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主要是分封制与郡县制的相关内容与区别,要求理解掌握秦设置郡县制的背景和目的。材料一是拥护郡县制;材料二是赞成分封制;材料三是主张师今而不师古,要焚掉以古非今的儒生所持的经典书籍;材料四认为分封诸侯是天下战乱的根源。把握这些材料的精神实质,四个问题不难解决,注意答案要精练准确。
【点评】考查实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
2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李斯等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秦之毒天下而之,阿房也,骊山也,行游无度而诛杀不惩也。”……秦之得天下于力战,民未休息,而筑戍之役暴兴,则民怨起。
——王夫之《读通鉴论》第五卷
(1)材料一中的哪些信息体现了秦始皇对后世影响深远?
(2)王夫之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兼并六国,统一中国,第一次开拓中国政治版图,也标志着中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形成。其次,进行了重大的政治改革,建立以君主专制制度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和地方制度。
(2)严刑峻法、滥用民力、专制暴虐。
【知识点】秦始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秦始皇统治的评价。第(1)问,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相关史实即可;第 (2)问,“阿房”“骊山”“行游无度”体现滥用民力,而诛杀不惩等说明秦严刑酷法、专制暴政。
【点评】考查秦始皇对后世影响深远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
——(明)李贽《史纲评要》卷四《后秦记》
材料二 秦术戾儒,厥民斯酷。秦儒既坑,厥祀随覆。天复儒仇,儒祀而家。秦坑儒耶?儒坑秦耶? ——(唐)司空图《铭秦坑》
材料三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唐)章碣《焚书坑》
(1)简要分析上述材料对“焚书坑儒”的基本态度和论据。其中哪些材料的观点基本相同?
(2)材料二认为秦亡的原因是什么?是否正确?
(3)你如何评价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
【答案】(1)材料一认为“焚书”是战国以来言论、思想过度自由的必然结果,不应过分谴责秦始皇,只是手段过于狠毒;材料二认为“坑儒”是秦始皇残酷迫害儒生的重大暴政;材料三认为“焚书”“坑儒”并未起到维护秦统治的作用,因为灭秦的刘邦、项羽并不是儒生材料二、三持否定态度,观点基本相同。
(2)材料二认为秦亡的原因是“坑儒”,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秦亡是由秦朝多种暴政行为共同造成的,并非只是由于“坑儒”。
(3)该政策的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但其主要作用却是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思想学术的自由交流
【知识点】秦始皇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第(1)问综合三则材料表面信息即可作答。第(2)(3)问利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客观的分析,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评价。
【点评】考查评价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24.阅读下列材料:
2002年6月,湖南湘西里耶镇传出令中国考古界兴奋的消息:大批秦朝官方文书档案重见天日,至今已出土数量达36 000件。这批文书属于地方县政府档案,从秦始皇完成统一中国之年直至他去世,一年不缺。这11年,正是中国古代史上分量很重的11年,而此前有关始皇帝王朝的原始文字,包括鼎铭石刻,尚不足千字。这一发现,不仅找到了秦代考古史上里程碑式的珍贵材料,同时它也将改写和填补正史中有关秦史的大片空白。
(1)请推测这批书写在竹木简上的秦代文书档案的主要文字字体,并简要说明理由。
(2)公元前3世纪末,如果从湘西里耶镇(今湖南与重庆交界处)走水路到桂林郡,要经过哪一段人工运河?
(3)文书档案中发现有大量的秦代官方邮书,有的邮书上还有“快行”的字样,表明秦朝政府那时已经有了一整套邮书的寄发、运行、签书制度。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建立这样一套完备的邮政制度的必要性。
(4)柳宗元说:“……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答案】(1)文字字体:小篆或秦隶;理由: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下令把小篆作为标准字体,后来社会上又流行一种更加简易的隶书。
(2)灵渠。
(3)随着秦朝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迫切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快速、高效、安全的信息传递系统,以保证中央政令的畅通。
(4)秦朝极力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在当时对巩固统一有积极作用,对我国历史影响深远。但由于实行暴政,导致农民起义将其推翻。
【知识点】秦始皇
【解析】【分析】第(1)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文字是小篆或隶书;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让人开凿灵渠,连接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第(3)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文书档案“快行”的发现,正是当时形势的需要,秦朝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迫切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快速、高效、安全的信息传递系统,以保证中央政令的畅通。第(4)问该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秦朝极力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在当时对巩固统一有积极作用,对我国历史影响深远。“失之于政”说明秦朝的灭亡和秦朝的暴政有关。
【点评】考查秦朝的各项制度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大酺。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观察下列图片:
 
秦铜权    秦半两钱    秦统一文字表
(1)据材料一、二分析,秦为巩固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2)简要分析实行这些措施的原因及意义。
【答案】(1)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筑驰道。
(2)原因: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意义: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统一,有利于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
【知识点】秦始皇
【解析】【分析】第(1)问该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史料和识图能力。注意关键词“36郡”、“度衡、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秦半两钱”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为巩固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第(2)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直接作答。
【点评】考查秦为巩固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
1 / 1岳麓版历史选修四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第4课“千古一帝”秦始皇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秦孝公保崤函之固,以广雍州之地,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国富兵强,长雄诸侯,周室归籍,四方来贺,为战国霸君,秦遂以强,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谋也。”西汉刘向的论述说明(  )
A.秦始皇对完成统一所起作用不大
B.商鞅变法是吞并六国的重要因素
C.秦国吞并六国有着优越的条件
D.秦孝公时已具备完成统一的条件
2.“天下六合铸就大秦瑞气, 巨星陨落化为一声叹息。你长袖一挥, 胡人不敢南下牧马, 士不敢穹弓报怨。你诀世一去, 良将劲弩不见当初豪气, 金城千里尽失昔日威严。万世霸业,竟从内里崩溃, 千古功过, 任由世人评说。”材料称颂的是(  )
A.周武王 B.秦始皇 C.唐太宗 D.康熙帝
3.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把渭河比做天体的银河“天河”,把各座宫殿比做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  )
A.皇位从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
B.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神化皇权,万世一统
4.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秦王,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他为能够有效地“制六合”而采取的政治措施是(  )
A.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统一文字
C.统一货币 D.统一度量衡
5.“焚书坑儒”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秦始皇个性暴虐 B.秦始皇视传统文化为统治障碍
C.秦朝统治严酷残暴 D.君主专制扩展到思想文化领域
6.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
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7.秦在统一的过程中灭掉了六国,下列国家被秦灭亡的先后顺序应是 (  )。
①韩国 ②魏国 ③楚国 ④齐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①③④②
8.秦统一最重要的意义是(  )。
A.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B.彻底摧毁了奴隶主贵族统治
C.中国从此开始以统一为发展主流
D.有利于人民安定生活和发展生产
9.秦始皇对中国历史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是(  )。
A.建立了封建制度
B.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D.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0.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
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确立三公九卿制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颁布秦律
11.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导致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交通的发展 B.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C.疆域的拓展 D.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12.秦《峄山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秦始皇针对上述问题,“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为使“兵不复起”所采取的措施是(  )。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修筑长城 D.颁布秦律通行全国
13.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势所必然”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
B.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
C.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
D.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
14.秦朝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  )。
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地方推荐 D.皇帝任命
15.古人对秦朝短命而亡原因的分析,最接近事实的是(  )。
A.“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B.“所以殄灭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
C.“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D.“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16.“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记功石碑说的是(  )
A.周天子分封天下 B.秦始皇统一中国
C.汉武帝开拓疆土 D.忽必烈一定乾元
17.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18.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
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 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19.古代把皇帝称为“陛下”。“陛”本意指宫殿的台阶,后来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臣民要同皇帝说话,常常要通过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陛下”称谓的由来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突出特征是(  )
A.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B.专制皇权不可逾越
C.中央机关权力分化 D.皇帝推崇君权神授
20.在一次探究活动课上A、B、C、D四位同学分别分析了秦王嬴政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你认为哪一个同学的表述最准确(  )
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使秦具备了完成统一的实力
B.秦王嬴政广泛搜罗人才,统一的战略得当
C.战国末期诸侯国数目的减少利于统一
D.广大人民渴望统一,秦王嬴政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材料二 
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材料三 ……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材料四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以上材料均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1)上述材料辩论的焦点是什么?材料一对此持何种态度?
(2)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建议各有其根据,明显不同的用词是什么?
(3)材料三提出了什么建议?其目的是什么?
(4)材料四中秦始皇赞成哪一种主张?他的理由是什么?
2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李斯等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秦之毒天下而之,阿房也,骊山也,行游无度而诛杀不惩也。”……秦之得天下于力战,民未休息,而筑戍之役暴兴,则民怨起。
——王夫之《读通鉴论》第五卷
(1)材料一中的哪些信息体现了秦始皇对后世影响深远?
(2)王夫之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
——(明)李贽《史纲评要》卷四《后秦记》
材料二 秦术戾儒,厥民斯酷。秦儒既坑,厥祀随覆。天复儒仇,儒祀而家。秦坑儒耶?儒坑秦耶? ——(唐)司空图《铭秦坑》
材料三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唐)章碣《焚书坑》
(1)简要分析上述材料对“焚书坑儒”的基本态度和论据。其中哪些材料的观点基本相同?
(2)材料二认为秦亡的原因是什么?是否正确?
(3)你如何评价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
24.阅读下列材料:
2002年6月,湖南湘西里耶镇传出令中国考古界兴奋的消息:大批秦朝官方文书档案重见天日,至今已出土数量达36 000件。这批文书属于地方县政府档案,从秦始皇完成统一中国之年直至他去世,一年不缺。这11年,正是中国古代史上分量很重的11年,而此前有关始皇帝王朝的原始文字,包括鼎铭石刻,尚不足千字。这一发现,不仅找到了秦代考古史上里程碑式的珍贵材料,同时它也将改写和填补正史中有关秦史的大片空白。
(1)请推测这批书写在竹木简上的秦代文书档案的主要文字字体,并简要说明理由。
(2)公元前3世纪末,如果从湘西里耶镇(今湖南与重庆交界处)走水路到桂林郡,要经过哪一段人工运河?
(3)文书档案中发现有大量的秦代官方邮书,有的邮书上还有“快行”的字样,表明秦朝政府那时已经有了一整套邮书的寄发、运行、签书制度。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建立这样一套完备的邮政制度的必要性。
(4)柳宗元说:“……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大酺。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观察下列图片:
 
秦铜权    秦半两钱    秦统一文字表
(1)据材料一、二分析,秦为巩固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2)简要分析实行这些措施的原因及意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秦始皇
【解析】【分析】材料信息表明,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日益强大,最终完成国家统一。故B项的说法最符合材料的意思。故选B。
【点评】考查秦国最终完成统一的主要原因
2.【答案】B
【知识点】秦始皇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的“天下六合”等信息可知是秦始皇,秦始皇统一全国,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选B。
【点评】考查秦始皇的功劳
3.【答案】C
【知识点】秦始皇
【解析】【分析】从“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可见当时政治理念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故选C。
【点评】考查秦始皇的治国理念
4.【答案】A
【知识点】秦始皇
【解析】【分析】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和管理,保障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B、C、D三项属于文化和经济制度的内容。故选A。
【点评】考查秦始皇的政治措施
5.【答案】D
【知识点】秦始皇
【解析】【分析】“焚书坑儒”反映了思想控制的加强,是君主专制扩展到思想文化领域的表现。故选D。
【点评】考查“焚书坑儒”的实质
6.【答案】A
【知识点】秦始皇
【解析】【分析】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前,我国奴隶社会盛行的分封制下的贵族政治,而秦始皇建立的君主专制制度打破贵族政治,转而建立了以皇帝为核心的官僚集团政治。故选A。
【点评】考查秦始皇时皇权加强
7.【答案】A
【知识点】秦始皇
【解析】【分析】秦在统一过程中,采取先弱后强,先近后远的策略。六国灭亡的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故选A。
【点评】考查秦灭六国的顺序
8.【答案】C
【知识点】秦始皇
【解析】【分析】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虽然也存在过夏商周等名义上统一的国家,但是不论从民族形态、政治结构还是社会经济形式来看,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大帝国。中华帝国的形成,是从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开始的。除了在政治上建立皇帝制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外,秦始皇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也作了一些统一的工作。这些对以后中国以统一为发展主流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故选C。
【点评】考查秦统一的意义
9.【答案】D
【知识点】秦始皇
【解析】【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A说法有误,BC不全面。D项最确切。故选D。
【点评】考查秦始皇的贡献
10.【答案】A
【知识点】秦始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秦朝时中央机构(三公九卿),地方机构的郡县制,乃至秦律的颁布,都是为至高无上的皇权服务的,所以皇权的至高无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故选A。
【点评】考查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
11.【答案】D
【知识点】秦始皇
【解析】【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郡县长官皆由皇帝任免,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D。
【点评】考查郡县制的实行的原因
12.【答案】B
【知识点】秦始皇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材料“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可知西周的分封制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为改变这一状况,秦始皇推行郡县制。故选B。
【点评】考查郡县制推行的原因
13.【答案】C
【知识点】秦始皇
【解析】【分析】秦始皇置郡县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巩固中央集权,而不是强化地方独立。故选C。
【点评】考查郡县制
14.【答案】D
【知识点】秦始皇
【解析】【分析】自秦朝开始,中央、地方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考试选拔的科举制是隋唐以后的事情。故选D。
【点评】考查秦朝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
15.【答案】A
【知识点】秦始皇
【解析】【分析】秦亡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残暴统治,A项体现了这一点。故选A。
【点评】考查秦灭亡的原因
16.【答案】B
【知识点】秦始皇
【解析】【分析】“六合”代表的是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六国,“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说明六国已被统一;而“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说明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封建社会“家天下”的本质。故选B。
【点评】考查秦始皇统一中国
17.【答案】C
【知识点】秦始皇
【解析】【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推行郡县制。A项与统一不符;B项造纸术最早出现于西汉;D项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发明了。故选C。
【点评】考查秦朝实行郡县制
18.【答案】A
【知识点】秦始皇
【解析】【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规定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丞相的主要职责就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西汉前期继承秦制,使这一制度得以沿袭。故选A。
【点评】考查丞相的主要职责
19.【答案】B
【知识点】秦始皇
【解析】【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关键句“臣民要同皇帝说话,常常要通过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再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B。
【点评】考查皇权的至高无上
20.【答案】D
【知识点】秦始皇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ABC均是秦灭六国的主要原因,但只有D是根本原因。故选D。
【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点评】考查秦灭六国的根本原因
21.【答案】(1)地方实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材料一拥护郡县制反对分封制。
(2)“师古”和“师今”。
(3)材料三提出焚书的建议,目的在于严禁儒生谈论诗书、以古非今,从而维护统治。
(4)秦始皇赞成“师今”、实行郡县制的主张。理由是诸侯国的存在是战乱的根源。
【知识点】秦始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主要是分封制与郡县制的相关内容与区别,要求理解掌握秦设置郡县制的背景和目的。材料一是拥护郡县制;材料二是赞成分封制;材料三是主张师今而不师古,要焚掉以古非今的儒生所持的经典书籍;材料四认为分封诸侯是天下战乱的根源。把握这些材料的精神实质,四个问题不难解决,注意答案要精练准确。
【点评】考查实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
22.【答案】(1)兼并六国,统一中国,第一次开拓中国政治版图,也标志着中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形成。其次,进行了重大的政治改革,建立以君主专制制度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和地方制度。
(2)严刑峻法、滥用民力、专制暴虐。
【知识点】秦始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秦始皇统治的评价。第(1)问,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相关史实即可;第 (2)问,“阿房”“骊山”“行游无度”体现滥用民力,而诛杀不惩等说明秦严刑酷法、专制暴政。
【点评】考查秦始皇对后世影响深远
23.【答案】(1)材料一认为“焚书”是战国以来言论、思想过度自由的必然结果,不应过分谴责秦始皇,只是手段过于狠毒;材料二认为“坑儒”是秦始皇残酷迫害儒生的重大暴政;材料三认为“焚书”“坑儒”并未起到维护秦统治的作用,因为灭秦的刘邦、项羽并不是儒生材料二、三持否定态度,观点基本相同。
(2)材料二认为秦亡的原因是“坑儒”,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秦亡是由秦朝多种暴政行为共同造成的,并非只是由于“坑儒”。
(3)该政策的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但其主要作用却是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思想学术的自由交流
【知识点】秦始皇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第(1)问综合三则材料表面信息即可作答。第(2)(3)问利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客观的分析,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评价。
【点评】考查评价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24.【答案】(1)文字字体:小篆或秦隶;理由: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下令把小篆作为标准字体,后来社会上又流行一种更加简易的隶书。
(2)灵渠。
(3)随着秦朝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迫切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快速、高效、安全的信息传递系统,以保证中央政令的畅通。
(4)秦朝极力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在当时对巩固统一有积极作用,对我国历史影响深远。但由于实行暴政,导致农民起义将其推翻。
【知识点】秦始皇
【解析】【分析】第(1)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文字是小篆或隶书;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让人开凿灵渠,连接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第(3)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文书档案“快行”的发现,正是当时形势的需要,秦朝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迫切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快速、高效、安全的信息传递系统,以保证中央政令的畅通。第(4)问该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秦朝极力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在当时对巩固统一有积极作用,对我国历史影响深远。“失之于政”说明秦朝的灭亡和秦朝的暴政有关。
【点评】考查秦朝的各项制度
25.【答案】(1)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筑驰道。
(2)原因: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意义: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统一,有利于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
【知识点】秦始皇
【解析】【分析】第(1)问该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史料和识图能力。注意关键词“36郡”、“度衡、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秦半两钱”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为巩固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第(2)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直接作答。
【点评】考查秦为巩固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