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鸿门宴(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26 19:40: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第一课时一、导入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这两句诗中涉及三个历史人物,诗中的刘和项指哪两位历史人物?他们的矛盾恩怨的必然原因,你们知道吗(指名或由学生自主回答)?明标自学二、学习目标
1、了解《史记》相关知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熟练朗读全文,概说本文故事情节
3、掌握第一、二两节重点实、虚词及特殊句式,注意人物语言所见人物形象特点三、《史记》简介
《史记》,相传为西汉史家司马迁所作,所谓“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后人(鲁迅)的高度评价。《史记》的体例是纪传体通史,以十二(篇)本纪为中心,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传为辐辏;另有十(篇)表,八(谝)书,共一百三十篇。《史记》在写人记事方面开创性地使用了“互见法”。《鸿门宴》节选自《项羽本记》,有条件的同学可以结合《高祖本记》中有关这一部分的内容比较阅读,以更好地理解本文和“互见法。”四、故事背景
(1)共同的目标使双方成为必然的对手
刘邦见秦皇出游说“大丈夫当如此也”,而项羽则说“彼可取而代也”——二人的内心想法本质上是一致的;从二人进入关中的另一方面看,都要当关中王,这个目标也是相同的,而皇帝或关中王只有一个,这就使二人成为必然的对手。
(2)不同的战斗经历与心理的失衡使双方在鸿门宴上斗智斗勇
项羽的辉煌战斗历程使之对后入关中耿耿于怀,刘邦先入关中却不能做关中王使之心怀怨恨,“约法三章”是刘邦争取人心为做关中王而埋的伏笔。前208年9月,刘项分兵,怀王有约; 前207年十月,刘邦入关,项羽稍后入关,受刘邦部属守函谷关之阻,项羽派兵打破函谷关,屯兵新丰之鸿门,刘项二人此时没有相见——文中“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乃是承此而来,这是鸿门宴前事。自学指导一:1、浏览课文,简单概括本文故事梗概
明确:
由于刘项二人都对关中王的位子有所想法,所以曹无伤告密令项羽大怒;刘邦认为自己是铁定了的关中王,所以听说项羽要打他而大惊。实力悬殊,刘邦委曲求全,到鸿门赔话,项羽自矜功伐轻谋少断,宴请刘邦,二人及各自部属的两大集团就此在宴会上斗智斗勇,先是范增示玦,继有项庄舞剑,樊哙闯帐,而后刘邦逃宴,间道至军,范增撞破玉斗,刘邦立诛无伤。
2、有感情的阅读全文,读出不同人物在不同场景中的语言特点,小组内学生分角色朗读,以一个组为代表,余组轻声跟读。自学指导二:自读一二节,解决重点文言知识
要求:从“解读”的要求出发,在阅读过程中训练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运用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词句把握文意,借助上下文进行分析,进行比较、归纳。
学生完成:
第一节:
实词:未得、王关中、飨、财货、幸、望、五采、
虚词:节内虚词“之”、“所”、“其”
句式: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沛公欲王关中、珍宝尽有之、贪于财货、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翻译:略第二节
实词:善、不义、距关、毋内、尽王也、臣活之、兄事之、要项伯、秋豪、籍吏民、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倍德、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夜驰之沛公军、夜去、善遇之
虚词:节内虚词“之”、“以”、“安”、“而”
句式: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秦地可尽王也、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翻译:略
合作释疑1、小组全作解决自学中不能完成的问题
2、从项羽的大怒来看项羽的性格,他是什么样的性格?
听说刘邦要做关中王就大怒,说明了他想做关中王,而且他不顾怀王“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约定,这就见出他轻信易怒而不审慎,自矜功伐而骄人,刚愎自用而不纳谏,好勇无谋而浅薄的性格特点来。
3、品读第二节刘邦现张良的对话,以及他与项伯的对话,揣摩一下,本节内反映出的刘邦性格特点是怎样的?
“为之奈何”以见其大惊之下束手无策,“鲰生说我”以见其诿过于人,“君安与项伯有故”以见其敏感精细,临危求教以见其虚心下问,兄事项伯以见其机变狡猾,答应赔罪以见其坚决果断。点拨拓展 1、望气之说本为迷信,但从项氏集团的立场上出发这里可以看出范增是什么样的人?比较一下第二节中的张良的言行,
他与张良有什么相同点?
明确:范增以望气之说来游说项羽,目的是消灭最大的竞争对手,是从长远出发看待刘邦集团势力,足见深谋远虑以及对项羽的忠心。张良临急应变,头脑清醒,危而不乱,有胆有识。范增与张良的共同点是老谋深算,忠心不二。
2、曹无伤这种人的结局是必然的,他与项伯有何异同?
明确:相同点,二人都背叛了自己的阵营。
不同点,曹无伤是告密者,是投机者,是小人的典型,项伯是泄密者,是求小义失大义,因私害公,眼界浅狭的庸人的代表。当堂检测 完成《同步练习》1、2(1、2、3、4四句)
课后作业
总结第一二两节的重点文言知识点 板书设计 第一节:无伤告密 态势:黑云压城,山雨欲来
项羽: 旦日,为击破沛公军--轻信易怒而不审慎,自矜功伐而骄人,刚愎自用而不纳谏,好勇无谋而浅薄
范增: 急击勿失--从长远出发看待刘邦集团势力,足见深谋远虑以及对项羽的忠心
第二节:项伯泄密 态势:密云不雨,柳暗花明
一,项伯:因私害公
二,张良:头脑清醒,危而不乱,有胆有识
三,刘邦:委曲求全、机变狡诈、坚决果断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
1、掌握第三节重点实、虚词及特殊句式
2、学习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和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以及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抓住人物个性描写人物的方法。二、自学指导自读第三节,解决重点文言知识。
实词:
从百余骑、谢曰、戮力、有卻、数目项王、若入前为寿、欲止不内、仆地、跽、加彘肩上、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窃为大王不取也、而听细说、
虚词:节内虚词“者”、“也”、“以”、“则”、“而”、“之”、
句式: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亚父者,范增也、不者,若属且为所虏、今日之事何如、客何为者、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此亡秦之续耳
翻译:略合作释疑 1、刘邦一见项羽的面就说“臣与将军戮力攻秦……,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 话中包含什么意思,他想表白自己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一个意思是自己虽先入关,却是没想到,也就是说自己 没想过要争当关中王;二是说项羽在这事上信受小人之惑,误会了自己。其作用就是利用项羽自矜心理,先用共同起兵的老关系打动项羽,再以不自意一语既表白自己无意争关中王位,又包含夸项羽战功的同时,把项羽心中恼火转嫁到“小人”身上去了。这就使项羽在项伯的劝说之后进一步相信了刘邦,放松了对刘邦的警惕(以至于顺口就把曹无伤这个告密者和盘托出来了。)2、从项羽与其他人的对话出发,讨论印证并补充丰富上两节课文所见出来的刘项二人的性格特点。
明确:略
3、比较刘邦对项伯的说词和樊哙对项羽的说词相同的部分,试赏析。
明确:
二人说法如出一辙。以樊哙之口说给项羽听则更有力度,樊氏说来,一则以秦王影射项羽,暗示其对刘邦不公平,二则以有约在先,暗示刘邦入关是合理合法的,三则以解释守关之事点明刘邦退回霸上以待项羽,是对项羽的恭敬与忠诚,这就保护了刘邦,恭维了项羽,也因为二虽异口却同声,足足迷惑了有勇无谋的项羽,致使鸿门宴上他对刘邦完全地由主动变为被动。刘邦集团说词一致,说明他们事有预谋,内部团结,项氏集团则不然。拓展点拨 结合第三节内容,说说哪些情节离不开一二两节的铺垫?哪几个情节写得刀光剑影?
明确:
1,刘邦见面的说词;2,项伯维护刘邦
3范增示玦,4,项庄舞剑;5,樊哙闯帐当堂检测
完成《同步练习》基础之3、4、5、6
课后作业
完成《同步练习》剩余部分 板书: 鸿门宴刀光剑影 刘邦集团 : 项羽集团:
刘邦卑辞巧言 项羽轻信少谋
—— 范增示玦
—— 项庄舞剑,项伯回护
樊哙闯帐 项羽不责,气氛缓和
刘邦如厕 ——(项氏失机)第三课时学习目标
1、掌握第四节重点实、虚词及特殊句式
2、学习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和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以及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抓住人物个性描写人物的方法。总结本文写作特点二、自学指导自读第四节,解决重点文言知识。
实词: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留谢、会其怒、相去四十里、置车骑、道芷阳间行、度我至军中、不胜桮杓、吾属今为之虏矣、置之坐上
虚词:节内虚词“为”、“何”、“之”、“是”、“乃”、“安”、
句式: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大王来何操、置之坐上、沛公安在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翻译:略合作释疑1、有人说鸿门宴的斗争气氛有三起五落,试结合第三、四两节说说有哪三起哪五落?
明确:
一起,范增示意杀刘邦;二起,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三起,樊哙闯帐,项羽按剑而跽,是斗争的最高潮。一落,不责樊哙闯帐,反而赞曰壮士二落,樊哙陈词,项羽受指责不应而赐座,三落,使陈平召沛公,似紧实松,四落,庭外刘邦脱身逃走庭内张良献璧;五落,宴会已毕,刘项双方矛盾缓和2、课文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和名句,试找找有哪些,这说明了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秋毫无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劳苦功高
竖子不足与谋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3、从鸿门宴起起落落的斗争氛围中看人物,项羽、范增、项庄、项伯、刘邦、张良、樊哙各人形象都很鲜明,试说说对这种写法的体会。
明确:略拓展点拨 结合宴前、中、后情形,说说最后交待沛公杀曹无伤一事有何作用?
明确:
1,在行文上照应开头,结构严谨;2,表现了刘邦的果断和狠毒,3侧面写出项羽的勇而无谋,毫无心机4,印证了项羽宴会上不听范增是其刚愎自用性格的使然。 5,写出了告密者做小人的必然下场,褒贬无声。当堂检测 完成《同步练习》拓展部分 第89页阅读鉴赏1、2、3题
课外作业
完成《同步练习》剩余部分 板书: 《鸿门宴》写作特点在斗争中刻画人物 ——人物群像,各有声口
记叙波澜起伏 —— 三起五落,张驰有致
语言精练 ——刻画人物用笔简省,场面描写绘声绘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