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14文言文二则 两小儿辩日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14文言文二则 两小儿辩日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30 20:42: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两小儿辩日》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在本册教材中的位置和意义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小学接触文言文,目的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两小儿辩日》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以短小而富有情趣的篇章,勾连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本单元主题是“科学精神”,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安排的课文有的是对自然现象的独特认识和解释,有的是对日常生活司空见惯的现象或身边的事物展开研究,有的是对未来科技展开奇特的想象。《两小儿辩日》全文共分七个自然段。篇幅短小,故事简单,构思却颇具匠心。故事深入浅出引人深思。
开头以无名小儿与“圣人”孔子对举,其地位和学间的对比本应高下立现。但作者通过一个“辩”字为后文制造了悬念。文意随后以人物对话的方式,讲述了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和依据,紧扣“辩”字。有观点,有事实依据,增强了论辩性,文中出现了八个“日”字,反复强调所辩的对象是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事物和现象,随着两小儿对话的结束,孔子“不能决”,将开头处的悬念-笔击破,结尾有无尽余味。《两小儿辩日》所表达的道理可以从不同角度闸释,即使是非常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也可能包含着我们不了解或不确定的知识。从“小儿”和“孔子”的角度,本文还可以这样理解: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即使是小孩子也能有独特的发现和独到的思考: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孔子能在两个小孩子面前坦率承认自己“不能决”,而不是故作高深或恼羞成怒,表现出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2.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形成一定的学习态度,并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和能力,但文言文和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和句式等方面有很大差别,能否正确断句和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所以要把指导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课文所写的事物和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学生参考文中注释理解每句的意思。只有理解了每句话的意思,才能更好的断句,读顺。所以要把弄明白句意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
3.教法与学法
教师要范读或播放朗诵音频。为学生树立“朗读第一位”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指导朗读时要提醒学生放慢速度,停顿得当,还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所以本节课我采用借助拼音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然后借助注释理解句意,把课文读熟练。又根据句意把握停顿,把课文读出节奏。然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增强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观点和论证方法。最后采用采用学生同桌“互辩”、男女生“辩斗”、指名表演“辩斗”的方式强化内容达到对全体学生的评价效果。同时,让学生这个学习过程中感知到语言表达的精妙,领悟到丰富的道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和收集资料
三、教学目标
1.会写“辩”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两小儿辩日》。
3.能根据注释理解文意,说出《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的内容。
4.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
四、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注释理解文意,说出《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的内容;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有一句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指读)大家还记得这是谁的至理名言吗?(孔子)的确,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列子·汤问》里记载的一则寓言故事。(板书:两小儿辩日)学生齐读课题。
2.揭示课题:
大家看题目,“辩”的中间是什么偏旁?(言字旁)表示什么意思呢?(争斗、辩论)两在课文中有一个与“辩”相关的词语,预习的时候你注意到了吗?板书:辩斗。两小儿为什么辩斗,结果如何,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
(二)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朗读情况,指名读并做相应评价。
(1)出示句子: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孰为汝多知乎?
(2)指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读准“为”“知”的字音。
(三)读出节奏
1.出示句子点拨停顿: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教师提示:在第一句话中,联系上一句,我们不难推测出“日初出”的意思是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在表示时间的词后面,我们往往会停顿一下。“日初出”后面的停顿十分恰当。)
所以这一句话应该这样读: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2.观察一下这两个句子,你有什么发现?(额,你发现这两句话很相似,)读好了这一句的停顿,下边这一句你会读吗?这两个句子的句式几乎一样,它们的停顿应该也是类似的。
3.指名朗读第二句话(谁来读读第二句话)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出示句子:我们在读这一句时应该在哪停顿呢?(可以结合注释根据意思进行停顿)来,试着读一读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4.现在把这些句子都送回文中,你还能一一读通吗?同桌互相读一读,检查字音是否都准确,停顿是否恰当。
5.指名读(读出节奏和停顿)。
(四)精读课文,疏通文意
1.过渡:同学们,读准了字音,把握了停顿,如果你靠自己理解了文言文的文意,你就更有成就感了。对于理解课文文意,你有什么小妙招吗?是呀,可以先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然后把它连起来说说课文大意。同桌互相说说这篇课文的意思,碰到有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可以借助工具书或请教老师。
2.出示句子:孔子不能决也(我发现刚才有很多同学们问到这句话的意思,我们一起来看)
3.借助表格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两小儿的观点和理由。
(孔子是我国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到底什么事让他也难以判断对错呢?请同学们拿出我们课前发的学习单,完成填空)。
(1)利用表格,指导学生分清“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和依据。
(2)学生汇报,交流发现。(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两个小孩子的观点和理由)
预设:说的都符合事实,都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启发思考:两小儿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来表达自己观点的?他们既然说的都符合事实,为什么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五)情景表演,深化理解
1.请两位学生扮演两小儿,进行辩斗。(刚才这两位想据理力争,决出胜负,所以咱们在辩斗时还要注意你说话的语气、语调、语速,怎样才能斗过对方?咱们再找一组,哪两位同学还想试试?)
(我发现这两位同学们在辩斗时笑脸都憋红了,声音越来越大,辩斗的是越来越激烈,真是难以分出胜负呀)
2.启发思考:两小儿辩斗正酣,请孔子决断,偏偏“孔子不能决也”,这是为什么?
预设1:仅从两小儿所言判断,皆有理有据,孔子不能妄下判断。
预设2:受时代所限,当时无法判断两小儿说的孰是孰非,孔子自然也不可能知道。
(六)迁移运用,“智”的启迪
1.情境创设:两个孩子的理由都十分充分,以至于连孔子这样的大圣人都无法决断,还引来了两个孩子的笑话。出示: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指导朗读。
2.同学们,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吗?
预设1:要像两小儿一样有探索的精神,而且要学习他们用生活经验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方法,但是不能仅仅从自己的经验来考虑问题。
预设2:要像孔子一样,诚实地面对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正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课下让大家都搜集了有关这篇文言文的资料。有谁能帮助两小儿解开这个疑惑呢?
预设1:指名说出其中的科学知识。
预设2:播放相关“太阳距地球距离不变”的视频。
六、布置作业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这则故事相信对大家都很有启发,回去后请大家也将这个故事背一背,再用自己的话讲给家长听。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