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童年的发现》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3《童年的发现》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30 20:18:32

文档简介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了解并概括《童年的发现》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童年时探究和发现的过程。
2.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探究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童年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启发学生珍惜童年的美好时光,培养对科学、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理解作者童年时的探究过程和发现,感受其中的乐趣和意义。
2. 难点:引导学生从自身经历出发,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培养其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提问导入:“你们在童年时有过什么有趣的发现或探索吗?可以与大家分享一下。”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经历,激发其对新课的兴趣。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
1. 学生自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借助工具书或教师帮助解决。
2. 教师提出思考问题:“作者在童年时有哪些发现?他是如何发现这些的?”引导学生从文中寻找答案。
3. 小组内交流阅读体会,讨论不理解的地方。
(三)深入理解,探讨主题(20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深入思考:“作者的发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
2. 分组讨论,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全班交流讨论成果。
3. 教师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认识到作者童年时的发现体现了好奇心和探究精神的重要性。
(四)课堂练习与拓展(10分钟)
1. 设计相关练习题,如填空、选择、简答等,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 布置课后拓展任务:让学生回顾自己的童年经历,尝试写一篇短文或日记,记录自己的童年发现或探索。
3. 提醒学生注意课后拓展任务的完成情况,鼓励他们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 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2.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3. 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 利用实物、模型等教具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5.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 认识本课生字词,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我”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经过。
* 培养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
* 通过朗读、默读、勾画、讨论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 体会作者童年时的求知若渴、大胆想像的精神。
*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 “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 体会作者童年时的求知若渴、大胆想像的精神。
2. 教学难点:
*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胚胎发育规律在科学上的重大意义。
*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 教师播放一段胚胎发育的视频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 通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童年时的发现或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 教师出示课题并引导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 通过课件展示课文中的生字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为下一步的探究打下基础。
3. 深入理解,体会情感(15分钟)
*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在初读课文时遇到的问题。
* 学生汇报探究结果,教师进行点拨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请找出相关语句。通过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我”童年时的求知若渴、大胆想像的精神。
4. 拓展延伸,培养能力(10分钟)
*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自己在童年时有哪些发现或探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教师提供一些关于胚胎发育的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胚胎发育规律在科学上的重大意义。通过拓展延伸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拓宽视野。
5. 总结全文,布置作业(5分钟)
* 教师总结全文,强调童年时的发现或探索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 布置作业:课后阅读《童年的故事》,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并与同学分享交流。通过作业布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自己的童年时光和成长过程从而更加珍惜和感悟自己的人生经历。
6. 个性化学习与拓展(机动) 这是一个相对比较自由的教学环节,可以依据课堂中学生的思维火花迸发的程度随机设定。若时间充裕,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作者的原文,对比改编后的课文;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型的辩论会“童年应不应该有发现”,鼓励学生在会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共同探究。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实践语言表达的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感受知识带来的快乐和魅力,让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的舞台。**《童年的发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童年时的主要发现。
2. 通过朗读、默读、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合作精神。
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童年时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童年时的发现。
2. 难点:体会作者童年时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5分钟)**
* 通过提问导入:“你们在童年时有过什么有趣的发现吗?”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激发学习兴趣。
* 简述课文背景和作者生平,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2.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20分钟)**
*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大意。
* 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停顿、重音等朗读技巧。
* 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倾听并纠正读音。
3. **分析课文,深入理解(15分钟)**
* 小组合作: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内容,互相交流并汇报自己的发现。
*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童年时的发现是什么,他是怎样发现的,以及这个发现给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 重点段落分析:对课文中的重点段落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发现及其意义。
4. **课堂练习与作业(10分钟)**
* 设计相关练习题,如填空、选择等,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 布置课后作业:熟读课文,思考作者童年时的发现带给他的启示是什么。
5. **归纳小结(5分钟)**
*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强调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的重要性和意义。
* 引导学生树立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培养其科学素养。
**第二课时**
1. **复习导入(5分钟)**
* 回顾上节课学到的知识,提问学生对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的了解情况。
*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童年的发现》,深入了解作者的发现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2. **精读课文,深入探究(20分钟)**
* 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作者的发现是如何产生的?这个发现给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他的发现与科学家的发现有什么不同?
*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以上问题,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 教师总结: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发现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3. **拓展延伸(10分钟)**
*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作者的童年发现对你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启示?”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童年发现对自己成长的意义。
* 分享交流: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童年发现和相关经历,培养其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4. **课堂练习与作业(10分钟)**
* 设计相关练习题,如小作文、阅读理解等,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 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自己童年发现的短文,要求真实、生动地描述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5. **归纳小结(5分钟)**
*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强调作者的童年发现背后的故事和意义对成长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