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表里的生物》出自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科学精神”,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围绕这一语文要素,教材编排了《文言文二则》《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表里的生物》《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四篇课文。
其中,《表里的生物》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线索清晰,层层推进。全文以第一人称的写法,以儿童的眼睛观察世界,以儿童的思维认识世界,从最初的观点——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写起,到由父亲的怀表引发疑问,再到“我”的一系列求证,最终得出了结论——父亲的表里有一只小蝎子。“我”的猜想、求证过程充满了想象,但也并非没有道理、不讲逻辑。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来看,小冯志这个人物天真可爱,爱思考、乐探究,充满童真童趣;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来看,小作者的整个思考过程逻辑较为清晰,思维较为缜密。
设计意图
2022版语文新课标提出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结合单元语文要素和新课标精神,本课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梳理作者猜想、求证、得出结论的具体过程,培养学生明确清晰、有理有据地表达观点,促进学生由低阶思维发展过渡到高阶思维,提升思维能力。
学生在理解本课内容上难度不大,但是因为六年级学生们早就了解了机器发声的原理,要想深入走进文中小冯志的思维逻辑实属不易。为了让学生明确小冯志推理的过程,我做了以下设计:
1.任务驱动,立足单元整组
本单元所编排课文,思辨意味浓厚。在开课前,学生自主完成学习单任务一的填写,在脑海中回顾本单元旧知,进一步体会本单元前两课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为本课学习奠定基础。
2.搭建支架,整体感知过程
在梳理作者的思考过程时,通过出示学习单任务二中的思维导图,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找到小作者的观点、猜想、证实 、结论,能够很快地梳理出作者的思考过程,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把握,思维更加清晰。
3.深入文本,体会思维奥妙
在明确了小作者的最初观点和最终结论之后,引导学生聚焦到小作者“猜想”“证实”的部分,通过探究小作者是怎样猜想的、依据是什么,学生读课文、找依据、猜想法,换位思考深入小冯志的内心。最后,引导学生探究作者从“说”到“不说”的原因,辨证评价,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结合课文内容,了解童年时的“我”是怎样通过不懈地探索,得出“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这一结论的。
3.能结合文中相关语句,感悟“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重点
1.能根据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了解童年时的“我”是怎样通过不懈地探索,得出“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这一结论的。
教学难点
根据新课标学习任务群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要求,结合课文相关语句,从“小时候的我”、“长大后的我”两个不同的视角,引导学生思辨,进而感受童年时“我”的纯真、可爱、好奇、爱思考。
教学过程
一、勾连旧知,导入新课
1.开场:齐读课题。这是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
2.反馈学习单任务一。
3.过渡: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又将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带来怎样的观点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最初观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清自然段的序号。
2.反馈自然段标注,指导学生关注段落结尾的标点,正确标注自然段序号。
3.以读代讲,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童年时“我”的最初观点——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4.小结:这些声音都印证了小作者的这一想法——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板贴:发声皆生物)
三、整体感知,明确最终结论
1.过渡:可是,有一样事物却引起了他的关注。是什么呀?——(齐答:怀表。)是的,我们的故事就要从这块怀表说起。请大家默读课文的2—16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2.反馈,了解文章写作顺序,联系课题,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聚焦第16自然段,明确“什么时候”指的“长大以后”。结合“这样的话”找到“我”的最终结论——“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板贴:表里有蝎子)
4.浏览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得出这个观点的,完成学习单任务二。
5.同桌交流。
6.投影反馈学生学习单,学生讲述思维导图。
四、精读课文,探究儿时想法
1.进入猜想部分。
(1)由声音引发的猜想:快速浏览2—6段,思考:此时,小作者有了怎样的猜想?文中找依据并反馈。
依据1:结合第一、二自然段,发声皆生物,怀表能发出声音,于是小作者猜测表里有生物。
①出示实物,聆听表声,学习第二段。
②指生朗读关键句,读出“清脆”。
依据2:父亲不允许我动怀表,里面肯定有什么东西。
师:只许听,不许动,你会想?
依据3:表里的蝉,草里的虫……
(2)由外形引发的猜想:快速浏览7、8自然段,联系插图,结合“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进行猜想,思考:如果你是童年时的我,你会想些什么呢?文中找依据并反馈。
(3)小结:不管是由声音引发的猜想,还是看到怀表后引发的猜想,都让他坚信:表里—定有生物。(板贴:表里有生物)
2.进入证实部分。
(1)作者的猜想是怎么被证实的呢?快速浏览9—15自然段,找一找。
(2)生答,思考:父亲为何要这样说?
(3)转换视角,明确:可在我的眼中,我却认为——表里有一只小蝎子。(板贴:生物是蝎子)
(4)师生配合读13-16自然段。
3.小结,肯定思考过程:纵观小作者的整个思考过程,可以说是逻辑清晰,思维缜密。(板书:箭头)
五、自选角度,思辨表达观点
1.聚焦最后一段,明确“说”到“不说”的原因,指生回答。
2.引导学生自选角度,从大冯至、父亲、旁观者等角度评价人物。
师:如果你是父亲,或者大冯志,又或者是旁观者,你会怎么看待小冯至,怎么看待他的言行呢?
3.小组交流。
4.指生反馈,相机板书。(板书:爱思考、乐探究)
5.出示作者介绍,了解冯至的杰出成就。
师:正是因为这些可贵的品质,长大后的冯志有了卓越的成就,成为了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学者。我想,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良好品质。
6.总结、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及呈现是工作室成员和学校研课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是在新课标背景下,我们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的第一次大胆尝试。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将“思辨性”贯穿课堂始终,提升学生思考力。在整个研课过程中,我们进一步学习内化了新课标,对任务群教学有了更多了解和认识,收获颇丰。
同时,在各位专家和教学同仁的帮助下,我们也进行了相应反思。怎样更加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思考的空间更大?如何引导学生站在不同视角、从不同角度更加理性、辩证地看待问题?如何让思辨性课堂的思考更加可视化?其他类似文本如何进行思辨教学处理?如何处理新课标和部编教材的关系?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我们不停学习,深入思考,大胆实践。当我们坚信,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