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上册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件(共6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必修上册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件(共6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30 18:10: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3张PPT)
郭沫若
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háo
教材中的考点:如何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价值观
如何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价值观
精讲内容: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思想情感
教材典例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就是写一个巨人在地球边上放声呐喊,这个题目暗示了诗人塑造了一个巨人在为新世界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看吧,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
1.抓标题——标题暗示诗歌内容和创作缘由
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思考角度:
2.抓题材——明确诗歌题材,根据题材把握思想情感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首现代诗,诗人直接讴歌“五四”运动的力量!这首诗堪称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它是在感情激荡时一气呵成的,是火山爆发喷涌而出的岩浆,其气势汹涌,灼热逼人,从中最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3.抓作者、背景——知人论世,掌握作家的生平和诗歌风格;了解作家生活的时代风貌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4.抓注释——揣摩诗歌暗示的情感内涵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主语是?——洪涛。
诗歌中的“滚滚洪涛”既是诗人回国途中所见之景,也具有象征意义。
象征“五四”运动所产生的巨大声势,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青气盛的郭沫若。“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击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
象征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也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日本,冲向中国,并且势将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这是历史前进的不可阻挡之势。
无数的白云
壮丽的北冰洋
无限的太平洋
滚滚的洪涛
特征:
力量巨大
气势磅礴
阔远雄奇
动作:怒涌、推倒
意象:
用自己的主观感受,把客观景物抒写得宏伟壮丽、气势磅礴,展示了大自然的雄伟壮丽。营造了一种恢弘大气、雄浑壮阔的氛围,为下文对力的赞美与歌颂做铺垫。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象。
5.抓关键词——找诗眼;析意象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自然之力、宇宙之力
毁灭之力、创造之力
对力的直接赞美
在这首诗里,“力”是“诗眼”
如何理解诗歌中诗人对“力”的赞美?
力的色彩,力的形态,力的节奏,力的神韵,力的韵律。

自然之力
人民之力
革命之力
潮流之力
作者对力的赞美歌颂
努力创造
乐观进取
追求光明
白云的怒涌
洪涛汹涌
五四精神
象征
表现出一种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以及摧毁旧事物的勇气与坚定。
诗眼——力
6.抓关键句——写景句、状物句、特点句
诗歌中写景状物、抒情议论、有修辞手法的句式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洪涛哟!
拟人手法
“好”“壮丽”“晴景”
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激动、喜悦、赞美。
运用拟人手法。“提起”“推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太平洋强劲有力的特点,营造海涛汹涌、白云涌现的壮丽图景。
结构上:过渡句,紧承上文、引起下文;
内容上:由远及近,由景入情,进一步感叹洪涛汹涌澎湃的壮丽之美。
作用
“无数”“怒涌”
宏伟、阔大,白云排山倒海般涌来。
“无数”“无限”描绘出“立在地球边上”所看到的开阔境界。
“啊啊”多次在文中出现有何作用?
使用叠词,直抒胸臆,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啊啊,力呦,力呦”除了叠词还用了什么手法?
反复,起强调作用,直接抒发了对力的赞美,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2、作者喊出:“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
是什么句式特点?排比句
毁坏,指打破旧世界,推翻束缚人们的旧思想、旧道德、旧制度;
创造,指建设新世界,创造新中国,呼唤自由、民主与科学;
努力,呼唤青年要坚持,有理想,有担当、有责任。
排比句,起强调作用。反映了“五四”时期人民奋起直追、高扬个性、改变国家现状的强烈愿望和情感。
怎样理解这几句话?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诗句运用排比与拟人的修辞手法,描述了“力”强大与曼妙,抒发了诗人对“力”的赞美之情。
诗人从多角度设喻,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的美。
力——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7.从塑造形象的角度
诗歌为抒情达意,通过塑造形象的方法
主人公是谁呢?“地球边上”在哪里呢?
他的主要感受又是什么呢?
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时代巨人,其实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放声呼唤,纵情高歌,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
诗歌表达了诗人渴望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情和决心,也是对劳动者和工农大众的颂扬。这是一幅惊心动魄的力的画图,力的颂歌。
考点精讲
高考在诗歌内容情感的把握、理解上设题,常呈现以下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关涉思想感情,如在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考查中连带考查;有的着眼于整体概括整首诗的内容情感,有的从某一句或某一联或某些具体词语切入理解情感,多角度、多层面设点;答案设置上多层面分解思想感情,要求多点答题。
答题步骤
1.审读题干关键词——
分析概括整首诗的内容情感
分析某一句或某一联诗句的内容情感
分析概括诗歌的情感变化。
2.整体感知,把握内容情感,不可以偏概全。
3.具体分析,因题概括情感:
词句情感题:诗句翻译+诗句技巧+诗句表达的情感。
整体内容情感题:分条 + 答题术语 + 诗句具体分析。
情感变化题:分层 + 答题术语 + 诗句具体分析
规范答题“三步骤”:
不同题材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
山水田园诗
①描绘山川美景,热爱自然,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
②抒发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情。
③厌弃官场,归隐田园,借景遣怀的沉郁凄情。或客居孤寂思绪;或寄寓贬谪忧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④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
⑤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厚情谊。
⑥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农村生活的艰辛以及农民的痛苦。
不同题材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
边塞征战诗
①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④征人思乡念亲或家人思念戍边的亲友。
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⑥痛斥君主穷兵黩武、草菅人命
⑦揭露军中苦乐不均,表达深切同情。
⑧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
不同题材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
怀古咏史诗
(1)怀古伤今:
①昔盛今衰,繁华远去,世事沧桑,感慨盛衰无常。
②物是人非,风景依旧,朱颜已改,感慨时光匆匆。
(2)怀古伤己:①表达希望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②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③古人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自己却不能才尽其用,对比之下郁郁寡欢、消极遁世。
(3)借古讽今:
①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②身置其外,站在历史的高度,表达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不同题材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
咏物言志诗
①托物言志。寄寓高尚的节操(高洁、坚韧、不畏艰险等)
②托物喻理。通过咏物来表达一定的哲学或社会道理。
③托物讽世。通过咏物来揭示或批判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④以物比兴。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不同题材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
羁旅行役诗
①客居他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孤苦,内心的孤独、凄凉。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及思乡之情。
③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
④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不同题材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
赠友送别诗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不同题材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
爱情闺怨诗
①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
②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主要体现在宫怨诗中,表现幽居宫中的凄凉与孤独,对自由、对爱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③空闺独守的思亲之怨。
④情梦难圆的遗憾之怅。
⑤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
“鉴赏思想感情型”题常见的命题方式
1、这首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2、诗歌××句(联、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3、下阙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4、诗歌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5、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根据高考的评分要点,鉴赏诗歌思想感情通常分两步走
答题步骤:
①准确指出抒发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感情?用四个字或两个字的词)
②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
(联系诗歌的事物、景物来回答,也可以理解为对于诗歌内容的概括或翻译,表达感情的特点、方法)(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对比、衬托等)
鉴赏“思想感情型”题的答题步骤
情感
标题
注解
情语
作者
景物
典故
意象
①抒发……的思想感情
②反映……的社会现实
③表现……的情趣
④寄托……的情怀
⑤表达……的追求
⑥流露……的倾向
⑦发出……的感慨
⑧袒露……的心迹
规范答题的常用格式
诗歌情感题答题思路
分点答题,答题规范。答题必须全面有条理,结合相关诗句指出情感
仔细阅读题干,把握答题方向,明确是分析全诗还是某一联或某一句的思想感情
认真读诗,判定诗歌情感类别,抓住诗中透露诗人感情态度的词语,抓住抒情句、议论句,准确把握情感
选用正确的情感词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叶梦得【注】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注】叶梦得( 1077-1148),南宋主战派人物之一,本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 1135),作者被迫去任、归居吴兴卞山时。
二、看时代、看作者:宋代词人学问洽博,工文词,间有感怀国事之作。其文词风格接近苏轼。
三、看注解(抓暗示信息):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时间
事件
一、看标题:
交代时间、事件。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叶梦得【注】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注】叶梦得( 1077-1148),南宋主战派人物之一,本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 1135),作者被迫去任、归居吴兴卞山时。
高亭,紧扣“绝顶”
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时间
事件
无人同赏,承上句中的“独”
恢复中原万里河山的梦想(雄心壮志)
指词人自己
五、看意象
六、看抒情字眼
七、看典故
小亭在高耸入云的山峰,隐隐约约浮现着。在千峰上独自叙述胸意,看那万里云烟如浪花般滚来,我与谁共同欣赏呢?
人已经老了,但情怀仍在。虽然思虑着万里山河,但也只能无奈的惆怅。少年啊,要胸怀豪情万丈,莫要学我这个老头子。
14.下列选项中,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的首句开门见山,与词题中“绝顶小亭”照应;“缥缈”二字写出了小亭立于绝顶、云雾缥缈的情景。
B.第二句写“笑谈独在千峰上”与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异曲同工,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情感。
C.从“独在”二字看,词人似乎是独自登山小亭,但从“笑谈”和下片中的“少年豪放”来看,一同登亭的应该还有晚辈。
D.“万里横烟浪”写词人在绝顶小亭眺目所见,描绘出一幅辽远无际、苍茫宏阔的景象,意境雄浑。
B
15.本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答题步骤:1.概括情感(点明情感产生的原因)2.结合诗句内容分析(选择概括性语言描述部分诗句内容)3.表达情感
【答案】①(步骤一:概括情感)表现了词人年纪虽大却依然想要恢复中原的壮志(壮心未泯仍有志恢复中原)。(步骤二:联系相关诗句分析)“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一句中的“天涯想”,指有志恢复中原万里河山。(步骤三:表达情感)鲜明地表现了词人的雄心壮志。)②(步骤一:概括情感)抒发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无奈之感。步骤二:联系相关诗句分析)词人空有恢复中原之志,却无人支持,被迫离职隐居,只能作“天涯想”,终究“空惆怅”,(步骤三:表达情感)表达了诗人空有抱负却无可奈何之情。③抒发了缺乏知音理解的孤寂之情【感慨自身孤独寂寞(无志同道合之人相伴)】。大好河山,“独”“与谁同赏”,流露出孤独失意之情。④鼓励身边的年轻人应胸襟豪迈、胸怀大志(勉励下一代并寄希望于下一代的爱国情怀)。词人激励年轻人应该豪放一点,“莫学衰翁样”。
元日田家
唐 薛逢
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
蛮榼出门儿妇去,乌龙迎路女郎来。
[mán kē]酒器
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
长笑士林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看标题
士林:此处指读书人
新正:农历新年正月或正月初一
看抒情字眼

首联:互文,写南村北村雪后初晴、红梅映雪的美景。清晨,家家户户打开家门欢度春节,一派祥和之景。
颔联:写男男女女携带了美酒去串门,狗儿欢快地迎接客人的到来
颈联:写人们相遇之后只相互问好,祝愿长寿健康,酒桌上人们相互举杯,丝毫不觉岁月流逝、老年将至。暮景:天色渐晚,也含有“暮年”之意。
尾联:可笑士人因为做官而别家,写作者在感受了农家淳朴的民风、欢乐的节日之后,流露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继而表达了对回家的渴望。
看时代、看作者、看注释
看意象
看注释
看注释
看抒情字眼
与“儿妇”相对,指男女,互文。
2、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题步骤:
1.概括情感(点明情感产生的原因)
2.结合诗句内容分析(选择概括性语言描述部分诗句内容)
3.表达情感
①(步骤一:概括情感)过节的愉悦之情:(步骤二:联系相关诗句分析)“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这天诗人、百姓欢度佳节的景象,(步骤三:表达情感)表达了诗人过节的愉悦之情。②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树里茅檐”“蛮榼出门”“乌龙迎路”“但祝”“那愁”表现当地民风淳朴,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之情。③对宦游生活的厌倦之情:“长笑士林因宦别”,读书人为了做官,不得不去乡别亲,多么的可笑。④对回乡的渴望之情:“一官轻是十年回”,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可见回乡之情是多么的迫切。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终南山
青翠掩映的山峦深处
柴门
休息之所,指被人留宿
举杯
松风:古乐府琴曲名《风入松曲》,此处也有歌声随风而入松林的意思
忘记世俗的机心。此指心地旷达淡泊,与世无争。
终南山:唐时士子多隐居于此山。
斛(hú)斯:复姓。山人:隐士。
笼罩
创作背景: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李白四十二岁时。此诗写于李白初入长安隐居终南山时期。另一种说法是:时李白五十二岁,正隐居终南山。
写两人饮酒交欢,美酒共挥,放声长歌,直唱到天河群星疏落。不仅赞美山人的庭园居室,也为遇知己而乐。
写诗人到斛斯山人家所见,写出田家庭园的恬静,流露出诗人的称羡之情。 “相携”显出情谊密切。
写诗人下山归途所见。暮色苍苍,山色旖旎,月色含情,诗人迷恋不已,写出诗人对终南山的情,情中有景
最后两句抒发诗人感慨。赏心乐事,自然陶醉忘机的感情,把人世的机巧之心一扫而空,淡泊恬远。
9.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前两句写自己傍晚下山所见之景,“碧”写出了山的苍翠,“随人归”也赋予月以人的情态。
B.“却顾所来径”两句,描绘出山林美景,通过“顾”字,引出诗人对在终南山与朋友相处时光的回忆。
C.“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写出田家庭园环境的特点,这也是诗人在这里欢言笑谈的一个原因。
D.本诗意境冲淡恬远,语言清新质朴,风格率真自然,与他《行路难》(其一)中呈现的激越风格迥异。
B项“引出诗人对在终南山与朋友相处时光的回忆”不当,第三句写诗人对终南山的余情,表现留恋不已,第四句正面写景,描绘出暮色茫茫中的山林美景。引出下文“相携及田家”,是实写,不是回忆。
10.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陶然”的原因。(6分)
审题:陶然是什么意思(陶然:愉快、喜悦的样子)→诗人因为什么而感到陶然→答题注意格式:陶然的原因+结合诗句分析+总结作者的情感
①陶醉于暮色山林美景。(概括原因)前四句写诗人傍晚从终南山下,月亮相伴,山林苍翠,(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使诗人陶醉其中(表达的情感);
②沉浸于田家恬静的生活。五到八句写田家人的热忱以及田家生活环境的幽静,流露出诗人的舒畅之感;
③因与知己畅谈而陶然,忘记人世间的机心。最后六句写诗人与主家开怀畅饮,其中最后两句更是直抒胸臆,写出诗人的淡泊清净、欢畅愉悦。
与梦得①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①梦得:刘禹锡。白居易与刘禹锡同龄,交情深厚,开成二年(837),两人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分司,白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
人物
事件
老少不同时期对照,写出诗人阅尽世情冷暖、饱经政治沧桑的“暮年之气”
争相解囊、同饮美酒,也同病相怜,借酒抒怀
价格不菲,一掷千金
此时两人都已经67岁了
高雅的酒令
少不更事,豪气冲云
“相看”何尝不是看自己?在无言的凝视中,包含多少宦海浮沉、饱经忧患的悲哀
满腹的才华
借游戏和饮酒来排遣寂寞,才华横溢却只能虚度光阴
友人的清吟引起知己的共鸣,人是醉了,心却醒着
这次的“闲饮”未曾尽兴,重阳节的菊花酒更浓,更能解忧
只有醉了,才能获得短暂的“陶然”
和挚友做下约定,情谊深厚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15.本诗以“闲饮”为题,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分析。(6分)
审题:复杂
区间:全诗
情感题答题格式:
情感+结合诗句分析+再次总结情感
表达了/抒发了+原因+具体情感
①和友人相聚闲饮之乐。两人“共把十千”,行酒令、引经史,相约再聚之乐。
②官场冷遇,闲置之愁。白居易在政治上遭到冷遇,“闲”字透露出诗人寂寞而又闲愁难遣的心境。
③年老饱经沧桑之悲。首联、颔联写诗人回首平生,由年少时的不为生计担忧的豪情,到两人六十多岁时,白发相对,阅尽世情冷暖、饱经世事沧桑而身心交瘁的感受。
有多种角度、多种情感,可能有喜也有悲,悲喜交加
岁暮 白居易
穷阴急景坐相催,壮齿韶颜去不回。
旧病重因年老发,新愁多是夜长来。
膏明自爇①缘多事,雁默先烹②为不才。
祸福细寻无会处,不如且进手中杯。
急驰的日光,急促的时光
14A 冬尽年终之时
壮年
美好的容貌,指青春年少
时光易逝,容颜易老,年老多病的感慨
积极施展才能而引火烧身,不积极表现又会被打压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指膏火照明,膏火因能照明而招致销毁。后多以"膏明"喻人因有所为而自招其祸
命运无常的愁苦、无奈
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①盛年不再的感叹:首联和颌联写出了时光易逝,年老多病,青春不再的感慨。
②有才无法施展的喟叹、愤懑:从颈联“膏明自爇”可以看出作者积极施展才能而引火烧身,“雁默先烹”又写出若不积极表现又会被打压的现实。
③命运无常的愁苦、无奈:面对祸福,不能掌控,只好借酒浇愁。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分点回答,概括+分析
学以致用
真题解读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
陆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
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
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真题解读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15.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真题解读
 
【答案】
14.D
15.①看破虚幻的世界,放弃过往的无谓名利。体现出作者处世豁达的人生态度,旷达自然,超凡脱俗。
②穿着蜡屐登山率真地饮酒,带上筇杖自在地行走,身体自由,心灵宁静。体现出作者宁静从容的心境,诠释着作者退居后乐观淡泊的精神追求。
③闲暇之时在溪边题诗,听着远处传来烟霭外采菱人的歌声。写作者对官场失望之后徜徉在山水之间,不问世事,抒写闲适情趣,力求解脱之道的旷达胸怀。
真题解读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错。“与君同醉醒”,意思是与友人一同醉醒,表达闲适自在的心情。
故选D。
真题解读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意思是看破虚幻的世界,放弃过往的无谓名利。体现出作者处世豁达的人生态度,旷达自然,超凡脱俗。
“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意思是穿着蜡屐登山真诚率真地饮酒,带上筇杖自在地行走,身体自由,心灵宁静。据此看出作者宁静从容的心境,诠释着作者退居后乐观淡泊的精神追求。
“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意思是闲暇之时在溪边题上一首诗,听着远处传来烟霭外采菱人的歌声。作者对官场失望之后徜徉在山水之间,不问世事,抒写闲适情趣力求解脱之道的旷达胸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牡 丹
薛 涛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久别不见的愁怨之情。去春牡丹凋零之时,诗人泪湿红笺诉离情。
(2)不期而遇的喜悦之情。诗人在失望中与牡丹不期而遇,更感重逢的喜悦。
(3)心有灵犀的相知之情。人花相顾无言,但彼此心心相印。
(4)情意绵绵的相思之情。希望能陪伴在牡丹的身边,互诉相思之情。
吴中书事
杨乘①
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
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
香径②自生兰叶小,响廊③深映月华空。
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
〔注〕①杨乘,晚唐诗人。同州冯翎(今陕西大荔)人。宣宗大中元年(847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②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吴王种香花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③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
15.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 是如何表现的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1)愁:诗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的伤感;对国运渐衰、世事难测的感叹。
(2)表现:①对比。通过当年的繁华和眼前的凄清冷落对比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烘托了诗人的悲伤之情。②运用典故。通过范暴帮助勾践灭吴,最终名成归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的羡慕之情(表现了诗人对自己的命运不能自主的悲叹)。③直抒胸臆。通过写尊前多暇,表明自己不受重用,无事可做,只得借酒消愁的悲伤。
送进士下第归南海①
曹邺
数片红霞映夕阳,揽君衣袂更移觞。
行人莫叹碧云晚,上国②每年春草芳。
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③。
应无惆怅沦波远,十二玉楼④非我乡。
①南海:今广州佛山一代。②上国:指京城。③蓝关、湘浦:地名,均为朋友归南海必经之地。④十二玉楼:传说昆仑山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居住的处所,多指隐居之所。
15.这首诗表达了哪些丰富的情感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①鼓励劝勉之情:诗歌领联劝勉朋友中举的机会很多,不必为一次失败而消沉。
②关怀牵挂之情:颈联遥想友人经过蓝关之后,寒气减弱,衣着须注意;湘浦雁回,思念之情当会萌生。
③期冀、祝愿之情:尾联希望友人不必在江海沧波之中惆怅留连,不要作出世隐居之想,应该积极入世进取。
④惜别之情。送别朋友时回故乡时,揽君衣袂,依依不舍。
采桑子 画楼钟动君休唱
欧阳修①
画楼钟动君休唱,往事无踪。聚散匆匆。今日欢娱3几客同?
去年绿鬓4今年白,不觉衰容5。明月清风。把酒何人忆谢公②?
【注】①欧阳修因革新派遭受旧派打击,为革新派上书分辩,因而被贬。②谢公:《晋书·谢安传》记载,“谢安少年即有名声,年逾四十复出任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画楼里的钟声悠扬的响起,朋友你不要再歌唱了!因为欢乐的往事已经无影无踪,
人生聚散是如此的匆匆。试问今天在一起欢乐的客人又有几个是和去年相同的呢?
【补充注释】1.画楼:雕饰精美的楼房。2.钟动:钟声响起来。3.欢娱:欢欣娱乐、欢愉。4.绿鬓:乌黑而有光泽的鬓发。5.衰容:灰白色的头发,衰老的面容。
“聚散匆匆。今日欢娱几客同”写出对于朋友聚少离多的无奈,如今欢聚已经没有几个人是与原来相同的了
“往事无踪”一句,写出诗人回忆过往却已经无处可觅的悲伤
去年还是满头乌发,今年已是两鬓斑白,不知不觉中面容已衰老。
(更体现出诗人觉得时光流逝,年华已老的悲哀)
又是谁会在明月清风中回忆起谢公呢?
(用典故表达自己希望朝廷 能够重新记起自己,重用自己的情感。)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画楼钟动”给人以欢娱的感觉,但“君休唱”又使情感发生了逆转。
B.“往事无踪”“聚散匆匆”是说“君休唱”的原因,令人顿生沧桑之感。
C.“绿鬓”指黑发,去年的“绿鬓”与今年的满头白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明月清风”转而写景,以乐景写哀情,反衬下文无人忆谢公的悲哀。
本题中D项,“转而写景,以乐景写哀情”表述错误。此处的明月清风是凄凉的景象,并非乐景。借谢松年逾四十复出,屡任要职匡扶晋室的经历表达自己希望再获得朝廷重用。故选D。
1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审题——区间:整首词;考察点:诗歌情感
思路
分点答题,答题规范。答题必须全面有条理,结合相关诗句指出情感
认真读诗,判定诗歌情感类别,抓住诗中透露诗人感情态度的词语,抓住抒情句、议论句,准确把握情感
选用正确的情感词概括
答题步骤:
1.概括情感(点明情感产生的原因)2.结合诗句内容分析(选择概括性语言描述部分诗句内容)3.表达情感
1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题步骤:
1.概括情感(点明情感产生的原因)2.结合诗句内容分析(选择概括性语言描述部分诗句内容)3.表达情感
①对岁月逝去、容颜变衰的无奈。“往事无踪”四字写作者在回忆过去时却捕捉不到往事的踪影;去年还是黑发,今年即已变白,容颜已衰,让人悲伤。
②对友人聚散匆匆、人事沧桑变迁的悲凉。友人聚会,往往聚少散多,匆匆而别,再聚时,画楼之上的客人竟没有多少是原来的客人。
③希望获得朝廷重用。通过“忆谢公”表达自己渴望再获朝廷重用。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