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2023年小升初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2023年小升初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6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31 12:04: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年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小升初语文试卷
上街里 探老街 爱市南
爱上青岛的理由千千万万,但大都与市南有关。作为青岛最早的城区,康有为早在百年前就这样形容她的美:“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不寒不暑、可舟可车、中国第一”。
市南学子爱市南!毕业之际,围绕“上街里·探老街·爱市南”这一主题,让我们开启小学阶段最后一次语文研学活动——“我做市南推广大使”!
[活动一]上街里
青岛有这样一个地方,名字并不是官方命名的,而是青岛人约定俗成的习guàn叫法。这个地方,叫做“街里”。它承载着的,不仅是青岛独一无二的城市记忆,还有青岛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今天,我们在文字中畅游街里,去触摸那些如烟往事,共同守住青岛的根与魂。
材料一:百年街里
街里是有着丰富人文底蕴的百年老街,它以市南区中山路为坐标,南迄太平路、兰山路和广西路,北迤济南路、沧口路、即墨路,从南向北,十几条老街纵横交错。
百年街里,是一部记录着青岛沧桑巨变的历史书jí,是一幅青岛城市化的“清明上河图”,也是一张wàn xiàng gēng xīn的时代画卷。
材料二:百年里院
里院之于青岛,有如四合院之于北京,弄堂之于上海,土楼之于福建。
里院是凝固的青岛历史。pái huái其间,可以一边欣赏青岛独有的民居建筑形式,一边体验几代青岛人的生活和居住记忆。
街里的大鲍岛是青岛里院类型最丰富、建筑价值最高的区域,这里堪称青岛的“里院博物馆”。
太兴里是青岛最大的里院,它建成于1914年,是大鲍岛区域留存历史价值最高、要素最完备、面积也最庞大的里院群。修缮过程中,它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百年红砖这一建筑特色。
里院大多有个寓意美好的风雅名称,不仅体现出建筑者的心愿,更诠释着居住者的向往:比如寓意为留下清白坦荡声誉的“贻清里”,寓意为喜庆之事纷至沓来的“广兴里”,寓意为德行为先的“立德里”,此外还有吉善里、吉祥里、安康里、庆馀里、泰福里、和平里、云承里、四兴里、裕兴里等。
材料三:百年老字号
老字号,是世代传承的shāng biāo品牌,也是深埋于百姓记忆中的美好回忆与情怀。
“头戴盛锡福,脚踏新盛泰,身穿谦祥益,手戴亨得利,看戏上中和,洗澡天德堂,吃饭春和楼,看病宏仁堂……”这一首老青岛顺口溜,串起青岛人对街里老字号的记忆。作为曾经当之无愧的商业中心,中山路区域内共有6家中华老字号、1家山东老字号和24家青岛老字号。“街里”一度是青岛人的购物首选,2022年底,更是跃居为山东省三大“老字号集聚区”之一。
其中,跨越三个世纪的中华老字号春和楼最是家喻户晓。
春和楼始业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迄今已有132年的经营历史,是青岛唯一的百年餐饮企业。2010年,被命名为“中华老字号”企业。
春和楼的前身是源于清光绪十七年的胡家馆子——一家专为歇脚渔民提供就餐的小饭馆。1892年,胡家馆子在北京路开设了一家经营快餐的锅贴铺。1897年,又在现在的天津路3号开设了春和饭庄。1950年前后,春和楼发展达到鼎盛,被誉为“岛城鲁菜第一楼”。1956年,店名正式改为“春和楼”,位列岛城餐饮业三大名楼之首。1966年,改名为“人民饭店”。1978年又恢复字号“春和楼”。
春和楼以经营正宗鲁菜为特色,另有香酥鸡、油爆海螺、葱烧海参、爆炒腰花、九转大肠、糖醋鲤鱼、松鼠鲈鱼等独具一格,成为中外宾客争相品尝的名菜,尤其烹饪技艺独特的香酥鸡最知名。
早年间,春和楼曾接待了李鸿章、溥伟、康有为等政要和名士。新中国成立后,又先后接待了很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国际政要。为了纪念这么多名人来访,春和楼的二楼专门设立了名人雅座餐厅,比如徐特立就餐过的餐厅辟为恩师厅,康有为就餐过的餐厅辟为维新厅,萧军就餐过的餐厅辟为耕耘厅,莱昂斯上将就餐过的餐厅辟为将军厅。
时至今日,春和楼饭店门头顶端仍醒目地镶嵌着康有为先生题写的“春和楼”和“1891”年号。这金光闪烁的大字成为青岛历史的一张底片,见证了青岛百年发展史,叙说着中华美食文化从这里传播、继承、发扬、创新的全过程。
(据省商务厅官网等编写)
(1)推介会需要制作几个展牌,请你规范书写下列词语,力求美观。
习guàn     书jí    
wàn xiàng gēng xīn     pái huái    
shāng biāo    
(2)在推介会上要读准字音,下面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复杂(fù) 搅和(hé) 径直(jìng) 头晕目眩(xuàn)
B.桂冠(guān) 脊背(jǐ) 坚劲(jìng) 衣衫褴褛(lǚ)
C.汤匙(chí) 薄雾(bó) 哪吒(nuó) 纤纤擢素手(zhuó)
D.间断(jiàn) 蚁穴(xué) 憎恶(zèng) 燕山月似钩(yān)
(3)撰写推介稿可不能有错别字,下面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宽慰 吻合 苦刑 不可思议
B.觉察 耽搁 恰好 见微知著
C.拔弄 匪徒 凄凉 无独有偶
D.辩论 辨认 辫子 百口莫辩
(4)小南撰写了几条“上街里”的推介词,其中一条不符合以上材料,请帮他找出来。
   
A.“街里”这个名字是青岛人在民间经过长时间的口耳相传形成的。
B.“里院之于青岛,有如四合院之于北京,弄堂之于上海,土楼之于福建”的意思是青岛的里院与四合院、弄堂、土楼一样,是城市的代表性建筑。
C.大鲍岛是青岛最大的里院,堪称青岛的“里院博物馆”。
D.街里是山东省三大“老字号集聚区”之一,这里的6家“中华老字号”分别是春和楼、海滨食品、万香斋、天真摄影、盛锡福和宏仁堂。
(5)请为“材料一”中的这组街里年代照片写一段介绍词。(试着运用积累的成语或名言)
   
(6)里院大多有个寓意美好的风雅名称。除了“贻清里”“广兴里”和“立德里”,你还能推测出“材料二”中哪个里院名的寓意?选择其中的两个写一写。
   :寓意    
   :寓意    
(7)阅读“材料三”,把你最想推荐给游客的两个不同方面的内容,简要记录在手卡上。
手卡一:   
手卡二:   
(8)“上街里研学,看百年巨变”,不由得想起本学期积累的有关发展与创新名言:   ,这是在启发我们    
[活动二]探老街
街里周边,有青岛的老街,漫步老街,不经意间就会路过“名人故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康有为、老舍、闻一多、梁实秋、王统照为代表的数十位文化名人先后来青定居、执教、寓居、旅游,为青岛留下一道割不断的城市文脉。
探访名人故居,品味青岛的人文与自然之美。
五月岛(节选)
老舍1937年
因为青岛的节气晚,所以樱花照例(lì liè)是在四月下旬才能盛开。樱花一开,青岛的风雾也挡不住草木的生长了。海兼、丁香、桃、梨、苹果、藤萝、杜鹏,都争着开放,墙角路边也都有了缴绿的叶儿。五月的岛上,到处花香,一清早便听见卖花声。公员里自然无须说了,小蝴蝶花与桂竹香们都在绿草地上用它们的娇艳的颜色结成十字,或绣成团儿;那短短的绿树篱上也开着一层白花,似绿枝上挂了一层春雪。就是路上两旁的人家也少不得有些花草:围墙既矮,藤萝往往顺着墙把花穗儿悬在院外,散出一街的香气;那双樱、丁香,都能在墙外看到,双樱的明艳与丁香的素丽,真是足以使人眼明神爽。
青岛的人怎能忘下海呢,不过,说也奇怪,五月的海就仿佛特别的绿,特别的可爱,也许是因为人们心里痛快吧。看一眼路旁的绿叶,再看一眼海,真的,这才明白了什么叫做“春深似海”。鲜绿、浅绿、深绿、黄绿、灰绿,各种的绿色,连接着,交错着,变化着,波动着,一直绿到天边,绿到山脚,绿到渔帆的外边去。风不凉,浪不高,船缓缓地走,燕低低地飞,街上的花香与海上的咸味混到一处,浪漾在空中,水在面前,而绿意无限,可不是,春深似海!欢喜,要狂歌,要跳入水中去,可是只能默默无言,心好像飞到天边上那将将能看到的小岛上去,一闭眼仿佛还看见一些桃花。人面桃花相映红,必定是在那小岛上。
人似乎随着花草都复活了,学生们特别的忙:换制服,开运动会,到唠山丹山旅行。本地的学生忙,别处的学生也来参观,几个,几十,几百,打着旗子来了,又成着队走开,男的,女的,先生,学生,都累得满头是汗,而仍不住地向那大海看了又看。学生以外,该数小孩最快活,笨重的衣服脱去,可以到公园跑跑了;一冬天不见猴子了,现在又带着花生去喂猴子,看鹿;拾花瓣,在草地上打滚;妈妈说了,过几天还有大红樱桃吃呢!
那么,且让我们自己尽(jīn jìn)量地欣贯五月的青岛吧!
(1)小南为游客朗读这篇文章,请帮他选择正确字音。( )( )
照例A.lì B.liè 尽量C.jīn D.jìn
(2)小语认为这篇文章值得推荐,是因为散文中妙用修辞手法,其中运用张手法的语是( )
A.小蝴蝶花与桂竹香们都在绿草地上用它们的娇艳的颜色结成十字,或绣成团儿。
B.那短短的绿树簧上也开着一层白花,似绿枝上挂了一层春雪。
C.海棠、丁香、桃、梨、苹果、藤萝、杜鹃,都争着开放。
D.各种的绿色,连接着,交错着,变化着,波动着,一直绿到天边,绿到山脚,绿到
渔帆的外边去。
推荐阅读之前,请你列出这篇散文的内容提,便于游客了解老舍先生是从哪些方面表现青岛之美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五月的青岛 ①花儿:
② :
③ :忙着常春
④抒发感受
如果有小游客问,把画线句子中的加点部分分别换成“各种花儿”和“各种色”好不好,你将怎样回答,请选择一句谈谈你的观点。
荐读活动后,结合“活动一·上街里”的研学收获和你的生活体验,请你向游客们介绍“今日市南”。(不少于60字,并试用上一两种修辞方法。)
《五月的青岛》中描写了不少景物。在文学创作中,景物常为作品增色。
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等,都是文人借以抒情、言志的对象。如王建的“ , ”借中秋之月,抒发思念之情;如郑燮的“ , ”借竹子牢牢扎根的坚韧顽强,来表达诗人 的人生志向;如朱自清的“ ,有再来的时候; ,有再青的时候; ,有再开的时候”中,借景物的循环往复,来抒发作者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感慨。
[活动三]访名人
不读书不能生活
孙中山富有超乎常人的求知欲,嗜书如命是出了名的。
1896年初至英国伦敦,孙中山频繁去大英博物馆图书馆,成为那里的常客。图书馆开门迎来的第一个读者是他,最后一个离去的也往往是他。老师康德黎对他这段读书生活也有记实性描写:“和我们一起住在伦敦的时候,孙逸仙(孙中山)从不在玩乐上浪费时间,他总是不停地工作,阅读关于政治、外交、法律、陆海军、矿山开采、农业、畜牧、工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书籍。他坚持不懈仔细研究,所涉领域很少有人达到。”
1909年,孙中山先生再一次颠沛流离地到了伦敦。
这个消息立刻引起了一些华侨和中国留学生的注意。他们有的怀着崇敬心情,有的抱着好奇心理,都想见到孙中山这位赫赫有名的革命领袖人物。其中有些迂腐的人推测,孙中山肯定是一个大字不识的“绿林豪杰”。
待到与中山先生见面后,才知道他原来是一位博学多识、勤勉出奇的伟人。
当时,中山先生经过旅途的辗转周折,所带的费用已分文不剩了,眼看着连一口面包都吃不上。于是,一些热心的留学生便慷慨解囊,你凑一点,我凑一点,凑了三四十个英镑送给中山先生,以暂时维持他的基本生活。不料三天之后,大伙儿再去看望他时,却见他已将这些钱买了一大堆新书。一见面,中山先生便津津有味地指着书告诉众人说,这是什么书,那是什么书,这本书怎么怎么好,那本书又如何如何重要。众人见此情景,一个个不禁目瞪口呆,有的为中山先生的好学精神所惊骇,也有的担心他缺了营养影响身体,抱怨他不该将吃面包的钱拿来买了书。他微笑着说:“生活苦一点无妨,我已习惯了。一顿饭不吃不要紧,一天不读书就受不了,便会追不上时代。”
这些人哪里知道在中山先生看来,书比面包更重要得多。的确,在中山先生的一生中,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休假,每天除了饮食做事以外,总是手不释卷。他每次外出旅行,什么行李都可以不带,却总要带上几本最新出版的书籍。即使是在火线上督战,他也要带许多书籍杂志放在指挥所里,只要军事上的工作一停止,便把书本拿在手上,从容不迫,一字一句地读起来。
他曾经对一位朋友说:“我几十年来,因为革命,居无定所,每年所买的书籍,读完了之后,便送给朋友去了。至于读过了的书籍之种类和数目,记不清楚。大概在我革命的时候,每年所花的书籍费,至少有四五千元;若是在革命很忙的时候,所花的书籍费便不太多,大概只有二三千元。”
(1)有位小游客不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请你联系上下文帮他讲解。
嗜书如命:   
(2)讲故事前,请你按以下提示梳理故事中的两件事,并说说这样讲的好处。
略讲事例:   
详讲事例:   
这样讲的好处是:   
(3)讲故事中的画线句子时,能把“只”字漏掉吗?谈谈你的观点。
   
(4)一个好的结尾,令人回味无穷。请为本文续写结尾,让你讲的故事更具感染力。
   
(5)结合文章内容,关注人物语言,再联系“阅读链接”,向游客们讲讲孙中山先生为什么而读书。
阅读链接
孙中山9岁入乡塾,12岁在檀香山就读西式学校,后在香港、广州辗转求学,189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如果把他读书时间划为两个时段,那么大学毕业前的十五年具有基础式、灌输式的特点,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悬壶医人;此后人生的三十三年则彰显自觉式、研究式的特色,读书的使命便是探索医国。
曾当过孙中山秘书的邵元冲与孙中山有过交谈:“先生平日治学非常之博,于政治、经济、社会、工业、法律各种书籍,皆笃嗜无倦,可究竟以哪方面为专攻呢?”孙中山答道:“我无所谓专攻。”邵元冲不解:“那么,先生所治究竟是何种学问呢?”孙中山说:“我所治者乃革命之学问。一切学术凡有助于提高我革命知识和能力的,我都用来作为研究的原料,以组成我的革命学。”
——选自《团结》杂志2020年第1期
   
[活动四]写美文
研学活动已近尾声,此时,你的脑海中一定浮现出一些发生在你身边的美好瞬间。那些美好的人、美好的事,与市南的山海、市南的街道、市南的每一所校园交融在一起,不由让人感慨:美就在我们身边!请你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个人或一件事写下来,参与本次美文分享会。
提示:(1)题目自拟。(2)详略得当,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3)写清楚情感的变化,并能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力求把情感融入市南具体的景物或环境中。(4)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字数不少于400字。
参考答案
[活动一]
【答案】(1)惯 籍;万象更新 徘徊;商标;
(2)B;
(3)C;
(4)C;
(5)从1910年代到2010年代,街里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情感,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与人们的成长的成长,是一部记录着青岛沧桑巨变的历史书籍,也是一张万象更新的时代画卷。
(6)吉祥里;带来福气、好运、和谐、平安;平安里;社会安定祥和、国家和平幸福;
(7)“春和楼”的发展历程;“春和楼”的菜品;
(8)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要因循守旧,要在发展创新中寻求进步。
[活动二]
【答案】(1)AD
D
①竞相开放 ②山;绿意无限 ③人们
不好;如果换成“各种花儿”游客就感受不到具体是什么花,没有想象空间。
(5)略
(6)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刚正不阿/正直不屈 燕子去了;杨柳枯了;桃花谢了
[活动三]
【答案】(1)把读书看作是和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的事,就是酷爱读书的意思。
(2)孙中山经常去大英博物馆图书馆,成为那里的常客。
大家凑钱给孙中山买吃的,结果孙中山都买书了。
突出孙中山爱看书,嗜书如命。
(3)不能漏掉,“只”表达了最低限度,更突出了孙中山用于买书的钱很多。
(4)孙中山就是这样一个不读书不能生活的人。
(5)孙中山读书是为了提高自己革命知识和能力。
[活动四]
【答案】
美,就在我身边
俗话说得好:“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啊!在生活中,美丽无处不在。透过视线,我发现了美。
记得那一次,我坐公交车去补课,车上挤满了人,我左看右看,瞻前顾后,终于发现了一个空位置,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挤了过去,发现坐在我前面的是一位肤色较黑的一位老爷爷,穿的衣服破破烂烂,这儿一个洞,那儿一个补丁,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我扫视了周围,都是穿着时尚衣小伙子和浓妆艳抹的年轻姑娘,就是因为这样,所以,那个老爷爷非常打眼。过了大约一两个站后,一位挺着大肚子的孕妇吃力地走上来,公交车司机清了清嗓子,问:“各位尊敬的乘客,谁愿意为这位行动不便的孕妇让个座位?”原本热闹的车内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我听见了,深思熟虑,到底是该不该让座呢?就在这时,司机问了问背后的一位年轻小伙子:“这位乘客,你愿意这孕妇让个座位吗?”那个小伙子不但不愿意反而凶巴巴地说:“我凭什么给她让座,车上这么多人谁都没主动让,偏偏要我让座。”司机听后直摇头摆手。坐在一旁的我,此时心情特别紧张,脑海里也顿时出现了一个白精灵和黑精灵,白精灵说:“快给她让个座位吧,你看她站着多吃力啊”黑精灵则火冒三丈说:“不要让,这里有那么多年轻的乘客都不让,你一个小孩又为什么要让呢?”白精灵又怒气冲天地说……黑精灵大发雷霆地说……两个人争论不休。正当我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我前面那位皮肤黝黑的老爷爷热情面带笑容地对她说:“姑娘,站累了吧,挺着大肚子不容易,坐我这位置吧。”说完,扶着孕妇坐下来,孕妇却不好意思地勉强坐下来,心里充满了感激,连连道谢。老爷爷的这一举动让全车人(包括我)都大吃一惊,个个都目瞪口呆。又过了一站,这位老爷爷要下车了,大家都注视着他,只见他一瘸一拐地走下了车,就在这一瞬间,我们这些乘客心头怦然一震:原来这位老爷爷还有点腿残疾。我非常感动,又很自责,再一次扫视了周围的人,他们眼眶都湿润了,也都很自责。
哦!我发现了美,也感受到了美;美丽无处不在;美丽无所不在。有了这样的美,生活就像春天里的花朵一样芬芳;有了这样的美;生活就像冬天里的阳光带给人温暖;有了这样的美;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更加和谐。朋友们,留心去观察吧!用心去体验吧!做个有心人,善于去发现吧,我们生活必将会充满美丽。
从这件事里,想起了哲人的一句话:“外在美是暂时的,是不可靠的,只有内在美才是真正的美,永恒的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