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4.2《怜悯是人的天性》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4.2《怜悯是人的天性》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30 20:14: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怜悯是人的天性》教学设计
【课文提要】
《怜悯是人的天性》是一篇比较抽象的哲理性强的经典理论文章,节选自18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卢梭的重要论著《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在精神道德层面上,卢梭从最纯粹的心灵出发,认为怜悯心时先于人类理性的原驱动力,是人的心灵最真实、最朴实的活动,是一种天然的对其他生命遭受痛苦产生的同情之心。文中,卢梭批评了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观点。在此基础上,卢梭用事实指出,善是人的本性,怜悯心作为一种善,是人类最普通和最有用的一种美德。怜悯心对于人类生活,对于调节人与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卢梭把怜悯心视为先于理性思考而存在的一种纯自然的人类天性和情感,体现了民主、平等、博爱的人文主义思想。
本文的主体部分以批驳为主,先破后立,边破边立,逻辑严密,环环相扣,具有浓厚的思辨色彩,以第2段和第4段最为典型。在论证方法上,文章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文章蕴含着理性的探索精神和深刻的人生智慧,体现出深挚的人文关怀,富有理趣,阅读时注意体会。
【任务目标】
本文段落长,长句多,关联词语多,逻辑严密,思想性强,给阅读理解带来一定难度。阅读时,首先要理解“自然状态的人”“怜悯心”“自爱心”等关键概念,同时勾画出关联词语,理解句间关系,了解作者的立场与历史背景,仔细梳理作品的论述思路,整体把握和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及其秉持的价值观念。
本课的学习任务目标如下:
1.细读课文,以列提纲的方式梳理论述思路,体会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2.阅读时,理解“怜悯心” “野蛮人”“自爱心”等关键概念,找出并分析文中自己认为难理解的句子的含义;
3.在活动探究的过程中,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探究“怜悯心”的人文价值。
【预习任务】
1.查阅资料,了解卢梭及其作品,了解本文写作的历史背景。
2.细读课文,概括每段内容,梳理论述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3.查阅资料,了解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孟子提出的性善论。
【任务设计】
任务一:梳理论述思路 整体把握文意
活动展示1:研读经典理论文章,理清论述思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意,领会作者的思想观点。请你用列提纲的方式,利用多媒体投影功能将本文的论述思路向同学展示出来。
任务阐述:本任务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概括段落要点,梳理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这就要求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体验概括、归纳、推理、实证等科学思维方法,把握科学与文化论著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精练等特点,以列提纲方式归纳全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作者对自然状态中人的特点作了说明,并由此引导人们思考自然状态的人与社会状态的人(文明人)哪个更幸福。
第二部分(第2—4段):作者批驳霍布斯的错误观点,然后从正面提出怜悯心出于天性的观点,指出种种美德由怜悯心派生,进一步论证怜悯心的自然性。
第三部分(第5段):指出怜悯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活动展示2:本文的主体部分以批驳为主,先破后立,逻辑严密,具有浓厚的思辨色彩。请你认真阅读第二段,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对霍布斯的观点进行批驳的。
任务阐述:本任务让学生在分析作者论述思路的过程中,学习批驳的方法,体会文中蕴含着作者理性的探索精神和深刻的人生智慧。
①作者首先批驳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②指出霍布斯解释的着眼点是错误的→③揭示霍布斯观点的错误本质:因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④用类比、追问法指明霍布斯认识的错误性→⑤直接点明霍布斯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⑥指出霍布斯忽略了一个事实→⑦得出自己的结论:怜悯心是人的天性。
任务二:理解关键概念 分析重点句子
活动探讨1:文中有“自然状态的人”“怜悯心”“自爱心”等关键概念,请你依据文中内容,提取主要信息,与小组同学讨论后,明确上述概念的内涵。
任务阐述:本任务要求学生弄清关键概念。从概念解读入手,有助于理解文本,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解读概念时,要引导学生以课文为本,搜集文中有关语句、信息,然后进行提取、归纳。
①“自然状态的人”:不能被看作是好人,也不能被看作是恶人;无邪恶之心,也无为善的美德。下文的“野蛮人”就属于这一类人。
② “自爱心”:人只关心自己生存的一种情感。在自然社会中,每个人都自由地追求着各自的利益,每个人对同一事物都拥有平等的权利,每个人都竭力保护着自己的利益和生命。
活动探讨2:本文长句多,关联词语多,否定句多,给文意的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请你从文中找出自己认为难理解的一句话,在小组内进行探讨。如果经小组讨论后还不理解的,在课堂上提出来共同探讨,以加深理解。
任务阐述:本任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本文除语言上长句多、关联词语多外,理论性、思想性、逻辑性也比较强,学生初读时,对文意的理解会产生一些困惑。“真理越辩越明”,学生提出感到难理解的句子,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可以拓展思路,产生茅塞顿开的效果。略举几例。
①“从总的方面来衡量,让我们评判一下:是处在既不担心别人对自己作恶,也不希望别人对自己为善的境地更幸福,还是处于全面依附的地位,全盘接受那些对他们不负有任何义务的人的指挥更幸福”,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在自然状态中,人们和谐相处,并在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形成了良好纯朴的品性。而文明的发展摧毁了这些原始的品性,人变得越来越聪明,产生了大量无益的需求,使得人与人之间产生了戒备甚至敌视的心理。
②如何理解“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这句话的含意?
明确:这句话写出了怜悯心对人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温柔的声音”来指怜悯心对人们产生影响的美好方式,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③“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杨待人”“在谋求你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这两句分别强调了什么?
明确:第一句强调的是,人们怎么对待我,我就怎样对待别人。这是自爱心的体现,体现的是人们的自私心;第二句话强调的是,在谋求自己的利益时,不要损害他人的利益。这是怜悯心的体现,诗人善良的天性。
④“哲学使人孤独,使他在看见一个受难的人时,竟暗自在心中说:你想死就死吧,只要我平安无事就行了”,这句话表明什么?
明确:这句话表明,哲学是理智的产物,而人们在理智的趋势下,往往会变得自私、冷漠。
任务三:深入思考探究,亮出自己观点
活动探究1: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其天性究竟是“自然本性”还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 请你在学习中认真探究“人的怜悯心从何而来”这一论题。
任务阐述:本任务要求学生在熟悉文本、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怜悯心”的含义,与本组成员展开讨论,形成共识,然后选派代表进行阐述。可以形成以下几个观点。
①在人类的原始时代,每个人都没有任何社会性,一无所有,愚昧无知,自由自在,但又纯洁、善良、快乐,没有欺压,一切听其自然、顺其天性。
②怜悯心是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我们最应具备的禀性,在我们人类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之前就存在了。
③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就连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
④我们在看到同类遭受苦难时感同身受,产生强烈的怜悯心。这种怜悯心在自然状态下比在理智状态下更真切,把打斗双方拉开的往往是市井小民和菜市场的妇女,而不是哲学家。
⑤怜悯心让人们看到同类受难就出手帮助,即使自已处境再苦也不会去危害比自己弱的人。在自然状态下的人,即使没有受过教育的熏陶,也不愿意做坏事。
活动探究2:结合课文的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对人性的理解,或谈谈做人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任务阐述:本任务要求学生联系文中观点,结合实际生活谈谈对于人性或为人处世的看法,这一任务对学生有很好的提示教育作用。随着其年龄的增长,阅读量的增加,阅历的丰富,应该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提高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培育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西方哲学启迪的基础上,结合儒家的观点,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全面认识人性。这是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这是一个开放型的探究,答案可以丰富多彩。
【课后任务】
人之初,性本善。两千多年前,我国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孟子就提出“性善论”观点。请你在了解“性善论”的基础上,试与本文卢梭的观点进行比较。
参考答案 共同点:①孟子和卢梭都强调怜悯之心的普遍性与原发性,并进行了深刻的阐发,甚至他们用以述这种情感的故事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认为人的善性是与生俱来的,是先天的。卢梭也认为怜悯心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②二者在对怜悯之心进行描述的基础上都推崇其重要的道德意义。孟子认为人性有四端,恻隐之心重仁,羞恶之心重义,辞让之心重礼,是非之心重智。孟子将怜悯心视为人性的重要端以及人的本质特征。卢梭也认为怜悯心是“是我们这样柔弱的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这种天然的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
不同点:怜悯之心对于理想政治意义的走向不同。孟子将恻隐之心作为善端,主张从“不忍人之心”发展出理想政治体制的“仁政”。卢梭认为政治体制必然建立在对自然情感优越性的克服之上,与理想政治相称的不是怜悯心,而是以政治共同体为边界的公民情感,即爱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