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 1采薇(节选)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 1采薇(节选)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30 21:09:3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一雪一柳诉归思
—《采薇(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诗经》、《采薇》等文学知识,能有节奏地诵读本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背诵诗歌。
2.通过“杨柳”、“雨雪”等意象,想象诗歌描绘的今昔不同的景象,体会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抓住“依依”、“迟迟”等关键词,体会从军将士艰辛的生活和思归怀亲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杨柳”、“雨雪”等意象,想象诗歌描绘的今昔不同的景象,体会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体会从军将士艰辛的生活和思归怀亲的情感。
教学过程
板块一:歌曲导入,了解《诗经》
1.播放歌曲《桃夭》,介绍《诗经》
师:同学们爱听音乐吗?这首歌可大有来头,它是改编自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中的一首诗《桃夭》。
师:谁知道我国第一部的诗歌总集是什么?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首。又称《诗》或《诗三百》,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而“雅”又有“大雅”和“小雅”之分。)
2.板书课题、解题
师:我们今天要学的《采薇》就是选自“小雅”中的一篇经典之作。(板书课题)
师:请看老师板书课题,“薇”字是上下结构,偏旁是草字头,想想“薇”可能跟什么有关?(预设:植物名,野豌豆苗,可食用)
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预设:通过注释)
小结学法:借助注释是学习古诗词常用的方法。(板书:借助注释)
【设计意图:以歌曲《桃夭》导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自然而然引出与《诗经》有关的知识。同时,孩子们借助注释了解“薇”是一种植物,与最后板块中士兵们采薇充饥相互呼应。】
板块二:读准诗歌,体会诗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以大声读、小声读;也可以自己读、合作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个别读,师生共同纠正读音。
(1)指导“矣、雨”的读音;
(2)“矣”是语气助词,这首诗中还有一个语气助词——“思”,它们都没有实在的意义;
(3)多音字“行、载”的读音;
(4)总结方法:判断多音字的读音可以采用据义定音的方法。
3、男女生赛读、全班齐读。
4、读准字音是走进诗歌的根本,读准节奏更是体会其意蕴的钥匙。请同学们认真观看朗读视频,画出节奏。
5、出示节奏,同桌互读。
6、思考:这首诗和我们以往所学的古诗有什么不同?
预设1:这首诗每一句都只有4个字。是的,这是一首四言诗。四言诗是中国最早的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西周时期。
预设2:这首诗中有很多的叠词,依依、霏霏、迟迟。
7、《诗经》的基本句式以二节拍的四言句为主,常运用叠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8、全班齐读,体会语言特点,感受节奏之美。
【设计意图:读准、读通是学习诗歌的基础,其次是读出节奏感。这首诗与之前遇到的诗有所不同,之前大多看到的是五言诗、七言绝句,四言诗还是初次遇见。这首诗中叠词的使用更是巧妙,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可以感受诗歌音韵美。】
板块三:品读诗句,诵读悟情
1、再读《采薇》,交流诗意
(1)师:结合注释,再读古诗,把你读懂的诗句和同桌讲一讲。
(2)师:你读懂了什么?(请学生分享、交流)
2、出示创作背景
背景资料
《采薇》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此时,周代北方的捡犹 (即后来的甸奴) 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成宁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捡犹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这是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成边战士在归途中所作的诗。
3、小结方法:联系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有助于更快地我们捕捉作者的情感。(板书:联系背景):
4、引导思考:
(1)诗中的“我”指谁?
(2)“我”现在正在做什么呢?
(3)追问:你从哪句诗知道的?
预设: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5、关注景物,对比悟情
(1)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①提问:此时是什么季节?你从哪里得知?(板书:雨雪霏霏)
②想象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小结方法:想象画面也是学习古诗词的好方法。(板书:想象画面)
③播放风雪交加的视频,引导学生入境:这位战士冒着风雪,顶着严寒,孤独无助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望着此情此景,他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出征的那一天——(学生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①这是什么季节?你从哪读出来的?(板书:杨柳依依)
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③提问:除了杨柳依依,春天还有什么美好的景物呢?(预设:桃花朵朵,流水潺潺,燕子喃喃……)
④播放配乐,引导朗读:
让我们一边朗读一边感受这美好的春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昔我往矣,桃花朵朵……)
⑤多美的春景图啊!可诗人为什么偏偏只写“杨柳”呢?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⑥点拨:从音律的角度看,“柳”与“留”发音相似,故古人借“柳”表达对即将分别之人的留念和不舍。而且古人大多喜欢在房后屋前种满柳树,由此柳树便成为家的代名词,人们每每看到柳树就会不由自主的想到家乡。古诗中有不少这样的诗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
⑦所以,诗人表面上在写家乡的柳树,实际上是要表达他怎样的心情?(预设:依依不舍)
⑧过渡:是啊,家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情都值得留恋,但“我”能留下吗?(不能)因为我既是父母的儿子,也是国家的臣民。正如李纲所言: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所以,即使心中不舍,这位战士还是在这如诗如画的春天告别亲人朋友,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为国出征的道路。
⑨想象悟情:
同学们,当这位战士跟随队伍来到遥远的边疆后,春天已悄然逝去。烈日炎炎的夏天来了,这位战士每天可能在做些什么呢?夜深人静,他遥望一轮明月时会想什么?
夏天过去了,萧条肃杀的秋天到了,他又在做些什么?身边的战友还在吗?他一个人又会在黑夜里想些什么呢?(学生交流)
⑩配乐朗读;
这仅仅是一个春夏秋冬吗?不是!就这样,日复一日,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战士们在边疆熬过了一年又一年,可是他那颗归家的心从未改变,齐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简简单单的16个字,背后是岁月的厚重和无尽的伤悲。(板书:伤悲)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这杨柳、大雪相融,这是情景交融的写法。(板书:情景交融)
(3)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①“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战争终于结束了,这位战士劫后余生,终于可以回家了,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预设:激动、开心)
②是啊,当大诗人李白要回家时,他是怀着“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迫不及待;当杜甫要归乡时,他是“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般归心似箭。
③质疑:可是,诗中的战士为什么却是“行道迟迟”呢?我们联系前后诗句来找找。
④追问:仅仅是因为天气恶劣?
⑤品读情感:
同学们想想:当这位战士死里逃生从战场凯旋时,迎接他的没有鲜花,没有掌声,甚至没有亲人、朋友,却只有——雨雪霏霏。他一个人孤独地走着,这仿佛是一条世界上最远最长的路,它如此之长,长得足以承载一场战争,长得足以装满一个人年年岁岁的思念。
这位战士望着漫天飘飞的白雪,停住了脚步,不禁想起了从前,他不由得发出感慨:昔日的杨柳依依没了,只有雨雪霏霏;昔日的________没了,只有雨雪霏霏……(指名说)
⑥是谁曾经在那个春光烂漫的春天里,在杨柳依依中送我出征 而如今,大雪飘飞,我经历九死一生返回的时候,还有谁会在家中等着我 ……没有答案,只有雨雪霏霏中一颗沉重的心和一个孤独的背影步履蹒跚地,颤颤巍巍地走向他不知道的未来。
(4)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①难怪诗人会感慨(女生读: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是啊,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难怪诗人会呐喊(男生读: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想到这,这位战士再也忍不住了,他只能仰天长啸——齐读: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②那么,造成这位战士如此伤悲哀哀的原因是什么呢?(预设:残酷的战争)
③所以,从中你体会到了战士怎样的情感?(预设:对战争的痛恨)
5、吟诵全诗,积累背诵
师:学到这里,相信同学们对这首诗一定有了更深的感受,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再一次有感情地吟诵这首《采薇》。
6、总结全诗:相思之情与报国之志如此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奏响的是真实的生命乐章。这首诗通过短短几十个字表现了戍边战士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设计意图:这首诗的前四句情景交融,抓住诗中“雨雪霏霏、杨柳依依”的景象,引导学生边读边在脑海里勾勒画面。同时运用多媒体,引图配乐,帮助学生构建相应情境,从而使学生入情入境,将诗歌中战士的情感由“无形”化为“有形”。此外,教师引导学生由“杨柳依依”联想到春日里的其他景物,再抛出疑问:诗人为什么只写春天的杨柳,给学生埋下一颗传统文化的种子,让学生对古诗中“杨柳”的意象理解更深刻,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热情。再借助想象让学生感受到征人的内心情感,为后四句诗歌的教学做好铺垫。后四句,通过抓“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等关键词,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情景诵读体会到了从军将士生活的艰辛和思归怀亲的情感,从而突破本诗的难点。】
板块四:拓展延伸,阅读积累
1.同学们,学到这里,你还有什么疑惑吗?
预设1:诗人以“采薇”为题,可诗句中并没有提到“采薇”,这是为什么呢?
预设2:因为薇菜可以食用,整篇诗歌前面多次提到过士兵们采薇充饥,写了“薇”这种植物由发芽到肥嫩再到茎叶变老的生长过程。由此联想诗人一直想回家却不得回的心理。所以全诗借“采薇”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痛恨。
2.像这样以植物命名的诗篇在《诗经》中还有很多,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一读,感受《诗经》独特的魅力。
【设计意图:全文诗句与诗题“采薇”关联不大,本环节通过资料补充,帮助学生解疑答惑。通过“采薇”背景资料的拓展,孩子们走进诗人内心,感受到了诗人一直想回家却不得回的心情。古诗的理解更深了一个层次。】
教学反思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堂课,我把品析《采薇(节选)》这首诗中戍边战士英勇爱国但又思亲恋家的复杂心理作为教学重点和难点,从最终课堂呈现的效果来看,学生在情感上有所升华。但是,课堂仍停留在“教课文”的层面,离“教语文”的课堂还有一段距离。
1、缺少思维的碰撞。诗中有两个质疑点:为什么诗人只抓住春天的杨柳来写?为什么战士九死一生从战场上归乡时是“行道迟迟”的?这两个问题都是我直接抛出的,再带着学生在设计好的环节中,一步一步地“扶”着他们得到结论。这样的课堂看上去环环相扣,但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很难进一步发展、提升。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我们不妨大胆一些,适当地放手,给他们留出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缺少“1+X”的拓展。《采薇(节选)》属于边塞诗,在教学中可以延伸阅读同一题材的诗词,如《诗经》中的《无衣》、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王瀚的《凉州词》等,对几首古诗进行对比,思考异同,加深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此外,也可以拓展阅读《诗经》中的以“植物名”为题名篇,如《蒹葭》《桃夭》等,进一步品味诗经的语言韵味和节奏之美。“1+X”古诗文教学,由单篇诗文的学习走向一位大家、一部经典、一家思想、一个流派、一类文体、一种方法的学习,从而实现由单篇到多篇到整册、由教读到自读、由课内到课外的有机衔接,拓宽人文视野,丰富人文积累,提升审美情趣,提高古诗文鉴赏能力,培养人文情怀,涵养人文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