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劝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学法指导
四、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材分析
1.说课型
2.说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及教材处理
3.教学目标及制定目标的依据
4.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
一、教材分析
1.说课型
新授课
.
一、教材分析
2.说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及教材处理
.
《劝学》这篇课文,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单元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这些经典散文名篇,凭借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形象生动且深切有力的论辩,或议论治国得失,或总结军事经验,或讨论学习和人才培养。这些作品,不仅让我们体会到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宝贵,还让我们可以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会如何形象说理,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阅读这类作品,就要拿出质疑问难的精神,大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力量,从而提高思考能力和议论能力。
作为古代议论性散文,学生学什么?我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学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二是学其围绕中心论点论辩的各种论证方法。教学要充分利用好优秀篇目,力争在课堂内把这个问题解决好。本文正好可以通过学习作者怎样运用比喻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议论说理来提高学生议论的能力。所以本节课在教材的处理上就仅仅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在拓展部分,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进一步学会运用比喻和对比论证来论证观点见解的方法。
一、教材分析
3.教学目标及制定目标的依据.
一、教材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识: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论述内容
②、技能:提高思考能力和议论能力。
一、教材分析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分析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认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②、通过思考探究的过程、拓展迁移性写作练习的过程 ,学会运用比喻和对比论证进行议论说理的方法
一、教材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确认识学习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制定依据】:《语文课程标准 课程目标》“阅读与鉴赏”要求“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为达成这一目标,在日常的教学中就要注意引导,让学生掌握相应的阅读方法,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分析作者表达思想、观点的方法。逐步形成议论的能力。
【制定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阅读与鉴赏”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阅读古代议论性散文的过程,是提高思考能力和议论能力的过程。古代议论性散文的阅读鉴赏,往往要注重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和由此产生的说服力量。应引导学生探究其论证的方法和过程,重视作品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逻辑方法。
【制定依据】:议论文阅读和写作,无论是在日常教学还是在考试环节抑或是日常的阅读写作中,出现的几率都相当大,高考作文也是以议论文为主。而此类文章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学生必须要掌握论证的逻辑和论证的方法,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这也是课标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要求。因此,确立了知识与技能目标。
【制定依据】:作者是如何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观点的,采用了什么论证的方法,都是值得我们质疑和探究的。所以应引导学生分析作者论证的逻辑和方法,练习相应论证方法的写作运用,从而提高思考能力和议论能力。而这,也正是学生学习写作议论文的一个重要过程。因此,确立了过程与方法目标。
一、教材分析
4.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一、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论证的过程,学习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一、教材分析
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制定依据】:“发展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形成的关键在于日常教学中方法的渗透。把握作者论证观点的方法,分析其严密周详的逻辑,这是对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理解的过程。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掌握论证的方法,加深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提高议论的能力。而此篇课文荀子主要运用比喻和对比论证议论学习和人才培养的问题。所以把分析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作为教学重点。
【制定依据】:荀子《劝学》逻辑性强,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这与荀子表达思想、观点的过程中通篇运用大量比喻,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设喻的技巧达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要准确理解《劝学》逻辑性强,说理透彻,气势浑厚的特点就要分析荀子为何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且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原因。但由于学生目前刚接触议论文,对议论文论证方法的认识还仅限于事例型举例论证,而比喻论证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这种通篇运用比喻的议论文更是没有见过,要学生对其分析肯定是有不小困难的。所以,将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设置为教学难点。
【重点解决途径】:通过引导逐步解决,第一个是通过表格提纲引导学生筛选出文中的比喻句,第二个是探究比喻背后抽象的道理,理解比喻的含义,理解荀子在比喻后所下的结论。第三个是分析比喻的内在联系,重点是在第四自然段的研读过程中,让学生将十个比喻句划分出层次,分出正面的比喻和反面的比喻。第一个过程由学生独立完成,第二个过程由教师引导完成,并作适当补充强调。第三个过程学生合作完成,教师总结补充。
【难点突破手段】:在重点解决的途径中,已经融入了难点的突破。此外为了加深对难点的理解,真正突破难点,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讨,分析出比喻和对比论证的特点及作用,在此认识基础上,还安排了“拓展迁移”写作训练进行强化巩固。
二、学情分析
1 学生基础知识、方法与能力 2 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来源于与其任课教师的交流,从教以来对历届高一学生普遍特征的认识。
从历届高一学生同期学习特征比对来分析,这届高一学生基础知识也是比较薄弱,议论文写作中普遍单一采用事例举例论证的方法,一少部分学生对对比论证有认识,但认识模糊,而对比喻论证很陌生。而高一,正是组建高中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也是学生在摸索探讨的时期。这个时候的方法引导,他们兴趣比较大,吸收比较好,对于后期自己的学习会有极大地帮助。所以,本节课的最终目标就是在阅读中分析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对比论证产生的说服力量在写作训练中运用对比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本次公开课属于借班上课。教学对象是高一3班,属于普通班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相对来说要弱一些,对于议论文也是刚接触,对议论的基本结果有所掌握,但论证方法的掌握还很欠缺。
三、学法指导
1利用表格提纲分析文章论证过程。
2诵读,筛选信息,独立思考与合作探讨相结合。
3理论指导实践法。
【制定依据】:诵读,筛选信息是分析文章论证过程的基础一步。通过这一步就能直观地把握文章论述的事物,认识作者的思想、观点。
作为一名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是必须的,它也是合作探究的前提。通过学生之间的分享质疑,能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明白了比喻和对比论证的特点及作用,通过写作片段的训练,以加强对理论的理解,把提升议论的能力落到实处。
四、教学方法
表格提纲引导式
通过表格提纲的设置,引导学生筛选信息,填充内容,把握文章论证的过程和方法,在此过程中,自主思考与合作探讨相结合,最后归纳总结得出规律。
【制定依据】:此种教学方法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够面向全体学生,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分析然后有一定的认识,并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得以共享。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问题导入:
核心问题:对“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你有怎样的认识?
(一)、导入:
【制定依据】:问题的设置,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是个议论性很强的句子,自然把学生引入议论的结构当中,便于学生把握本节课学习的方向。(时间3分钟左右)
(二)、分析论证过程和论证方法
1、第二段是怎样论证学习的意义的?
五个比喻句:“提高自己”到“改变自己”
2、第三段是如何论证学习的作用
五个比喻句:弥补不足
3、第四段是怎样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的?
十个比喻句:方法,积累;态度,坚持、专一
(二)、分析论证过程和论证方法
【制定依据】:体现新课标“发展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通过这三个问题逐步解决,学生掌握文章论证的过程与方法。解决教学重点。三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分析大量比喻的内在联系,明白比喻和对比论证。突破教学难点。(时间20分钟左右)
(三)、思考探究:谈谈你对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认识。
【制定依据】:分享学习成果,加深理论认识,形成可操作的方法指导。(时间5分钟左右)
(四)、课堂小结
论证的结构、过程与论证方法: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为什么学:意义和作用
怎样学:方法和态度
方法: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四)、课堂小结
①比喻论证,使深奥的道理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②正反对比论证,让是非曲直更明确,鲜明有力度;
③大量比喻,多用对偶、排比句式。气势充沛,说理流畅
【制定依据】:归纳总结,形成理性认识。(5分钟左右)
(五)、拓展迁移:试写几个比喻句来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知识的重要性”
【制定依据】:通过写作片段的训练,以加强对理论的理解,把提升议论的能力落到实处。(时间6分钟左右)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以“知识的重要性”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A、论证的结构完整、合理。
B、综合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尽量运用比喻和对比的论证方法。
(六)、作业布置
【制定依据】:1、通过经典篇目的背诵,加深课堂的印象,巩固课堂效益。
2、通过写作的训练,以加强对理论的理解,熟练论证方法的运用,把提升议论的能力落到实处。
六、说板书设计
劝学
荀子
学习意义:提高、改变
学习作用:弥补 比喻论证
学习方法:积累 对比论证
学习态度:坚持、专一
【制定依据】:体现、突出本节课重难点
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