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三、说教学目标
四、说重点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七、说板书设计
一 、说教材
《劝学》是统编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劝学》这篇课文,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学情
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高一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学基础和阅读能力,但是还存在字词句掌握情况差、文言文基础不足等情况,因此要在课堂中多加引导,创设更大空间让学生爱上文言文,爱上语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养成良好的文学素养。
四、说重难点
掌握重点文言知识和比喻论证的作用。
1、诵读法
2、串讲法
五、说教法学法
3.点拨法与合作学习法相结合。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
导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第二步
解题。包括: (1)、“劝”的意思为鼓励, 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
(2)、荀子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第三步
听录音 ,并对照注释,正字正音。并注意停顿、语气。
范读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入教学过程中来。
第四步
学习第一段,在串讲的基础上,指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理解中心论点在全文中的作用,并体会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通过第一段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议论文论点提出的方法,并举一反三,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
君子①曰:学不可以已② 。
①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②已:停止
提出中心论点:
学不可以已
思一思:
1、作者是怎样提出自己论点的?(开门见山)
2、为什么“学不可以已”?(一是学习的意义;二是对待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第五步
重点分析第二段。
1、串讲。
青①,取之于蓝② ,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③ ,輮④以为轮,其曲中规⑤ 。
①青:靛青,一种染料
②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
③中绳:合乎拉直的墨线
④輮:使…弯曲
⑤规:测圆之器
虽①有②槁暴③ ,不复挺④者,輮使之然也。
① 虽:即使
②有:通“又”
③槁暴:槁,枯。暴,通“曝”,晒。
④挺:直
故木受绳①则直,金②就③砺④则利。
①受绳:经墨线量过
②金:金属制的刀剑等
③就:动词,靠近,接近
④砺:磨刀石
君子博学而日参①省②乎③己,则知④明而行无过⑤矣。
①参:验,检查
②省:省察
③乎:相当于“于”
④知:通“智”,智慧
⑤过:过错
2、质疑
(1)这段使用什么论证方法?用了几个比喻?并在课文中找出。
(2)比喻有什么含义?它们有什么内在联系?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学习的意 义
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青 出 于 蓝
冰 寒 于 水
輮 以 为 轮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比喻论证
由此总结方法,明确本段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根据方法请私人小组合作完成对第三段和第四段的学习。
1、提出问题:
三、四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总结得出是从“学习的作用”和“学习的方法态度”进行说明“学不可以已”。
第六步、小组合作探究
A、三、四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讨论得出第三段运用比喻论证,
第四段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相结合的方法。
B、运用这种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可以让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讨论
七、说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