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上册2.2《红烛》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必修上册2.2《红烛》说课稿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30 23:10: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红烛》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红烛》。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青春的价值”。青春是花样年华。怀着美好的梦想、纯真的感情,带着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我们就此迈出人生的重要一步。本单元的五首诗歌和两篇小说创作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对青春的吟唱。作者或感时忧国、抒发情怀,或感悟人生、思考未来,让我们体验到各具特色的文学表达,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学习本单元,要结合自己的体验,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要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体会诗歌和小说的独特魅力;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尝试写作诗歌。本课教学旨在引导学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体会诗歌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承担着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红烛》是一首诗歌,共九节,作者闻一多。《红烛》化用“蜡炬”这一古典意象,赋予它新的含义,赞美了红烛以“烧蜡成灰”来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注意体会诗人如何借助与红烛的“对话”表达青春的困惑与希望,以及对理想的坚毅追求。洋溢在诗中的幻想和情绪渲染,感叹词的回环使用,诗句长短错落形成的节奏美,也是欣赏时要关注的。学习这首诗作,要多借助朗读,理清诗歌的抒情脉络,把握意象的内涵,感悟诗人抒发的情思,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
二、说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诗歌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强表达心中情感的方法。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
3.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新诗的魅力,理解诗歌的结构美、情感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本文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
2.教学难点: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时已接触过诗歌。高中语文的学习是要把知识更深入,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要加强引导,教学要更深入更细致,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建议教学时提前布置学生自学。在课意上以讲授与讨论相互结合的形式进行讲授。
五、说教学方法
启发式、阅读感悟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准备: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挂图。
七、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环节一:谈话导入。
1.读小诗,猜人物
下面四句诗中所说的诗人是谁?
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2.生:闻一多
3.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闻一多的《红烛》中。
板书课题:红烛
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介绍闻一多
1.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战士。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2. 说背景:有谁知道闻一多先生为什么写作这首诗歌?
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3.说体裁: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诗歌?
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中国新诗的发展。
(二)读——理内容结构
1. 自由读:读两遍。
2. 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诗歌的内容。
3. 清理内容结构,整体感知。
①什么是红烛?
红色的蜡烛,多用于喜庆,如寿星像前,洞房内。
②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首咏物诗。
③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④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问?问什么?
三处问:第1节为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
第2节为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自焚?
第6节为第三问:红烛为什么要流泪?
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
4. 小结:本诗共九节,开头一节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来。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哲理,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也就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
(三)探——析形象语言
1.小组合作探究
分小组研读诗歌,探究的主要问题(不必面面俱到,可侧重其中的一两各方面):
①这一(几)节写了什么内容?②用了哪些表现手法?③诗人有哪些困惑?有哪些感悟?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感悟?④语言上有哪些特色?哪些词用得比较好?
2.分享交流探究成果
3.讨论探究的主要要点
①第一小节:诗人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②第二、三节: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这两节诗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
诗人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做灵魂。
③第四节: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
④第五至第七节: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使用拟人手法。
⑤第八、九节:深情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
(四)听——悟情感主旨
1. 过渡:作者用问答的形式抒发诗情,那么诗人在问问答答中,情感经历哪些变化?请听名家朗诵。
2. 播放朗诵视频。
3. 分析点播:全诗情感经历了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的情绪起落:
第1节:赞叹红烛的“红”——扬
第2节:困惑于红烛的自焚——抑
第3节: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扬
第4节: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抑
第5-7节:欣喜于红烛的伟绩——扬
第8节:掂量“灰心”与“创造”的份量——抑
第9节:红烛精神的总结——扬
3.小结:本诗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
(五)吟——得要领技法
1.吟咏诵读,寻找准确表达作品情感和自己阅读感受的声音形式,在诗歌鉴赏中十分重要。理解了诗歌的感情和主旨,请说说吟诵这首诗歌要注意哪些要领?
2.吟咏提示:注意情感的表达、节奏停顿、重音轻音、抑扬顿挫、语气语调等。
(六)写——晒收获感受
学了这首诗歌,结合初中学过的《最后一次的演讲》《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和闻一多的事迹,给闻一多先生写几句墓志铭来表达对闻先生的纪念和崇敬。
环节三:全课总结。
九、说板书设计。
第2课 红烛
介绍作者
读——理内容结构
探——析形象语言
听——悟情感主旨
吟——得要领技法
写——晒收获感受